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2:52:17

育人范文篇1

但在当今教育界里,仍然存在这样的弊端: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是老师的法宝。认为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学生能考好,就万事皆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一个孩子如果连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学那么多知识、技能又有何用呢?说不定反而不是好事。例如:有报纸报道,福州六中是一所职业中学,学生来自各地,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学生中间经常拉帮结派,互相打架斗殴,其间包括学习优异的学生,同时也给校风建设带来很大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既使老师有再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育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学生讲述“江湖义气”、“拉帮结派”对自己身心健康成长的危害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此看来,当今最需要会育人的“人师”,而不是只会传经的“经师”。许多事实也证明了只有“经师”是不行的:社会统计资料显示的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和低年龄化趋势,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学生因受环境中不良因素的诱惑而上当受骗误入歧途;一些孩子或离家出走或自残自毁,原因多为承受不了升学考试的压力和父母望子成龙的殷殷厚望,或抵挡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此外,在当今的“时代骄子”大学生中也不时有人因经受不了考试不及格、留级退学或失恋等打击而患精神病或自杀。上述这些现象都反映学校德育的落实情况存在着一定问题,而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与教师“育人”的工作是否真正实行密切相关。

假如教师真正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能在平时对青少年学生不断渗透正确思想、良好品德,培养他们的分辨和抵御力,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上的是非善恶,美与丑。你说,青少年学生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还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吗?绝对不会。犯罪率自然就渐渐下降直至为零。到时,青少年学生将拥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进而认真学习和掌握实践知识与技能,把自已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由此可见,“育人”的重要性,因此它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必须摆在首位。

概括地说,教师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有利于以下三大方面:

一、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更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具体地说:“育人”就是要把青少年学生由缺乏思想意识,难于分辨及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等受本能支配的自然人,培养教育成能辨别是非、能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具有科学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人。在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逐渐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他们自然就懂得分辨是非善恶、美与丑,那些违法乱纪的事就不会产生。例如:前阶段出现的玩“游戏机”热,正由于学生缺乏分辨力和抵御力,使青少年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侵蚀,电子游戏那惊心动魄的情景使某些学生觉得读书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学习,有的甚至为了拿到“玩资”而走上了违法的道路。针对这种“游戏机”热,我及时采取措施,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使之知其危害,同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了“免疫”力,从而自觉抵制了“游戏机”的诱惑。由此可见,只要学生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营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在这环境中认真学习实践知识和技能,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使教育这摇篮年年出人才,出好人才,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

21世纪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同时要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否则经济建设最终搞不下去。可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键,因此,这重担就落在教师肩上,要把青少年学生教育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谈得上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志向,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的远大理想,共同为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奉献自己的才智。

三、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育人范文篇2

中学德育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的新特点已使过去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显得苍白无力。不少班主任感叹纵然使尽“十八般武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德育工作仍然收效不大。中学德育工作难做,症结可以归结到两点,那就是“目中无人”和“手中无法”。“目中无人”就是指没有真正把中学生当成是活生生的、有独立意识和主体精神的人来看待,没有根据10多岁的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开展教育,而是当成了只会机械接受教师一味灌输的容器来对待。德育目标向成人化看齐,不能帮助中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即使强调“高标准、严要求”也无济于事。“手中无法”就是指还没有找到适合当前中学生特点的新方法,存在着“新方法未成,老方法失灵”的现象,工作实效不大。我们认为,中学生德育工作要摆脱面临的困境,关键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四个结合。

1坚持从抓“先进生”向抓“后进生”转变,个别教育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有的班主任在工作中重点抓住“先进生”,寄希望于他们多拿分,却忽视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这是很不妥的。一则多工作方式上看,这是育人上的避重就轻、舍难取易。对先进生的教育往往只要稍加用心即可使其发展,而对后进生需用“响鼓重锤”方能促其奋进。二则从育人目的和效果上看,教育是要使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实现育人的全面丰收。这种做法却是局部的丰产掩盖不了大面积的失收,先进生取得的成绩往往因后进生得不到转化而被抵消。

在当前的中学生中,后进生多,问题突出,转化困难。后进生在学校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厚爱”,渴望理解又得不到理解,渴望帮助又得不到帮助,反而受到一些师生的歧视,因而普遍存在自卑、空虚、孤独、依赖、补偿、逆反等心理,有的还“破罐破摔”,出不了成绩的风头,就出调皮捣蛋的风头,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班主任在抓全面教育的同时,要重点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对后进生的教育,首先是要在爱生的基础上严加管教。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不少后进生就是因为忽视管教才形成的。应该看到,后进生也不无优点和长处,通过严加管教,积极引导,也能获得转化,真正“屡教不改”者是极少的。其次是要坚持“长善救失”的方针,帮助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对他们的教育要假以时日,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放弃,要注意反复抓抓反复,力争变“坏头”为“好头”,变“后头”为“前头”。

2坚持鼓励为主,批评为辅,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中学生总想获得老师的肯定,不想受到否定,因而有喜欢表扬、鼓励的精神需要。班主任利用表扬或批评,可唤起中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对行为起调整、校正和巩固作用。当然,轻率的表扬会助长中学生的骄傲情绪,过多的批评会使中学生产生自卑或逆反的心理,所以开展表扬或批评应讲究教育艺术,防止出现负面影响。

首先,注意以鼓励为主,以批评为辅。诸如“今后努力一点,我相信你能做好”等带鼓励性的话,能化作中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

其次,注意表扬到人,批评到事。表扬时宜具体到某一个人,满足其精神需要,使其今后做得更好。批评学生则宜点到为止,就事论事,向学生讲明做为中学生不应该干这样的“错事”,这样既讲明了问题,指明了方向,又避免伤害自尊。

再次,注意使奖励多留回味,使处罚少留创伤。班主任可将学生的优点、长处、成绩、荣誉及积极行为在公开场合广而告之,并将奖励化作可保存可回忆的东西(如各种实物)。批评中学生宜在私下场合进行,不宜当众揭短,要让中学生感到我们开展批评并非目的,而是为了提醒人、帮助人,从而不致于对批评耿耿于怀。

最后,注意批评不能单刀直入,宜采用间接方法。间接批评却能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教师可用“先扬后抑”的方法,通过表扬此而达到批评彼。

3坚持情理交融,约导相成,他育与自育相结合

传统德育工作由于缺乏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中学生,因而班主任的权威凸现,“师道尊严”往往被异化成“唯我独尊”和“发号施令”,搞强权教育。

(1)中学德育工作宜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做到情理交融,“情通”而后“理达”。

首先,班主任应多点“人情味”,少点“火药味”,注重“感情投资”。实践证明,不少学生的转化往往开始于教师的“动之以情”。中学生尽管偏激、片面,但却特别看重感情,教师讲大道理他们可能不爱听,但能与他们情感交融,则什么都好办。

其次,班主任应坚持以理服人,做好说理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有“理”才能保证德育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完成育人任务。“理直”才能“气壮”。

