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思考

时间:2022-10-09 10:03:21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思考

摘要:《学科教学建议》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应当遵循“以目标为中心”,合理分解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基于此,文章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与实施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基于《学科教学建议》的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学科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不仅兼顾到了学科特点及地域教学实际,还是集专家教育教学思想与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之大成。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分解建议,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索,捕捉并充分利用错误资源的建议颇具现实意义。其对教师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目标引路《学科教学建议》提出

“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教学设计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不论教学环节多与少、精与泛,都得融目标于其中。可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目标的重要性。(一)正确解读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拟定各环节的目标。第一,合理分解目标要以《课程标准》对目标的“描述”为基础,从关键词中了解目标的归属。如以“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动词描述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以“经历、体验、探索”等目标动词描述过程性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正确理解教学的重难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第二,恰当地安排教学环节,为合理分解教学目标提供支撑。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安排“复习—初步认识—应用深化—拓展提高”等环节,以利于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进行目标分解时必须依据教学环节的结构特点设置相应目标。如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理解—掌握—运用;过程方法目标:初步感受—深入体验—积极探索,这一教学环节不可随意倒置,任意错开。从整体结构来看,一般是先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再结合相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实过程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目标。(二)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教学。第一,要正确分析和理解材料的意图。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其提供的材料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设计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合理分析材料中所承载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等目标信息,深入挖掘、活用教材,解读其丰富内涵,仔细品味落实目标。第二,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合理、科学地“补充、修改、调换、删减”,形成较完善的、具有个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倒数》时,笔者在“算一算,有什么发现?”的材料中补充了“0.5×2=(),145×59=(),2.5×25=()”等内容,意在让学生对“倒数”的概念有深入的理解,领会“倒数”的本质是“积为1”两个数的关系,而不是只停留在“分子分母位置调换”的表象认识中。

二、关于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思考:让学生走在前面《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倡导先试后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以发挥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后“讲”,是为学生陈述自己的思考提供平台,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显性呈现,如果缺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试”,“讲”也就无从讲起[1]。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表达”和教师的“提炼与总结”。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可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培养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要重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方法,逐渐唤起学生的归纳意识,养成勤于总结的习惯。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通常以是否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准则。追求课堂实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教师要对整体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分解,把分解后的“点”通过各教学环节连成“线”,最后回到整体的“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2]。

作者:刘卫勤 单位:浙江省庆元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