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生活联实际培能力

时间:2022-04-06 02:03:00

贴生活联实际培能力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联系身边实际问题,一步步寻找解答方法

第六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后,在巩固练习中,我出示第24页第8题中的四个条件:玩具熊猫9元、塑料皮球6元、文具盒8元、圆珠笔5元,然后提出问题:李老师买一种玩具用去114元,买一种文具用去125元。李老师买了哪种玩具,哪种文具?各买了多少?这道题,条件多,问题也多,学生咋一看,脑袋懵了。教师设疑:同学们明白题目的意识了吗?相互讨论讨论看。谁能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识?生:“李老师买一种玩具用去114元,是说李老师买熊猫玩具和塑料皮球玩具中的一种,刚好用了114元,只要用114除以9或6,余数为0就知道买哪中玩具了。”一语道破玄机,一下就把解答问题的方法引到了所学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上了。接下来就不用说了,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开始做题。

2、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第六册课本第71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直接提问“老师写字的白板和墙壁上的电视机屏幕哪个大”?让学生说出它们面积的大小是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得出一个“直接观察法”;再出示两个等宽但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两个长方形既观察不出、也比较不出他们的大小,怎么办呢?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第一单元“认识方向”后,从单元检测效果看,有少数几个同学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之一接能力教差,另一原因是“把谁在谁的什么方向”与“地图本身的方向”相混淆了。鉴于这种情况,我把这些学生带到操场的最东边,说:“你们现在是在操场的东边,是相对于操坪来说的,”然后任选两位,排列好,说:“甲同学在乙同学的东边,而乙同学在甲同学的西边,两人都在在操场的东边,比较的对象不同,不能把比较的对象与地图本身的方向相混淆,明白了吗?”通过联系实际,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效果明显好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第一单元“认识方向”后,我经常利用在教室里的机会,随便叫几个同学,提问:“谁在谁的什么方向”,学了“24时计时法后”,经常提一些与时间相关连的问题,例如:“从12:30开始,再过1时40分是(),()里是填时刻还是填时间的长短?,小明7:40到校,11时50分放学,他上午在学校的时间是多少?”等等,通过创设情境,培养了学生解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