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工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0:05:20

河道治理工程

河道治理工程范文篇1

[关键词]河道治理;土方填筑;碾压试验;粉质粘性土

1工程概况

土牛河属辽东沿黄海诸河水系,发源于凤城市边门镇谢家村马道岭。河流总长56km,流域面积615km2,平均比降1.86‰,流经3个乡镇11个行政村,于蓝旗镇镶白旗村注入大洋河,土牛河(镶白旗村至入大洋河口段)河道治理工程位于土牛河干流右岸,起始桩号1+787位于镶白旗村三组土牛河支流入河口处,终止桩号6+923位于土牛河至入大洋河口处。见图1。工程全长5136m,其中堤防加高培厚5026m,堤防拆除重建110m。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堤防使用年限为20年。

2试验目的

根据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安排及规范要求选用的压实机械、填筑料源,拟在施工现场根据不同的碾压技术参数进行不同填筑厚度的碾压试验、研究填筑工艺,通过试验达到以下目的:(1)核实填筑土料击实试验结果的合理性;(2)检查压实机具的性能是否满足施工要求;(3)选定合理的施工压实参数:铺土厚度、含水率的合理范围、压实方法和压实遍数;(4)确定有关质量控制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现场安全控制措施;(5)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配合。

3试验依据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土石方工程》(SL631-20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土牛河(镶白旗村至入大洋河口段)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图纸》;《土牛河(镶白旗村至入大洋河口段)河道治理工程投标文件》。

4填筑料源

土牛河(镶白旗村至入大洋河口段)河道治理工程需堤防填筑土料约34万m3自然方,料场位于蓝旗镇镶白旗村赵家沟(见图1),料场地貌为低丘,料场占地面积13万m2,土料含量40万m3,满足设计要求,交通便利,距工程位置平均距离约3km。

5土料填筑碾压试验

5.1施工机械设备及仪器

施工机械:徐工XS203J单钢轮振动碾(20t)一台(见表1)、小松PC360(1.6m3)挖掘机一台、龙工ZL50B装载机一台(斗容3m3)、欧曼20t自卸车4台。测量仪器:南方测绘RTK、科力达DSZ3自动安平水准仪。试验仪器:筛子、电子秤、轻型击实仪、烘箱、铝盒、环刀、削切刀等。

5.2填筑材料

经现场探勘,料场从上到下揭露土层依次为:表土:黄褐色,松散,厚度为0.5m左右;粘土:黄色,平均厚度2m~4m左右;全风化岩:黄色、黄褐色,平均厚度约2m。通过颗粒分析试验,确定料场土料为粉质粘土(见表2),填筑土料按设计要求不得含有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压实度不小于0.91。

5.3试验场地布置

试验场地选择在桩号3+250~3+400之间(见图1),此处施工场内道路便利,距料场距离2.5km。场地面积600m2,试验前按设计施工图进行清基,原堤防树木及树根全部清除,基地清理完成后,振动碾碾压使原状土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如有低洼地方进行分层碾压填筑,使整个基础面平整,然后用白石灰画出长150m,宽4m场地,并划分为50m×4m的3个试验场地。5.4碾压场次安排碾压场次安排见表3~表5。

6碾压试验检测成果

6.1击实试验

(1)击实试验数据见表6。(2)击实试验曲线见图4。通过五组土样的击实试验确定最优含水率为19.4%,最大干密度为1.60g/cm3。

6.2碾压试验成果

(1)试验成果见表7、表8。(2)成果分析①从表7可以看出,铺料厚度30cm、40cm沉降量随碾压遍数的增加而增大;在碾压遍数相同时,沉降量随厚度的增加而增大。②从表8现场碾压试验检测压实度成果可以看出,30cm、40cm的平均压实度随碾压遍数的增加而增大,50cm的平均压实度随碾压遍数的增加而减小。③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土料的最优含水率为19.4%,最大干密度为1.6g/cm3。从表8可见铺料厚度为30cm时,无振2+4、6、8遍,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铺料厚度为40cm时,无振2+6、8、10遍,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铺料厚度为50cm时,无振2+6、8、10遍,压实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7结论

河道治理工程范文篇2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柿庄河;防洪安全

1工程概况

晋城市沁水县柿庄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东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1],为端氏河的一级支流,沁河的二级支流,发源于沁水县与长子县交界的秋峪岭大麻地沟,从北向南流经大端、海则、李庄、张村、柿庄、丁家、闸石、枣元、应郭至固县乡北200m,与十里河汇合后流入端氏河。河流全长32.4km,流域面积275.5km2,上游主流为大端河,大端河与杨庄河汇合后称“柿庄河”。本次治理工程起点为老凹掌(桩号13+000)至端氏河汇入口(桩号30+733.2)治理长度约17.7km。治理段河道右岸为碾洞线,公路部门已对沿河段公路进行防护处理。左岸大多为山体和耕地,由于已建部分堤防时间较长,堤身损毁严重,再加上河道多年未进行系统治理,河道淤塞严重,大多过水断面不能满足行洪要求,影响河道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此次河道治理采用新建堤防和河槽整治为主,对左岸未防护段进行河道治理。

2工程建设条件

2.1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区位于沁水县东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和图B1[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域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下石盒子组(P2s)、石千峰组(P2sh);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Q2pl)、上更新统洪冲积(Q3pal)、洪坡积(Q3pdl)、全新统洪冲积(Q4pal)、洪积(Q4pl)、人工堆积物(QS)。治理段位于沁水县,范围为从老凹掌至端氏河汇入口,治理长度约17.7km,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规定,充分考虑乡镇长期发展规划,着眼长远和基础条件,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最终确定本次治理河段采用10a一遇洪水标准。

2.2工程建设的社会基础

一是满足河道防洪安全的需要。柿庄河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治理,治理段现状河道存在局部河槽淤积严重、断面狭窄的现象,河道堤防基本为天然土质堤防,且多处河堤水毁冲刷坍塌严重,不满足设防标准要求,严重影响周边区域防洪。因此对河槽进行整治、对河道两侧堤防进行修复加固加高、在无堤防段新建防护堤防,能进一步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有助于建立流域完善的防洪体系。二是满足两岸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现状部分河道两岸为村庄,为保护沿河段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河道急需治理。柿庄河的治理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环境,因此本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3工程的建设环境

一是有沁水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本工程的实施创造了政治保证。二是沁水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治理工程为改善投资环境带来的商机和经济效益,是做好“水”这篇文章的根本动力。四是当地居民的觉悟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做好“水”这篇文章的坚强后盾[3]。两岸的居民受尽洪涝灾害和环境恶化之苦,对加速环境治理的目的和意义有全面的认识,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是交通、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完善,为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3工程设计

柿庄河左岸为农田及山体,右岸为碾洞线,山体部分基本不需要防护,靠近右岸碾洞线公路已经进行了防护,此次河道治理主要是对未防护段,新建防护挡墙。工程主要任务是解决河道的防洪安保问题,提高河道过流能力和防洪标准,保证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4]。

3.1河道平面布置

治理段河道的堤线布置基本沿河道治导线布置,部分河段仅在主槽进行防护。

3.2河道纵向设计

本次工程设计河道纵坡基本维持现状,河槽整治部分采用设计纵坡。

3.3河道堤防设计

本次工程设计,河道的断面基本维持原状不动,在治理河段对河道两岸进行防护,新建护岸挡墙8.82km。防护釆用M7.5浆砌石挡墙。堤防设计标准断面:堤顶宽0.6m,墙趾和墙踵宽高分别为0.6m,基础底宽3.92m,堤高3.0m,迎水坡1∶0.1,背水坡1∶0.4,基础埋深1.8m,堤防总高4.8m;釆用M7.5浆砌石砌筑,M10.0砂浆勾缝。每10m设一道变形缝,缝宽20mm,釆用聚乙烯闭孔板填缝。排水管为直径M110PVC管,间距2.0m,进口设反滤,用反滤土工布包裹,土工布为300g/m2。支流汇入口堤防设计标准断面:堤顶宽0.6m,墙趾和墙踵宽高分别为0.5m,基础底宽3.05m,堤高2.0m,迎水坡1∶0.1,背水坡1∶0.4,基础埋深1.5m,堤防总高3.5m;釆用M7.5浆砌石砌筑,M10.0砂浆勾缝。每10m设一道变形缝,缝宽20mm,釆用聚乙烯闭孔板填缝。排水管为直径110mmPVC管,间距2.0m,进口设反滤,用反滤土工布包裹,土工布为300g/m2。由于河道部分堤防建于20世纪70年代,多为干砌石堤防,部分水毁严重的应进行拆除重建,对于还能发挥功能的部分堤防进行C20混凝土压顶处理,压顶段长约2.0km。

3.4跌水设计

在柿庄村附近河道坡度较陡段,设置三处跌水,跌水采用M7.5浆砌石挡墙型式,挡墙顶宽0.6m,墙趾和墙踵宽高分别为0.6m,基础底宽2.56m,迎水坡1∶0,背水坡1∶0.4,基础埋深1.2m,堤防总高2.5m;采用M7.5浆砌石砌筑,M10.0砂浆勾缝,跌水前后分别设置宽5.0m,厚0.5m,沿河道宽度布置的格宾石笼防冲层。

3.5河道清障

主要目标任务:清除危及河道行洪安全的阻水障碍,恢复河道行洪能力,确保防洪安全。清障范围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此次设计的河道两岸堤防(含堤防)之间主槽、滩地;二是无堤防河道,主要为已划定河道管理范围或设计洪水位之内的水域、滩地。清障工作内容:一是对河道内的建筑及生活垃圾进行开挖清理;二是对占用河道、滩涂非法从事采砂、洗砂活动的场地及遗留采砂废弃物进行清理;三是清除河道范围的阻水道路、横堤、房屋等违法建筑物、构筑物。

3.6河槽整治

此次设计对河槽进行整治以保证河道水流顺畅,确保小流量时水流尽可能在主槽内流动,以避免河道堤防局部长期冲刷。河道疏浚仅对河道治理段内,局部阻洪的河道,按河道设计断面和设计纵坡进行疏浚。河道疏浚尽量结合堤防填筑进行,做到土方就近使用和挖填平衡。河槽整治清淤,依照河道设计底高程进行;河槽整治长度17.7km。

4结语

项目建设符合晋城市城市规划要求,符合国家现行政策和规范要求,工程建设之后,提高了两岸防洪标准,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的实施,修复了河道生态环境,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使周边环境越来越好,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工程周边村庄较多,施工时需注意和周边现有建筑物的协调,做好与周边群众的沟通,维护社会稳定。要认真按照施工程序做好各阶段工作,特别是招标工作和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能有效发挥功能[5]。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环保和节能工作,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做好施工安全保障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参考文献]

[1]安晓宁.沁水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7.