(2)中学德育工作宜约之以规,导之以行,做到约导相成,他育与自育相结合。

首先,班主任要强化法纪意识教育,加强外在约束。向中学生宣传贯彻有关规章制度,结合有关的典型事例进行讲解,必要时可以制订班规,确定制度学习月活动,这样能够对中学生起思想警醒的作用。

其次,班主任要强化道德践行,加强行为引导。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通过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好的道德要求在中学生的活动中被多次实践,这样能够对中学生起行为导向的作用。

4坚持“防患于未然”重于“亡羊补牢”,防范与补救相结合

育人是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出问题只是一个结果,其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平时不注意做好防范工作,迟早就会出问题。如果平时不重视,等出了问题就来惩罚一番,则会使人感到德育工作不是在育人,而是在整人。另外,潜在的“星星之火”决不能等到已成“燎原之势”后再来扑灭。“亡羊”后的“补牢”毕竟是已有所失。因此,防范重于补救,预先教育重于事后惩戒。

首先,要及早打好“防御战”。在新生刚入学时就重视抓好入学教育,在问题尚未形成气候时就抓好警示教育,使中学生对中学生活的各种具体情况和要求心知肚明。

其次,要准备打“持久战”。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一时”,“破坏容易建设难”,因而育人工作要常抓不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注意积小胜为大胜,不轻易放弃点滴的努力,不要忽视平时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美国教育家赫伯.鲁特所说:“年轻人好比花草,细心照料会长成美丽的花朵,任其发展则可能成为一丛荒草”。

中学生一旦出了问题,班主任应反思自己事先是否尽了提醒、引导的责任,不要只是一味地教训人,惩罚人,秋后算帐的做法是消极的。“亡羊”之后班主任要考虑如何积极“补牢”。

首先,要尊重中学生的人格,不另眼相看,要充分体会中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班主任不能站在中学生的对立面来教育人,要让中学生看出你是在关心他、帮助他,而不是在否定他、整他,防止出现逆反情绪。

育人范文篇3

当前,研讨和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势不可挡。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企盼千千万万高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应当出自于良好的教育。身为一个教育者,深感育人的责任之大,担子之沉。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如是说:依我看,孩子的知识结构足以让我满意,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健康的心理、强壮的体魄,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家长的一席谈话,给教育者压上一副沉重的担子。

多年的班主任实践告诉我: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有法,教育更要得法,教育得讲究技巧和艺术。我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偶发事件:在一次期末作文考试中,一班主任阅卷时,发现一生较长篇幅地摘录了某刊物上的作文材料。作文效果与平时功夫相距甚远,遂把该生作文拿到班主上请同学找证据。结果,证据确凿,属抄袭之功。课上,这一现象得到爆光……生回到家,茶不思,饭不想,情绪极度低落。家长问明原因,到校大驳教师教育无方,说孩子没了自尊,也没了自信,还谈什么学业。时至今日,这个事件令我心隐隐作痛。不难看出,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位班主任的所作所为,实是无视教育的规律,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最基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即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在学生的群体中差异总存在的,古今如此,中外也如此。我们要提倡偏爱差生,看到其差异,扬其所长,救其所短,给他们更多的尊重、信任、理解和自信。

在一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班会上,同学们较为友善而又含蓄地提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没想到,一个平时很有工作方法的学习委员,有力的批评一名成绩极差的同学,说她习惯极差,品行恶劣(当时不难看出,这样的批评带有私人怨恨,带有情绪的渲泄),说罢,教室一片哗然。我分明看见,挨批评的搭拉着脑袋,眼角边挂着伤心的泪。班会结束,我点了学习委员的名,让她放学留下来。问及原因,方知在一次作文中真实地写出了乘坐无人售票车未主动投币的事实。我心中豁然开朗。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天一大早,生给了我一封信,我摘录信中的一段原话:江老师,今晚,我带着十分难过的心情给您写信,今天当着全班指责了我,批评了我的不良行为。当时的我恨不得马上跳起来,戳她的脊梁骨,把她的不是也抖给大家瞧瞧,但我始终做不出来。回到家,我冷静地想了想,说的一切也大多是事实。我明白,我学习不好,很多同学看不起我,可我最敬重您,你并没有闲(嫌)弃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江老师,请您相信我:我一定会用行动来争(征)服全班的。……任何一个有思维的人都会被这封真诚的书信所感动。生敢说真话实话,作文中敢于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写作极为宝贵的财富。可是她的长处,她的闪光点,以前却不为人知。我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把这封信给看,也把这封信宣读给全班听。第二学月的一帮一接对中,主动要求和接对子。一个小小的成功,竟成了学习的强劲动力,后来,生的学习直线上升。

有人把塑造、改造、舆论、模仿、自治时间归结为教育的五种形式,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五种教育形式的神奇和魅力。我想谈谈模仿这种方式。模仿即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效仿别人的言行的一种教育方法。说穿了,就是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产生一种健康的心理情绪。有时,班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会令人束手无策。接任现在的班级快一年,应该说班风建设的成绩让我欣慰。有一天中午,生上交军训费找回的元钱在短短的分钟内不翼而飞。明查暗访,未发现一点漏洞。但我坚信,这事系我班某同学所为。扼杀孩子的自尊,搜身什么的不顾教育规律,违法的事我不可能去做,下午想了两节课,我苦苦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放学后,我仅耽误分钟的时间。我从生家长热情捐助我班精美石英钟谈起,谈到了人间真情,谈到了人与人相处的真诚和宽容,我还提到了老师小时候发生的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那是年代末,农村实行联户承包责任制前夕,每家每户光靠人平斤左右的粮食糊口,时间长达一年,可见生活的艰辛。一般说来,每个家庭的积蓄,要根据各农户劳动力的多少来定,一个劳动力每年可挣得队上的补贴几十元。那时我家兄弟姐妹多,靠大哥、二姐苦撑着八口之家。一天,不懂事的我为了能到旱冰场租到冰鞋,放学溜上个把小时的旱冰,硬是偷偷地拿走了家中仅有的元积蓄。意外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有个星期天,为了治好我身患多年的骨髓炎,十多岁的三哥到小河沟边为我搬螃蟹做药引子,不幸被石头砸断了中指头,可母亲找钱送哥哥上医院时,钱却不翼而飞……以后的日子,我从未在钱的问题上出过半点差错。至今,我每每想起这往事,看到哥哥的断指,我心依然作痛。故事讲完,话题又切入元的失窃案,老师痛恨不劳而获的人,不允许这样的丑闻出现在我们优秀的班集体!最后,我从口袋中掏出元钱,交给了生,同时,也真诚的希望,不慎犯错的同学能彻底醒悟,相信他(她)一定勇敢地走出来承认自己,当然也可以争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和老师交流。言毕,教室里掌声一片。

