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效益与管理浅析

时间:2022-10-14 03:00:10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效益与管理浅析

[摘要]以石门灌区小农水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实施后的效益及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主要包括资金方面、建后管护及水资源浪费方面存在问题及采取措施。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效益;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简称小农水,主要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工程。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现阶段,小农水基本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门灌区根据灌区现状,积极争取项目,不仅改善了灌区骨干工程以外的斗农渠等小型基础设施条件,还促进了灌区内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1灌区斗农渠系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自1999年至今,石门灌区已完成十二个年度的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使灌区骨干工程设施面貌得到较大改善。但灌区内斗、农渠等末级渠系建于七十年代,由当地群众投劳兴建,受修建时的经济条件限制,资金投入不足,工程施工标准较低,经几十年连续运行,渠道淤积、堵塞、跨塌严重,虽经不断的小规模衬砌维修,但终因渠道改造工程量大,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致使与骨干工程配套的斗农渠等末级渠系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骨干工程效益的发挥。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大部分渠道输水不畅,渗漏严重,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及无法满足农作物的需求,极大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二是由于渠线过长、渠道淤积严重,输水、排水困难,经常在汛期淹没农田;三是渠系建筑物不配套且建设标准低,年久失修,老化损坏,不能正常使用,量水和分水精度不高;四是部分渠段由于水毁垮塌及工程病险,形成了“半截渠”和“卡脖子”渠段,导致渠道输水能力不足,致使斗、农渠中下游出现一些挂名水田;五是个别高边坡地段的渠道滑塌、淤积、阻水断流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每年在用水高峰期,供需矛盾尤为突出,难以对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虽经不断的衬砌维修,但终因渠道改造工程量大,无法达到“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制约了骨干工程效益的发挥。

2小农水项目实施后的效益

自2013年~2015年,连续三个年度石门灌区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工程实施后,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有了一定的成效:(1)经济效益1)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改善了斗农渠设施面貌。2013年~2015年,共完成项目投资182.53万元,改造斗渠长5.82km,改造配套建筑物9座。灌溉条件的改善,提高了渠道引水能力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了输水损失,节约了水量和用水成本,较好的调动了农民用水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了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收入。也为下游无法灌水地区的输水、抗旱发挥了作用。2)新增恢复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及经济收入。经过连续三个年度工程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渠道输水条件,消除了灌溉排水隐患。项目区内新增恢复灌溉面积758亩,改造提高灌溉面积2000亩;年均增加粮食产量30.32万kg,增加收入72.76万元。这些效益的取得,与多年来项目的实施是分不开的。3)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节约用水。渠道灌溉条件的改善,减少输水渗漏,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节约了灌溉用水,同时改善了灌引失衡的状态,减少了灌溉成本,增加了投资效益,缩短了灌溉周期,使农作物能在用水高峰期及时得到灌溉,缓解了灌溉用水户在高峰期的供需矛盾。4)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当地村民参加工程建设,可直接增加群众收入19.8万元。项目区群众通过承担渠道改造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增加收入,缓解生活困难,发挥了水利项目扶贫的作用,同时通过省级小农水基建资金的投入,调动了地方、个人的力量,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调动了广大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2)社会效益小农水项目实施后,极大的保障了项目区农田灌溉用水,有利于项目区灌溉管理和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使灌区改革为按量计征水费,减少水费支出。灌溉条件的改善,减少了基层管理站分水、配水压力;改善了在夏灌期间用水户和管理站之间的紧张关系。项目实施建设期间,可组织当地农民投工投劳参加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以此取得报酬,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经济收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工程设施的改变,使用水保证率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也逐步加强,拦水、霸水、等水事纠纷明显减少,灌区用水秩序得到了改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3)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能够充分高效的利用水资源,水利设施的进一步配套,大大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从而扩大种植面积,合理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和农田的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利用生态规律,减少了水土流失,对保护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通过项目区渠系改造和田间土地整治,建成渠系配套齐全,分水有门、量水有堰、跨渠有桥,田成方,路相连的原田化灌区。极大地美化农村居住环境,使农村生产交通相结合,排灌衬砌化、道路砂石化。促进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有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当地农村营造了绿水长青,美丽休闲的人居环境。