[2]刘超.连续刚构特大桥初步设计阶段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3]曹卿轩.吉县清水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及效益评价[J].山西科技,2016,31(3):55-57.

[4]马丽丽.辽宁省东部山区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模式研究[G]//辽宁省水利学会专题资料汇编.水与水技术(第8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河道治理工程范文篇3

[关键词]官浔溪中上游河道;治理;设计

官浔溪为同安区第三大河流,发源于西部凤南农场的康山(海拔558m),流域面积59.36km2,主河道长18.81km,平均坡降4.4‰,支流蔡宅溪发源于虎山(海拔290m),主河道长7.75km。南山支流发源于店仔山河长2.7km。官浔溪河道根据产汇流特性分为三段:下游段从土厝高速公路桥至出海口雷达水闸,已完成整治工作,可满足相应的防洪排涝标准;中游段横穿凤南工业区,两岸防洪对象防洪标准较高,而现状两岸堤防防洪标准偏低,局部河段处于“有岸无堤”不设防状态;上游段呈典型山溪性河流特征,坡降较大,洪水期山水汇流时间短,但由于河道较窄,沿岸生活、生产污染物乱排导致淤积严重。因此,官浔溪中上游13.5km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势在必行。

1设计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市防涝工作的意见》(闽政办〔2012〕197号)等规范、规程及规定,并结合流域、片区相关规划确定工程防洪排涝标准[1]:(1)官浔溪中游整治河段近期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远期通过工业区的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等建设,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官浔溪上游段及南山支流河段清淤后行洪能力满足10年一遇,蔡宅溪支流清淤后行洪能力满足50年一遇。(2)排涝标准:沿溪两岸城区、工业区、商住区采用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暴雨的城市排涝标准;周围农田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完的排涝标准设计[2]。

2整治思路

2.1总体布置

根据水文水利分析计算,结合流域工程治理建设的目标,工程总体整治思路为:(1)官浔溪中游干流岸坡整治长6.46km,在河道低洼地或成片水域区加固加高两岸堤防,修筑剑麻、凤南农场、中心小学、罗厝及桥上村溢流堰,构筑梯级景观河库水域。于后宅路桥上游处新建溪头洋节制闸(官6+416),在保障洪水畅泄的前提下,调节干流水位,抬蓄枯水季节的河床水位,强化河流水景功能,并结合沿岸天然生态,新建滨河绿化景观区。(2)官浔溪上游、南山支流及蔡宅溪支流以清淤疏浚为主,清淤总长度7.08km。清淤宽度以现有河道底宽控制。考虑蔡宅溪支流现有河道底槽较深,冲刷明显,拟设置土楼溢流堰和四角河溢流堰,及设置院前翻板闸(蔡3+890)。

2.2岸线布置

岸线布置结合不同河段现状河道、滩地等实际情况,保留原河道堤岸生态植被保护较好的堤段,较岸坡较好的堤段,以保留一岸的原生态景观;单岸拓宽河道使之满足过洪要求,尽可能地避免河道人工化、渠道化的现象,保留原河道一岸的生态景观。通过水文水利计算确定河道的行洪宽度,再确定河道的设计河底宽度。经计算,官浔溪干流桩号官1+600.00~官8+059(泉厦高速公路桥上)河段设计底宽度为20~50.8m;官浔溪干流上游、南山支流及蔡宅溪支流以清淤疏浚为主,清淤宽度以现有河道底宽控制。

2.3纵坡设计

河道纵坡根据河道沿线各重要建筑物(如324国道桥涵、泉厦高速公路桥涵)结构底高程作为河道底高程设计节点,同时保证堤防顶高程和沿线规划道路或现状道路高程的协调。

3综合治理设计

根据工程总体布置,综合治理设计如下:

3.1清淤疏浚工程

官浔溪干流上游1.6km,南山支流0.99km两岸均为农田,且距离河岸40m田地高程均高于清淤后P=10%设计洪水位;蔡宅溪支流4.49km两岸均为农田,高程均高于清淤后P=2%设计洪水位。因此,官浔溪干流、南山支流及蔡宅溪支流以清淤疏浚为主,恢复河道的基本行洪功能。清淤宽度以现有河道底宽控制,清淤边坡采用1:1.5,局部堤岸较陡河段采用砌石护脚措施。

3.2清障工程

结合岸坡整治工程的建设,对项目区内阻水构筑物进行拆除,拆除3座滚水坝,即凤南凤南2#拦水坝(官2+582)、小桥及拦水坝(官3+066)、后宅拦水坝(官7+881);对项目区河道内或沿线的杂草、建筑垃圾等进行清理;从而减少阻水。

3.3岸坡整治及加固工程

(1)堤型选择因地制宜采用“下部生态挡墙+亲水平台+上部缓坡(断面1)”、“下部缓坡+亲水平台+上部缓坡(断面2)”生态堤岸及保留现状已有完整护岸等堤防结构型式相结合的整治方案;生态型挡墙采用RXP-300-10型生态砌块,常水位以上砌块间设绿化生态孔种植翠芦莉等绿化植物,墙后布置PP单项土工格栅拉筋保持挡墙稳定。对于护坡:流速≤2m/s的河段护坡采用草皮植被护坡型式;对于流速>2m/s的河段护坡采用三维水土保护毯型式;对于局部弯道凹岸边坡采用三维水土保护毯型式。三维水工保护毯绿化率高,草、灌、乔均适宜生长,其丰富的三维结构为土壤提供额外加筋,从而形成稳固的“土壤—草根—护坡体系”结构整体,抗淘刷、抗剥离效果较好,见图1。(2)稳定计算方法考虑近、远期生态堤岸结构安全,堤防主要建筑物、堰闸主要建筑物按照2级建筑物进行整体抗滑稳定计算。选取前述两种堤型最大断面,整体抗滑稳定计算采用有效应力法,用不计土条间作用力的瑞典圆弧法,计算程序采用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编制的“水工结构有限元分析系统(AutoBANK)”软件。式中:b为条块宽度;W为条块重力,W=W1+W2+ρWZb;W1为堤坡外水位以上的条块重力;W2为堤坡外水位以下的条块重力;Z为堤坡外水位高出条块底面中点的距离;μ为稳定渗流期堤身或堤基中的孔隙压力;β为条块的重力线与通过此条块底面中点的半径之间的夹角;c′,φ′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3)计算工况正常工况1:设计洪水位下的稳定渗流期背水侧堤坡稳定。正常工况2:设计洪水位骤降期的临水侧堤坡稳定。非常情况1:施工完建期,临水、背水侧边坡稳定;(4)稳定计算结果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表1计算成果反映各典型堤防断面设计满足土堤抗滑稳定要求。

3.4水系沟通工程

主要是通过新建或保留堰坝、闸坝等措施沟通水系。新建剑麻、凤南农场、中心小学、罗厝、桥上村、土楼、四角河共7座溢流堰和溪头洋、院前2座液压翻板闸串联上下游水系,构建层次丰富的景观水面。本文以溪头洋翻板闸为例,进行结构设计。根据《水闸设计规范》,表3计算成果中的水平段渗透坡降0.18,小于允许渗透坡降0.25,出口段渗透坡降0.117,小于允许渗透坡降0.50。(3)稳定计算水闸基础置于砂质黏性土层和中粗砂上,沿建基面的抗滑稳定计算公式为:3.5排涝工程河道堤防整治后,两侧堤岸部分加高,必须在各涝片汇入溪口处设计穿堤岸排涝建筑物,将涝水引入官浔溪。根据官浔溪流域两岸的地势地形情况,以及现有的各支流分布状况,共布置39处穿堤排水涵管.涵管采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管安装底高程布置高于正常水位0.1m以上[3],为防止洪水倒灌,出口设复合拍门,见图2.

4结语

根据官浔溪中上游流域存在防洪排涝及水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清淤疏浚、清障工程、岸坡整治及堤防加固、水系沟通、排涝和景观提升等综合治理措施设计,建立满足设计防洪排涝标准要求的水安全系统,同时结合保留沿线天然生态景观,对河道两岸的生态景观提升设计,使其成为同安一处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的生态长廊。

参考文献

[1]防洪标准(GB50201-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河道治理工程范文篇4

1.1新增设计内容。主要为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通过实地踏勘并结合当地行政村意见,增加岸顶道路、排水涵管、河埠头等引起的变更。此类变更往往考虑当地的建筑风格以及风土人情,因地制宜,惠民利民。设计单位同意变更,应按照建设单位盖章的项目变更审批表为依据进行设计变更。但涉及不利于行洪及结构安全等因素,应向建设单位说明原因并拒绝此类设计变更。1.2地质变化。河道治理长度短则几公里,长则数十公里,虽然有地质勘察资料,但局部地质情况也无法全面覆盖。往往局部护岸基础面存在不良地基,需要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开挖或施工范围内存在地下管线、交叉建筑物等也会引起设计变更。此类变更设计方应及时提出变更措施。1.3地形变化。如为缩短设计周期,某河道治理工程采用建设单位提供的三五年前测量的地形图。施工过程中却发现现状地形发生较大的变化,施工图纸与原始地形测量断面不相对应。或者施工图纸提交后,工程由于各种因素迟迟未能施工,正式开始施工时,却发现由于河道采砂、洪水冲刷、河道淤积等原因导致地形变化太大,原施工图纸已无法指导施工。此类变更应尽量避免。设计单位应与建设单位沟通,尽量采用新测地形图,并要求建设单位对其提供的地形图和地下管线等基础资料的精度负责。设计合同中应添加图纸适用期条款,保证设计方利益。1.4施工原因。如为加快工程进度,需调整施工工艺,现浇结构改预制结构;或限于施工单位的施工水平,造成质量缺陷或质量事故,无法按原方案继续施工,需设计变更。此类变更设计方应及时提出变更措施。1.5设计原因。由于设计周期紧张、专业交接等原因,或者设计人员粗心大意造成设计图纸存在疏漏,或与建设单位沟通不够,造成工程实施条件与设计条件出入较大,造成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频繁。此类变更属于设计方失误,应尽量避免。