第二天,老师的桌面上多了一封孩子的亲笔信,信中说:同学:对不起!我真不应该拿你的元钱!这里我真心地向你说一声:对不起!我把钱还给你,我保证:这一辈子再也不干这种事了!!对不起!!!……(后面约有来个感叹号)虽然信末没有署名,但熟悉的字样逃不过我的眼睛,他是一名男生。我无心去追究他的责任,相反他的行动、他的进步令我欣喜万分。时隔一周后,我找了一个极为隐秘的地方与他进行了长达个半小时的谈心,同时也保证绝不把事情真相公诸于众。教师的工作没有白费,生不懈地努力,上期末,同学们推荐他参加了学校百名巴蜀之星的评比,终于如愿以偿。

育人范文篇4

关键词:舞蹈表演专业;实践育人模式;特点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表现力,主要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一种表达模式。我国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舞蹈专业素养,而且在较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一、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特点

1.舞蹈表演专业自身特点。我国综合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与专业水平较高的艺术类高校相比,因学生自身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更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有学者认为,我国综合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对传统知识型人才有较大的挑战,应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实现复合型舞蹈人才培养计划,应当具备较高的活力、专业性以及创新实践能力,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够起到实践育人的目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主要目标在于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这一理念下,舞蹈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加入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将舞台实践表演、舞台形象塑造、展演、比赛等纳入课程结构体系中是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客观要求。2.舞蹈表演人才的社会需求特点。全国各大企业、事业、文艺团体、群艺馆、企业艺术团等对舞蹈表演人才都有一定的需求,同时对舞蹈表演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并为社会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效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自身价值。现阶段,“高、精、强”的舞蹈专业生已渐渐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反之,精通“弹、跳、说、唱、编、导、写、声、光”等多能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此外,我国综合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主要是以技能为基础,在较大程度上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学习,以此满足社会需求。

二、综合类舞蹈表演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分析

1.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应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素质、技术技巧以及舞台综合能力。以往的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三部分,缺少对实践教学的运用。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入到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中,进而把舞台实践内容纳入常规教学,通过校内外不同层次展演、比赛、讲座、交流等形式,培养、锻炼学生的表演及实践能力,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的方式可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参加活动,包括参与电视综艺节目演出、参加大学生舞蹈大赛等,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和综合能力,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并且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对舞蹈学习的热忱和积极性。其二,开设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开设特色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在教授别人的过程中对自身肢体充分认识和把握,从而在课堂学习、训练中对动作的规范化进行有效调节。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2.实践演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搭建舞蹈教学实践平台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素质构成是专业理论知识和表演能力两个主要方面构成的。在当前地方高校转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育,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严重不够的弊端。因此,针对当前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实践课程比例较少的现状,需要重新构建舞蹈表演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笔者认为,通过实践教学与实践演出有效结合的方式构建舞蹈教学实践平台可加强舞蹈实践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舞台实践演出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践舞台,对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尤为重要。专业教师带领或鼓励学生参加正规比赛及综合类节目演出,可以提升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能力以及舞台应变能力。2、在校园内外设置一些具有实践价。值的比赛,鼓励各民族爱好舞蹈的学生参赛,从而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了解我国多元的舞蹈文化,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结合校外比赛项目进行舞蹈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优秀舞蹈作品的产出。3,高校与相关企事业构建定点实践单位,为学生打造专业的舞蹈实践平台,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提供给学生更多舞台表演机会,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及创造力,使学生在不断的演出学习中积累舞台表演经验,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3.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创业。横向拓展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就业渠道,是解决当下舞蹈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发展的必要措施。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报考教师资格证、社会舞蹈培训证书,从思想层面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移速展演比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赛活动,通过一些创业项目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热情,还可以组建规范化、规模化创业团队,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此外,很多舞蹈创新创业比赛项目需要在比赛中完成创业规划书,并且进行项目的思考,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对未来职业有提前的规划,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今后的就业储备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育人模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通过实践育人模式达到培养优秀舞蹈表演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瑜浛.艺术类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J].大众文艺,2017(21):56-57.

[2]周彤燕.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J].大众文艺,2016(5):256-256.

[3]闫春丽.民办高校法学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18(3):12-12.

育人范文篇5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大连大学“三育人”表彰大会。我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在“三育人”工作中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付出辛苦努力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育人”就是教师、干部、职工为了实现育人目标,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过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从学生出发,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校的“三育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其明显标志是: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从学生出发。

一是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提出了**大学文化理念与学生工作理念。在育人工作中,要提高自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高等学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育人为本,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校制定了《**大学“三育人”工作条例》,提出了大连大学文化理念和学生工作理念:

把一切为着学生的发展、成功视为一切部门、一切人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政策制度引导各方面积极主动地尽最大努力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引导和教育学生崇尚文明,脱离低俗,提高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将每个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

二是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岗位上,主动找准本职工作与育人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氛围。我校广大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既教书又育人,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思路、新方式。他们以身作则,注重从爱国、求知、创新、做人等诸多方面启迪和影响学生,推动了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机关干部,遵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主动自觉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全体师生。在后勤服务等部门,干部职工们以清新优美的环境、爱岗敬业的精神、高效优质的服务,确保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升华着学生的思想情操。

三是有效地发挥了各种载体的作用,使“三育人”工作生动活泼,富有实效。例如: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先争优等活动,使学生视野开阔,综合素质获得不断提高。

今天受到表彰的这些干部教师中有教授、博士,在提高学术水平,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发自内心的关注学生,关爱学生;也有普通的干部、教师,他们是我校1700余名教职员工的代表和缩影,是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榜样和典范。他们对育人工作有明确的认识,作到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他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感情,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障碍和生活困难,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的,爱别人的孩子才是神圣的”,“教育的技巧和全部奥妙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爱岗位、爱学生,才能有主动育人的动力。广大教职工要以受表彰的同志为榜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增强育人的自觉意识;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发扬奉献精神,树立优良的师表形象;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在培养人才的事业中建功立业。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崇高的,需要我们去献身;教育是科学,需要我们去探索;教育是艺术,需要我们去体会;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当前,我校正处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教职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因此,我校深入开展“三育人”活动,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加速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牢记宗旨、坚定信念,进一步提高对“三育人”工作的认识,树立和增强全员育人意识。“三育人”工作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认真落实,深刻认识“三育人”工作的水平关系到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在“三育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搞好“三育人”工作,要充分发挥教师在“三育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有严于律已,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做崇高师德的力行者,以良好师德和敬业精神,以高深学问和高品位的人格影响学生身心,通过良好的教风、工作作风,带动学风、考风、校风的根本好转。

育人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校训;大学生;德育教育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高度概括,还是学校育人理念和文化传统的结晶,更是全校师生所须遵循和践行的价值观。它内在地规定着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大学校训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研究大学校训的德育功能,不仅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的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形式。

一、校训文化育人功能

(一)引导功能

“大学校训作为学校精神力量最深刻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一经确定,便会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1]它集中体现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导文化和价值追求,并以此引导学校的育人方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最终促使他们言行一致。

(二)激励功能

大学校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内在的、持久的和深远的,它一旦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粘合剂,把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个体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和向心力,并不时给予每位成员强迫感和动力,以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感染每位成员,激励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约束功能

