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7:36:42

河道

河道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河道管理保护,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利用、严格保护、分清责任的原则,服从防洪总体安排,保障河道行洪安全。

第三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道主管机关,其所属的河道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公安、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交通、信息产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河道管理的有关工作。

沿河各单位、村(居)委会应当按照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指导下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划定的责任范围,履行河道管护义务。

第四条河道按以下规定实施管理:

(一)大汶河(是指汶口坝至戴村坝河段,下同)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统一管理,沿河有关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段的日常管理。

(二)牟汶河、柴汶河以及其他所有河道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县(市、区)河道管理机构和沿河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分工,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

流经县(市)城区的河道管理,按县(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三)泰山风景名胜区、市高新区管理范围内的河道,分别由泰山管委和市高新区管委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实施管理,履行本办法规定的县(市、区)管理责任,并接受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流经**市城市市区的河道管理,按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将河道建设、维护、防汛和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河道防洪投入的总体水平。

大汶河河道整治工程、维护和防汛所需资金,市和沿河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分担比例,由市财政部门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六条在河道管理保护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河道规划与整治

第七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河道综合规划,按规定程序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河道综合规划组织编制河道防洪、整治、资源利用等专项规划,报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其中牟汶河、柴汶河等涉及县(市、区)边界的河道应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大汶河河道防洪、整治、资源利用等专项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河道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衔接,符合防洪标准,划定河道规划治导线和规划岸线、堤线、管理范围线,确定强制清障范围。河道规划有关内容由河道管理机构在沿河区域予以公示。

第八条河道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河道整治规划,根据防洪需要提出年度整治工程项目计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政府批准,并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

大汶河的年度整治工程项目计划由市河道管理机构组织沿河县(市、区)河道管理机构编制,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与沿河县(市、区)人民政府协商审定后,报市政府批准。

河道整治工程包括堤防、拦河闸坝、护岸、涵闸、防汛道路桥梁、控导工程、河道疏浚、植被防护、勘查测绘、水文雨情工情监测、信息通讯、汛情预警预报等建设工程。

第九条列入年度计划的河道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实行责任制,由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总责。大汶河年度河道整治工程项目由市河道管理机构或市政府确定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

汛期应急整治项目由项目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先行组织建设,完工后按规定纳入整治计划。

河道整治工程项目的实施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和考核。

第十条县(市、区)批准的河道整治工程计划项目,其建设资金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筹集,对于重点项目市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大汶河河道整治工程计划项目的建设资金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共同负担。

沿河单位自建的整治工程应当符合河道整治规划,按规定报批,并接受河道管理机构的监督指导。

第三章河道维护

第十一条河道维护按照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管理分工,由河道管理机构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大汶河河道维护由市河道管理机构、沿河县(市、区)河道管理机构负责(以下统称维护责任单位)。

河道维护可以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竞争方式选择具备资质的专业维护队伍实施统一维护工作。

第十二条河道维护的责任范围包括河道管理范围和堤防安全保护区。

河道管理范围按以下规定确定:

(一)有堤防的河段,其管理范围包括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堤脚外侧5-10米的护堤地等。

(二)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之间的区域。

(三)河道涵闸等河道附属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区域一并纳入河道管理范围。

流域面积在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在河道管理范围相连的地域划定不低于50米的堤防安全保护区,其他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根据防洪需要划定。

河道管理范围、堤防安全保护区由河道管理机构提出划定方案,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告并设立界桩。

第十三条河道维护责任单位原则上按照每2公里河段不低于1人的标准确定维护责任人,维护责任人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及时修补堤防雨淋沟、堤顶凹坑、护坡缺损,清除堤身杂物,养护护堤护岸林木、草皮等;定期保养涵闸启闭机、河道监测设备等。保持堤顶整洁平顺,堤肩平整坚实,护岸护坡稳定,工程排水畅通,闸坝桥涵等防洪工程完好。

(二)定期检查险工险段及工程设施变化情况,发现堤防护岸等防洪工程滑坡、塌陷、洞穴、裂缝等隐患,及时向河道维护责任单位报告。

(三)发现违反河道管理法规的行为,应当予以劝阻和制止,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维护责任单位报告,协助做好执法检查。

(四)完成水行政主管部门、河道管理机构及维护责任单位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十四条河道维护责任单位应当组织责任人和管理人员加强河道巡查,组织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对一般性水毁工程予以修复改造,储备必要的维护物料,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培训维护责任人员,为维护责任人员提供必要的劳动保障条件和工具。

第十五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河道维护工作的组织、监督和考核,加强对河道维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维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维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奖惩。

第十六条河道维护资金由维护责任单位所隶属的人民政府负责筹集。大汶河年度维护所需资金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河道维护资金主要用于日常维护和管理、一般性水毁工程修复改造、必要的物料储备等。

沿河单位自建的防汛工程,维护和修复由该单位自行负责。

第十七条造成河道工程设施损坏的,责任者应及时报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河道管理机构,并接受现场调查,按照损坏程度给予补偿,或依法予以修复、改建,由河道管理机构代为整改的,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四章河道资源管理

第十八条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水资源和土地、砂(石、土、金属)、林木、植被、水电、渔业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符合河道防洪规划和资源利用专项规划,接受河道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不得妨碍河道防洪安全,不得妨碍桥梁等设施安全。

大汶河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资源开发利用,由市河道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县(市、区)河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第十九条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国有土地由河道管理机构使用;确权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国有土地,由该单位和个人使用,必须接受河道管理机构的统一规划和监督指导。

河道管理范围内未确权的土地,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确权。确权前,暂由现土地使用者使用。

河道整治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属国家所有,应当优先用于河道整治及其配套工程建设用地。

第二十条河道管理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前,土地使用权人在开发利用、发包、出租、转让前,应当编制实施方案,并报送河道管理机构,自觉接受河道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河道管理机构对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河道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影响防洪安全等进行审查。

第二十一条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林地和其他防护植被,由河道管理机构统一规划,按照防洪要求进行营造和管理。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林木采伐,须经河道管理机构同意后,凭批准手续林业部门方可为其办理林木采伐许可手续。

第二十二条河道砂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市河道采砂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从河道取水的单位或个人,应当申领取水许可证,具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取水许可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利用河道径流发电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并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和水费。

第二十三条河道管理范围内河道管理机构管理的土地、林地、林木、水资源、水面、渔业等涉及的国有资源收益,由县(市、区)河道管理机构收取,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专项用于河道维护和管理工作。