2河道工程设计变更分类

2.1按变更内容分类。(1)局部堤岸轴线调整。例如施工准备阶段发现堤轴线位置存在保护文物、多年生珍贵树木等,需要局部调整堤轴线的位置,避免修建工程对上述保护对象的扰动破坏。(2)河道断面型式调整。例如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局部挡墙的型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如地形、地质的变化。(3)建筑物地基处理调整。建筑物基础勘测资料与实际地质有较大的偏差,需要调整基础处理方式。例如施工过程中发现基础存在软弱下卧层,需要采用置换或桩基础等进行处理。(4)防护结构调整。例如原有的护坡结构形式偏硬质化(如浆砌石护坡),建设单位要求结合生态化改造需求(如格宾网垫护坡等)。或者某段河道岸坡处于水流顶冲位置,需要加强防护结构。(5)岸顶道路结构调整。考虑岸顶道路的用途,需要调整道路结构。例如某段岸顶道路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而当地村民反映此段路面频繁行驶农用车,建议路面调整为混凝土路面。(6)绿化景观调整。例如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图纸的绿化植物采购困难,需要调整绿化。或在景观区配套设施调整,以便满足沿河群众休闲、休憩需要;工程建设在满足排涝行洪安全的基础上,功能融合,增设或调整相关配套设施,如增加河埠头、景观平台等。(7)交叉建筑物调整。堤防涉及的交叉建筑物较多,例如堰坝、排水涵管、水闸、泵站、倒虹吸等,各种因素往往会造成交叉建筑变更调整,例如交叉建筑的位置、结构型式、外立面等。2.2按变更性质分类。2012年3月15日,水利部印发《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管理暂行办法》[1](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为设计变更提供依据。《暂行办法》明确设计变更的定义,将设计变更分为一般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根据《暂行办法》,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影响较小的局部工程设计方案、建筑物结构型式、设备型式、工程内容和工程量等方面的变化为一般设计变更。水利枢纽工程中次要建筑基础处理方案变化、布置及结构型式变化、施工方案变化,附属建设内容变化,一般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设计变化;堤防和河道治理工程的局部线路、灌区和引调水工程中非骨干工程的局部线路调整或者局部基础处理方案变化、次要建筑物布置及结构型式变化,施工组织设计变化,中小型泵站、水闸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变化等,可视为一般设计变更。重大设计变更是指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的建设规模、设计标准、总体布局、布置方案、主要建筑物结构形式、重要机电金属结构设备、重大技术问题的处理措施、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发生变化,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设计变更。

3河道工程设计变更常见问题

(1)一般变更多,现场设计代表作用大。河道工程范围广,影响变更的因素众多,尤其施工过程中暴露的变更因素更多。现场驻地设计代表对于高效解决现场问题的作用大,对规模较大的河道治理工程,设计代表显得尤为重要。表现为发现问题后,设计代表可以较快到现场了解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2)相关方对堤线变更的需求大,应慎重对待。河道工程范围广,往往涉及社会各方的利益。例如某段堤防外侧后期规划建设公路,交通局要求堤防设计高程不能超出建设公路设计高程过多,以免影响驾驶体验;河道新建堰坝、水闸等建筑物,对通航和渔业影响较大;工程开挖涉及到高压电塔、市政管线,则需要与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对于上述变更,需要与利益涉及部门妥善协商,综合考虑、慎重对待。(3)地形和地质变化引起的变更多。河道违法采砂、洪水冲刷、河道淤积以及测量误差,均会对河道地形变化影响较大。河道工程范围广,地质资料只能“以点盖面”,局部河道往往存在不良地质。(4)水工专业与建筑、景观、市政专业协调变更的需求大。例如河道护岸由直立式改为斜坡式,直接影响护岸与交叉建筑物的衔接及照明、管线的布置,“牵一发而动全身”。

4河道整治工程设计变更的处置原则

4.1正确界定一般设计变更和重大设计变更。《暂行办法》第14、15条分别明确设计变更的编制、审批程序。其中重大设计变更文件由原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审批;一般设计变更由项目法人组织审查确认后实施,并报项目主管部门核备,必要时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2-3]。《暂行办法》对设计变更分类和执行办法都有明确规定,但比较难以界定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某河道治理工程项目法人为县级市水利局组办,项目法人代表规定,单项变更投资增量超过80万元,按照重大设计变更处理,提交原初步设计部门审批。其他按一般设计变更处理。4.2慎重变更,充分评估设计变更的必要性。初步设计已经批复的项目,原则按照原批复文件的标准、规模和内容进行建设。避免设计变更的随意性是水利部出台《暂行办法》的初衷,是为了控制设计变更特别是重大设计变更的出现。因此,每一项设计变更的提出,必须具有充分的理由,只有原设计与工程设计强制性标准相冲突,或对项目建设质量和适用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时,设计变更才是必要的[4-5]。4.3充分考虑变更对工程投资的影响。在已实施的设计变更中,项目法人往往重视工程结构、形式、方案的变更,而对于由变更引起的资金变化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项目法人不核实资金变化,若投资增加,则动用预备费或招标节余等其他资金予以解决;若因变更减少投资,则忽略不计[6]。造成后期资金短缺,甚至无法支付变更价款。4.4设计变更程序要合规确定进行设计变更时,在变更程序上要合规。变更不能由设计单方面提出,需要以建设单位发函、会议纪要等书面形式提出变更需求,再进行设计调整变更,程序上闭合。

5建议与措施

5.1提高勘测设计质量。地质勘察、地形测量为第一手基础设计资料,必须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基础资料如有问题,必然为设计变更埋下隐患。由于河道治理范围广,设计单位应争取合理设计周期,在设计过程中应多次踏勘现场,结合勘测资料、影像资料反复加深印象。严禁走马观花、对河道沿途情况印象模糊就开始出方案、图纸。杜绝自以为是,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考虑建设单位和当地行政村意见。严格执行工程强制标准,坚持设计原则,强化安全意识,避免人为的设计变更。5.2设计变更程序规范。设计变更做到有理有利,有变更依据,拒绝变更理由不充分的内容。同意变更时,明确变更理由和变更依据。对设计自身问题引起的变更,及时变更,以免造成工程损失。同意建设单位提出的变更,依据建设单位盖章的变更审批表进行变更。5.3实行施工图审查制度。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施工图未经审查不得用于施工。但实际工作中,施工图审查往往被忽视,造成施工图编制不符合初步设计,从初步设计到施工图阶段就产生变更;更重要的是施工图审查是施工图交付建设单位的最后一道关卡,施工图审查可起到查缺补漏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图纸质量,减少后期设计变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工程设计变更暂行管理办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2.

[2]戴秋萍,陈健,韦姝.关于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变更管理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9(2):40-43.

[3]丁利军.水利施工中的变更管理[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41(11):251-252.

[4]尹琳娜.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设计变更处理方法探析[J].陕西水利,2016(4):43-44.

[5]刘义本.水利工程设计变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41(7):161-162.

河道治理工程范文篇5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水利;施工

根据水利工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各项污染性问题,通过河道治理工程能够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生态水利工程必须要确保生态系统用水需求,能够有效实现生态平衡发展,防止河流断流与植被退化、水生物锐减等各项生态问题,切实改善生态循环系统。所以,必须要正确认识到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方法,才能够实现河道治理工作有序发展。

1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

河道治理是传统实用工程,是古老活跃的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起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有着紧密的关系,也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广泛重视,成为环境领域中的重要话题。生态水利指的是以生态企业管理为中心,以生态平衡要求与法则为中心,基于生态角度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良性循环体系。提高河道治理水平,满足人类的多元化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工程的开发力度,确保生态环境稳定发展。生态水利将人与水土置身于统一的范畴内进行综合考虑,兼顾人与自然的众多利益关系,在生态水利规划以及设计施工过程中应用多元化的方式,有助于丰富河道治理内容。河道治理中应用生态水利能够有效提高应用效率,改善堤坝结构,控制水源蒸发量,及时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选用先进材料有效改善水利工程性能,可以减少小型水利工程中的病害,同时有效保护水利工程的多样性生活环境,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有效应用生态水利系统,能够避免在建设中存在系统破坏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有效融合,切实取得良好的发展效益。

2河道治理工程中应用生态水利的原则

河流会受到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着河流生态环境的多元性发展。通过建设水利工程能够影响水生环境以及陆生环境,也会破坏河流周边的植被,或者是阻断自然河流,此种方法会改变河道以及附近流域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陆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容易干扰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发展。要提高河道治理的生态化,就要遵守河道治理的相关原则,使河道空间环境更加优良。并且,对于河流形态以及空间异质性不断进行优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能够更加具有自然性,多种生物能够在河道中共同生存,形成生态性的生物链,有效地提高河道的生态性,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对于生物的损害。在治理河道时,要根据生物的多样性引进各种生物,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不断优化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保持平衡。在水利工程治理防护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整体性的原则,使河道治理范围能够进行拓宽,并且对河流当中的生态环境进行总体性的考虑,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完善。

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水利工程开发中产生的污染性问题,河道治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能够有效恢复河道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之间的互存关系,切实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要想有效提高河道治理规划设计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3.1建设生态河堤。水资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基于天然环境下水资源分布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通过建设生态河堤,实现水资源流量的合理分配,控制洪涝灾害,有效提高河道水体自建能力。生态河堤是生态水利河道建设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建设生态河堤能够保护生态植被,绿化河堤。生态河堤能够实现河岸和河水水体交换和调节的功能,所以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通过人工护岸的设计模式,可以提高河水调节的效率。在生态河堤建设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河水流经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河水流动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展现出河道的形态。生态河堤建设宽度、设置要根据河道的过流能力,增大河道的可变空间,使河堤景观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建设生态河堤时要根据河道周边的自然条件进行多样化的选择和应用,将材料选取尽量迎合河道整体性。3.2推动自然化河流建设。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必须要确保河道的蜿蜒性,蜿蜒性河道能够切实增加蓄水量,相比较直线河道而言,蜿蜒的河道能够产生较强的水流,切实提高水体容量,并且为生物生存提供丰富的空间。所以,基于水资源蓄积功能以及生态功能分析,应当确保河道的外延性有效,实现自然河流建设,才能够确保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统一,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有效借助生态水利构建现代化生态水网,通过构建现代化水资源网络体系,能够对水资源应用进行优化调度。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改善、恢复原本的生态环境。生态化水网建设属于系统性工程,繁琐复杂,必须要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统一协调。通过构建现代化生态水网工程,能够有效促进河流流域良性生态循环,保护生态环境。3.3恢复退化河岸带。完善河岸带的管理和建设,更好地为生物群落构建明显的边缘效应,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使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借助河岸拥有更好的栖息和繁衍。由于完善河岸带还能够丰富地下水的储存,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恢复退化河岸带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能够使河岸带符合生物群体的气息,另一方面能够调节生态群体在河岸带中的生存空间,使河岸带能够对于突发性的水灾进行缓冲。在河岸带管理过程中也要种植一些树木,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使河道能够更加接近自然状态。3.4恢复河道自然状态。确保河道具有防洪安全的基础,实现水边多样化生物栖息建设,可以将河道建设为接近自然形态,通过丰富多元性结构提供贴合自然河流的生态环境。例如:可以在岸线进行不规则设计,实现宽窄有度,错落有致,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强周边环境与河道、生态网络搭配,将生态系统与周边环境有效结合,进一步扩大河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范围,切实增加水岸线的树木以及绿地范围,形成水体生物与岸线、绿植相结合的生态网络系统,确保整体河道系统更加稳固。3.5种植水生植物。河道不仅要发挥防洪以及灌溉作用,同时要为居民营造良好的河流景观,进一步美化城市。所以在河道治理中可以有效借鉴生态水利工程种植水生植物,例如花卉植物,既能够美化水面,也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生态水利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保河流流域的多元性,也就是河流流域内的水生植物数量以及物种种类、河流内部的生态稳定与平衡,保障一定数量的水生生物。通过种植水生植物能够确保水生环境下植物种类与数量保持平衡,有效避免由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在水域内漂浮垃圾以及浮游生物等各项问题,可以切实提高流域内的水生生物种群数量来有效维护生态平衡,净化水体,切实促进河道的生态建设与发展。3.6其他生态水利措施。在改善河道生态性的同时,要不断地借鉴其他国外先进的河道治理措施,改善河床的物理性质,并且采取改变河道的弯度,使河水能够在平水期根据走向降低对于河岸的冲刷。在治理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排列石头,营造生态系统河滩,有助于水生生物进行更好的栖息和繁衍。还可以在水流湍急的时候,保护水底的植物不被水流冲走,有效地增强河道治理的高效性,降低淤泥堵塞河道现象的发生。在治理河道时也要采取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和植石治理法相互结合的治理方式来增强抗洪能力,并且为水中的生物营造良好的空间,以便于空气当中的氧气更好地融入到河水当中,满足微生物对于氧气的需求,提高生物的繁殖效率,更好地净化河水。