大学校训对大学生提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使他们的行为按照施教者的要求去做,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在校训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下培养和践行良好的品德,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使自己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成长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二、山西某高校校训举隅

(一)校训释义

作者选取了一所省属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高校,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该校坚持文化育人,逐渐形成了“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这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止于至善,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等核心价值取向的凝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淮南子·汜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3]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4]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问过以后还要通过仔细考察分析,立足实际,为我所用。切不可邯郸学步,因袭古人,循表祖涉,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5]八字校训含义深远、意蕴无穷。它从“德、才、知、行”四方面规定了办学原则与目标,包涵着儒家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同时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也引领着学校的发展。

(二)校训育人功能阐释

1.体现知行合一的导向功能。“厚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坤德载物,德合无疆”,人的道德修养应该像深厚的大地一样容纳万物,唯有如此,才可越行越广,越行越远。“笃行”乃专心好学,学而行之。对于大学生来说,成才应先成人,优学应先厚德,厚德兼要笃行。唯有“厚德”,将“德”内化于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才可以“笃行”,将“德”外化于行,实现道德层面知行合一。“厚德”是将“德”内化于心。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是实现大学生知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措施,使教育者传授的道德规范为大学生认同,这样他们才会按照道德规范去做。“信至诚行则果”,树立道德信仰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南和动力,应该以道德信仰引导自我发展,获得精神自由,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更加道德、更加全面的自我。“笃行”是将“德”外化于行。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有较强的可塑性,应该鼓励他们广泛参加思想道德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学雷锋”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争当“社会义工”活动等,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参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文化基地,使大学生在“行”中感悟生活、提高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以此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效促进知行合一。2.塑造个人品格的激励功能。《荀子·劝学》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君子要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验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冷静分析,积极处理,这样的话行为便不会有过失。“博学之,慎思之”,不断地学习之后,谨慎地思考,衡量自己行为的好坏。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要“博学”。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凡事要量力而行,制定目标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遇到挫折时迎难而上,锻炼意志,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树立高尚的生活理想,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通过“博学”来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勇气,万难不屈的意志。锻炼大学生意志品质要“慎思”。大学生要培养理性的处事态度,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要思考并分析问题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思考并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要思考并分析如何动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支持系统来解决问题。如果已经完全尽力,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要思考该如何做好长期处理该问题的心理准备。3.重视行为规范的约束功能。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厚德”,在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以德立身,明礼诚信,学做真人,把追求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和规范的行为作为成长的基石。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博学”,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实现兼容并包,要以开放的胸襟融入世界,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眼界、广博的学识和豁达的胸襟。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慎思”,要用心思考,审慎求真,大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明辨是非,洞察真伪。树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要“笃行”,要学有所得,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在道德修养方面,要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研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山西省某高校的育人现状,本文选取该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网络调查问卷结果和部分学生访谈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旨在研究校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并就校训文化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开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在山西某高校进行,于2020年6月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自愿填写的调查原则,针对校训文化现状、校训文化与学生德育教育等问题制定了不同的选项供调查对象选择,此外还随机电话采访了部分学生,询问了校训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等相关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1.统计结果。从系统后台整理数据可知,本次调查共有368人完成问卷,有效问卷354份,有效回收率96.1%。此外,随机电话采访35人。2.对校训文化现状的分析。通过对问卷的整理有如下结论:(1)学生对校训的认知度较高。在统计“请从下面选出我校的校训”结果时,有90.5%的被调查者能正确选出我校校训,9.5%的被调查者不能完整地选出我校的校训。”在回答“您知道学校校训的内涵是什么?”一题时,68.5%的被调查者都能清楚地知道学校校训的含义,14.5%的被调查者说不出来,或者只能说个简单的字面意思,回答不上其出处和深刻内涵。这说明校训在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随后的采访中,有学生表示平时很少听到校训或想到校训,对他们而言,校训并没有实际意义。部分被调查者甚至把学校的校训、学校精神和学校教风相混淆。在回答“您通过哪种途径了解到我校的校训?”一题时,选择“入学教育”和“教师教导”的学生占比例较多,这说明校训在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学生接触和了解校训的机会不多,学生关注度低。在笔者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学校的校训标识和开展校训相关知识的学习机会也较少。(2)校园文化活动与校训的融合度有待加强。笔者在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关于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学校是否围绕校训或以校训为主题开展过系列活动?”一题,选经常开展的学生占了20.5%,偶尔有的占了38.5%,从来没有的占了40.6%,不太了解的占0.4%。在后续的电话访谈中,有75%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内容很丰富,但缺乏与校训的融合,如果教师不去点拨和引导的话,他们可能体会不到这一点。(3)对校训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较高。调查显示,85.5%的被调查者认为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回答“校训文化对个人和学校有什么作用时”,被调查者选“不太清楚”选项的比例分别10.2%和13.5%。认为校训文化对自己的道德教育认识有了明显提高的占70%,有80%的受访者认为校训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行为向导,在他们树立人生目标之后,一直在激励着他们并为之奋斗。

四、讨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调研可知,学校在校训宣传方面手段单一,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度不高,缺乏影响力,效果也不太理想,加之学生对校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持保留态度,这就严重影响了校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和育人价值的实现。如何开展切合实际、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且行之有效的校训教育,真正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把“校训”落到实处,是推动高校校训德育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宣传部门要充分认识校训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大学校训的宣传力度,在发挥学校所有师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认识校训,铭记校训,增强对校训的关注度、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要让校训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的价值标准。要以校训出处为引领,开展传统经典学习诵读,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传统经典讲座等,使学生熟知校训内容,了解校训内涵,认识校训背后的历史积淀和精神理念;要以校训内涵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一特殊时期,开展一些能彰显校训文化要求的学生活动,将校训文化融人到活动中,达到校训文化育人的目的;要以校训认同为目标,借助新媒体手段,让校训走进大学生的视野,如开展校训创意设计大赛,创造出和校训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创产品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校训精神的感悟等,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校训的认同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言传身教,以校训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言谈举止和仪容仪表,提高自身修养,用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另一方面要将校训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使校训内涵与精神真正贯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的教学中,发挥好校训文化规范激励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努力使学生拥有“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优良品质。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明确校训的实际意义,加深对校训的理解,领会校训的精神,要时刻以校训精神激励自己,以校训原则管理自己,以校训约束自己,把校训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而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亚兰.中国大学校训的育人现状及路径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

[2]杨天才,张善文泽著.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育人范文篇7

关键词:贫困育人探索

随着教育公平、教育成本分担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不断改革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偿所愿,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各大高校招生范围及数量的扩大,“贫困”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新的工作方式下,“贫困生”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层面,其涵义得以延伸,心理健康、个人能力发展等另类“贫困”愈来愈引起社会关注。故如何走好新时期资助育人之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成为了社会热点课题。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目前的高校资助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关注经济层面,以经济援助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高校收费制度的转轨,人类自我需求的增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贫困生定义已有了新的扩展。