大汶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国有资源收益征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市财政会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市河道管理机构和沿河县(市、区)河道管理机构按规定的比例分成。

第五章河道防汛

第二十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本辖区河道防汛工作,并在河道管理机构设立河道防汛指挥部。河道防汛指挥部在同级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领导和上级河道防汛指挥部的协调指导下,负责所辖河道防汛的日常工作。

有河道防汛任务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河道防汛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本辖区河道防汛抗洪工作。

沿河有防汛任务的部门和单位,汛期应当设立临时河道防汛机构,在当地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做好本单位的防汛工作。

第二十五条跨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河道防洪预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防洪预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经批准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必须执行。

第二十六条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河道管理机构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意见,河道防汛指挥部责令设障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河道防汛指挥部组织强行拆除,清障费用由设障者承担。

第二十七条沿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根据防汛任务的大小,汛期组织一定数量的防汛常备队、抢险队和后备队,承担河道防汛巡查、修复、防守工作,对河道堤防护岸等工程进行维修和加固,执行抗洪抢险任务。

第二十八条各级河道防汛指挥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防汛抢险的需要,储备必要的防汛抢险物资。应急物资部分由河道管理机构和沿河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储存管理,其他由经销和生产单位代储。有防汛任务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应当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汛抢险物料,并由河道防汛指挥部负责登记造册和紧急调用。

防汛抢险物资包括砂石土料、木桩、钢筋、水泥、铁丝、土工布、编织袋、救生衣、冲锋舟、照明与通讯设备等。

第二十九条河道防汛指挥部应当建立健全防洪预警预报体系,快速防洪预警预报,沿河乡镇防汛指挥部负责向沿河单位、村(居)委会及时通报汛情并下达防汛指令。

河道防汛指挥部逐级下达防洪任务指令,组织河道管理人员、维护人员和沿河有关单位开展防汛巡查、抗洪抢险等工作。

第三十条河道防汛资金由沿河人民政府负责筹集。大汶河防汛资金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河道防汛资金主要用于物资储备、抗洪抢险、应急度汛工程修复以及防汛组织、检查、演习等日常管理。

有防汛任务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自防措施和物资储备的费用由其自行负担。

第六章河道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河道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河道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查处重大的违法行为,保障良好的河道管理秩序。

依照有关规定经批准后,河道管理可以逐步推行综合执法,构建综合执法体制和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第三十二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设置拦河渔具、填堵或围垦河道;

(二)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三)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

(四)在强制清障范围内种植高杆作物、栽植树木;

(五)在堤防和护堤地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葬坟、晒粮、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

(六)其他一切不利于河道安全的活动和行为。

第三十三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必须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一)采砂、取土、采石、淘取金属或非金属;

(二)爆破、钻探、打井、挖筑鱼塘、堆放物料;

(三)在堤顶、坝体及泄洪、输水建筑物上的交通桥行驶载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履带式车辆、超设计荷载标准的车辆及雨雪泥泞期间行驶机动车辆;

(四)开垦土地、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

(五)栽植护堤护岸林木;

(六)其他依法应当批准的事项。

第三十四条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以及占压河道的各类工程设施,建设单位应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有关河道管理机构审查,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规定时限内签署意见,建设单位方可办理项目立项手续;水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签署意见的,项目立项批准部门不予办理立项手续。

第三十五条建设单位开工前应将批准文件和施工安排报河道管理机构审核批准,施工安排应包括施工占用河道情况、河道工程位置和界限、防护方案和施工期防汛措施。施工安排审核不合格的,不得进场开展施工活动。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河道管理机构应当对建设单位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检查。

第三十六条河道管理范围内工程设施建设项目和临时占用河道的,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按不高于该河段工程投资额5‰的比例,向河道管理机构缴纳现场清理复原抵押金。施工现场清理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予以退还。逾期不清理的,由河道管理机构组织清理恢复,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七条项目竣工后,河道管理机构应参加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6个月内向河道管理机构报送有关竣工资料,河道管理机构应当对河道的防护措施和治理恢复情况进行验收。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的地下隐蔽工程设施,建管单位必须设置永久性标志。

第三十八条因工程、设施建设影响原有河道工程设施功能的,建设单位应当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恢复原功能。

占用河道不能恢复原状的,建设单位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水工程占用补偿费。影响河道水、砂、林等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设单位应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三十九条河道堤顶不得兼作公路使用,除河道防汛抢险与建设管理车辆、特种车辆外,其他车辆不得上堤行驶。河道管理单位可以采取必要的车辆限制行驶措施,顺堤行驶的车辆应当服从河道管护人员的监督管理。必要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交通管制措施,保护堤防等河道工程的安全。

堤防等防洪工程确需兼做公路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交通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四十条河道管理范围内发生水事纠纷和行政管理权限争议的,当事人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河道管理机构组织调解;仍不能解决的,由共同的上一级政府裁决。属于民事纠纷的,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河道管理机构调解,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水事纠纷解决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经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授权的部门批准,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

第四十一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河道管理机构以及维护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和维护管理等工作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应当自觉接受检查,并为其提供方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持证上岗,秉公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行政。

市、县(市、区)公安部门向同级河道管理机构派驻的执法机构或队伍,应做好河道的治安管理工作,保障水行政主管部门、河道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对于盗窃、损毁水利防汛工程设施以及其他危害河道管理秩序的,公安部门应及时予以查处。

第四十二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河道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河道范文篇2

第一条为加强河道管理,兴利除害,充分发挥河道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自治区河道管理条例》、《河道采砂收费办法》、《**自治区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实施细则》,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州境内所有河道管理。

第三条河道管理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行政区域责任制。州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州河道的主管机关,负责全州河道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按水系、流域、跨县市的河流及县市之间的边界河道,由州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或其授权的河流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管理;其他河道,由州、县市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管理。

州、县市人民政府其他机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河道主管机关作好河道管理工作。

第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挠河道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第五条城市建设与城市防洪、河道整治,应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第二章河道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州、县市河道主管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应建立健全河道管理专门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其境内或所辖区域内河道实行全面管理。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河道统一规划,承担各行政区域内河道的清障、防护工程的加固维修、防洪抢险等任务。

第七条州、县市河道管理机构应确保河道、堤防工程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区、州有关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负责对河道、堤防和护岸工程进行检查,纠正违章行为;

(三)负责及时掌握汛期的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保证河道防洪安全;

