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三下乡”社会实践分析

时间:2022-03-31 03:27:26

三全育人“三下乡”社会实践分析

摘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帮助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恰恰是以学校育人为主,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在时间上相互衔接、空间上相互覆盖的育人格局。本文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出发,分析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作用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提升实践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三全育人;暑期“三下乡”;提升实践效果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社会实践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暑期在基层社区、乡村街道、团场连队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展精准扶贫、助老扶幼、禁毒防艾、科技帮扶、政策宣讲、文明引领等内容,深入基层,宣传调研,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在实践中帮助基层群众解决问题。本文通过以三全育人的视角,探究建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党政机关、社会、家庭“六位一体”的三全育人体系。

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作用及意义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切实发挥实践育人功能。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等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其中对于推动实践育人都作了明确要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依托乡村街道、爱国主义教育场地,开展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在接受锻炼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牢爱国主义思想,起到实践育人的目的。(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有效充实第二课堂内容。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但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弱,认识国情、社情、民情都存在不足。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知和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匹配,很多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些活动对于大学生的三观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利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重新审视自己在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有三个好处:一是提高学生动手写作能力。要完成一次好的社会实践,学生要对所开展的社会实践项目撰写策划书、调研报告、实践心得等,为后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二是提升沟通能力。社会实践主要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活动,开展活动全程都需要跟实践地、团队成员、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三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开展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团队成员在团队中的相互磨合、密切配合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T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员。育人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够,各类资源没有有效整合从参加实践形式上可分为团队式社会实践、自主式社会实践、留校参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种方式。从学校来看,整体部署暑期社会实践,要求全员参与,但对是否参加社会实践没有硬性要求。从参加实践学生人数来看,目前参加团队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人数在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不高。自主式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占比较大,但这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了事。有些学生利用假期打工等社会实践,从事的实践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有的学生参加团队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由于认识不足,没有将实践活动做深做实,还停留在拍照、发传单等表面。从指导教师来看,存在由于自己的科研项目需要进行调研或者采样,才带队参与社会实践,没有相关的任务则选择做场外指导或者不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指导。还有的老师由于担心带队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害怕学生出问题担责任,干脆不参与、不指导的问题。从家长来看,存在孩子半年没回家,希望放假见见孩子,让其回家好好休息的思想。总的来讲,没有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党政机关、社会、家长六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对参与活动认识还不到位,参与度不高。(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程。育人顶层设计不完善,指导、考核、总结、宣传机制还不完善目前各大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一般由校团委统一组织,学校也逐渐加大了对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但在社会实践全程育人顶层设计上还不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设计针对性还不强,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项目化程度不高,对于不同类别的团队分类指导和分类考核还不够,针对指导教师激励机制还没有,还不能打通学校各部门,来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学分体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跟踪指导和过程考核不够,评比总结还停留在答辩评比上,具体考核指标还不细,不能真正反映实践成果。在总结评比后,对于先进典型的个人和事迹宣传力度不够,对于社会实践前的准备和实践后的总结分享重视程度还不高。部分团队实践时间短暂,大致为3至7天,还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方。位育人支持保障不够,实践效果还需提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虽然大部分是在校外开展实践活动,但终归是高校的实践育人载体,全方位实践育人,离不开各级力量的支持与保障。从经费保障来看,校团委每年有相应的经费用于支持社会实践。但与横向和科研经费、实习经费相比,经费还是不足。T大学目前在经费支持方面(学校和学院配套),院级团队在500至1000元,校级重点团队2000-3000元,省级重点团队在3000-5000元,部级重点团队在5000-10000元。在但目前车票、住宿、宣传打印等费用不断上涨,社会筹款又存在没资源、难落实的问题,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经费不足存在调查研究不深等问题。从党政机关和社会支持上来看,基层脱贫攻坚任务重,党政机关和社会对于跟基层需求相符的涉农业类涉支教类和涉文艺类的团队热情较高,但没有相关经费支持,对其他类型的团队热情不高,有时还存在怕麻烦、怕存在安全隐患担责的思想。

三、提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效果的建议

(一)基于全员育人视角,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第一,学校层面应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给予一定的学分学时。细化指导老师工作职责和要求,制定指导老师激励机制,加大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优秀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赋分,制定指导教师指导社会实践工作量核算和认定办法。从制度层面上调动学生和老师的参与积极性。第二,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学干部、班团干部等力量,配备指导教师,提供选题方向指南,让这部分同学带动班级其他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鼓励跨专业、跨学院、跨高校组队开展社会实践。第三,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积极沟通联系家长。积极联系校友等社会资源,在寻访优秀校友中,让学生在汲取榜样力量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和帮助。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和学生给家长讲清实践意义,取得家长支持,保障学校和家庭在实践育人空间和时间上相互覆盖。(二)基于全程育人视角,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1.加强活动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层面要积极对接社会实践地,做好需求调研,精准组队。对于符合当地实际,且是党政和基层急需的团队,要形成鲜明导向,给与适当政策倾斜,要动员鼓励专业老师带队指导,加大支持力度,以项目化形式持续开展。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全程指导。活动前期要根据实践地需求精准设计选题,通过宣传动员、主题培训,交流座谈等形式,吸引更多同学了解和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关口前置,明确实践过程,细化实践方案。实践中,指导跟进,指导老师带队指导,注重实践育人过程。实践后学校和学院层面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实践评比、经验分享、树立典型等,大力宣传社会实践。3.完善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考评机制。采取实践成员自我评定、学校实践指导机构答辩打分考评和普通学生线上投票评价相结合的评定方法,细化评价指标,设定专项考评。如设立优秀调研报告、最具影响力新闻报道、最佳短视频等专项奖,鼓励实践团队持续开展定点社会实践。(三)基于全方位育人视角,有效整合资源,注重育人实效。1.要争取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学校党委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实践经费支持的力度,二级学院要进行相应的经费配套。同时要多途径、多渠道获得社会和企业的支持;要争取学校科技处、教务处等部门的支持。充分将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特派员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相结合,争取更多的资源;要争取校外单位和组织的支持。目前一些单位、社会团体、企业都有一些宣传和调研的任务,可以进行项目联合,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起到双赢的效果。2.建立长效实践基地,有效整合资源。依托政府单位、企业等建立长效合作的实践基地,在实践前组织学生对已经确定的实践地做需求调研,制定长期实践计划,签订实践合作协议,以项目化的形式每年定点进行社会实践,做好实践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任务。通过平时的调研,利用企业招聘会等机会,与有关企业洽谈实践可行性和需求,将相同一类的实践项目、实践团队、指导老师进行资源整合,派最优秀的团队前往实践地开展社会实践,注重培育重点实践团队。

四、结语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推动实践育人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此项系统工程,就必须有全员、全程、全方位实践育人的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有效整合资源,强化项目管理,精准对接需求,拓展实践平台,强化总结考评,精心组织,服务到位,真正打造成学生喜欢参加、老师乐于指导、实践成果益于社会的育人平台。

【参考文献】

[1]刘丽丽.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现状及实现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57-58.

[2]张雪红,何宜丽.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J].高教学刊,2019(24):60-62.

[3]张铁成,包慧君.“三全育人”理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5):81-84.

[4]陆垚.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分析[J].智库时代,2018(32):196-197.

[5]常海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作者:刘阳 毕永福 单位:塔里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