一、贫困的狭义定义,关注经济层面

传统意义上的贫困,仅指经济上的贫困,反映维持生活与生产的最低标准。这种贫困的概念只包括物质生活的贫困,不包括精神生活及其他方面的贫困。故狭义的贫困生定义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不能达到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标准,且无力交纳学费以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保障的大学生。

据相关教育部门统计:我国贫困学生的人数在不断攀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达到30%,特困生比例为10%~15%,有的学校甚至达到50%。2006年7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了一份名为《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秋季入学,有60%的贫困高考学生难以凑齐学费。据调查,贫困生月平均生活费支出为200元左右,其中伙食费开支所占比例约63%,用于培训及学习的费用平均为7.4%,书本费用l1.2%;29%的人反映缺少必要的学习资料,73%的人反映不敢买新衣服,8l%的人反映没钱和同学一块去买零食吃。高昂的学费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学费来源有44.7%的人向亲友借,24.9%的人向学校贷款,24.5%的人接受过外界的资助,16.2%的人由学校减免学费,另外还有部分人靠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

究其贫困原因,我国学生经济困难形成复杂,详述如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家庭收入总体偏低,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而异地求学,生活支出费用较高,收支不平衡;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城镇职工下岗,经济来源减少;多子女家庭,需要承担的教育费用巨大;自然灾害、意外、疾病导致额外支出增多,家庭经济负担加重;高校招生收费并轨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增加困难学生比例。

目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可以概括为:“1+6”,即“一条绿色通道,奖、助、贷、勤、补、减免六项资助措施”。现阶段,我国的资助力度以无偿赠予的奖、助、补、减免学费为主,学生贷款、勤工俭学为辅。但是我国贫困生群体众多,而教育经费有限,财政负担巨大,单靠无偿赠予难以撑起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如若一味加大财政拨款力度,予以贫困生赠予补助,势必助长其等、靠、要的依赖性,不利于贫困群体健康成长。在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已逐步削减无偿资助,故我国应遵循世界资助发展趋势,转变观念,变“资助”为“自助”,走以学生贷款、勤工俭学为主,辅以奖、助、补、减免之路。

1.健全助学贷款机制,优化帮困助学模式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助学贷款政策具体实施难度大,范围小。原因有二点:

(1)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数大,需要受高等教育人口绝对数量大。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贫困学生的比例较大;

(2)形成贫困的原因复杂多样,贷款政策难以完全细化,用单一的政策应对千差万别的贫困群体,削弱了贷款的使用效力。

为确保这种资助制度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1)设立专门机构运作助学贷款,有固定的资金管理机构,由国家统筹安排。如“教育银行”,在银行设立单独窗口,办理学生贷款业务,程序简便化。

(2)严格审核申请,可采取抽样调研的方式。批准申请的个案中,按比例抽样调查,查证资料是否属实,对于欺诈者严格查处。

(3)贷款层次化。针对学生困难程度的不同,设立优惠贷款、普通贷款。优惠贷款针对特困生群体,贷款金额可相对较大,还款期限长,利率低,政府补贴学生在校期间利息。普通贷款照顾中低收入家庭子女,金额小,利率高于优惠贷款但低于商业贷款,偿还期限限定,政府不补贴在校期间利息。

(4)加强诚信教育,完善追缴制度。对贫困生群体加强诚信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对恶意欠贷者施以追缴。

(5)推广生源地贷款。生源地区对于申贷人家庭经济条件较为熟悉,有利于审核发放,借贷担保人固定,行踪容易掌握,追缴风险相对较小。

(6)法律保障。尽快出台“助学贷款法则”,上升到法律层面,使贷款的申请及回收建立在法律基础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欺诈行为采取诉讼,杜绝恶意欠贷和长期拖欠贷款的现象出现。

2.拓展勤工助学形式,不仅立足校内,更要开拓校外

勤工助学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体会艰辛与不易,达到自立自强的目的。其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故笔者认为要使勤工助学发挥最大效应,成为资助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应实行“三专”,即专人负责,专项管理,专制制度。

高校可运行勤工助学体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专业的领导班子,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实现勤工助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仅立足校内,更要开拓校外:

(1)立足校内,整合校内合作资源。与工会、后勤合作,提供清洁、管理、维纪等非技术性岗位,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优良品质;与各个教研室及实验室合作,提供助教、助管、助研等技术性岗位,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踏实、刻苦钻研的良好作风。

(2)开拓校外,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外勤工俭学有自发性和分散性两大特点。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自发分散地与复杂的社会交际,缺乏社会阅历,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安全性也令人担忧。另外,由于缺少统一的组织培训,学生只能靠自身悟性,通过自我摸索积累经验,其能力素质提高缓慢,难以达到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高校可积极引进社会援助,整合企业资源,引导企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搭建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平台,提供为贫困群体就业、能力锻炼的有效途径。

二、贫困的广义定义,关注心理健康、学习能力、交际能力

广义贫困是指除狭义贫困之外的包括社会环境方面、精神文化方面、能力素质方面的贫困。故广义的贫困生包含了心理、学习、沟通、交际等能力缺乏的大学生。

1.心理贫困

由于父母离异、单亲等家庭因素;个性内向、孤僻、脆弱等性格因素;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等社会因素导致高校大学生有着过度敏感、自卑封闭、悲观消极、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心理疾病,若不加以重视,往往导致自怜、自残、自毁等严重后果,各大高校也不乏个例出现。

针对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做到“全面”与“专业”:

(1)全面筛查,建立心理档案。入学伊始,高校应对每位新生进行心理测试筛选,建立心理档案。全面的心理筛选能及早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帮扶。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的释放与宣泄。

(2)专业干预,疏导心理问题。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加强辅导员心理专业知识培训;可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近距离地排摸学生心理情况,及时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处理。做到以专业心理教师疏导、以专职辅导员干预、以心理委员排摸的心理帮扶体系。

2.能力贫困

(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缺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学习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节奏被打乱,学习能力每况愈下,以城镇学生居多;第二,异地求学,知识层面不同,基础知识薄弱;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为例,因区域发展不平衡,其所处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反差巨大,学习硬件的缺失,导致知识更新过慢或断层,通常可见的是计算机基础差,英语有待提高。

(2)交际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类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但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孤芳自赏者有之,羞于启齿者有之。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导致就业、人格健全、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要使能力脱贫,可实行“互助+自助”模式。对于学习能力不足者,可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实行学长计划,以一对一的形式,学长帮助辅导+自我刻苦钻研,共同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对于交际能力不足者,可开展“被动+主动”活动,定期的举行班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加凝聚力和亲和力,有针对性地让交际能力缺乏者承担领导工作,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交际能力,从小圈子融入到大集体,使之将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贫困生”比例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校是一个挑战。可见,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建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是社会的永久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前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祝秀香、刘国华.对高校贫困生精神扶持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

育人范文篇8

1贫困生在校学习生活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1)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心理压力大.家庭经济困难对贫困生来说,不是单纯的经济生活条件的问题,它在贫困生的成长过程中还涉及到学生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贫困生往往同时面临经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等多重压力.在心理上,这一群体往往表现为较强的自尊心与严重的自卑心理之间的矛盾,较强的情感需要与严重的孤独心理之间的矛盾等方面.他们往往自我封闭,希望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又怕老师同学过多关注自己,所以对集体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心理脆弱,渴望得到帮助又极其敏感,不愿成为别人施舍的对象;逃避现实,屈服于虚荣而给老师同学以虚假富裕的假象,甚至沉迷虚拟世界,在网络中幻想“我的地盘我做主”.而这些问题在新生中更是极易产生.如果引导不好,将是贫困生规划美好大学生活、健康成长过程中的极大障碍.