(四)负责管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砂、土资源,按照负责河道采砂许可管理规定向开采单位或个人征收管理费;

(五)负责河道防护设施的安全保护工作;

(六)负责总结推广河道管理经验,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章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八条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

第九条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穿堤、穿河、跨河、临河的建筑物及设施,须按规定的防洪标准设计,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建设项目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将施工计划上报河道主管机关。工程竣工后,河道主管机关应参加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工程运行中,由建设单位负责维护,确保防洪安全。

第十条未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的已建的河道沿河工程,应向河道主管机关申报登记,由河道管理机构按河道堤防安全标准进行检查,不合格者要在限期内改建或拆除。

第十一条护堤、护岸林木,由河道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组织营造。单位和集体营造的护堤、护岸林木,实行谁造谁管谁有,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砍伐或者破坏。

第四章河道保护与清障

第十二条有堤防河道管理范围为堤防及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含可耕地、草场、林地)、整治工程、行(滞)洪区,以及按规定的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按设计洪水位线间的区域确定。

第十三条严禁损毁堤防、护岸、闸坝、洪水位桩等水工建筑物和防汛、水文监测、测量、照明等设施。

第十四条河流的故道、旧堤、原有工程设施等,未经县市河道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填堵、占用或拆毁。

第十五条向河道排放污水、废液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标准,在向环保部门申报之前,应征得河道主管机关的同意。

第十六条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和行洪通道内进行下列活动:

(一)在河道内修建围墙、围滩、房屋及道路等阻水、挑流工程,弃置矿渣、煤灰、泥土、垃圾;

(二)擅自在堤防、护堤地范围内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立窑、埋葬、挖塘、取土、采砂石、爆破、开展集市贸易;

(三)在堤防安全保护区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池塘、采石、取土等危及堤防安全活动;

(四)在堤身铲草皮,挖堤筑路,傍堤蓄水;

(五)在堤身防渗铺盖、压渗平台上植树;

(六)在堤身、岸坡及临河十米宽的滩地上耕种;

(七)在河道防护林以外的河滩地、行洪通道内建房、放牧、开渠、打井、挖窖、立窑、埋葬、挖塘、开展集市贸易和栽植高杆作物。

第十七条未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爆破、钻探、挖筑鱼塘、考古挖掘和在河滩地开采地下资源、堆放物料。

第十八条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障”的原则,由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责令设障者限期清除,逾期不清的,由河道主管机关组织强行清除,清障全部费用由设障者承担。

第五章河道采砂

第十九条河道采砂包括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挖砂、采石、取土和淘金(包括其他金属及非金属)。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砂、石、土料属国家所有,由有管辖权的河道主管机关统一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

第二十条河道采砂必须服从河道整体整治规划。凡在河道采砂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提出河道采砂申请,说明采砂范围和方式,报经河道主管机关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河道采砂实行禁采区和禁采期管理。

河道主管机关可以依据采砂规划和工程现状划定管辖区内的禁采区。河道主管机关可以依据采砂规划和工程、河势状况随时划定管辖区内的禁采期。划定禁采区和禁采期后,由河道主管或防汛指挥部进行公布。

第六章防汛与抗洪

第二十二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防安全和参加防汛、抗洪、抢险的义务。

第二十三条防汛工作应当贯彻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与行政区域责任制相结合的原则,所有驻地单位都必须服从防汛指挥部的统一调度,听从指挥。

第二十四条在汛情紧急的情况下,对一切影响泄洪的建筑物及各类设施,州防汛指挥部有权作出紧急处理决定;在其管辖范围内调用所需的物资、设备和人员,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或者给予适当补偿。

第七章经费

第二十五条河道堤防岁修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分别由州、县市财政负担,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二十六条受益范围明确的堤防、护岸、排涝工程,其修建、维护、加固、岁修费用,按“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范围内的单位承担。专为保护某一企业修建的防洪、排涝工程,由该企业投资。

第二十七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采砂单位或个人必须向河道主管单位足额交纳河道采砂管理费。收费单位应按规定向当地物价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并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河道采砂管理费的收费标准按《**自治区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在河道内从事挖砂、取土、采石的每立方0.30元;淘金(包括淘取其他金属和非金属)按淘金量收购价的1%执行。

第二十八条凡对堤防、护岸和其他水工程设施造成损坏或造成河道淤积的,由责任者修复或清淤,一切费用由责任者承担。

第二十九条州县河道主管机关收取的各项费用,用于河道堤防工程的建设、管理、维修和设施的更新改造。结余资金可以连年结转使用,任何部门不得截取或者挪用。

第三十条州、县市人民政府应组织堤防保护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义务出工,对河道堤防工程进行维修和加固。

第八章罚则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河道主管机关或其授权的河流流域管理机构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四十五条及《**自治区河道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责任者负责赔偿;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四条河道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

河道范文篇3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治水,通过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精心实施,逐步改善市区河道水环境。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以市区引水河道线路及其支河为主的疏浚清淤工作。

三、工作安排

月,根据规划要求,完成年河道疏浚清淤计划任务的统计,并上报市政府;成立水环境整治水利指挥部,全面协调指导全市河道疏浚清淤工作;编制全市水环境整治实施意见,指导全市河道疏浚清淤工作。

月,实行月报表及月例会制度,全面掌握各地河道疏浚清淤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河道疏浚清淤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对督查情况及时进行通报,督促各地平衡开展。

月,制订全市河道疏浚清淤检查验收细则,对全市河道疏浚清淤工作进行检查验收,保质保量完成市政府下达工作任务。

期间做好市政府月进度报表及情况汇报工作,完成年底工作总结,并加强对河道疏浚清淤工作的宣传。

四、实施计划

年河道疏浚清淤计划表(市里任务)

县别计划长度(公里)

经济开发区26.116

椒江区74.41

黄岩区182.09

路桥区70.78

临海市40

温岭市34

玉环县26.39

天台县12

仙居县12

三门县18

合计495.786

年清水河道建设计划表(省厅任务)

县市区河道整治长度(km)

市合计290

椒江区24

黄岩区41

路桥区13

临海市40

温岭市60

玉环县17

天台县35

河道范文篇4

一、整治目标

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总体目标,从2012年起,集中开展全区农村河道整治建设。通过整治,使全社会爱水、护水、治水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高,河道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努力打造规划布局合理、功能设施完善、引洪排涝畅通、生态环境良好的河道水系格局。

