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文化博览城会展中心设计分析

时间:2022-05-25 03:42:28

木雕文化博览城会展中心设计分析

1设计背景

东阳木雕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乡之一。东阳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木雕之乡,其木雕文化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自宋代起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自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1)至今,一直是木雕盛产中心。东阳中国木雕文化博览城会展中心(下称“会展中心”)位于国内最大的木制工艺品和木雕(红木)家具集散中心———东阳中国木雕文化博览城核心区,与木雕博物馆对望。会展中心为3层建筑,建筑高度23.8m,建筑面积39178m2,功能定位为专业木雕会展中心及大型会展中心,既需要满足木雕文化、东阳文化的展示与宣传,也要作为举办城市、国家、世界级展会和活动的场所。

2环境与设计

东阳中国木雕文化博览城横跨三个街区,近1km的进深距离,自然而然的形成中心轴线,轴线的一端贴临东阳市的母亲河东阳江,一端指向城市端高点西甄山,会展中心正位于轴线城市端的起点处,体现与在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一个恰当的设计触点。东阳木雕作品中的自然形象丰富多样,我们将其抽取演绎用于设计之中。同时通过将周围环境“抽象出”和“请进来”的方式,对应当地的东阳江、西甄山和蓝天白云的自然环境,表达我们此时此地的设计理念。在实体体块的立面上,从上至下、由浅到深,用陶板堆砌而上,远看绵延不断、层层叠叠,如排浪,如叠山,如层云,“抽象出”此时此地的自然环境意向。在虚化体块中,我们把大面积玻璃幕墙作为立面材质,通过印花玻璃上印花的疏密控制玻璃幕墙的光线透射率,产生上浅下深的底景效果,并通过周边景物倒影的方式,将此时此地的自然环境“请进来”。步移景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不同的环境倒影,可为叠山,可为层云。图1轴线透视图中,会展中心在中心轴线一侧,通过光线折射倒映出西甄山山景,与对景建筑仿石陶板上浅下深的叠山形象形成虚实对比,塑造出此时此地独有的视觉和心理场景。

3功能与设计

建筑主入口设置在2层大型城市平台,朝向中心轴线。建筑2层和3层东侧分别设有一个9000m2的大型展厅,满足8000m2~10000m2的常用大型展厅的规模需求。考虑到会展建筑3m×3m标准展位的布置特征,我们采用了8.4m×9m的模数化柱网,与使用功能需求相适应。两个展厅层高设置为8.4m,满足木雕展示为主体的展示需求的同时,使建筑高度控制在多层建筑24m高度之内,有效的提高建筑的经济性、缩短建设工期。2层,3层西侧是规模为5000m2的两层通高序厅,其规模设置在展厅总面积的1/3~1/4之间,以满足大量瞬时人流的集散需求和展览期间登录的功能需要。2层,3层北侧为配套办公区与序厅环绕主要展览空间,大空间为核心形成半包围状平面布置模式。建筑底层设有商业配套精品木雕市场和功能配套展览储藏空间。会展中心建成后,为东阳市大型展览活动提供了场所,成功举办了2014世界工艺文化节、第十届~第十四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等多项城市、国家、世界级展会和活动。为城市生活增加了活力,为城市文化提供了展窗。图2会展中心透视图反映了序厅部分通透性,与中心轴线形成视觉互动。

4文化与设计

东阳木雕,亦被称为“白木雕”(白木本色),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工艺,具有多层次浮雕,三维呈现丰富而清晰图面的特点。其重视浮雕手法,运用传统的散点透视和鸟瞰透视构图,景物层次丰富而紧凑有序,虚实对比强烈,是东阳最突出的文化特征。会展建筑的特征是模数化和大尺度,我们通过序厅、展厅和辅房的排序将建筑体量切割分解重组,对不同功能体量赋予玻璃和陶板两种不同材质,形成虚实对比,抽象为太极阴阳虚实关系演变,强调虚实体块间的对话关系,隐喻东阳木雕中的阴刻与阳刻。我们把传统木雕这种小木作集中在扭转形体上予以体现。扭转形体的最为玻璃幕墙,里面包裹着用现代手法转译而来的仿木构建筑,室内墙壁上附有雕梁画栋,突出屋面后则又可见椽木檩条。这种清晰细致的表达,很好地因袭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制。而现代感极强的玻璃幕墙就好像在精心保护一个古建筑一样,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展现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谦恭的姿态。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借鉴中国传统窗花的划分方式,通过横向与竖向线条交织,抽象的表达传统窗花的镂空感和东阳木雕特有的层次感。可以看到建筑与文化的结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提取、凝练和演绎,完成建筑的现代特征析取。

5结语

区别于传统的标志性建筑,视觉的标志不是会展中心的设计诉求,其代表的更是一种无形印象,此时此地的城市与文化。我们从城市视角、建构关系、近人尺度等多角度对大型群体建筑中的核心项目进行设计思考,以“此时此地”作为设计理念进行本次设计实践。希望作为核心项目的会展中心能够通过提取、凝练、演绎当地文化、历史、自然环境的方式统领整个项目群,赋予整个项目群特有的时代性与文化性,使之融入到城市的历史当中,完成城市的自然生长。

作者:张锴 陶涛 单位:1.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杰地际加(杭州)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