4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河道是水利工程改造建设中的重要对象,通过生态水利建设能够加强河道治理力度,以生态角度为中心寻找生态化治理方式,有助于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生态水利工程能够保护并恢复河道生态功能,通过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能够有效恢复退化的河岸带,构建科学完善的河道生态系统,实现生物群落依存关系,增强河道的自建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雪奎.试论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8(28):121-122.

[2]孙晓波.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8(09):6-13.

[3]邱峰.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05):237-238.

河道治理工程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应用

1生态水利的概念及重要性

1.1生态水利的概念

生态水利是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生态文明发展的一种新的认识,与传统水利相比,生态水利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方式[1]。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充分利用水资源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的用水用电需求,能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及利用率低的状况,但是在水利工程大力建设的同时,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将绿色生态水利理念应用到河道治理工程中,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及稳定,对推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至关重要[2]。

1.2生态水利应用的重要性

河道具有调节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功能,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应保障居民用水、防洪等需求,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虽然当前大部分河道治理工程达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但未能体现一定的生态效益[3]。生态水利有利于提高水体净化的效率,在确保河道水质良好的状况下,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不仅是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地区风景建设的主要板块。生态水利工程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能有效防止发生河水断流、生物锐减及植被退化等现象,在部分特殊地区,可以改善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水土条件,遵循生态平衡原理,建立适合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水利应用体系,充分提高河道治理的效率,以达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引入了大量先进的环保材料,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同时,改善了水利工程性能,有效保护了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多样性[4]。

2当前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河道生态治理理念落后

在传统的河道设计过程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对自然缺乏明确的认知,导致在设计中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忽视河流自身资源及周边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严重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5]。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河道治理工作也需结合前沿技术,统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自然发展规律为依据合理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工作。

2.2河道形态单一,功能降低

在我国,大多数的河道治理工程一味追寻发展的利益,过度重视河道的防洪防涝功能,忽视生态水利建设理念及河道自身具备的功能,导致河道呈现形态单一化[6]。在河道治理中过度改造,使得河流失去生态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逐步下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进而造成河道水质污染及防洪能力低下。因此,河道治理工作应按照合理设计、科学施工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河道充分发挥其功能。

2.3河道堵塞情况严重

近年来,由于人们普遍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向河道中丢弃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的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有个别群众及企业非法占用河道,致使河道污染严重,经常出现堵塞情况[7]。长此以往,当发生洪涝灾害时,河道洪水流量将会严重超标,威胁到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另外,大量废弃垃圾进入河道,会使河道逐渐变窄,储水能力减弱,从而影响河道正常发挥防洪排涝功能。

2.4河道护岸形式单一

以往关于河道护岸的项目,大多围绕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使得现有河道的护岸形式十分单一,主要包括干砌块石护岸、预制混凝土块护岸等,此类护岸形式,不但不符合现代生态的基本要求,也不利于河道内生物的生长,使得周边景观功能欠缺。

2.5河道治理方法落后

河道治理方法落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材料方面。传统河道治理的方法中,一般选用钢筋混凝土作为建设河道的主要原材料,虽然此材料能显著增高河道的坡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较为牢固,但这类材料长时间与河道内水生植物接触,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导致一些净水植物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从而阻碍河道自净功能的正常发挥,使水体不断恶化;二是河道衬砌方面。在河道治理中,河道衬砌技术会影响水体间的交换,造成河道周边的植被数量减少,使得河水的蒸发量加大,影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还会因高温环境使水体中滋生大量细菌,不利于维持水体内生态环境的平衡。

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组成元素是泥沙和水,若其遭受破坏,即破坏了周围物种生存的基础条件,最终使得河道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8]。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而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恢复河道自身蜿蜒状态

河道在发展过程中,其自然特征容易被渠道化。将生态水利应用到河道治理中,需要把河道建设成自然状态,即自身蜿蜒状态。其原因主要是河流自身蜿蜒曲折的特性,能够发挥蓄水性能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升河道的蓄水量和水流量,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环境,为水生生物提供自然栖息地。综上,在河道治理中应恢复、保护河道的自身蜿蜒特性,这对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水资源利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自然状态的河流,应确保以防洪安全为基础,保护物种的栖息地为核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是塑造丰富多样的结构,例如通过设计不规则的岸线形状,允许河底出现淤积与侵蚀等。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创建出丰富的河道生态系统,以利于周边生物的生存;其次,还可以将河道与周边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扩大河岸线绿化面积,与河中生物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使河道的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此外,在工程设计时,应将河流景观做到尽量简单朴实,可以采用常见的自然植被,使河道更加自然化。

3.2构建生态河堤和水网体系

当前,生态河堤工程已成为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河堤植被的蓄水能力,有助于河道防洪排涝及蓄水。构建生态河堤需要在实地考察河道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主要可分为以下两部分:一是布置河道中线。需要考虑河道的形状、水流动力等因素,并基于河道宽度来规划施工位置;二是选择科学合理的护岸材料,一般应根据河道周边的自然环境来确定材料的种类,且应考虑所选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构建现代生态化水网体系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一项庞大的生态水网体系能基于大数据平台后的河道实现个别水系水资源的调度,维护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平衡,同时也要求各相关部门统一力量,以便最终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

3.3恢复河岸带生态功能

河道不同高度的水位之间会形成河岸带,一方面其能为河道周围的生物产生一定的边缘效应,增加动植物的多样性,例如提高鲫鱼等种群的数量,利用微生物的消费特性维持河道内生物链平衡,并提高水流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栽种树木及草本植物,引进各种适宜的生态技术,恢复河岸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为控制水土流失发挥重要作用。

3.4维护河道内水生动物种群多样性

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维护河道内生物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大部分水体富氧化十分严重,为提高河道内水生动物种群的数量与种类,引入生态水利的理念,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净化效率,从而维持水体内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鲫鱼、螺等生物能清除水中的浮游生物及污染物,睡莲等植物能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长,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因此,可以适当提高类似生物的群体数量,通过河道内的生态循环体系提高自身的保护力,促进河道内生物的可持续发展。

3.5其他生态水利措施

除了以上几种应用方式外,生态水利在河道中还可以通过一些微小的改变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可以改变不同水流的流向和河床的物理性质,运用植石治理法将石块埋入河床,有助于水中生物的栖息与繁衍。当发生水涝等灾害时,植石依然稳固,在河道枯水期也难以发生淤泥堵塞河道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河道中放置巨石、鱼道等物体,有助于为生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还能把氧气传递于河道内,使一些好氧生物快速繁殖,以便更好地净化水体。由此可见,为生物生存与发展提供相互依存又制约的环境,才能充分保障河道治理工程的有序运行。

4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治理工程中融入生态水利的理念,对充分发挥河道的功能与效益至关重要,因此今后的河道治理工作,应将生态水利作为核心理念,通过恢复河流自然蜿蜒状态、恢复河岸带生态功能等多种方式,维持河道内生态循环系统的稳定,促进河道生态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实现河流水环境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念清,夏学敏,朱勍,等.许昌市水资源多模式联合调度与合理配置[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15(1):7-13.

[2]孙羽,张兵,孙东坡,等.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J].水利水电技术,2017,48(5):102-109.

[3]刘韶华.堰闸布置方案对天然分汊河道水流特性的影响[J].水利技术监督,2019(1):218-222.

[4]刘中伟,贾金生,冯炜,等.胶凝砂砾石坝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最新应用与实践[J].水利水电技术,2018,49(5):44-49.

[5]李杨.国内河流管理与生态系统保护浅析[J].陕西水利,2019(3):205-207.

[6]姜来,李洪,李嘉,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西南山区河道型水库水环境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12):59-65,76.

[7]王建国,于一雷,杨丽虎.京杭运河徐州开发区段河流和地下水水质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A01):41-45.