二、整治任务

(一)整治范围

绕城线以外的全区农村河道。

(二)整治方法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以“一河一方案整治”为原则,主要分三类开展实施:

1、根据《区河道整治规划》确立八横八纵主要排灌河道为骨干河道。通过骨干河道整治,形成全区防洪排涝、调配水源的主通道。

2.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河道示范镇、示范村等河道综合整治示范亮点工程,把河道整治与村庄建设有机结合,树立精品亮点,打造整体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的农村新环境。

3.以集镇、主干道周边为主,实施其它河道的综合整治。

(三)整治内容

1、护岸:通过新建、整修、补缺、提高、保护等措施,对整治范围内的河道按规划进行护岸、加固。根据河道输水要求和现有实际情况基本确定六种结构断面形式,即斜坡式护岸、叠砌式护岸、木桩式护岸、直立式条石饰面护岸(直立式护岸)、自然坡式护岸和老挡墙整修式等护岸加固形式。

2.绿化:河岸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绿化,根据条件可能,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修建沿河通河道路,努力使河岸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宜人。

3.清淤:根据河道功能需要和淤积情况,开展河道清淤工作,进一步增加河道蓄水量,提高行洪排涝能力。

4.清面:全面清除河道及岸边堆积的垃圾杂物,改善河容河貌,确保整治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5.清障:清除河道内阻水障碍物和各类拦渔设施,保障水流畅通。依法制止沿河建房、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为河道建设、管理创造外部条件。

三、相关政策

(一)建设、管理主体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维护、管养均由河道所在管辖范围的镇街、开发区(园区)、农场负责实施,区农水局负责编制全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工程建设管理、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并会同区发改局、财政局参与工程的设计方案会审和各项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

(二)资金筹措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设工程费用实行区财政补助和河道所在镇街自筹相结合。工程前期政策处理费用均由所在镇街承担,工程主体建设费用根据区政府投资审价中心审价按比例补助。其中:

1、骨干河道由区财政补助80%;

2.示范点范围内河道由区财政补助70%;

3.其它河道整治由区财政补助60%;

4.对按期完成年度河道整治目标任务的单位按审核价增加10%补助奖励;

5.围垦指挥部管辖范围内的河道整治,工程主体建设费用原则上由区财政全额补助。

四、工作要求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镇街和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切实完成河道整治任务。

(二)统筹规划,规范程序。镇街、开发区河道整治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与全区河道整治总体规划和当地城镇规划相配套。要严格按照区政府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列入政府投资项目年度建设计划的河道应严格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必须做到统一设计和方案统一评审,最终方案经区农水局、发改局、财政局会审同意后,由区政府投资审价中心核定工程造价。工程完工经建设单位自验合格后,由区农水局、发改局、财政局组织工程联合验收,建设单位应提交规范完善的施工、监理和质监等工程资料。

(三)建立制度,扎实推进。建立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例会和现场办公会议制度,及时督促工程进度,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信息联络制度,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

(四)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切实加强工程预决算和资金使用管理的审计与监察,严格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确保河道整治工程成为廉政工程、放心工程。

河道范文篇5

为贯彻落实省河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道堤防信息宣传工作的通知》(堤建函〔2012〕14号)精神,做好我局河道堤防信息宣传工作,及时反映堤防工作动态,树立河道堤防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广大堤防干部职工做好堤防宣传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将进一步加强河道堤防信息宣传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要求

(一)把握河道堤防信息宣传工作重点。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防汛备汛工作情况;运用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保证汛期工程设施安全运行情况;安全度汛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防汛保安措施、应急处置情况;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及灾后水毁修复情况;中小河流治理和加固建设情况;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河道堤防监管及信息化建设情况;工作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创先争优和身边的先进典型等。

(二)丰富河道堤防信息宣传形式。一方面要积极向本市网、市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市委办和市政府办信息科报送河道堤防工作动态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做好对内宣传;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向水利部网、长江水利网、省水利厅网、省河道局网投稿,向社会媒体,特别是水利行业报刊和党报党刊投稿,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丰富的宣传形式,促进我市河道堤防建设管理工作。

(三)抓好河道堤防信息采集报送工作。要依据省河道局《关于做好2012年政务信息采集报送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三贴近”(贴近上级需求、贴近社会热点、贴近基层工作)、“四注重”(注重快、注重准、注重特色、注重立意高)的指导思想,本着“全面、准确、客观、及时”的原则,认真开展河道堤防信息的收集、调研、反馈和报送工作。

二、各科室宣传目标:

办公室:全年完成省河道局网站信息36篇。责任领导:

建设科:全年完成省河道局网站信息12篇。责任领导:

管理科:全年完成省河道局网站信息24篇。责任领导:

全局全年在《水利》发表调研或学术文章1篇。责任领导:

三、各堤防管理段宣传目标:

洲堤防管理段:全年完成省河道局网站信息12篇。

镇河道堤防管理段:全年完成省河道局网站信息3篇。

镇河道堤防管理段:全年完成省河道局网站信息3篇。

镇河道堤防管理段:全年完成省河道局网站信息3篇。

镇玛瑙河堤防管理段:全年完成省河道局网站信息3篇。

四、河道局干职工个人宣传目标:

局机关工作人员每人全年完成省河道局网站信息2篇,外出借调工作人员每人全年完成省河道局网站信息1篇。

五、稿酬兑现标准:

1、杂志稿件

部级500元/篇,省部级(含《人民长江》)300元/篇,地厅级200元/篇,县处级100元/篇。

2、报纸稿件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200元/篇,日报、中国水利报、人民长江报100元/篇,日报、晚报50元/篇。

3、网站稿件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央人民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50元/篇,水利部网、新闻网、省人民政府网、长江水利网30元/篇,省水利厅网、市政府网、省河道局网20元/篇,水利网、网10元/篇。

4、信息简报稿件

省委省政府信息简报200元/篇,市委市政府信息简报100元/篇,市委市政府信息简报50元/篇。(报市委办信息科和市政府办信息科的信息,请交由办公室通过商密网发送)。

六、考核兑现办法:

1、考核办法:由办公室负责分月统计考核,双月兑付稿酬。具体统计兑付工作由王小萍同志负责。同一稿件不重复兑付稿酬,只按稿酬标准上限兑付一次;同一稿件署名多人的,只兑付主笔人。对全市河道堤防系统单位和个人,是否完成宣传目标将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

