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生态景观设计思索

时间:2022-05-30 08:32:00

河道整治生态景观设计思索

受历史及经济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过去的城市河道治理片面强调河道防洪、排水功能而忽略了河道的其它功能,加之土地紧张、人水争地,致使河道越缩越窄、越挖越深、越修越直、越做越硬。由于全民环境意识不强,河道管理力度不够,致使河边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河水越来越脏、越来越臭。面对现状,需要转变治水思路:不仅要继承传统治理技术的精髓,还应树立亲水理念,注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景观水利、生态水利转变。现结合工程实例,从平面、断面、材料等方面对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进行初步探索。

1平面设计

防洪河道平面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走势,遵循大自然演变规律,岸线适当后退,保留河道中的岛屿、河滩、湿地等中间过渡带,为水生生物与陆地生物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城市内河或人工开挖河道一般都是滞洪或景观河道,水流流速小,平面上避免治理成笔直、等宽的渠道,可设置蜿蜒曲折的水路、水塘,制造丰富多变的河岸线,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河道模式(见图1)。一条弯曲、宽窄变化的河道更具灵动性,更适合水生生物生长。

2断面设计

保留原有河道中浅滩和深潭的形态,不固定河床,使河流拥有一定的摆幅度,尽量不设计水流浅平的矩形断面,重视水边的多样性。纵断面上要能形成交替的浅滩和深潭,不设计直线形。如图2所示。河道断面型式上引入园林设计理念,建成园林式河道,突出亲水、绿化。以福州内河为例,传统驳岸采用一墙到底的砌石挡墙结构,高高的驳岸将人与水远远地隔离,显得生硬且不经济。采用复式断面,常水位以下采用挡墙或护坡,常水位以上土坡种植草皮、低矮灌木、杨柳,常水位处设置亲水平台,即经济又美观(见图3)。以4m高护岸为例,采用复式断面比单一挡墙断面投资省40%。

3材料选择

改变传统的刚性护面,避免河岸、湖岸和底这种“二面光”或“三面光”的水利工程建造模式,寻求既能适应水流冲刷,又能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场所的护面材料,更突出生态性、环保性。近年来,新生了一些生态型护砌材料,如吉林省水科所研制的“随机多孔型绿化混凝土”,能够适应植物生长,可进行植被作业,具有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条件、保持原有防护作用等功能,现在北方已陆续采用,取得较好的效果;又如绿霸三维排水柔性生态袋,由抗紫外、抗老化、能透水的绿霸生态袋(内装耕植土)和三维排水联结扣组成生态护面材料,可通过喷播、插播、铺种草皮等各种型式进行植被,与土工格栅组合使用组成加筋挡土墙,既生态环保,又可满足水利工程抗冲刷要求;韩国的“孔洞型块体绿化混凝土”(如图4所示)可在混凝土块内种草,种花;日本甚至在水下砌筑异型块鱼巢(如图5所示),为鱼类等水生动物提供生存环境。护岸使用干砌石、卵石笼、山石等更为通透的材料既可防止水流冲刷,又可在这些材料之间和表面覆土,促进植物生长(见图6)。在水位较低部位,在护脚处先铺设土工布,其上随意堆放大量块石,堆放的边缘弯曲而自然。之后撒一层种植土,使之填充石与石之间的缝隙。过水后,很容易长出大量的水生植物。采用木桩与植物梢、辊相结合的护岸型式(见图7),在坡面分层栽种柳条等当地土生植物,形成植物为主的护坡工法,无疑更自然更生态。

4结语

每条河流功能、位置不同,治理措施也不同。在采取必要的防洪抗旱措施的同时,河流治理要改变过去渠化设计,注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设,将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低到最小,与自然共存,与河道特性、环境特点相适应,实现人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