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7-23 10:22:16

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着重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其数学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针对现阶段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教师更应重视数学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以教材为根本,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科学设计导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从而助力学生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小学数学;导读;问题设计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仅仅死记硬背知识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科技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学化。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数学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不少学生却因为阅读能力差而导致解题能力差[1]。对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其数学语言水平,使其对数学概念理解得更为深刻,进而提升其数学思维水平。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完全自主阅读往往只停留在书面文字的阅读上,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自然枯燥乏味,效果不佳。针对小学生的特性,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材,设计符合小学生学情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导读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实现从愿读到会读的转变,进而提升为乐读。提高了阅读质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导读问题能对阅读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作出明确指引。导读问题的设计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水平的重点。科学设计与巧妙运用导读问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质量。

一、梳理知识,简单提问

在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小学生通过有效阅读强化了对数学知识的梳理、分析和理解,能够提升自身认知能力,形成归纳梳理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实现小学数学阅读的综合价值[2]。对于教材阅读,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就要先通读教材,了解本章要学习什么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较为基础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在通读教材之后进行精读,理解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及列出的例题,让学生试着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导读问题:(1)找出自己喜欢的长方体,它们由几个平面图形组成?这些平面图形都是什么图形?(2)书本中的两个立体图形各有几条边?什么叫“对边”?它们的“对边”之间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一定是由六个长方形组成吗?特殊的长方体可以有几个正方形?为什么是两个正方形?这样的几个问题较为基础,既可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要点,又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

二、举一反三,灵活导问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培养。由此,在设计数学阅读导读问题时,教师要在简单归纳知识点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探究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拓展、类比分析,探究数学学习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建立数学模型、搭建知识网络,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从而触类旁通。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知识时,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导读问题设计如下:(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么计算的呢?(2)圆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3)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4)圆柱的体积是如何推导出的?学生依托问题,通过阅读教材进行类比分析,将直柱体的体积公式进行整合,同时也借助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进而理解圆柱体积的推导,搭建新旧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追本溯源,深入追问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研究数学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是预知数学的未来的重要途径[3]。对于抽象难懂的数学,如果教师恰当地浸润数学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让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学生一定能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数学知识。教师在设计导读问题时,要结合数学知识的发展,追溯其历史本源,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史,认识和体会到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真实的一面,从而引领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触摸数学知识的本质,感悟数学知识的精髓。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导读问题:你知道“周三径一”是什么意思吗?你能介绍一下古人关于圆周率的研究过程以及刘徽的割圆术吗?从而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使原本枯燥的数学阅读更具历史趣味,丰富数学学科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对数学阅读有更长久和更持续的兴趣。

四、道而弗牵,自主设问

自学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居首要地位,其对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自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阅读,自学能力的核心则体现为阅读能力。因此,重视数学阅读,能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语言体系,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但如果始终依托教师设计的导读问题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停滞不前。叶圣陶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阅读同理。道而弗牵,学贵自得。导读问题的设计不能完全由教师掌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思考,对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学贵有疑,疑则进也”,敢于质疑,是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标志,因而教师可设计“阅读完你还有什么疑问?”这类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考,从而自主投入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实现自我释疑的目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开始对提出疑问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提问,问题的质量也不高,但只要教师坚持培养,学生慢慢就会提出令人意外的精彩问题。

阅读导读问题设计角度多样,但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分析数学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在明确数学阅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导读问题,激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和自主探究,发现数学阅读的应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导读问题的科学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永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2018(21):64.

[2]马毓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2018(30):143.

[3]高明龙.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12):63.

作者:王寒冰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