河道范文篇6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河道(含湖泊、荡、漾)的整治、利用、保护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本市行政区域内长江防洪工程设施、湖泊等的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河道内的航道,同时适用航道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市和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河道管理工作的领导,统一制定和组织实施河道规划,维护河道水环境,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发挥河道综合功能。

镇人民政府按照其职责权限,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市和县级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市河道管理机构受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市区城市河道的日常管理;县级市、区河道管理机构受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的日常管理。

交通、建设、规划、环保、城管、国土、农林(渔业)、城市绿化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河道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维护水环境和依法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河道管理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对保护河道、维护水环境和防汛抢险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河道规划与整治

第六条本市河道综合规划和市区河道专业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分别根据流域、区域等水利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县级市、区河道专业规划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市河道综合规划以及县级市、区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编制河道规划涉及航道、渔业等管理活动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编制航道、渔业等专业规划和沿河城镇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应当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河道规划提出河道规划控制线方案,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的工程,以及各类涉及河道的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河道规划控制线实施。

第八条河道规划控制线范围内的土地,由国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并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划定为规划保留区。

规划保留区内不得建设与防洪无关的工矿工程设施。确需建设的,应当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并征求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九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河道规划制定河道整治计划,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对淤积严重以及影响防洪排涝、水系沟通和景观的河道,应当优先安排整治。

河道整治需要占用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解决,并按照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因河道整治所增加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应当优先用于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涉及航道、渔业等管理活动的,应当征求交通、渔业等部门的意见。

第十条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航道整治,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并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在河道中设置航道、调整航道技术等级,应当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有权机关批准和备案。

第三章河道管理与保护

第十一条河道划分为市管河道、县管河道和镇村河道,分别由市和县级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

市管河道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县管河道由县级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镇村河道由镇人民政府负责日常管理。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河道,可以授权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有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全部水域、沙洲、滩地(含可耕地)、堤防、防汛通道、护堤地。

无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围为水域、沙洲、滩地及河口两侧各五至十米,或者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设计洪水位确定。

第十三条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确权,由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办理。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督,不得进行损害河道的任何活动。

第十四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通航标准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响河势稳定、妨碍行洪畅通。建设单位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前,其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建设单位应当将占用范围内的河道整治项目,纳入建设项目计划并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五条经批准的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施工前应当将施工方案告知水行政主管部门。

建设项目施工时,建设单位应当落实防汛安全措施。施工围堰或者临时阻水堤坝在影响防汛安全时,建设单位必须按照防汛指挥机构的紧急处理决定,限期清除或者采取其他紧急补救措施。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通知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验收。

第十六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并按照批准的地点、期限、总量、方式和深度进行。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需要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水域或者陆域,包括利用固定或者其他非流动船舶从事各类活动的,应当根据河道管理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占用河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占用范围内河道堤防的维护责任,不得影响河道正常引排、通航以及防汛安全,并按照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河道堤防工程占用补偿费。

第十八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根据上一级水功能区划,拟定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的水功能区划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并定期组织对水功能区水量、水质进行监测,将水质监测资料抄送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污口的,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经批准设置的排污口应当达标排放。

在城市截污管网覆盖的地区,不得设置河道排污口。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按水系将河道排污情况的有关资料,抄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等各类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符合河道规划和水功能区划确定的管理要求,并依法报经批准。

经批准设置的各类旅游景观、水上运动、餐饮娱乐、度假休闲等设施,不得影响防洪安全,并应当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第二十一条河道内禁止采用圈圩方式从事水产养殖。主要行洪、引排河道内,禁止从事网箱、网围养殖和设置各类阻水渔具。

第二十二条禁止擅自填堵河道。因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确需填堵河道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等效等量原则进行补偿,就近兴建替代工程或者采取其他补偿措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三条禁止围垦河道。确需围垦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禁止围湖造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有计划地实行退地还湖。退地还湖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尚未实行退地还湖的围垦地应当保持现状,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第二十四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造林,必须符合河道行洪、引排、防汛抢险、工程安全与水土保持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保障生活、生产和环境用水的需要,统一制定和实施水量、水质调度方案。

第二十六条市管河道和县管河道的水面保洁,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别由市和县级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河道管理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确定保洁单位或者个人,并负责检查、考核工作。镇村河道的水面保洁由各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接受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考核。

单位和封闭式管理住宅小区内河道的水面保洁由产权人或者使用人负责。

第二十七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堆放、倾倒、排放各类废弃物以及易燃易爆和含有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危险物品;

(二)盗伐、擅自砍伐护堤、护岸林木;

(三)擅自堆放物料或者搭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

(四)损毁河道堤防、护岸、涵闸、泵站等水工程设施以及通讯、照明、水文、水质监测测量等设施;

(五)超标排放各类污水;

(六)其他影响防洪安全和破坏河道水环境的活动。

在城市河道管理范围内,同时禁止下列行为:

(一)倾倒垃圾、粪便或者丢弃其他废弃物;

(二)洗刷马桶、痰盂、油类容器、腐臭物品及污染水体的器具、车辆;

(三)直接排放生活污水;

(四)直接排放餐饮业和经营性宰杀畜禽、水产品的污水、污物;

(五)在城市建成区、开发区和镇区范围内的河道擅自停放船舶。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河道设施损坏的,应当负责修复或者承担代为修复费用,造成损失的,还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河道管理机构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被予以行政处罚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免除其承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采砂、取土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水域或者陆域,或者未按照规定要求实施占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对个人可以处警告、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圈圩养殖,或者在主要行洪、引排河道内从事网箱、网围养殖和设置各类阻水渔具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可以处警告、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擅自填堵河道,或者虽经批准,但未按照等效等量原则进行补偿的,由市或者县级市、区人民政府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一万元以上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围垦河道、围湖造地或者擅自改变现有围垦地用途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并可以对个人处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违反本条例规定,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河道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行政许可、签署同意意见的;

(二)不按照规定收取规费,或者截留、挤占、挪用规费的;

河道范文篇7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管理范围内(以下简称河道)从事开采砂石(以下简称采砂)及其管理活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领导,做好有关组织、协调工作,及时处理好河道采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市、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原则负责河道采砂的管理工作。

长江、嘉陵江、乌江的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中,市直管河段的河道采砂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河道管理站具体管理,其余河段的河道采砂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沿江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管理。

其他河流的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由所在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区县(自治县、市)边界河段的河道采砂管理由相邻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边界河段的具体范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第五条河道采砂实行统一规划制度。