3小农水项目的管理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不能连续发挥效益由于项目省补资金都是按年度拨付,对于资金的拨付方向上级考虑全盘计划,而对于灌区来说就有可能今年有项目,明年就没有。造成一条渠道建成了一半,由于没有资金,不能完成其余渠道的衬砌改造,使斗农渠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对于灌区来讲,自筹资金有限,只能对影响渠道通水的堵塞段和垮塌段进行临时性修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造成了建成的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直接影响了农业的生产。(2)建后管护不到位对于大型灌区来讲,灌区下设的管理站负责干、支渠的维修养护。而斗、农渠基本交由当地收益村组成的斗委会或者用水户协会进行管护。基层管护人员未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缺乏管护意识,并且不具备专业的管理水平和管养知识,管理粗放,使得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出现水利工程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的现象,也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工作效率性。(3)管理混乱、责任制度不完整现阶段小农水项目的管理制度不完整,且没有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且没有可供参考的管理章程规范管理人员,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理时,只能根据自身的技能水平和一些经验积累,导致小型农田水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明确的管理权责,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权利与责任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对于斗农渠系的管理主要依靠斗委会和用水户协会,这一部分人员的组成主要是斗农渠所在地的村组的用水户,没有规章制度来约束其工作职责和责任,不能认识到自身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肩负的责任,没有履行自身的义务,最终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比较混乱。(4)水资源浪费严重大多数灌区注重于干、支渠系的改造,而对于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往往忽视,而斗农渠大部分土渠居多,渗漏严重,这就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及无法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并且陕南大部分通往田间地头的渠道断面普遍较小,不能满足尾水田地的灌溉要求,因此都是大水漫灌的形式,浪费较大。

4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资金投入保障为确保项目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首先,要积极争取项目,保持现有的资金渠道,扩大资金投资范围;其次,要有当地基层政府适当投入保障,充分调动当地基层政府的积极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2)加强建后管护措施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随着灌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投入机制的改革,制定工程完工后的工程设施管护的办法和措施,建立工程管护责任制,层层落实管护单位、人员和经费。斗渠以下由用水户协会推举管护员,各村配备1名管水员,负责斗渠道管护,经费由用水户协会在水费中摊销。继续推行村、组管水用水管理办法,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管护制度。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转,长效发挥效益。(3)建立分级管理形式渠道工程管理实现分段包干、责任到人,签订工程管理合同书,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在与经营人签订的合同书里,要有具体的实施细节和具体的评判标准,例如对所辖范围渠道工程、建筑物、计量设施的外观完整情况,启闭设施的灵活程度要勤检查、勤养护,要规定巡查频次。要有巡查、检查制度,对渠道隐患工程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明确责任,据实填写《渠道工程巡查养护记录薄》《渠道隐患巡查记录表》等相关工作记录,将责任夯实到个人。落实奖惩制度,提高经营人的积极性,使小农水项目能发挥最大效益。(4)树立建管结合,节约用水意识对于渠道要连片建设,要做到建成一条,发挥效益一条,把水输送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降低能源消耗,改善传统的大水漫灌形式。并且及时更换老化失修的渠系建筑物,减少输水损失。同时灌区管理单位要加强节水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用水农户充分了解节水灌溉的重要性。也让用水户参与到基础的管理工作中,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意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和自身的利益存在的关系,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维护工作中。

5结语

综上所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突出了水管单位和农户的用水矛盾。这就要求灌溉管理单位积极争取资金,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投资一处、建成一处、见效一处,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从而为改变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和支持,为促进我国农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俊雁 单位:汉中市石门水库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