河道治理工程范文篇7

关键词:河道整治;护岸;仿木桩;生态

在对水利生态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河道治理工程不仅要注重河道护岸的安全及结构稳定性,更要注重护岸的生态性及景观效果。对于河道护岸工程,有部分专家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郑宏伟等[1]研究了深厚淤泥质粉质黏土河道生态护岸的方案设计;陈昌泽[2]对惠安县东港溪综合生态治理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张敬[3]对上海市中小河道治理项目中护岸型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顾诗轩等[4]研究了一体式仿木桩护岸在洪泽湖聚泥成岛工程中的应用;杨庆庆[5]等研究了多种生态护岸型式在高邮横泾河整治工程中的应用;胡德宏等[6]、朱竟益[7]、朱竟益[8]、丁声炎等[9]研究了相关河流岸坡整治及护岸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河道堤防护岸需对多种护岸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分析,在满足堤防安全稳固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理念。

1工程概况及要求

广东某山区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8.50km,护岸长度6.0km,河道清淤疏浚长度8.50km,工程的等别为V等,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河道桩号为KY0+461.8~KY0+711.1的河段长约250m,宽约10m,堤岸与河底之间高差较大,岸坡杂乱且较陡,河段右岸为硬化道路和基本农田。土质岸坡均以素填土为主,堤岸有被掏蚀和垮塌的现象,局部因岸坡崩塌导致现状砼路面断裂塌陷,急需护岸工程治理。该处河段为进出村庄必经道路,当地对景观要求较高,同时工程要求应以不侵占河道和少占地为原则,通过对护岸型式比选来最终确定工程方案。图1为河道断面现场照片,图2为该河段某典型测量断面图。

2护岸型式比选

一般而言,护岸型式分成三类,分别是直墙式护岸、斜坡式护岸和复合式护岸。本河段河宽较窄,两岸皆为硬化道路,为进出村庄必经道路,没有足够空间来实施斜坡式护岸;同时当地对景观要求较高,无法采用直墙式护岸。故本项目选定三种护岸型式(阶梯式生态框护岸、贴坡式C20砼挡墙护岸和桩式护岸)护岸来进行对比分析。

2.1阶梯式生态框砌块挡墙护岸

本型式适用于河道两岸用地范围相对宽裕的岸坡段。若采用此种护岸,其下部为箱型生态砌块挡墙,上部现状岸坡陡于1:1.5时,按照1:1.5进行削坡,缓于1:1.5时则保持现状坡度与阶梯式生态框砌块挡墙墙顶衔接,并对扰动的岸坡坡面草皮护坡,防止冲刷破坏。图3为阶梯式生态框砌块挡墙护岸设计图。图3阶梯式生态框砌块挡墙设计图该河道断面两岸皆为硬化道路,同时坡度较陡,无开挖空间。若采用阶梯式生态框砌块挡墙,不可作为防渗结构,会受限于结构型式,虽生态效果较好,但会占用比较大的河道范围,可能影响道路安全和边坡稳定,因此不适合本处河道治理。

2.2贴坡式C20砼挡墙护岸

本型式适用于岸坡顶冲段以及紧邻房屋公路等用地受限岸坡段。贴坡式C20砼挡墙顶宽0.5m,墙高2.5~3.5m,挡墙埋深不小于0.7m。图4为贴坡式砼挡墙护岸设计图。由于堤岸与河底高差较大且较陡,若采用贴坡式挡墙护岸,则对地基要求较高,而该河段断面面积较大有一定沉降风险,生态效果较差,故采用贴坡式C20砼挡墙护岸并不合适。

2.3仿木桩护岸

仿木桩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预制桩,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成熟工艺,采用离心成型,其承载能力高,抗弯抗剪性能优越。表面作木纹处理,美观、环保,具备施工速度快,景观效果较好的特点,施工时无需对背部进行土方开挖。若采用此种护岸,可以满足本工程的治理要求。仿木桩桩径为30cm,桩长为6.0m,图5为仿木桩挡墙护岸设计图。表1为三种挡墙护岸型式优缺点比较表。根据本工程实际和要求比选,最终发现该河段采用仿木桩护岸的型式,施工速度快,开挖量较少,景观效果较好,能满足工程要求。

3仿木桩施工可行性分析

该河段地质条件为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厚度为6.80m,呈褐黄色,可塑~硬塑,原岩已风化成土状,母岩结构模糊,遇水易软化,满足仿木桩的施工条件,仿木桩桩顶高程按照32.88m(1985高程系统)控制,埋深不低于桩长的2/3,经计算,护岸结构满足稳定要求。在施工时,合理确定打桩位置,控制桩位偏差,在严格监理检查记录等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能较好地满足工程需求。

4结论

河道治理工程范文篇8

1水面线计算的分析

1.1水面线计算方法的选择

水面线计算是河道治理中的基础性工作,对河道治理的工程量及造价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河段的资料,水面线计算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方程法。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方程法将治理河段划分为若干个河段,逐段推求。在每一河段内,根据实测的断面资料、相应的洪峰流量、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及各河段糙率等边界条件进行求解。曼宁公式法将河道看作是体形规则的“天然渠道”,对于沿程较为规则的河段,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天然河道一般形态多变,因此,该方法的精度有限。3)水面比降法。水面比降法是一种粗略的类比法,通过调查河段近年的洪水位,确定水面的比降,再根据控制断面推算整个河道的水面。该法只适用于资料缺乏的河段。河道治理设计中推荐采用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方程法,其余的两种方法可作为一种粗略的校核。

1.2计算软件的选择

河道水面计算常用的软件主要有:1)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水文工程中心开发的HEC—RAS软件,该软件以能量方程为基础,可以计算一维恒定流和非恒定流河道水面线。2)荷兰代尔夫特水力学所及有关机构联合开发的SOBEK软件,该软件以一维圣维南方程为基础,计算河道水面线。现以云南省彝良县洛泽河角奎镇附近的河道水面线计算为例,对以上两种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算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洪峰流量1621.00m3/s,河道为缓流,控制段选择在下游,计算起始断面水深为832.45m,河道糙率综合取值为0.04。SOBEK软件迭代初始水深为0.0m。

2河道防护形式的选择

2.1传统的河道防护措施

传统河道防护多采用刚性防护措施,主要为浆砌石防洪墙、浆砌石(钢筋混凝土)护坡等,结构抗冲刷及破坏的能力强,能够适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但传统刚性防护很少考虑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阻断了河道与外界的环境交流。

2.2现代河道防护措施

现代河道防护多采用生态防护措施,主要有植物护坡、格宾石笼、生态袋护坡、生态混凝土等措施。其优点是在满足工程结构安全的基础上,达到了河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了河道的持续发展。其缺点是生态防护措施的强度不大、抗冲刷能力较差,不适宜流速大的部位。

2.3河道防护形式的选择

河道治理的目的不同,选择的防护形式亦应有所区别。防护形式的选择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水力条件、天然建筑材料、施工、维护等因素,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生态治理、亲近自然”的理念,避免河道治理的“渠道化”,尽量不改变现有河道的走向及岸坡结构,减少二次生态破坏。流速不大的河段,应优先采用生态防护措施,尽量避免防洪堤的新建,如必须新建则应优选生态护坡土堤。流量较大、流速较高的河段,应首选防冲能力较强的防护结构,冲刷较深的河段宜选择刚性防护。

3结语

1)河道治理设计中推荐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方程法。根据实例计算,HEC—RAS软件计算结果更偏于安全一些,由于HEC—RAS软件运行费用远远低于SOBEK软件,且成果整理也较为简便,因此实际设计推荐采用HEC—RAS软件。2)河道治理应根据不同的治理目的,选择适宜的防护方案,在满足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应大力推广和使用生态防护措施,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李伟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二篇

1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道防洪标准低,水利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现有河道整治工程主要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防洪标准普遍很低,部分工程村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整体防洪体系。下游河段基本无防护工程。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防洪设施工程老化失修,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洪水灌溉渠系及建筑物破损残缺,洪水灌溉功能逐渐丧生,洪水资源白白流失。洪水全部下泄,加大下游河道的行洪压力。现河道行洪能力很低,往往是小水小灾、大水大灾。2)侵占蚕食行洪河道,弃渣设障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影响,土地成为紧缺资源,多年不行洪的河道成为被侵占的对象。马壁峪河铺头段、高渠段、西社段被企业建设生产圈占,缩窄行洪断面,个别段几乎堵死。下游河段多年不过水,大量被平整耕种,有河无槽。李老庄段、铺头段、三界庄段工业弃渣乱堆滥放,形成行洪障碍,部分河段无序开采河道砂石,不进行平整,扰乱河势,阻塞主槽。对所在乡镇和村庄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3)跨河涉河建筑标准低,形成卡口和瓶颈跨河建筑有侯禹高速、侯西铁路、禹门口引黄干渠、108国道和县道管化线,西涧下游直穿县城东区而过。其中高速路、铁路可满足50年一遇洪水通过,其它建筑不同程度地存在过水断面小,水流不顺畅的问题,个别建筑物甚至无排洪设施,形成行洪卡口和瓶颈,加剧了洪灾。

2工程规模及布置

2.1工程规模

马壁峪稷山县段一道分水口至入汾口地区涉及稷山县城的25个村庄,人口6.25万人,耕地4300hm2。沿线有许多大型企业,总资产6.6亿元;禹门口提水工程总干渠、京太西光缆、侯禹高速公路、侯西铁路、108国道均在本区从东向西穿过。根据马壁峪河防护对象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防洪标准》(SL252—2000)第2.1.1规定,本工程等别为Ⅳ等,建筑物级别为4级。根据《防洪标准》(GB50211-94),堤防工程乡村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县城段为20年一遇。

2.2工程布置

根据河道防洪总体规划,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分期实施”的指导思想,马壁峪稷山县段河道治理工程规划范围是从马壁峪河峪口以下至西涧入汾口。本次河道治理总长度为8.93km。(1)马壁峪峪口段(0+000~3+150)此段河道治理起点为马壁峪峪口以上,位于稷山县与乡宁县交界处范坂旅游公路桥,终点为二道分水口,位于西社镇的铺头村以南600m左右,全长3.15km。该段河道位于山区和洪积扇上部,纵坡较陡、河流顺直、主槽较窄,河床砂卵石粒径较大,河道左右两侧堤防均为浆砌石护堤,多处因淘刷失稳,临村堤防损毁较多,且河道内由于乱挖乱倒垃圾,河道需进行疏浚后才能正常行洪。该段河道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124m3/s,一道分水口为中墩式隔堤,隔堤为浆砌石直墙结构,根据堤防宽度自然分水,右侧分水至稷山(大众涧和西涧),左侧分水至新绛,新绛一侧主要功能为引洪灌溉,所以一道分水口下至二道分水口之间流量无变化;二道分水口位于一道分水口下游1.05km处,左侧为大众涧,右侧为西涧,隔堤为浆砌石直墙,历史上一直采用1∶3比例自然分洪进行引水灌溉。主要工程布置为堤防加固改造、分水口护砌及跨河建筑物。本次设计西涧河分洪流量仍采用1∶3比例,设计最大分洪流量为31.0m3/s;大众涧根据堤防宽度采用自然分流,设计流量93.0m3/s。(2)马壁峪西涧0+000~12+070该段河道长12.07km,位于汾河高阶地,受水流长期冲刷,形成明显河谷,主槽逐渐变宽,纵坡变缓。西涧进入西社村段,河道下切,形成明显的涤沟,该段河道上个别村有断断续续的护村坝和护岸工程,并建有多处灌溉进水退水建筑物和分水闸、节制闸等工程,由于多年未行洪,河道被缩窄挤占,且大部分河段没有设防,跨河桥涵大多不能满足设计洪水,建议沿河村镇尽快拆除重建,避免行洪阻水,造成损失。本次改造河道为0+000~2+800段,该段主要防护范围为乡村,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设计分洪流量为31.0m3/s,主要工程为河道拓宽、新建堤防2.8km,右岸堤防护砌200m,凹岸护砌600m。(3)马壁峪西涧桐下至入汾口(12+070~16+050)段该段河道长3.98km,位于汾河平原,属典型蜿蜒堆积型河道,本次河道治理为县城段13+070~16+050,长2.98km,由于该段河道主要防护对象为稷山县城,所以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为115m3/s。根据稷山县城市规划,该段已列入城市防洪规划,规划断面采用半挖半填土质断面。主要工程为新建堤防5.96km;修建跨河建筑物及入汾涵闸。