长江河道的采砂规划,依照《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规定编制和报批。

嘉陵江、乌江河道的采砂规划,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沿江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编制,征求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河流的河道采砂规划,由沿河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涉及通航河道的,在报批前应征求同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和海事机构的意见。

河道采砂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确需修改时,应当依照上述规定报批。

第六条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河道防洪安全和通航安全的要求,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河道整治以及航道整治等专业规划。

第七条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禁采区和可采区;

(二)禁采期和可采期;

(三)年度采砂控制总量;

(四)可采区内采砂船只和岸砂采掘点的控制数量。

第八条河道的下列区域应列为禁采区:

(一)河道堤防、桥梁、闸坝的保护范围;

(二)现行的航道范围内,航标周围20米内,埋有航标地下管道和线路的区域,主航道过渡段上下边滩接岸部分,非通航汊道的鞍凹部分,有利于维持山区河流通航条件的石梁、石嘴等;

(三)下河引道3米内,电缆线架3米内;

(四)船舶停泊和作业区域,车、客渡通道,系舶设施3米内,危险品锚地;

(五)其他依法应禁止采掘的区域。

第九条有关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嘉陵江、乌江的河道采砂规划,拟订本行政区域内嘉陵江、乌江的河道采砂规划实施方案,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长江河道采砂规划实施方案依照《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规定拟订和报批。

第十条市、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第四条规定的河道采砂管理权限和本行政区域内河道的水情、汛情、工情、航道变迁和管理等需要,在河道采砂规划确定的禁采区、禁采期外增加禁采范围、延长禁采期限,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后公告。

第十一条河道采砂实行采砂许可制度。河道采砂许可证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长江、嘉陵江、乌江的河道采砂许可证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其中,市直管河段的河道采砂许可证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审批发放;其他河段的河道采砂许可证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沿江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审批发放。

长江、嘉陵江、乌江以外的其他河流的河道采砂许可证由所在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颁发。

河道采砂许可证一年一换,在限期内有效。

第十二条在河道内申请采砂的单位必须是经合法注册登记的企业法人,申请采砂的个人必须是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

申请使用采砂船采砂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长江河道内的采砂船采砂动力为80至150马力,嘉陵江河道内的采砂船采砂动力为50至100马力,其他河道内的采砂船采砂动力不超过50马力;

(二)采砂船舶、船员证书齐全;

(三)有符合要求的采砂设备和采砂技术人员。

第十三条申请在市直管河段内采砂的,应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采砂申请。申请在其他河段(河流)内采砂的,应向所在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采砂申请。

申请河道采砂,应填写河道采砂申请表。河道采砂申请表应包括开采项目、开采范围、开采总量、作业方式、弃料处理、开采期限等内容。

第十四条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河道采砂申请后,对符合第十二条规定条件和下列条件的,应到现场踏勘,并绘制采砂范围地界图:

(一)符合河道采砂规划确定的可采区和可采期的要求;

(二)符合年度采砂控制总量的要求;

(三)符合规定的作业方式;

(四)符合采砂船只、岸砂采掘点数量的控制要求;

(五)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必要条件。

第十五条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采砂申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采砂申请书后30日内予以批准并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河道采砂许可证应明确规定开采项目、开采范围、开采深度、开采总量、开采期限、作业方式、弃料处理等具体事项。

第十六条采砂范围涉及航道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征求航道管理机构和海事机构的意见。征求意见书应附采砂范围地界图。航道管理机构和海事机构对拟批准的采砂范围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在7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对可能造成河势变化或航道变化的采砂申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及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对确有可能危及河势稳定及防洪安全、航道安全的,不予批准。

第十八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涉及航道的河道采砂许可证时,应通报航道管理机构和海事机构。航道管理机构和海事机构有异议的,可以报请发证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定,但不得因此阻碍采砂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十九条因特别原因确需在第八条规定的禁采区域内采砂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并征得有关管理部门或单位的同意。

第二十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时,可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采砂单位或个人。

第二十一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年采砂总量不得超过规划确定的年度采砂控制总量。

受委托审批发放长江、嘉陵江、乌江河道采砂许可证的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的河道采砂审批发证情况和实施情况报告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批准的地点、范围、开采总量、作业方式和期限进行开采(确需改变的,应当重新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

(二)随采随运,不得在河道内堆积砂石或废弃物;

(三)不得危害堤防、桥梁、航道、港口、码头、挡水坝、输变电线路安全,不得损坏水文、水质测验、邮电、通信等设施,不得破坏文物古迹;

(四)禁止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河道采砂许可证;

(五)禁止运砂船舶装运非法采砂船舶偷采的河砂;

(六)紧急防汛期,采砂单位或个人必须服从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指挥;

(七)服从通航安全要求,设立明显标志,保障航道畅通和航行安全。

第二十三条从事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颁发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河道砂石资源费。河道砂石资源费的具体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水利局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从事河道采砂的单位和个人,不再办理采矿许可证和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不再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二十四条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河道采砂管理的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采砂单位或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采砂单位或个人就执行本办法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采砂单位或个人的生产场所进行调查;

(四)责令采砂单位或个人停止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河道采砂未随采随运,在河道内堆积砂石或废弃物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擅自采砂的;虽持有河道采砂许可证,但在禁采区、禁采期采砂的;未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的规定采砂的;伪造、涂改、买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河道采砂许可证的或不依法缴纳河道砂石资源费的,按照《**市河道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运砂船舶在采砂地点装运非法采砂船舶偷采的河砂的,属于与非法采砂船舶共同实施非法采砂行为,依照《**市河道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二)项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八条违反河道采砂的有关规定被依法没收的非法采砂船舶,应当予以公开拍卖;难以拍卖或者拍卖不掉的,可就地拆卸、销毁。

第二十九条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区县(自治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擅自修改河道采砂规划、违反河道采砂规划批准采砂、不按照规定审批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不按照国家和市有关规定收取河道砂石资源费的;

(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反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干扰或破坏采砂管理秩序、对采砂单位或者个人乱发证、乱收费的。

河道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加强河道采砂管理,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通航及涉河工程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福建省防洪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河道采砂及其管理活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挖砂、石、土等活动。

第三条河道采砂实行统一管理、全面规划、总量控制、科学采挖。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工作。

海事管理机构负责通航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航道管理机构负责通航水域航道管理工作。公安机关负责河道采砂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打击河道采砂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五条河道采砂依法实行规划制度。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一、二、三级河道采砂规划,经征求航道管理机构和海事管理机构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批准前,应当征求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四、五级河道采砂规划,并征求同级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河道采砂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禁采区和可采区;