(2)观念错误,视贫困为资本,过分争取有限资助.贫困生中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学校的资助有“不要白不要,白要谁不要”的依赖思想,甚至将贫困作为资本,夸大贫困程度去争取有限的资助.“只要我有贫困证明,我就是贫困生,就应该有资助”.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还会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在评优、资助等方面会得到学校的特殊政策倾斜,得到特殊的照顾.

(3)学习基础差,能力低,综合素质不高.大多数贫困生都是来自于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那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不发达,人们的观念比较落后,基础设施、教育水平都比较落后,所以从那里走出来的大学贫困生自卑心理很强烈,知识面窄,没有城市里的学生见多识广,也没有什么才艺,组织协调能力甚至与人交流沟通能力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学生中有的人在参加集体活动时表现的很被动.但是越是不参加越是得不到锻炼,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2创新工作,开创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新模式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资助工作开展的好坏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讲意义重大.每一次资助对于老师来讲是工作内容的百分之一,但是对于每一位贫困生来讲就是百分之百.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断总结,认识到对于贫困生不仅仅要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把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首先,心理引导,教育贫困生正视自我.辅导员老师对贫困生首先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最好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对贫困生建立电子档案,及时准确并且详细了解贫困生的具体的家庭经济情况,为以后的资助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工作中,多多进行平等的朋友式的谈话聊天,取得贫困生的信任,消除他对老师的敏感和戒备心理.在此关系的基础上,引导贫困生正视眼下的经济现状,特别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困难不是学生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更不是他们的耻辱,而恰恰是他们磨练意志和毅力的宝贵财富,贫困是他们独有的财富.经济困难是暂时的,暂时的困难绝不应该成为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而是前进的动力.金子终究会发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舞台.贫困生首先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素质就是自信,相信凭自己的实力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生活和命运.2008级电子专业一女生入学后生活上大手大脚,经常请同学吃饭送礼物,结果同学们都以为她家里很富裕.经过核查,其父母均为农民,又没有其他收入,她是典型的以高消费的假象掩盖自卑虚荣的心理.辅导员经过多次耐心、坦诚地和她交流,积极引导她脆弱的心理,使该生正视自己的处境,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该生终于在大三的时候拿到了学校三等奖学金.

第二,诚信教育,转变错误观念.为了是资助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学校建立了贫困生数据库.由于地区差异等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高校贫困生很难界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工作中一个最大的依据就是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而这样的证明在学生所在的当地政府部门又很容易开据.凡是有贫困证明的都可以加入贫困生数据库.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贫困生数据库只能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开化,但是公平公正地开展资助就需要辅导员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详细调查,科学引导.针对“不要白不要,白要谁不要”的依赖思想,以及将贫困作为资本,夸大贫困程度去争取有限的资助的现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在2008级学生入学之初就为电子、通信两个专业的每个贫困生建立了电子档案,并不断更新充实内容.详细记录了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校参加集体活动的表现,所获资助情况以及在校所获奖励情况.同时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来查阅.这项工作为辅导员扎实地开展资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每一位贫困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每一次资助工作都是召开班会公开评选,辅导员加强诚信教育,积极引导,把有限的资助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同学,促使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于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同学,要详细准确传达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同时更要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勤工助学,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报酬,刻苦学习,多拿奖学金、助学金来缓解自己的经济困难.

第三,励志育人,提升能力.在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不仅仅是给予这些同学物质上帮助和生活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激励,人格上的锻造.辅导员给他们的每次鼓励,每个微笑对他们来说都是帮助他们医治心灵创伤,正视困难,树立信心的一剂良药.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教育和帮助贫困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促使他们不畏困难,自立自强、奋发成长.在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贫困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并创造条件锻炼、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引导、激励贫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以获得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来缓解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这也是增强自信心的第一步.其次,强调勤俭节约,自觉抵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风气的影响.学习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不攀比,不高消费.这两项措施也旨在提高贫困生的专业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时,注重切合贫困生的特长、爱好和兴趣来安排工作,注重能力帮扶和素质提高.比如,2008级通信专业的余凯同学是来自贵州的彝族贫困学生,该生性格腼腆,和老师说话从不敢直视老师,声音也很小,但是他对办公操作系统比较精通.我们为他安排了在学院办公室做学生工作助理,帮助老师整理汇总各种学生材料.每次该生都能驾轻就熟地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得到老师的欣赏和表扬.一个学期下来,该生在与人交流沟通方面自信了很多,节假日还主动给办公室的每一位老师都发短信祝福老师.

育人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复合型人才

在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其重要的环节,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全方位的育人,全程育人,要不断开创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局面。在进行专业课程的思政实践中,要建立“全课程”的育人体系,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要培养专业教师的科学而全面的辩证思维,帮助老师实现专业化的成长;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商务英语在专门用途英语中是其一个分支,它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国际商务和英语语言相互渗透后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其跨越了经济贸易和管理类的学科,是以英语为本、商务为纲的学科结构。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但具有语言方面的才能,高端的文化知识,还具有策略管理能力,能够满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只有深入挖掘商务英语在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内涵,努力提升课堂教学中育人方面的能力,实现人才全面而专业化的发展,这既是高职院校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办学理念,而且也是德才兼备的技术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