3工程设计

3.1河道纵、横断面设计

治理段河道现状因人为开挖及堆放垃圾呈不规则断面,本次设计结合河道自然走势与河槽断面,计算断面按天然河道宽度,新建堤防按梯形断面计算。峪口段(0+000~3+150)河槽宽度25~80m,局部河槽较窄,其中750m长需要拓宽;西涧段0+000~2+800段河槽宽度15~20m,沿范家庄村河段行洪段面平均宽仅4m左右,河道需拓宽,拓宽段长950m;西涧段13+070~16+050段为新建梯形断面土堤,河槽底宽30m、边坡1∶2.5。纵断基本维持原河道纵坡不变。

3.2河道堤防设计

3.2.1堤防布置

河道堤防布置主要根据洪水主流方向,宜弯则弯,宜直则直,沿河道两岸布置规划两道堤防,河道转弯半径不宜小于5倍水面宽度。峪口段(0+000~3+150):河道总长3.15km,堤防改造总长4.76km,格宾石笼护岸150m,河道转弯处采用格宾石笼护底,共4处,总长420m。由于局部河道行洪断面较窄,需要按设计断面拓宽。峪口段共三处,总长750m。西涧:二道分水口以下西涧0+000~2+800段左岸堤防护砌2.8km,右岸堤防护砌200m,河道转弯处采用格宾石笼护底,共6处,总长600m;西涧13+070~16+050段开挖河槽,采用半挖半填梯形断面,两侧新建土堤5.96km;入汾后开挖土渠至汾河主槽388m。西涧段沿范家庄村河段行洪段面平均宽仅4m左右,拓宽段共三处,总长950m。

3.2.2堤防高度确定

根据计算,马壁峪上游段河道最大水深堤顶超高值为1.0m,临堤防滩面较河槽最低处高1.0m,堤防最小埋深不小于1.5m。马壁峪西涧段入汾口处汾河堤顶高程355.5m,滩面高程350.0m,汾河20年一遇洪水位354.44m。为防止汾河洪水倒灌,马壁峪县城段堤防高度应满足汾河20年一遇洪水位。本次设计马壁峪县城段河道入汾口设计底高程350.94m,堤防高4.3m,堤顶高程355.24m,高于汾河20年一遇洪水位,满足防洪要求。

3.2.3堤防结构设计

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便于施工、满足防汛和管理的要求”的原则,考虑到河道易冲刷的特点,选用重力式挡土墙护堤结构,堤身采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堤防高1.3~2.0m,堤顶宽0.8m,背水面边坡1∶0.4,基础埋深1.5~2.0m,底宽1.7~2.2m。堤防每10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2cm,缝内夹聚乙烯闭孔板,临水侧2cm深采用1∶1∶4沥青水泥砂浆封口。河道转弯段堤防采用格宾石笼护底,堤防基础开挖后应严格夯实,使其相对密度不低于0.75,回填砂砾料压实相对密度不低于0.7。县城段土堤采用梯形断面,顶宽4.0m,内坡比1∶2.5,外坡比1∶2。

3.2.4堤防稳定计算

为确保河堤稳定,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进行抗滑、抗倾稳定复核及地基应力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堤防设计断面满足规范及地基承载力要求。

3.3跨堤建筑物设计

治理段跨堤建筑物共有1座漫水桥,8座穿堤涵管,1座涵闸。漫水桥是为了方便附近村庄村民通行而建,漫水桥结合河道过水断面,在河道主河槽底部埋设三根Φ800预应力混凝土管,管顶采用C20混凝土路面,宽5.0m。为使河道沿岸低洼处洪水顺利进入河道,需在各低洼处洪水入河口处设置穿堤涵管,治理段新建穿堤涵管共8座。涵管为φ600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每节2m,管道接口形式为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管基为现浇C15混凝土,宽90cm,高28cm。治理段河道入汾口(16+050)需设穿汾河堤涵闸1座,设计流量115m3/s。闸室位于汾河堤背水侧,采用采用现浇C25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采用5.0m灌注桩;穿堤涵洞长13m,结构采用现浇C25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闸门采用5孔3m×3.5m平板铸铁闸门,设LQ-2×5t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3套。

4结论

马壁峪稷山县段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河道的防洪标准,保障了沿河村庄、工厂及农田的防洪安全,以及沿河居民的生命财产,而且对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各行业的全面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该项目是一项利国利民、费省效宏的工程。

作者:畅海燕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第三篇

1河道、防洪堤现状

1.1河道现状

乌溪江(乌引渠首水利枢纽~崇文大桥)建有乌引渠首枢纽工程、柯山、柯达电站等水利工程。其中,乌引渠首枢纽至崇文大桥段河道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变化很大,该段河道自然河川生态功能减弱,生物栖息地遭破坏,河道自净能力降低。且处于本段河道上的石室老大桥桥面高程较低且净跨不足,阻水严重,该桥梁目前已禁止通行。

1.2防洪堤现状

柯城区鲟鱼基地至石室老大桥防洪堤段建有浆砌卵石护岸,防洪标准低于10年一遇;石室老大桥至溪东埂上游段为河道土质岸坡;溪东埂段为原三江治理老堤。2005年9月自来水管道埋设于迎水坡,在迎水坡加直立式钢筋砼挡墙,挡墙顶为马道,防洪堤顶高程基本达到20年一遇标准。

1.3存在问题

(1)乌溪江下游段没有进行过系统整治,未形成标准的防洪体系,目前很多堤段存在土质岸坡未护砌和堤身不稳定以及堤脚的冲刷隐患,保护区防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标准。(2)现状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弃渣和泥沙淤积侵占河道,桥梁阻水造成行洪障碍,使得上游城区段河道洪水位升高。(3)上游枢纽不弃水时,平时河道脱水,水量时空分布极其不均,河道的自然河川生态功能减弱,生物栖息地遭破坏,河道自净能力降低。(4)防洪设施建设滞后于保护区建设,防洪工程建设投入不足以及河道生态功能减弱,制约了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河道治理任务和规模

衢州市乌溪江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主要保护对象涉及柯城区石室乡、花园街道及其衢化等衢州市城区主要的工业区,并且通过加高加固、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道清障等工程措施,使保护区防洪能力均达到20年一遇标准。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休闲、健身、生态和文化的功能。衢州市乌溪江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规模:共3段防洪堤,包括石室堤、张公祠堤、响春底堤,总长5km;治理河道总长4.5km,以及石室老大桥改造;拦水堰3座,其中江心洲尾拦水堰最大坝高1.9m,堰顶高程76.50m,张公祠拦水堰最大坝高1.0m,堰顶高程74.00m,石室下游拦水堰,堰高1.3m,堰顶高程72.2m。

3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

3.1工程布置

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张公祠防洪堤、张公祠拦水堰、石室老大桥段的溪东堰和石室老大桥段的河道疏浚。

3.1.1防洪堤布置

堤线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堤线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主流线大致平行;(2)堤线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尽量不用折线或急弯;(3)堤线布置尽量减少拆迁和占地;(4)结合现有堤防设施、地形、防洪抢险、维护管理等因素,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统筹兼顾,局部服从全局。张公祠堤总长2.31km,自响春底村尾山体处开始,沿乌溪江左岸原堤防而下,经鲟鱼养殖场至石室老大桥桥头与修建后桥墩连接。该段堤防沿乌溪江左岸老堤防布置,防洪堤轴线与老堤防轴线重合,过石室老大桥桥墩后经美丽健乳业有限公司,与溪东埂老堤连接,该段堤防为新建堤,堤防沿乌溪江左岸布置,轴线与河岸线基本重合。为满足最小堤距,同时使河势稳定,避免洪水直冲对岸石室堤,石室老大桥上游段长300m岸线须退后,最大退后宽度50m。

3.1.2拦水堰布置

(1)溪东堰布置可研阶段初拟三个堰址,即济源溪汇合口下游100m处、济源溪汇入口、济源溪汇入口上游50m处等三个位置,推荐济源溪汇入口上游50m堰址。本阶段考虑到设计河段位于乌溪江下游河道,将堰址设在济源溪出口下游能使济源溪的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利用,因此本次不推荐济源溪汇合口上游堰址。而济源溪汇入口下游100m处堰址,堰造价较高,且施工不便,本次从造价及施工方面考虑,故本阶段推荐济源溪汇入口堰址。(2)张公祠堰布置为增加水面,使右岸山体座落于水中,山水呼应。在深潭下游处修筑拦水堰,堰高1.0m左右,正常水位抬升至74.0m。

3.2主要建筑物

3.2.1防洪堤

由于该段堤防正常水位以上考虑适当的绿化,以便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结合控制投资、就地取材、外型美观的原则,经过对衡重式、缓坡式、复合式三种断面形式进行分析比较,缓坡式断面虽然占用土地较复合式断面多,由于该段堤防沿线无村庄,工程占地涉及较少房屋拆迁,政策处理难度小,对整个工程的进度没有影响。经综合比较,该段堤防适合采用缓坡式断面形式。

3.2.2河道疏浚

乌溪江下游现状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弃渣和泥沙淤积侵占河道致使局部河道流向改变,影响河势稳定,沿线村民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现象日渐增多。自响春底村尾开始,经石室老大桥,至柯山电站尾水出口处这段河道,应按相关条例进行河道清障及河道疏浚。对存在防洪隐患石室老大桥进行扩建,同时对上下游段滩地清障,有效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3.2.3拦水堰工程

(1)溪东堰结构设计乌溪江下游河道现状局部坡度较陡,局部坡度达到2%,洪水时局部流速大,对河床的冲击力非常大,同时河道采砂致使滩地减少,而上游有两个大型水库的拦截致使砂砾来源少,对河势稳定影响较大。为进一步稳定河势同时兼顾河道生态,在柯山电站尾水渠上游100m(济源溪出口处下游)修筑拦水堰,堰型采用叠石宽顶堰,固定堰顶高程72.20m,堰长197.1m,固定堰体采用C20砼,堰体顶面及下游面采用叠石叠砌,堰体基础至中风化层。(2)张公祠堰结构设计为进一步稳定河势,同时兼顾河道生态增加水面,使右岸山体座落于水中,山水呼应。在深潭下游处修筑拦水堰,堰高1.0m左右,正常水位抬升至74.0m。设计拦水堰长224m,高1.0m,顶宽2.0m,堰体面层采用叠石砌筑,为防止堰下水流对河床的冲刷,在拦水堰上下游侧均铺排大块石,厚度0.5m,起防冲消能作用,上游侧长度5m~8m,宽178m,下游侧长度10m~12m,宽220m。