(二)禁采期和可采期;

(三)年度采砂控制总量;

(四)可采区内采砂船只的控制数量;

(五)沿河两岸堆砂场的控制数量及布局。

河道采砂规划一经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河道采砂禁采区、可采区及时公告,并设立明显标志。

第七条经批准的河道采砂规划,不得擅自修改。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修改的,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一)防洪、通航安全需要;

(二)水工程或者桥梁等涉河工程设施出现险情;

(三)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或者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

(四)其他确需修改的情形。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临时不宜采砂的,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规定临时禁采期或者划定临时禁采区,并予以公告:

(一)水情、工情、汛情、风情发生重大变化;

(二)航道管理需要;

(三)发生地质灾害;

(四)其他特殊情形。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河道采砂规划,于每年12月依法公告下年度河道采砂可采区的具体地点、年度采砂控制总量、开采范围、作业方式、作业工具及其数量等。

第十条河道采砂依法实行许可制度。河道采砂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分级许可并发放许可证。

经营性河道采砂,有两个以上申请人提出河道采砂申请的,应当依法通过招标方式作出许可决定。河道采砂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一年。河道采砂许可分级管理权限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河道采砂许可实行统一办理制度。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提交河道采砂申请书。

属于经营性河道采砂,或者与第三方有利害关系,或者使用船舶采砂的,还必须提交相应的营业执照,与第三方达成的协议或者有关文件,船舶登记证书、检验证书和船员适任证书。

第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受理河道采砂许可申请后,对属于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发证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5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并转报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或者收到转报的河道采砂许可申请之日起5日内,征求海事、航道管理机构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海事、航道管理机构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日内提出意见;逾期未提出意见的,视为同意。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部门及机构的审查意见之日起15日内,对河道采砂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准予许可的,发给河道采砂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之日起5日内,将河道采砂许可办理情况书面告知海事、航道管理机构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在通航水域进行河道采砂的,申请人应当依法到海事管理机构办理水上水下施工作业许可证后,方可作业。

第十五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河道采砂申请人,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审批、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

(一)符合河道采砂规划确定的可采区、可采期的要求;

(二)符合年度采砂控制总量要求;

(三)符合可采区作业工具控制数量要求;

(四)符合规定的开采地点、开采范围、作业方式;

(五)砂石弃碴处理方案和度汛措施符合防洪、通航安全要求;

(六)使用船舶采砂的,船舶登记证书、检验证书、船员适任证书齐全;

(七)从事经营性采砂的,有营业执照,且经营范围符合规定。

第十六条河道沿岸村民个人自用少量砂石需要到可采区采砂的,免办河道采砂许可证。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因整修河道堤防进行吹填固基或者整治河道需要采砂的,应当经上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涉及航道的还应当征求航道管理机构意见;航道管理机构整治航道需要采砂的,应当事先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海事管理机构因临时性应急通航安全需要组织采砂的,应当告知水行政主管部门。

因吹填造地从事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申请河道采砂许可证。

第十八条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开采地点、开采期限、开采范围、年度采砂控制总量、作业方式、作业工具及其数量进行采砂,并及时清除砂石弃碴;在进行采砂时,应当对所开采范围设置标识。

第十九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禁采期或者禁采区进行河道采砂活动。

在禁采期间,采砂船舶应当在码头、泊位或者依法公布的锚地、停泊区、作业区停泊;遇有紧急情况需要在其他水域停泊的,应当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河道采砂可采区、禁采区河床变化进行定期监测。经监测发现河床发生重大变化,对河道防洪、通航及其相关工程设施或者桥梁等涉河工程构成安全隐患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及航道、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依据各自职责,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排除隐患。

第二十一条河道采砂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或者河道采砂许可证有效期虽尚未届满,但经监测已达到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开采量的,发证机关应当及时注销其河道采砂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必须缴纳的河道采砂管理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收取。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河道采砂活动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否持有河道采砂许可证进行采砂;

(二)是否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砂;

(三)是否按照规定堆放砂石料、清除砂石弃碴;

(四)应当监督检查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四条海事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通航水域河道采砂船舶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和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保证船舶作业和停泊安全。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土资源、公安、交通等部门及海事管理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定期开展执法巡查。发现违法行为的,由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未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要求采砂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非经营性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及时清除砂石弃碴,逾期不予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对逾期不清除砂石弃碴的,除按前款规定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除,所需费用由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虽持有河道采砂许可证,但在禁采期采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非经营性的,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依法处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未按照规定缴纳河道采砂管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补缴,并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应缴纳的河道采砂管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河道采砂经营活动中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扰乱市场秩序的;

(二)阻碍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海事、航道管理机构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审批、发放河道采砂许可证;

(二)对违法采砂行为不按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三)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执法巡查和监督检查职责,造成河道采砂秩序混乱或者造成重大责任事故;

河道范文篇9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城区河道水域及其沿岸的环境卫生管理活动。

本规定所称城区河道是指芹江(密赛电站至工业园区)、西渠(龙潭大坝至芹江三桥)、桃坑溪(县茶厂至芹江)、金村溪(三里亭至芹江)等主要河段。

第三条城区河道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县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区河道水域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河道沿岸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工商、卫生、环保、教育、广电、粮食、岙办、工业园区等部门和城关镇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区河道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当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文明和市容环境卫生意识,提高公共道德水平。

第六条城区河道环境卫生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河道水域保持清洁,防止污染,确保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河道滩地、堤防和护岸的水土保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维护河道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三)河道沿岸的公园、绿带、绿地和护栏、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及其他公用设施,保持整洁、美观、完好。

(四)河道沿岸按规定标准设置垃圾容器、果壳箱及其他配套的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并定期进行保养、维修、更新,保持整洁、完好、有效。

(五)河道沿岸的排水设施,保持畅通、完好和正常使用。

第七条禁止河道沿岸的所有单位和居民(包括农村居民)向河道水域和沿岸路面绿地倾倒或堆放垃圾、粪便、渣土等废弃物和其他有害有毒物品。

第八条实行城区河道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制度。清扫保洁工作按下列规定分工负责:

(一)河道水域由县水利局负责组织保洁。

(二)河道沿岸的绿带、绿地、道路、广场、公园、公共厕所等公共场所,由县规建局负责组织保洁。

(三)河道沿岸的城南市场、商贸城,由县工商局负责落实保洁措施;渠西大排档由县粮食局负责组织落实保洁措施。

(四)河道沿岸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按门前“三包”制度的要求清扫保洁,由县爱委会负责落实。