为了更好的满足商务英语的专业课程思政方面的需求,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式,来抽取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100人,从学生的实际思政需求点出发开展调查,学生选择缺失自身的目标价值的占31%,“自身能力的欠缺”的占18%,“心理状态失衡”的占10%,“网络信息困扰”的占17%,“家庭造成的困扰”占9%,“其他”的占14%。因此可以看出,缺乏信念,自卑,自我的管理能力不强,网络环境困扰等是困扰高职学生自我实现、发挥其潜能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构建自信、开阔视野等,这才是开展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的意义,而这当中重点是对人才的培养。1.1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指的是通过高职院校来对其所设置的实用型和应用型的英语专业负责,它是属于大专那个层次,主要是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组合体。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要求学生不但有扎实的英语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不但能将英语运用在工作和交流中,而且还能很好的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部门进行运用。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不仅让英语成为一门研究的语言,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好专业的技能,对相关行业也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英语在实际运用中,能加深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其成为高水平的英语应用人才。以前,高等教育模式不但更加重视知识和理论,而且还能对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评价,知道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在培养学生知识的掌握度之外,而且还要了解现在的服务业。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1.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经济进入了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实行了“一带一路”的政策,为了适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需要一批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商务专业性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照应。课程思政要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渗透,而不要过于唐突而引起学生抵触,要从理念、职业素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来让学生实现其价值和品格进行塑造。英语交际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包括四项内容:语法的可能性,实用可行性,现实真实性和场合适应性。这四项交际能力反映了说话的人和听者在语法、社会文化、心理语言学和现场语言运用中的能力。所以,学生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以及在商务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商务运作能力。指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是指语言技能外的商务工作中所具备的基本技能。比如:商务领域的业务运作能力和操作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和网络应用能力等。这种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在工作和发展中必要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指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是经济知识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保证其在发展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遵循“一条主线,三个突出”,表示的是主线是英语的运用能力,三个突出指的是突出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突出职能技术的培养,通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得以生存和发展。1.3育人实践中的课程思政。(1)跨越学科,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在行为影响中,自尊是其唯一的影响要素。在学生行为的背后往往反映了教育经验的不足,而自尊心不强是其背后的原因。很多学生把自我价值和颜值、成绩等相对应,而更多的学生认为自己被忽略、不受认可,而使得其自卑感越来越强。要想化解这一心理的障碍,就要让其充分的进行自我认知,将自我认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比如说商务英语的课程人际管理单元,如果只是教授学生青年经理人要掌握的策略等内容,学生很难有什么收获,而如果借助马斯洛需求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进行教学的话,通过多媒体设备,在学生获取自我人格的评价之后,引导学生要自我剖析,要用辩证的唯物主义科学观来看待健康方面的问题,要树立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而自我尊严感强的学生则要积极关注,通过专业的智慧和正确的教育等来对个体原生家庭所造成的遗憾进行弥补,帮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2)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的自信。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根,文化自信是其本。从实践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的价值理念是要给当代人提供思考。专业老师要随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他们要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形成文化的自豪感。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当中,要让英汉翻译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学生势必会在这当中迷失自己,因此如何传播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拥有民族文化自豪感,发扬民族的创造力等就成为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职责所在。要让学生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让他们树立“修生起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要认识到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特征是群体的智慧结晶。同时也要知晓东西方文化不同其所代表的哲学思维也不同的道理,让其在文化比较当中树立普世文化和跨文化的交际观念。(3)案例分析,强化职业的素养。在塑造高素质的人才方面,对人才实施道德和法律的教育,通过一定真实而有效的案例来开展和分析,让其能够发挥借鉴、反省和警示等作用。2014年以来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破坏市场公平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的行为,威胁到生态环境,影响了质量的安全。商务英语在第一册《市场》中选取了相关的案例比如产品造假、转包分销等来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开展诚信教育等。(4)校企合作践行工匠精神。比如“涉外函电”课,在遵循ABC法则的同时也要在拼写、形式、语法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慎重严谨,要促进商务有效的开展和交流。但是,涉外函电的教材往往让人不知所云,教师获取知识不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获取,而是从工作流程的还盘、报盘等每个环节进行相关训练的开展。课堂上也要采用模拟演练的方式,通过练,让学生能从中培养务实的精神,提升职业能力,塑造职业品质,践行工匠精神。

2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育人实践反思

专业老师是课程思政开展的引领者、组织者和评价者,老师要以学生作为其指导的对象,要加强价值领域、道德塑造、情感疏导等方面的柔性管理。所以,要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素质培养。2.1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水平是其根本要求。教育者要先接受教育,要能够很好的承担其学生在健康成长中指路人的角色。专业的教师还要关注时事政治,关注国家的发展,通过把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来为培养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指导方向。2.2创新教学理念,担当育人责任。专业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思想,让课程思政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体验。专业教师不能简单的把知识能力和人的综合素养等同起来,要认识到社会环境是怎样影响个人认知的,现阶段进入到了全球化的时代,学生的想法很多,所以以教师的权威为主导,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这种方法难以开展。所以,要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第二课堂等平台成为学生教学的载体,让学生能有所获。2.3夯实专业知识,深入实践锻炼。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时代快速在变更,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专业老师要学习最前沿的商务知识,要了解语言发展的最新动态;因此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要不断的学习,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扩容。并且专业教师还要认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来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教书育人是实现人才水平提升的手段,其中育人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教师本身要高度重视,摒弃教书匠式的埋头教书,需要根据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的起到辅助作用,在如今普遍重视育人和思政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提升认识,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叶素红.高等院校英语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以某职业院校英语类专业学生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6).

[2]王希峥.商务英语专业影视欣赏与表演实践课程创新性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6).

[3]杨爱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及反思[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4]陈晶.中高职英语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与策略[J].才智,2018(21).

育人范文篇10

关键词:三全育人;管理育人;学校管理;治理模式

“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管理育人”是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推动其他育人体系高质量、高效能运转的基础与保障。

一、管理育人“五治”模式探索

新时代的“管理育人”要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中逐步体现和实现育人作用。其中,共建是前提,共治是过程,共享是目标。因此,实现“管理育人”要有平等互惠包容聚合的价值理念、共商共建共管共情的机制体制、大数据研判下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统筹、清晰流畅的管理边界和流程,以及生生、师生和家校协作意识及关系的深化等。简而言之,即构建党治、法治、德治、技治、共治为一体的中国特色高校管理模式,为实现管理育人提供保障、提质增效[4-6]。

(一)“党治”育人,统筹协调促发展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党治”,强调党的统一领导,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组织的核心领导力[7-9]。“党治”育人,重在党对学校的领导、决策、组织、执行、督导等方面领导有方,能够为教书育人提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应具备全局性、前瞻性、科学性、领导力、行动力、人性化等特点,通过组织领导、意识形态教育、先锋模范、党建带群团等环节实现育人目标。高校各院系、部门及其教职员工组成了具有一定分工和权责的育人组织,各自承担的育人侧重点与其管理职能密切相关,如学校领导层的管理重点在于谋划有路、引领有方、执行有力,其育人侧重点体现在领导智慧、行事风格中。管理者通过思想引领、理论讲述、工作作风、环境塑造等形式,将价值观念、处世作风等传递给广大师生员工,从有形教育与无形感化两方面进行融合育人。各职能部门的育人侧重点与其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方式、价值体现、作风修养等息息相关。各育人组织间又相互联动,通过树立先锋模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师生共同育人,如党建带业务、党建带群团,基层党组织通过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活跃群众、凝聚群众、激励群众等方式,教育感化群众,使之思想与行动统一。要确保“党治”的稳定发展,须有“法治”做日常治理保障、“德治”做个体行为规范和顶层设计考量、“技治”做精准便捷服务和科学研判决策、“共治”做多方融合基础和共同发展支撑。

