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建设的水土保持问题分析

时间:2022-11-10 04:16:06

农田水利建设的水土保持问题分析

1项目区及项目概况

南陵县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北为平原圩区,西南为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402.6mm;属长江平原向皖南低山过渡地带,境内平原、丘陵、低山地貌俱全。位于东经117°57′-118°30′,北纬30°38′-31°10′。东接宣城市,西连铜陵县,南毗泾县,北邻芜湖县,西南与青阳县接壤,西北与繁昌县交界。总面积1263.7km2。耕地总面积599.29km2(常用耕地334.29km2),林地355.81km2,水域141.681km2,园地18.38km2,大体是“三山一水五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东西最大横距51.40km,南北最大纵距56.90km。南陵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南陵县作为国家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建管体制改革试点县,2012年,按照安徽省水利厅水利推进年的工作部署,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要求,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安排土方504万方(占市下达390万方任务的129.2%),总投入28605余万元,主要是实施当家塘扩挖、沟渠湖塘清淤、河道疏浚整治。全县开工574处,完工572处(剩余2处为在建泵站技改工程,2013年汛前完工受益),其中:塘口扩挖270处、沟渠178条293公里、水库除险加固54处、水毁修复等36处、防汛道路58.03公里、8座集体泵站1552KW改造,实际完成土石方545万方,占市下达任务的139.7%。全年累计用于水利投入达28605万元。

2项目建设中水土流失问题

2.1平田整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都要进行大面积的平田整地,最大程度发挥农田水利设施作用,从而减少了土地利用的多样性,这也导致农田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可以利用土壤、荒滩、树林、草地分散农田面污染,使污染物有充分时间沉淀、曝气、氧化、分解,从而得到降解。这种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净化,能减轻水流失伴随的水资源环境污染。大面积平田整地,填塞小型水塘、低洼湿地,在遇到降雨情况下,极易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影响河湖、小型水库等。原有旱地、水田、林地、高岗和道路等多种地貌类型,在降雨发生时下游类型对上游类型起着一定的沉沙池的作用,能够减少水土流失量,降低了河湖受影响程度。

2.2植被破坏呈点状和线状

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泵站、水库建设呈现点状分布,土石方开挖量大,堆放时间长;沟渠建设、河道整治等呈线状分布,土石方开挖量较少,但沿线堆放。泵站、水库建设、沟渠开挖后,一般均用混凝土独立基础,施工结束后土方回填少。为节约项目成本,多余填方一般就地平整,也没有设置临时防治措施,一遇降雨,水土流失量较大,对周边危害严重。

2.3植被破坏严重,自然恢复难度大

农田水利一般沿着河道、农田修建,施工作业面大、开挖量大,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当地政府为了节约成本,施工中往往召集当地村民参加农田水利的修建,农民的水土保持意识较差,开挖中不注重对表土进行集中堆放、管理。施工结束后由于易于植被生长的表土流失严重,改变了土层结构,便于植被生长的腐植层消失,植被恢复难度大,加剧了水土流失。丘陵地区的泵站、水库建设开挖量大,植被破坏严重,自然植被短期内难以恢复,且没有设置相应的防治措施。暴雨情况下,容易引发泥石流,损失严重。

2.4监管力度不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不到位

项目监管只针对主体工程进行监督管理而整体环境保护意识淡漠;施工过程中对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监管力度不大,施工方不注重预防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临时设施缺乏。监管人员缺乏水土流失防治意识,对于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掌握不够,主管部门不能把水土保持设施的实施纳入主体工程的建设中。

3农田水利建设的水土保持实施建议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因此农田水利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管理队伍,做好前期的预备、施工期监督、后期管理工作。1)南陵县属于年降雨量较多的区域,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10月。建议农田水利项目的开挖、回填尽量安排在旱季进行,尽量减少开挖土方的裸露时间,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水土保持设施修筑,避免水土流失发生。尤其要注意防范大面积平田整地过程的水土流失发生。由于裸露面积大,土地松软,侵蚀模数大。注意合理安排平田整地时间,加强临时设施防护。2)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对于回填土要集中堆放,周围设置临时排水沟,并进行临时土袋拦挡及苫布覆盖;土方回填后,多余土方及时处理,弃于指定地点,并夯实,避免乱弃、乱堆。加强表土管理。开挖表土应单独集中堆放并覆盖,便于施工后用于绿化覆土。3)做好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灌区周边的水土大量流失,会造成灌区的漏水,甚至损坏。做好后续水保工作,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与维护都起到较好的作用。项目区完工后应进行水土保持后治理,加强景观绿化措施。采取重点治理与生态修复结合,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的关系,能够更加注重对于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2]。加强水保宣传工作,提高农水设施管理人员及当地群众的水保意识,使其能自觉维护水保设施,保证水保设施良好运行,减少水土流失量。4)配合农田水利规划,提高水土保持乔灌草植被的要求,发展观光农业。农田水利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态自然平衡,扰动地表与植被,引发了观光农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因此应利用农田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融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观光农业与生态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恢复应将植物物种的自然生态习性与其对景观的绿化美化功能结合起来,加强农田水利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应相结合。5)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目的不仅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而且应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农民负担重且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因而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的辅助设施建设,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有效地运行。6)重视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是一门交叉科学,随着农田水利开展,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应加大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具备水土保持学的知识,更好地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4结语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南陵县作为生态农业县,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所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不仅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还要兼顾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功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既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又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从而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向一个更高、更好、更稳定、更完善的水平,为打造景观农业、生态农业创造基础。

作者:王龙炎单位:南陵县许镇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