(五)岙滩新区、工业园区河段沿岸卫生的清扫保洁,分别由岙办、工业园区负责落实。

(六)河道沿岸的行政村卫生清扫保洁,由城关镇政府负责落实。

(七)河道沿岸的居住区,由社区居委会负责组织专人清扫保洁;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清扫保洁。

(八)河道沿岸学校区域的卫生清扫保洁,由县教育局负责落实。

城区河道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的质量,必须达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城区河道沿岸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理。

第九条城区河道内的堤坝、涵洞、闸门、引水工程等设施,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维修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动损坏。

在城区河道内设置、扩大排污口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河道范文篇10

关键词:治理;山区农村河道;漂浮物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其中,河流是大地之脉,城市会因水而兴、农村会因河而美,人们都期待着家乡“山清水秀,岸绿景美”。但在山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很容易破坏山区河道生态系统。所以,我们不但要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更要为子孙后代保住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绿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1河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总会因思想意识、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环境污染,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山区农村河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当遭遇洪水塌方、滥砍滥伐和随意排污等灾害时,会出现河床淤塞、河床抬高、河流流动不畅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而目前,与河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且基层执法力度不足,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部分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其具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山区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河道淤塞和生态破坏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山区河流流域数量较多而流域面积较小,河道比较大。所以,当遇到洪水时,水流速度会陡升,冲刷力增强,就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甚至是山体崩塌现象,而山体崩塌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山脉地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这是因为我国南方山脉地区的土壤类型较多,地形变化大,其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悬殊,因此,在遇到山体结构松散,且每到雨季就容易出现山体崩塌现象,遇到洪水更是如此。其次,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河流流动不畅和水体污染等现象。第一,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良莠不齐,而农村地区居民的思想意识会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山区农村,由于耕地较少,农民会采用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当山洪暴发时,会出现河道淤塞,河床抬升等现象[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推进,山区农村的村民数量越来越少,而留守村民的生活水平又相对较低,且住得又较为分散,这就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难度。同时,在山区农村,农村污水管网、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等工作开展较难,这也导致了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等现象。第二,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乱倒乱堆。近年来,粤北农村地区涌现出较多的自建新房,由于缺少规划,产生了较多的建筑垃圾。而部分村民为了节省建房成本,会把部分建筑废渣直接倒在河边甚至是河道里,严重阻碍了河道泄洪[3]。第三,在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中,生活污水处理厂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初期就困难重重。而村里费尽周折建成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却难以保障后续日常的运维资金。因此,这样的环保工程光有门面,没有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属于“烂尾工程”。同时,山区农村的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进水口污水浓度偏低,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污水处理厂难于长期持续开展日常工作。而有些农村地区,更是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致使河流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如图1所示),最终导致河道阻塞,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政策执行力不足,流域生态被破坏。一是在山区河流上游,小型水电站偏多,部分小型水电站是在旱季储水发电,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流量、自净能力和生态发展。二是山区的桉树种植等历史遗留问题。桉树以生长速度快著称,其木材用途甚广。但因其生物学特性,桉树一直在林业圈颇受争议。这是由于桉树的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的水分和肥力,而大面积高密度的种植会导致土壤保水能力降低,过度使用化肥则会导致土地板结甚至土壤沙化,所以,这些不合理种植的情况都会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已意识到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其中部分种植不合理的桉树已开始清退了。三是河道砂石乱采滥挖现象。近年来,新农村发展较快,各地的砂石料需求量骤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擅自采砂挖石,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又因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控源截污”无法控制。基于以上问题,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和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则“内源治理”无从谈起,并且,污染后的治理手段欠缺,则“生态修复”难于长治。综上,造成山区农村河道淤塞和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客观因素;二是人为因素;三是政府因素。

2河道治理的有效措施

山区河道承担着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工程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一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同时,更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密切相关。在针对以上山区农村河流的具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后,我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山区农村实际河流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2.1加大宣传力度,解决意识问题,形成氛围

山区河道治理工作预防大于治理,从根源上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重中之重。同时,要充分利用镇级村级等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充分提高山区居民的“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的意识。一是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河道功能,增强全民“爱河、护河”意识;二是做好公益广告、标语、宣传栏建设,切实做到有村民的地方就有宣传;三是开展卫生健康和生态环保等综合宣传模式,并倡导科学文明的行为规范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2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山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基础。因此,在规划治理工作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做到整个行政区域甚至是与相邻行政区域“一盘棋”谋划,从而有效推进山区农村的协调发展。同时,山区河道治理还可以结合“河长制”发展生态水利模式,一方面要在流域内确保水土保持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要结合“乡村振兴”的目标,以此来建设美丽河道。

2.3明确责任,规范管理

河道的广泛性、流动性决定了河道治理工作必须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目前,各级政府都实现了“河长制”,成立了河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明确河长责任,严格执行河长制度,认真履行河长职责,以此形成县、镇、村(居)共同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时,县、镇、村(居)各级河长要积极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方法,如:水面漂浮物打捞拦污浮筒(如图2所示),有效减少了打捞水葫芦等漂浮物的工作量;还要加强镇、村级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不能只上项目,不顾日常维护;要打通污水管网最后一公里,达到污水“不处理,不入河”的效果。

2.4加强执法力度,形成综合执法效果

在执法工作中,要加强相关立法顶层设计,要让相关部门“有法可依”。因此,对于小型水电站,水务部门要科学布置,合理整治,确保山区河流的生态流量,有效改善河流的自净能力,提升河流的环境容量,要做到“有法必依”;而对于乱采乱挖砂石现象,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做到“执法必严”;对于桉树种植,林业部门要计划统筹安排,合理、分步清退部分桉树,不搞一刀切,要在保障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改善桉树的种植情况;对于农村乱倒乱堆乱排现象,生态环境部门一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并出台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违法必究”。

3结语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其中,淡水资源就更为重要。因山区森林是集雨区,所以山区河道就是集雨区的通道,就是生态屏障,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流域下游城镇建设的重要保证。对此,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意识,转变生态环境理念,标本兼治,有效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山清水秀,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公谨,孔宁.浅谈农村河湖存在的问题与治理[J].城镇建设,2020(6):11-12.

[2]王成.农村河道现状及综合整治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8):6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