4结语

文章根据乌溪江下游衢州段河道的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主要从乌溪江下游河道治理工程的任务、规模及主要工程的布置和建筑物的设计方面进行论述,经过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思路和工程措施,能达到较好的防洪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将对社会经济持续法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鲁文俊 汪新文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

第四篇

1工程概况

大野口河位于甘州区南部山区,干流出山后流经甘州区花寨乡柏杨树村,在出山口16+500处与左岸祁连山北麓浅山区的季节性河流红沟石河、珠山河及大苦水河汇合后折向东流,最终流经甘州区碱滩镇后汇入山丹河,干流全长56.13km,流域总面积160.0km2。流域内有花寨乡、龙渠乡和大满镇3个乡镇。花寨乡距城区40k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程在1810m~2300m之间。龙渠乡和大满镇距城区20km,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程在1560m~1680m之间。本次大野口河河道治理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大野口河干流出山后0+000~1+500段、16+500~25+500段及其左岸支流红沟石河、珠山河和大苦水河采取防治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减少致灾因素及减缓致灾因素向不利方向演变的趋势,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减少洪水灾害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的伤害和损失,促进和保障大野口河流域沿岸及下游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大野口河河道治理工程防洪堤堤身结构设计

2.1防洪堤基础埋深、堤顶宽度、堤坡、堤岸上防护等设计

根据计算,大野口河桩号0+000~1+500段基础冲刷深度为0.46m~0.7m,16+500~25+500段基础冲刷深度为0.04m~1.99m;大苦水河基础冲刷深度为0.32m~1.17m;珠山河基础冲刷深度为0.08m~0.97m;红沟石河基础冲刷深度为0.28m~0.7m。根据工程地质资料,防洪堤基础埋深不得小于最大冻土深度。因此,大野口河及其支流新建防洪堤的基础埋深确定为:大野口河桩号0+000~1+500段防洪堤基础埋深1.6m,16+500~25+500段防洪堤基础埋深2.0m;大苦水河0+000~5+000段防洪堤基础埋深2.0m;珠山河0+000~3+020段防洪堤基础埋深1.6m;红沟石河0+860~3+925段防洪堤基础埋深1.6m。堤顶宽度应根据堤身稳定、管理维护、施工、交通要求确定。按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5级堤防顶宽不宜小于3m,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堤顶宽取3.0m,砂砾石路面,堤顶向临水侧倾斜,坡度为2%。堤坡根据堤防等级、结构、堤高、填筑材料等条件,采用坡式防洪堤,经计算确定防洪堤临水坡边坡1∶1.5,背边坡1∶1.25。混凝土板护面厚度为0.18m,设计基底取0.20m,坡顶取0.15m。

2.2防洪堤堤身结构设计

根据以上计算成果,以大野口河桩号18+500处防洪堤横断面作为典型断面,对防洪堤堤身结构设计进行经济方案比较。该处断面设计洪水深为1.0m。方案一:砂砾石堤身,现浇C15砼护面防洪堤按照就地取材的原则,堤身设计为砂砾石堤身,梯形断面,堤顶宽3.0m,堤内、外坡比为1∶1.5,堤身高2.0m,基础埋深2.0m。内坡及封顶采用现浇C15/F100/W4砼护面,护面砼厚度从底到顶由0.2m变为0.15m;封顶宽0.5m,厚0.15m,砼护面沿纵向方向每4m设置一道伸缩缝。方案二:砂砾石堤身,C15细粒砼砌石护面堤身设计为砂砾石堤身,梯形断面,堤顶宽3.0m,堤外坡比为1∶1.5,堤身高2.0m,基础埋深2.0m。内坡及封顶采用现浇C15/F100/W4细粒砼砌石护面,护面砼厚度为0.35m;封顶宽0.5m,厚0.3m,砌石护面沿纵向方向每8m设置一道伸缩缝。经过比较:方案一具有结构轻巧,抗冲击、抗冻胀性较强,施工简单快捷,施工工艺先进,工程质量易保证,当地砼材料丰富,工量小,造价低的特点;方案二具有结构简单,有一定的抗冻胀、抗泥石流冲击性能,施工方便,但采用人工砌筑,质量不易控制,结构断面大,工程量大,块石材料缺,工程造价高的特点。因此,本工程把方案一作为推荐方案。根据方案比选结果,本次大野口河河道治理工程防洪堤堤身设计为砂砾石堤身,梯形断面,堤顶宽3.0m,临水边坡为1∶1.5,背水边坡为1∶1.25,堤身高1.29m~2.51m,其中:大野口河桩号0+000~1+500段防洪堤设计堤身高度1.25m~1.32m,桩号16+500~25+500段防洪堤设计堤身高度2.0m~2.51m;大苦水河桩号0+000~5+000段防洪堤设计堤身高度1.29m~1.55m。堤身内坡采用现浇C15砼护坡,护坡厚度由0.2m变为0.15m,封顶宽50cm,厚0.15m。基础垂直埋深1.6m~2.0m,其中:大野口河桩号0+000~1+500段垂直深度为1.6m,桩号16+500~25+500段垂直深度为2.0m;大苦水河桩号0+000~5+000段垂直深度为1.6m;红沟石河和珠山河垂直深度为1.6m。基础与护面为同一坡比,现浇C15砼浇筑。砼护面及基础沿纵向方向每4m设置一道伸缩缝。

3大野口河河道治理工程抗滑稳定计算分析

坝体填筑材料为重量大的砂砾石,属非粘性土,需对坝体进行抗滑稳定分析。根据地质资料,防洪堤的堤身为砂砾石,由于防洪堤各段分布地层相近,堤身断面变化不大,故选择其中的典型断面进行稳定计算,砂卵石物理力学指标见表2。由于无粘性土坡滑动面近似平面,运用滑楔法分析其稳定性。采用河海大学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程序Slope。由于临水侧有混凝土面板防护,主要分析背水侧边坡稳定。考虑以下几种工况:(1)正常运行情况(稳定渗流期),背水侧堤坡的边坡稳定和设计洪水位骤降期的临河侧堤坡稳定。因为k/μV>60,说明洪水下降缓慢,所以不需进行上游坡的水位降落稳定计算。规范要求5级堤防正常运用期安全系数不小于1.1。(2)非常运行情况下,施工期的背水侧堤坡和多年平均水位遭遇地震的背水侧堤坡稳定,规范要求安全系数不小于1.05。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背水侧,边坡1∶1.5)成果见表3。从表3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边坡取1∶1.5时,可以满足抗滑稳定要求。

4结语

河道治理工程范文篇9

关键词:河道治理;洪水计算;施工组织

一、织女河概况

织女河位于山东半岛,发源于临淄、青州市的山丘地区(青州市称裙带河、广饶县叫泥河子),流经广饶县淄河店西、西水磨村北,于刘家河头村西北入寿光境,向东流经台头镇三楼村、一楼村北,有阳河、乌阳沟河汇入,复向东北经洰淀湖农场南汇入塌河。寿光市境内全长10.64公里,入境流域面积341平方公里,自阳河汇入后,流域面积为757平方公里。益寿新河截取王钦河等58.18平方公里后,织女河现流域面积为692.8平方公里。1975年1月进行改道治理,在三座楼村东分叉,北段为新织女河,南段为老织女河。织女河治理河段位于山东省寿光市。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跨东经118°32′~119°10′,北纬36°41′~37°19′,东邻潍坊市寒亭区,西接广饶县,南接青州市和昌乐县,北濒渤海。纵长60公里,横宽48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耕地141万亩,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3%,常住人口113.94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蔬菜播种面积80万亩,蔬菜年产量40亿公斤,产值40亿元。寿光市也是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首创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全国闻名,其蔬菜种植水平始终居于全国前沿水平,市场营销范围辐射全国。目前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有机蔬菜65万亩,有322种农产品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认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70%。

二、织女河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织女河河头村至三座楼村堤防不明显,防洪标准低,两岸堤防单薄,不能满足设计行洪要求;三座楼村至郑家埝村堤段,堤防存在,但河槽坡度变化范围较大,堤顶宽度局部2m左右;郑家埝村至治理段末端堤防较完整,但不满足设计行洪要求。新织女河原有堤防未有设计标准,且局部不能满足本次设计行洪要求,断面形状不规则,堤防单薄;河道人为植树,严重影响河道行洪;滩地人为种植作物,产生作物秸秆等堆积河道内。两岸堤防屡遭人为开垦,局部堤段破坏严重。按10年一遇防洪标准核算目前河道过水能力。本次糙率系数n值的选取,参照已建工程,结合河道的实际情况,选定主河槽糙率为0.02,滩地糙率为0.03。分析水力计算成果,并考虑波浪爬高、风壅水面高度、安全加高等因素,河道局部堤段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三、织女河洪水计算

织女河流域内有益都、白兔丘、西刘桥、朱良、口埠、丰城,自设雨量站至今有完整的降水量资料系列,为自记雨量计观测记录。第一,计算单元划分。根据织女河干支流及控制断面分布情况,划分为县界、阳河河口、乌阳沟河口、汇合口、洰淀湖入口5个水文计算断面,考虑到各控制段内、下垫面因素一致性,将各控制段又划分为若干个计算单元。第二,设计雨期的选定。根据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及干流河道洪水传播时间、河槽等情况,确定设计雨期为3日,计算时段为24小时、3日。第三,设计面雨量推求。计算单元采用流域内及附近雨量站,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流域平均面暴雨资料系列,采用年最大值法从系列中选取年最大24小时、3日暴雨量,进行频率计算,用矩法公式初估统计参数均值、CV,取CS=3.5CV,采用皮尔逊Ⅲ型曲线进行适线,得到不同设计标准的设计点暴雨量,进而求得不同设计标准的设计面暴雨量。第四,设计雨型及设计净雨计算。为使设计净雨量更加准确合理,结合本水库流域特性和平原区面积、降雨径流关系,推算设计净雨。第五,设计净雨时程分配。各计算单元设计频率的日净雨量,采用泰沂山北区山丘区和平原区2小时分配比例,进行时程分配,求得设计净雨过程。第六,汇流计算。根据流域情况采用瞬时单位线,求出河道计算单元的设计洪水。第七,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根据计算单元(区间)相同设计频率的设计洪水,对干支流洪水演算至设计断面后与区间洪水错时段迭加,即得到设计断面不同频率的设计洪水。分叉河道计算:首先,假定支流流量Q1及Q2,使其和等于干流流量。取下游河道汇合处水位作为两支流起推水位,分别沿两条支流向上游计算水面曲线,一直计算到上游分叉口,如果两支流的分叉口处两个水位恰好相等,所假设水位Q1与Q2即为所取流量。通过上面方法试算,下游汇合处流量(p=10%)为428m3/s,老织女河设计流量226.84m3/s,新织女河设计流量201.16m3/s。第八,计算结果。应用以上方法计算洪水过程,求得各控制断面不同设计频率的设计洪峰流量,详见表1。

