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城区道路基础绿地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2022-03-30 10:54:32

新建城区道路基础绿地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城市新城区道路建设以其建设的先行性和周边地块与用地的不确定性,在道路建设工程中显得尤为特殊。道路基础绿地作为其中的重要空间应给予格外重视。在做好绿化文章的同时,也应凸显新城区的整体文化与生态定位。

关键词:道路基础绿地;景观设计;玄奘路

道路基础绿地是指道路两侧人行道外的附属绿化用地。它为道路营造出了封闭、绿色的感官印象,并形成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也为道路未来两侧预留出了发展空间。新城区道路基础绿地兼具以上属性的同时,往往还起到树立新城区生态与形象标杆、凸显新城区功能定位和地域性的作用。它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气候、土壤、水文及植物的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和美学特性,还要考虑绿化植物的选择、种植形式、造景手法等,同时要处理好道路绿地景观因素和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营造、景观组织、人文化内涵、色彩展示之间的关系等[1]。正因为此,笔者以为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性。本文以笔者实际参与的洛阳伊滨区玄奘路景观设计工程为支撑,试着探讨新建城区道路基础绿地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点,以这种“设计工程实例+理论”作为本文的内容基础。为同行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当今,城市化使得各地一个个新区接踵而至地上马,大量各级道路的设计与建设作为先锋率先展开。同时各城市都加大了园林绿化力度,园林部门把创“全国园林城”作为重要任务,道路绿化景观作为城市的“形象工程”是重中之重[2]。

1.1.1学术研究背景

目前,业内对新建城区道路基础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项目虽多但好作品不多。许多建设项目从最初的景观设计阶段到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造成了各种资源与环境的损失。

1.1.2社会政策背景

国家在鼓励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同时,缺乏各方面详实规划系统的跟进。对新城区道路基础绿地欠缺考虑,景观设计的定位不够清晰,对设计成果的审定不够专业,使决策者的生态意识受到了质疑,这些都需要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完善与改进。

1.2研究内容

新建城区道路基础绿地内的景观设计。包括竖向地形、绿化设计、景观构筑物、管理用房、围墙、步道或绿道、给排水、夜景照明以及垃圾箱、指示牌等的设计。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新建城区道路基础绿地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避免千篇一律和重复无序的建设状态,为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为设计者增加新想法。对新建城区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将带来积极的效应,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交通,环境的美化与局部小气候的形成将带给人们福祉。

2玄奘路景观设计项目概况

2.1道路概况

伊滨区是洛阳目前着力打造的新城区。玄奘路为其南端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全长9.2公里,是未来伊滨区城市快速路网的一部分。由于其沟通了少林与龙门景区,也是洛阳倾力打造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与景观大道。

2.2项目建设内容

本路两侧红线以外20m的范围即划定的基础绿地空间。其所涉及到的范围地形复杂,除了较为平坦的林地与耕地外,还包括部分护坡、陡坎与台地。本次设计工作包括这些空间的竖向地形设计与景观绿化设计。

2.3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

本路东段位于伊滨区南侧丘陵坡地上,地势相对平坦,两侧多为农田和部分村宅基地,也有一些林地和苗圃用地。西段位于河流阶地与城市边缘坡地的交汇带,伴随若干条横亘的渠道、沟壑,地势起伏较大。湿陷性黄土地质使得其施工与稳定难度加大,特别是道路两侧红线外20m基础用地的建设大大增加了土方的工程量与难度,填土与挖土的工程量较大。

3玄奘路景观设计思路

3.1设计总体思路

综合考虑该基础绿地在整条道路与其周边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从景观工程的经济性、交通的安全性、景观的美化性、用地的专属性以及因地制宜等方面考虑,设计出着眼于长远社会与经济效应的方案。

3.2常规设计思路

在本路基础绿地空间中,基础绿地内侧即人行道外边沿处选用法桐作为行道树来为人行道遮阴蔽日。法桐以外按照从低到高的绿化层次来种植,基础绿地外侧用高大的毛白杨来收边,与法桐共同构成了此路的宽阔、植物丰富的大绿量空间。它的存在,一是保留作为景观大道的专属范围以彰显本路的形象地位;二是为今后此路的拓宽预留空间。在本路与其他主干道交叉口处也做了精细化的植物景石小景。

3.3局部设计想法

除了以上常规化的设计思路,针对本路的具体情况团队在局部也考虑了一些独特的设计思路。

3.3.1土方平衡

考虑到本路两侧地形多起伏、多填挖方的特殊性,在设计时采用“随坡就势、因地制宜、景观性结合经济性”的原则,在保证基本平坦的同时,力求景观绿化的统一性与封闭性。比如经过核算本路挖填方量基本出入不大,将挖方的土方就近填到填方处垫平基底,消减挖填方与道路路面的高差。对于局部或高或低的地形,基本用高1.5m以内的微地形来塑造自然、郊野的气氛。