(二)“法治”育人,治权治校稳秩序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法治”,主要指扎实开展依法治校,即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并能制定科学完善的学校规章制度,正确运用法定职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法治”育人,重在通过法治,为学校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平台,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引导广大师生崇善尚德、规范做人、踏实做事,激励师生敬业笃学。“法治”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权[10-11]。学校管理者要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准确把握权力的行使范围和程度,要在权力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权力的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共同达到组织目标。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规章制度的效力。制度的制定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应充分体现方向性、规范性、科学性及人性化等特点,突出办学及价值导向,强调有法可依、细节严谨、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发展、分类分级管理等规律,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办学特色、容错机制、师生需求等人性化需求规划制度。制度的执行要突出严肃性、程序性,维护制度刚性。新时代的“法治”要以“德治”为前提,将“德治”贯穿始终。“法”的制定,需要用“德”的思维思考始末,突出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法”能否顺利推行,取决于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执行力度、能力作风等综合素质;更要看用法之人的“德望”,德望越高,被管理者越易服从、遵从。“技治”强有力地为“法治”提供了过程监管和数据支撑;“共治”与“法治”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院有序快速发展。

(三)“德治”育人,感化教化养德行

高校管理育人中的“德治”,核心思想即以师生为本,得师生之心,聚师生之力,最终实现育人于自觉、自治的目的。“德治”是管理者以自身为出发点,教化和感化学生群体的过程,感化为主、教化为辅[12-14],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体现。“德治”是管理中最容易由“管理者”直接影响“育人”的环节。其影响因素多为管理者个人,主要包括道德情操、教育理念和观念、管理能力、综合素养等,同时还包括校园文化氛围等环境因素。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德行修养、工作作风,有德治的价值观念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可能成为具有较高道德威望、能够以德服人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德治理念至关重要,只有深植以人为本的德治理念,不断探索服务于师生、取信于师生的德治措施,才能不断强化道德约束,激发德治能量,促进学校道德文化价值发展,有效保障管理的良性循环。“德治”的实施需有“法治”做支撑保障,“法治”避免了管理过程中的主观臆断,使单纯的“人治”上升为系统的“德治”[15]。

(四)“技治”育人,科学快捷提效能

高校管理育人的“技治”,是指在党治、法治、德治的思想和管理下,通过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手段,推进日常管理流程化、运行机制规范化、数据采集智能化、决策机制科学化,从而达到精准育人的目标。“技治”不断推动着和谐“共治”,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符合国家对全局观念、大局意识的要求要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技治将学校各部分管理孤岛相互联通,促使点状工作转变为线状工作甚至是面状工作,各类决策也相应从业务需求转变为数据驱动,为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2.提供高效快捷服务“技治”将机械化、流程化的工作,学校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设计为信息化的管理和操作,配合自助端口或终端机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化解了基层工作矛盾,解放了基层管理人员的时间精力,提升了基层工作效率。3.促进学生优质发展技治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教学、行为习惯、评价反馈等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链环,同时又与学校教学、服务相关联,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主线,环环相扣、螺旋上升。4.充分发挥预警作用技治可以实现校园各方面大数据的关联及共享,深入挖掘与分析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学生团体及个人等各个群体,涉及社会、校园、教育、学习、生活、管理等各方面领域的动态监督和预警,以供管理者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防措施。高质量的“技治”需有“党治”做前提,做好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人财物的基础支撑;“技治”需有“法治”做保障,确保技术智能在法律规范及规矩流程下运行,避免管理漏洞。

(五)“共治”育人,自治为基强共管

管理育人中的“共治”是根据党的报告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的,是师生、家校、社会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过程,是学校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共治”育人,强调基层的自治和协同共管。自治主要强调学生及学生团体通过自己管理,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科学技术、学会思考学习、学会创新发展,这也是“共治”的基础。协同共管重在通过多角色全方位参与育人全过程,扩充育人渠道和时长,丰富育人内容,协同发挥育人作用[16]。自治应注重德行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在法治的支撑保障下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自治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轻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及人际交往间的矛盾,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发展性和创造性[17]。协同共管要有较为完善的协作机制体制和宽松的工作学习交流环境,突出民主与激励,是在自治基础上的相互促进与监督。推进“共治”需有“党治”的组织领导、“法治”的支撑保障、“技治”的智能支持以及“德治”的引导强化,更要强化基层自治和协同共管,不断激发基层活力。

二、管理育人“五治”模式关键因素

根据管理育人“五位一体”模式所示,要实现管理育人目标,需要有“党治”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法治”的规范引导、维护秩序,“德治”的感化教化、涵养价值,“技治”的科学准确、高效快捷以及“共治”的协同共管、民主激励。高校要做好管理育人,应把握顶层设计与规划、过程实施与保障、结果反馈与完善等环节,关键因素是管理者、规章制度、现代化管理设施及系统。管理者是管理育人的首要因素,特别是首要领导。首要领导的大局观念、全局意识、忠诚担当、胸襟情怀决定着学校的顶层设计和价值文化,只有选任和培养原则正确、立场坚定、心怀教育的管理者,才能把握好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管理方向,做好引导教育工作。管理者的道德情操、能力作风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创业热情和执行担当。管理者,特别是中层干部关系着具体任务的执行,是上传下达、组织落实的中坚力量,只有选任和培养出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的管理干部,才能树立良好的团结奋进、苦干实干的工作风气。管理者如有缺位,则可能直接导致办学管理的混乱与偏失,直接影响到育人方向和整体质量。其次,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即“法治”,是长治久安、良性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智能的现代化设施及系统,即“技治”,是高效管理、精准育人的保障。二者如有缺失,可能导致管理出现主观臆断和低效能,进而影响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达奇.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J].秘书工作,2020(10):46-47.

[2]陈一新.市域社会治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结合[N].枣庄普法,2019-07-27.

[3]周海燕,卞谢瑜.从管理到治理:高校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5-63.

[4]陆孟兰.“德”“法”并重推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管理[J].管理宝典,2020(09):96-97+124.

[5]邱惠妍,周文静,张军平.“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管理育人建设途径探析[J].科教导刊,2020(28):8-10.

[6]刘献君.大学共同治理的意义及其实现方式[J].山东高等教育,2015(03):5-13.

[7]黎波.学校治理优化的机制探索与思考[J].教育管理研究,2017:23-25.

[8]张瑾.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学校管理向学校治理的转型[J].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2):108-109.

[9]吴青松.“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5):135-136.

[10]张福明,李威,许文丽,等.“三全育人”理念引导下的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22):188.

[11]陈孟增.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二级院系网络育人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3):101-103.

[12]郭民.“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2):101-103.

[13]王丽,朱平.“三全育人”协同和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展望———以新华学院对“五特”学生的心理育人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06):38-41.

[14]丛发滋,刘新海,张金泉.按切入,活化“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应用———鲁东大学生科院“三全育人”理念践行及其启示[J].大学时代(下半月学术教育版),2006(11):66-67.

[15]陈冠锋.“三全育人”背景下“五位一体”双创育人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4):113-114.

[16]胡守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