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的语言特点

时间:2022-08-07 05:15:36

书籍设计的语言特点

书籍伴随着漫长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书籍设计作为一门设计艺术,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相对书籍几千年的历史形态,书籍设计语言有着自己特定的时代特征。书籍设计语言千变万化,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籍设计语言的多元化

1.书籍设计无法脱离新世纪的多元设计文化背景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设计以及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与现代主义一脉相承的风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主义设计,是近百年来主导性的设计风格,从建筑设计到工业设计再到平面设计,都推崇这种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早期的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民主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后来过分的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程式化、系统化的设计语言,抹杀了多元化,造成了一元化的设计形势,无文化个性可言。特别是战后发展的国际主义,与战前的现代主义从意识形态上看已经面目全非,民主色彩、社会主义色彩、乌托邦色彩已经荡然无存,单单剩下一个减少主义、“少则多”的形式躯壳,于是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对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立场和它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的含糊性”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单调、乏味和沉闷,使得设计语言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如解构主义设计语言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导致了达达主义风格的复兴。达达风格在书籍版面中是以简单的字体和插图布局的零散乃至零乱的方式,表达对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平面风格的反叛,虽然没有成为引导性的风格,但它一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探索,具有强烈的试验气息。新世纪的书籍设计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在新技术、新媒体层出不穷,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更新的影响下,观念上更为包容,技术上更强调跨学科的融合,鼓励创新,呈现良好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2.国际化语言的盛行与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语言的复苏随着国际交往、国际贸易的增加,国际对话的与日俱增,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了视觉传达的同一要求,设计上日益趋同,促进了国际视觉语言的形成,使国际主义设计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书籍装帧设计方面,瑞士发展起来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theInternationalTypographicStyle)和美国的平面设计风格就在较长时期对许多国家有深刻的影响。同时,通过这个“地球村”的频繁密切的交往,也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设计文化的综合与交融,每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构成当地独有的文化标识,是斑斓的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特色、传统艺术显得尤其珍贵,为各领域的设计师所推崇。所以,当今我国的装帧设计界和其他设计界一样,一方面如饥似渴地汲取国外现代设计成果的新鲜营养,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另一方面,注重设计的民族化、传统化,注重吸取中国传统书籍的艺术精华,追求返璞归真的书卷韵味和文化气质,强调本土审美意识。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设计师都在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有的走现代设计之路,有的将中国传统书卷美和现代书籍工艺完美结合,有的则颠覆传统,新锐前卫。如王序的《意匠文字》《土地》,吕敬人的《朱熹榜书千字文》《梅兰芳》,欧宁的《北京新声》《创意入侵》,吴勇的《画魂》《用镜头亲吻西藏》,宋协伟的《乃正书》等,都是艺术性和商业性俱佳的好作品。

二、书籍设计语言的整体性

中国传统的书籍形态、制作、设计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从甲骨装到竹简装、卷轴装、蝴蝶装、线装,文字、材质、工艺、版式都很有造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印刷术的传入,我国用机器印刷代替了雕版印刷,产生了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装订工艺,出现了平装本和精装本,由此产生了装帧方法在结构层次上的变化,纸张、装订等成为新的书籍装帧的重要元素。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引起印刷业的日新月异的变革,随着现代设计观念、现代科技的积极介入,书籍从只注重封面的外在包装的“书籍装帧”过渡到重视书籍整体操作的“书籍设计”。最早提出“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他说:“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于书籍整体设计,包括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种也成为设计的对象。”书籍设计是一个包括书籍形态、书籍版面、印刷材料、装订工艺等设计的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从书稿到成书的全过程。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仅要突出书籍本身的知识源,更要巧妙利用装帧设计特有的艺术语言,为读者构筑丰富的审美空间,通过读者眼观、手触、味觉、心会,在领略书籍精华神韵的同时,得到连续畅快的精神享受。现代的书籍设计师很多都在自觉地实践着,勇敢地跳出书籍固有的以绘画式封面和永远不变的正文版面为基点的装帧模式的束缚,在传统和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研究读者的心理、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如有的童书设计,媒介的选择利用儿童对柔软棉布的亲近和棉布不易撕烂的特性,将图文印刷在棉布上,造型也跳出方形的框架,做成圆形或简单的动物造型。有的纸媒体书则将立体折纸引入到书籍设计中,随着书籍的开合,各种立体造型呼之欲出,很好地将其与读者的互动注入到书籍设计之中。

三、书籍设计语言的视觉化

如威廉•米歇尔所说,“图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确实,当今人们对视觉图像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影视、网络、公共媒体的传播主要依靠视觉图像的解读,书籍设计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具有如此高的视觉度,书籍设计进入媒体所谓的“读图时代”。有专家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也是现代审美的一种要求。”人们的阅读行为由基于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书籍的编排设计和插图设计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另外,不断进步的数字出版技术和书籍加工技术给书籍的设计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籍才能以今天这样丰富、鲜活的形象出现。书籍设计视觉化的主要表现是高视觉度的编排设计,色彩舒适,版式新锐,编排节奏疏密有致,视觉流程轻松流畅,十分吸引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和阅读习惯。如大量时尚类杂志、摄影艺术书籍等。

四、书籍设计具有商业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双重特性

书籍不仅是满足人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亦是流通中的商品,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它的商业属性不被重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图书市场竞争激烈,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出现,再加上书籍设计师观念的更新,使书籍设计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品位都得到不断提升。书籍装帧艺术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书籍装帧的风格和制作工艺也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同时,市场经济也为书籍设计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设计观念、设计手段、设计方向也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深刻的变化,具备了很多新的特点,书籍设计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的要求显得更加突出。当前我国书籍设计业仍存在多重误区,与国际仍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数字印刷系统的广泛应用,书籍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了,使得书籍生产的成本降低。书籍生产的门槛低了,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公司、个体开始介入书籍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造成书籍市场十分繁荣的假象。一方面,大量粗制滥造、功利目的较强的书籍重复出版,商业性突出,艺术品位却不高,另一方面,也有的学院派设计师轻视书籍设计的商业功能,强调书籍设计的整体性和构造性,强调版面设计的经营与材质的艺术手感,不顾图书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身份而一味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烫金压膜、撒“金粉”、加硬皮、用红木做函套,等等,花样百出,忽视产品的成本核算与书店的意见反馈,不去研究读者和市场,造成书籍曲高和寡,无人买单,这些都不利于书籍设计的健康持续发展。

结语

数字时代,由于受到门类繁多的新媒体的挑战,图书曾经的主流媒体地位逐渐成为记忆。但是,书籍作为传统的信息载体,伴随着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它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特性,如图书的开本、纸张质感和色彩、插图、触感等营造出的独特艺术气质以及翻动时带来的心理感受等,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当然,电子阅读的威胁和挑战也给书籍设计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在当前全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的新语境下,设计师要研究新时代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变化,积极探求新形态、新材料、新的制作工艺,设计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有意义的书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