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审美特点与教育功能研究

时间:2022-07-14 03:00:50

音乐艺术审美特点与教育功能研究

【摘要】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文化,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活动来展示音乐存在的价值,用音乐表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通过创新音乐教育思路,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核心理念,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以此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内在修养等,通过音乐艺术来表达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审美特点;素质教育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观念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它不似语言文字那样表达事物,也不似美术那样描绘生活,它是用一种特殊音响的巧妙运用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以一种特殊的结构形态组合来表现人类主观的思想情感,被人们称之为“艺术的王冠”。它通过特殊的材料——声音,来传情达意,依靠听觉来感知音乐,才能声情并茂地感动人。它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净化着人们的心弦,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二、音乐艺术中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通过其特殊的魅力直达人心,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联想力与想象力是审美体验的关键,那种直观的反应是音乐艺术与听众心理活动的一种强烈的撞击。音乐艺术不单单是模仿自然界中的声音,而是通过对声音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形成有节奏、有美感的无限自由的空间,唤起听众自身生活经历的复杂情感,从而激发听众强烈的联想,在音乐旋律中产生共鸣。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用音乐演奏出来的雷雨声及鸟鸣声,让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雷声轰鸣、雨水哗哗然后花香鸟鸣的美丽景象,从而感受到雨过天晴之后的舒心爽朗。音乐艺术能让听者在情绪与情感的激发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一)音乐艺术中的情感特征。音乐艺术的情感审美与个体审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是音乐的一个审美特征,在音乐中直接表现出来。创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我们可以在欣赏乐曲时直接地感受到。比如托尔斯泰在听《如歌的行板》后,感触颇深地泪流满面。他曾在《论艺术》中提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情感作为审美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艺术审美体验中得到普遍的承认。通过主观情感在音乐中的积极作用,然后由“借情”“移情”等多种因素,可以使听众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黑格尔曾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心情”。但是由于审美个体的生活环境、文化差异等价值观的不同也导致对同一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反应和理解。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乐曲,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情感体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也都有不同的体验和领会。音乐艺术活动的审美体验过程正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升华自己精神境界的方式。优秀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浓缩在作品中,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感觉。例如我国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讲述了伯牙子期以琴相交,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琴的动人故事;再比如民乐《百鸟朝凤》,模拟各类鸟鸣,表现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欢乐场景。音乐只是声音的一种直观表现状态,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审美意识与音乐声音相融合,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去感受,这样才能在音乐中提升审美情感、升华精神境界。(二)音乐艺术中的时间性与流动性。人们常说音乐艺术是生命的艺术,它借助音乐传达的媒介,具有时间性和流动性,它不受具体制约。通过体验进行直观的感受、自然的启发,给人类一种心灵的慰藉。音乐不在于物质的关照,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世界,它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净化着这个冷漠的世界。因此,音乐形成的意义是直指人心,即精神主体。同时,音乐艺术又受空间的间接影响,正因如此,听众才能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根据旋律与节奏想象出特定的事物景象。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被沦落天涯的女子演奏的琵琶曲中哀怨的乐曲打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发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孔子也说过:“因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三)音乐艺术中的反刍性与超越性。音乐艺术中的反刍性是指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对音乐的初体验与再次体验进行回味沉醉,它是一种反复的有深度的停留,是生命的另一种重生方式。另一种则是一种清醒的、理性的审美情感。人们在艺术审美感受中都是由简至繁、由外到里、有感性到理性逐渐融入深化,相互契合,这样,我们才能在悲伤或欢乐的乐曲中体验极大的精神境界,同时又能理性而游刃有余地进行审美享受。

三、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

自古以来,音乐艺术在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一,它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其二,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净化人的道德和心灵。(一)提高审美能力。音乐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似文学艺术那样表达,也不似视觉艺术那样直观,它利用一种非语意义的符号,靠节奏韵律来表现,当我们接受到这种表达时,就会对接受到的音乐进行自由想象与描绘。比如我们在听《童年情景之梦幻曲》,随着节奏的快慢、旋律的舒缓而进行无限的想象,描绘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王国。再听《梁祝》《命运交响曲》时,在音乐中能发现自己,找到原本的自己,而在这过程中再次净化心灵,让精神再次升华。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不仅陶冶了个人情操,还提高了对美的鉴赏能力。(二)德育功能。音乐艺术功能是对人文的关怀,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慰藉,它不能给你直接带来任何实质性的立竿见影的帮助,因为音乐艺术是以一种不在于物质而存在于精神的方式关怀着人类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作用,进行思想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首首情真意切、落地有声的歌曲传到当时的大江南北,使听到的每一个人都感动备至、振人心扉。如《我的中国心》《黄河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等歌曲,节奏强烈、动人心魄,激励着人们的共产主义精神和热情,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伟大气魄。进入九十年代后,《中国娃》《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走进新时代》等歌曲,让人们感受到锐意的改革,开拓进取激励着一代人的成长和前进。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伟大的音乐加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教师应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主体鲜明的文艺晚会,以乐感人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爱生活的教育。(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两个半球在功能上有专门细化的分工,左半球对抽象的思维、象征性和细节的逻辑分析进行掌控;而右半球则具有综合性、空间与知觉的鉴别能力。两个半球在功能上各有特点却又相互配合,从而完成人类一系列的活动。音乐艺术是一种启迪人类智慧的钥匙,能促进人类智力发展。中外许多高智慧名人都酷爱音乐,也都接受过音乐方面的训练。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他又是一位音乐家;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音乐有助于科学活动,它能帮助科学家们造成创造思维的情绪。中国教育界对音乐教育活动能促进学生学习上升与智力开发都有很多实例。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浙江宁波市高级中学每周都有固定的音乐会,学生可以自由参加,大型乐团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这样非但没有影响到学生对其他文化课的学习,反而让学生对学习保持着极大的热情,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在1988年的毕业班里,有五十人是乐队队员,他们考大学时的升学率是100%。以上事实证明,音乐艺术教育让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开拓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正确的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不仅对学生的智力有促进作用,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家罗杰诺斯说:“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现在面对十多门课程的学生,整日处在紧张的接受和被灌输知识的状态,难免产生厌学心情。这就要音乐教师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殊的魅力,针对学生不同的教育阶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轻松,紧张与轻松的学习相互调整,利用节假日进行文艺活动,这样劳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协调团结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我国古代名医朱震说:“乐者,亦为药也。”《乐记》中有这样记载:“五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现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与运动结合起来,比如广播体操、舞蹈等,不仅发展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在智力开发的同时身体协调能力也同样提升。由此可见,音乐艺术的广泛运用,不仅能提高人们的音乐水平,还能应用于医疗,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结语

总之,音乐艺术能使学生加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神情感体验。教师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音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艺术中体验精神愉悦,再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相互融合、渗透,抓住重点,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升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现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岳亚琼.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20).

[2]刘涧泉.整合音乐教育资源,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J].美与时代,2005(8).

作者:吕宁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