四、织女河工程设计

织女河综合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广饶县与寿光市县界(桩号0+000)~洰淀湖入口(桩号10+546)老织女河段10.6km堤段及新织女河7.3km堤段,治理长度共计17.9km。主要治理内容为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固及跨(沿)河建筑物设计3个部分。对本次治理的老织女河桩号0+000~桩号10+546段及新织女河桩号0+000~桩号7+324段,共计17.9km河段河槽进行清淤疏浚。本次治理的老织女河桩号0+000~桩号10+546段及新织女河桩号0+000~桩号7+324段,共计对17.9km河段进行堤防加固,满足10年一遇防洪标准要求。根据织女河流域防洪工程措施的情况,结合本次河道治理的规划目的,按设计要求布置跨(沿)河建筑物等,具体分为:(一)老织女河左岸。新建生产桥1座,改建生产桥2座新建2+576生产桥1座,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空心简支板桥,下部结构为桩柱结构,摩擦灌注桩基础;桥面宽为净5-2×0.5m,跨径为10.0m,共6跨,桥长60.0m。改建1+630生产桥桥面宽为净7.5-2×0.5m,跨径为10.0m,共7跨,桥长70.0m;改建2+020生产桥桥面宽均净5-2×0.5m,跨径为10.0m,共7跨,桥长70.0m。(二)老织女河。三楼村东桥处建涵闸3座老织女河拆除重建单孔涵闸2座,桩号分别为1+991(右岸)、2+005(右岸);新建单孔涵闸1座,桩号分别为2+024(左岸)。涵洞孔口尺寸均为2.0m×1.5m,闸门尺寸均为2.0m×2.0m。(三)老织女河桩号7+200处改建闸附桥1座郑家埝村后(桩号7+200处)改建闸附桥1座。闸7孔,长27.4m,设3.0m×2.5m双向止水铸铁闸门。桥长57.8m,宽5m。(四)堤顶防汛道路为便于防汛和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路面硬化长度为7.14km。路面硬化段为老织女河桩号0+000至桩号7+200。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净宽5.0m,路面两侧设路缘石,两侧预留0.5m的土路肩;为便于堤顶排水,由堤中心向两侧设2%的横坡。

五、织女河施工组织设计

河道治理工程范文篇10

一、河道生态建设思路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只有水流的多样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样化。例如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与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岸边水草、礁石大量存在的多自然型河流,为各类水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空间。为此,河道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河道治理思路。“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二、治理措施

1.山溪性河道治理

(1)滩地的保留和利用

滩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产物。一般河道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流经城区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公园、交通辅道和运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减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同时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牛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2)复式断面的设计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滩开阔,河道断面设计可采用复式断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归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地形、地势,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开发河滩的功能:如滩地较宽阔,一般可开发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大型或综合运动场;河滩相对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动场所、河滨公园或辅助道路等。河滩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能充分发挥河滩的功能,又不因围滩而抬高洪水位,加重两岸的防洪压力。

(3)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坝设计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高水位历时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对沿河堤坝、农田冲刷严重:通过规划,采用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设计,保护区下游堤段开口.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允许低频率洪水漫坝过水,确保堤坝冲而不垮,农田冲而不毁。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农村河道,堤防基础冲刷严重,可采用松木桩基础,投资省、整体性好、抗冲能力强,以提高堤防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采用生物固堤,减少堤防硬化

对于乡村田间河道,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应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等自然形态,维持河道两岸的行洪滩地,保留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堤防建设中,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个别受冲河岸堤防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等根系为直根的树种或草坪护坡等植物护堤措施。

2.平原河网治理

(1)生态护堤

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岸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平原河网水位一般变幅不大,对于没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土堤可采用植树、种草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在河道断面设计时,正常水位以下可采用干砌石挡土墙,

正常水位以上采用缓于1:4的毛石堆砌斜坡,以增加水生动物生存空间,削减船行波对河道冲刷的影响,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提倡缓坡、减少直立式护坡

梯形断面一般适用于城镇乡村等人居密集地周边的河道,结构简单实用,是农村中小河道常用的断面形式,一般以土坡为主。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河道

两岸保护范围内用地采用征用或借田租用等方式,设置保护带,发展果树、花木等经济林带或绿化植树,防止周边农户耕作,确保堤防安全。平原河道堤防高度一般不高,设计中可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考虑挡土墙与河岸景观相结合,采用不同形式和造型的挡土墙,突出水景设计,掩盖堤防特征,使人走在堤边而又无堤之感觉。要从当地的风土民情、地域特色的水文化出发,降低河道的护岸高度,建设亲水平台,塑造以石、水、绿、物、路等要素结合的园林式滨水景观。

(3)保护湿地,保留水面,避免围河湖造地

湿地是指天然、人工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包括河流、湖泊、滩涂、水库、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要保留独具特色又珍贵、被视为荒滩荒地的植物和生物的栖息地,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对维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水生动植物是水体的净化器,湿地是城市环境的肾.湿地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在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又有众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并为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在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河网湿地,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留水域面积,避免围河湖造地,防止湿地面积减少,为鸟类的迁移、湿地动植物生长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也为人类生存改善环境。

(4)修筑人工鱼巢,营造水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环境

在满足行洪、排涝、通航等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修建人工异型块鱼巢,尽量采用毛石护坡,正常水位以下的护岸衬砌采用空心异型块、预制鱼巢等结构形式,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安身栖息的地方。在河道中用堰坝拦蓄河水时,应留有一定宽度的辅助性陡坡输水道,以便水生动物上下游交流,有利于鱼类生长。局部河段设置两栖动物上下岸的通道,为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条件,从而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维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条件。

3.城镇村集居地河道治理

(1)建立“水景观体系”概念

水景观体系是集水资源综合调度、景观和观景、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水系。城区河道两岸以及旅游景点的河流,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需充分考虑城市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构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城镇建设与规划要突出亲水文化,郊区突出自然和生态,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景观融为一体,与城市文化、风格、历史、人文相协调。

(2)在达到防洪要求的基础上,突出休闲、亲水、生态功能

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在江南水乡城镇建筑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中必须坚持“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突出亲水和生态。对于绿化工程的平面布置应结合城市景观设计,结合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对于穿越城市繁华地段而且水质较好的河道,可以采取双层断面的箱涵结构,下层暗河主要是泄洪、排涝的功能,上层明河具有安全、休闲、亲水等功能,一般控制0.2m左右的水深,河中放养各种鱼类,河道周边建造戏水池、喷水池、凉亭等休闲配套设施。城镇区域内建双层河道,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亲水性,可提高河道两岸环境和街道的品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理念的体现。

(3)要具有人类活动安全保障

矩形断面由于离水面较高,需设置扩栏等保护措施,同时沿直立护墙设置两岸交错上下台阶,满足上岸和下水的要求。梯形断面的河道边坡要考虑游人行走安全要求,留足马道宽度,并采用草坪缓坡或错落有序的毛石堆砌等方式以达到亲水要求。亲水平台或亲水台阶的护岸,需根据水位变幅,在亲水平台中设置水下平台,水下平台应有足够宽度,以保护游人在亲水、戏水过程中的安全。设计时允许小洪水淹没某些岸边设施,使河道的常水位尽量贴近人们,让人能走到水边则更好,长时间保持一定水深,洪水来时让其上滩。

(4)沿岸古迹开发与保护

河道治理中,文物保护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浙扛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河道沿岸文物古迹众多,整治中,应通过开发、保护,挖掘这些古迹的内涵韵味,恢复古迹,并将其融合到工程之中,设计成风格各异,却又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处一景。如绍兴市正在进行的对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运河的整治,从整条古运河文化特色考虑,运河之间布置了纤道石塘、缘木古渡、贺循塑像、浪桨风帆等内容。通过对古纤道等景观遗迹的保护开发与运河环境的综合治理,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的同时,再现了绍兴古运河悠久历史文化,把古运河建成碧水长河、生态绿园、文化走廊,充分显示江南水乡、历史名城的无限风光。

4.污染源的控制处理与水体改善

(1)截污治污,加强管理

河道整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水利、环保、城建、规划、土地管理、航运、园林等多个部门的协作。在河网水质严重污染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对于城镇村集居地要加快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将沿河两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同时提高居民的素质,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人们将垃圾往河道倾倒的陋习。

(2)水体置换,吐旧纳新

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排污等工程措施,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防止河网水体的恶化,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步改善水体质量,还需采取水体置换、引水配水工程,使水体流动起来,变“死水”为活水,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面(湿地),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杭州市为了彻底改善西湖水质,实施控制上游环境和引水工程等措施,开展了西湖西进工程。由于湖西人口密集,水体保护受到威胁,采取疏散人口和建筑密度,完善基础设施,治理污染源,阻止污水进入溪流再流往西湖,新开挖水域千亩,将原先分散的水面互相贯通,并完善西湖引水设施等措施,使现在一年换2次水,达到每年换12次,基本解决丁西湖的水质污染问题。

(3)用生态方法解决生态问题

通过采取疏浚、截污和引水等工程措施后,湖泊中的富营养化、湖水浑浊、透明度难以提高这些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西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50年前,西湖湖底水草丛生,水质清澈见底,之后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疏浚,水生维管束植物大面积灭绝,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湖泊从草型转变为藻型,浮游植物控制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因此,对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应采用生态方法解决。湖泊的水生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学方法进行湖泊污染治理,利用各营养生物种群间的生态关系,控制(增加、减少或引入)某些种群,改善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旱伞草、万寿菊等,在水陆交错带,配备其他的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植物等,可以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得到自然恢复,使富营养湖泊的水体变清。

三、探讨性技术措施

1.超级堤坝

堤宽约在堤高的30倍以上,堤顶可建设交通道路及住宅、商业街等。由于堤身较宽,即使发生洪水漫溢也不致危及堤身安全。目前日本已在城市河段、沿海城市的诲塘推广超级堤坝建设。

2.利用河道滩地净化水质

对于一些小型城镇和村落,难以对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排入河道后将使水质恶化。在河道两岸滩区埋没大型污水处理槽,内填卵石,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再排人河内,可明显地改善水质。公务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