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析论文

时间:2022-01-02 09:29:0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分析论文

1.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今天所指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大众认同和掌握,即理论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内化为群众信念,被大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要不断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在当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兴党、强国、富民的科学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思想基础,要发挥其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因此,马克思主义需要走出书斋,走出精英层、执行层,使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成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动的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需要走向大众。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都十分重视理论的宣传和普及。马克思是最早提出理论武装群众思想的。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列宁也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和推动者,他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4]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武装工作,学习科学理论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已蔚然成风,涌现了像方永刚教授那样,在三尺讲台上,用真情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典范。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目的就是要普遍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修养,使他们能够普遍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进一步夯实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

2.从理论武装基本要求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2.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中国化。这就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问题。使普遍真理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深刻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具体情况为转移”。这就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人民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为起点的。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我们不仅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要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群众。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在把握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

2.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化。这就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与通俗阐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阐述是逻辑思维、理论推断、实践总结的产物,其理论形态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学理性质,这是理论科学性的必要形式。但广大群众是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和理解科学理论的。这就要处理好理论的经典论述与通俗阐述的关系。通俗地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要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原原本本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要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文字和方式方法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是向人民群众系统全面地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要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广大群众急需解答的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根本方法、核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社会发展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核心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全面大众化;重点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推进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大众化。

2.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解决问题。这就要正确处理理论的学术性与群众日常生活之间、专家解读与群众接受之间的关系。专家学者肩负了研究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责任,但这只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还必须用大众的语言加以表述,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这样,才能把理论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并通过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变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行动。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专家走向市民,从党员走向群众,从书本走向生活,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创造力的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

3.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角度认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路径创新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创造出新的内容,得到新的发展,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理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素质为工作目标,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标准。

3.2坚持多样性、可选择性的原则,使群众在自主选择中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主选择是提升人们接受外部事物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人是社会的主体,既表现为人的主体实践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实践,也表现为人在社会中的任何思想和行为活动归根到底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选择性,就是要给人民群众以多种接受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把选择性原则运用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是科学理论内容阐释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以经典著作的形式,也以通俗读物的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艺术展示的形式等等来表达,任由人们自主地选择。二是科学理论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多样性,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传播,又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给思想理论传播提供的新的手段,发挥网络的功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和手段。三是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仅存在组织系统和教育机构的显性教育,而且存在人们日常文化消费这一隐性教育渠道。在开发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品中,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以普及为目标,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朴素、简练、生动、具体的表述,全面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到全体人民当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把系统科学的理论用朴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是实现普及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高屋建瓴,意蕴深刻。把这一理论传播到群众当中就要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一是实现理论的朴素化,还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群众的朴素感情和朴素生活之本来面目,切忌把鲜活的理论搞成群众无法接受的玄妙、生硬、西方式的理论说教。二是实现理论的简练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洁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梳理,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变成群众生活的自觉行动。三是实现理论的具体化,把反映一般规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理论同具体的事实相结合,使理论与群众生活相关联,贴近大众的需要,使高高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扎牢在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坚实土壤。四是实现理论语言的大众化,在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使用民族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时代的语言、口语的语言、简化的语言,以及纯洁、健康、积极的语言,在群众的诵读中体现出民族的理论底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理论。

3.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必要的资源及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因素。把这些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力量。一是发掘资源。我们要发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用理论转化为实践、精神转化为物质的教育资源教育群众;要发掘体现在各种文化载体、文化形式中的理论内容和理论价值,用文艺、文化形态的理论影响和教育群众;要发掘高举党的创新理论伟大旗帜,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并奋斗献身的社会楷模感召和影响群众。二是调动力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量包括党的各级组织、教育机构和宣传传播机构,党的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新闻宣传和文化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因素和主导力量,要使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推进。三是坚持党的领导。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与部署,落实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任务,按照党的各级组织的系统领导和组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健康有序进行,达到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国之所需,民之所需,党之所需,意义重大而深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要把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软实力理论创新

Abstract:TheimpetusContemporaryChinaMarxismpopularity,isthenewrequestwhichtheparty17loudlyproposed,isthecountryneeds,thepeopleneed,thepartyneeds,iswatershedandisprofound.TheimpetusContemporaryChinaMarxismpopularityisthecriticaltimepartyandthecountryfatestrategicdecision.Mustthisworktakethesystemsengineeringcomprehensiveadvancement,diligentlyrealizestheContemporaryChinaMarxismpopularitywayinnovationandthemethodinnovation.

Keywords:ContemporaryChinaMarxismPopularityCulturesoftstrengthTheoryinnovation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和宣传普及时,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崭新命题。为了能更好地贯彻这一重大任务,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大众化的必要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把这一理论武装的战略任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

参考文献

[1]选集(1)[M].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36)[M].人民出版社,1959

[4]选集(3)[M].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