3.3.2挖方段地形处理

本路中东段穿过的耕地地带多高于路面,虽然平坦适于种植,但考虑到视觉的压抑感与今后可能的开发,设计团队还是决定对这部分地形进行整理。高差不大的地段将人行道向外6m以内的土方挖平,外侧用微地形顺接20m外的现有耕地。高差较大的地段则采用台阶式的挖方来消减高差。考虑将人行道向外6m以内作为一级台地,控制高出人行道0.5m;外侧6m设置二级台地,高出一级台地1.5m;最外侧8m设置三级台地,高出二级台地1.5m—3m,具体将参照外侧耕地的高度来设定。

3.3.3填方段边坡绿化

本路拥有众多填挖方路段,按照道路设计要求,填挖方边坡高度小于5m设置三维网,高于5m就要设置拱形骨架。原本这些边坡只需撒种草籽,团队认为这样行人的不安全感。故在填方段紧邻人行道的土路肩处栽种蜀桧和大叶黄杨篱,在边坡骨架内栽种小型灌木紫穗槐,这样不仅能更加稳固边坡,也能使行人走在人行道往边坡下看也不觉得险峻了。而在挖方段更多考虑了保持边坡水土和美化的需要,坡底用蜀桧和灌木球来弱化,坡上铺栽混播草结合迎春。

3.3.4设置浮雕墙

本路西段有全路唯——处大的弯道,且两侧都是挖方段。设计时考虑在两侧的坡地上设反映周边景点与地域文化的大型浮雕墙——《龙门山色》、《玄奘西行》、《十三朝古都》和《丝路起点》。此浮雕长度都在25m以上,高度在3m以上,壮观大气,与本地文化和周围景区形成了很好的呼应。该想法随机得到业主领导认可,使得整路的景观设计增色不少。

3.3.5吸纳现有植物资源

本路穿过的地带有众多长势较好的毛白杨,以及好几处大片苗圃林。设计团队以为这些有必要作为基础绿地的一部分得到保留。因此,在考虑基础绿地外侧的高大树种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毛白杨。它高大、速生、耐淹耐旱、耐粗放管理,更能与周边毛白杨呼应。行车时,能轻易地注意到外层这道林木天际线。

3.3.6植物设计

本路作为伊滨区南部交通命脉,其绿化应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又应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3]。植物设计时总体思路为采用“局部开花与大面积常绿、落叶树种相结合的特色混交林”理念进行设计。竖向层次上,选用的植物品种从道路一侧向基础绿地外侧逐层升高,使得行车视线有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品种方面,选用麦冬与狗牙根的混播地被,其范围在法桐外侧为3m—5m左右,可形成相对开阔的草坪空间。往外为矮灌木层,以铺地柏、月季、鸢尾等弧形模纹篱,和红叶石楠球、海桐球、剑麻、紫薇、榆叶梅等为主干品种。再往外层是中等花灌木与小乔层,以常绿的蜀桧、大叶女贞、白皮松,以及开花色叶的寿星桃、腊梅、红叶李、日本晚樱、紫玉兰等为主干品种。外侧为高大乔木层,以常绿的重阳木、雪松、杨树,以及落叶色叶的银杏、国槐、黄山栾、五角枫等为主干树种。通过以上植物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垂直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4]。

4思考与展望

通过以上介绍本案的思路已基本呈现。但围绕新建城区道路基础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却没有结束。面对一个市政与生态建设高速发展的机遇期,必将给景观设计师提出更多的机会与挑战。

4.1市政建设结合生态建设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5]。随着国家层面生态意识的增强,特别是海绵城市提出后,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也将此作为城市建设的最新理念。陆续推出了许多国内外先进的节能节水技术与施工工艺。绿地作为城市的“绿肺”被更多地保留了下来。在道路系统中,附属绿地建设也提高了建设等级。比如在道路基础绿地中建设绿道,它是将城市土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三个方面带动有机结合,形成串联和辐射效应[6]。使得附属用地变成了集慢行、休闲健身与绿化景观形象展示的一部分。还有拆墙透绿、垂直绿化等“借绿借景”手段的采用,也使得更多大规格大绿量的植被被用于基础绿地空间。精致的街头绿地与街心公园更是目前道路绿地空间的点睛之笔。

4.2景观设计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的设计方市场主体众多,外资与本土设计团队竞争激烈。作为景观设计师更应为业主设计出质优价廉又不拘一格的作品。因此,在道路基础绿地设计中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打开设计思路,更多地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思考,使用更多节能节水节肥又节省人工的设计方案,提高有限绿地内单位面积上的绿化量,为道路提供绿色屏障,运用各种元素丰富道路基础绿地的微环境,为行人提供绿色庇护空间,为周边市民增加绿色福祉。

作者:郭川 单位:洛阳城市建设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申勇.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珠海市为例.2006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李智博马力杨岚等.从城市规划看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1):74-75

[3]宋石坤颜文武唐进群等.CJJ75-97.1998.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5]张延昌赵海年.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10(.3):242-243

[6]戴明杰.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绿道设计初探——以广东省珠海市为例.设计.2015.(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