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8:35:50

河道治理论文

河道治理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管理;生态水利建设

我国河流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规范,管理意识薄弱,从而造成河流的污染问题。建设生态河流,要设计好生态河流,需要对河流的综合因素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其生态环保性。

1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的问题管理

1.1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河流流经的区域较广泛,管理过程中需要很多部门进行协调。由于管理部门对管理权限的理解存在差异,很多管理部门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在管理工作中出现很多相互依赖和推脱责任的现象,各部门进行配合管理时,就无法实现协调性,这样开展河道的管理工作,将会影响到工作效率。[1]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河流的污染中,主要是一些主城区的河道污水排放和一些支流中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河流的污染指标超过标准,此外,还有生活垃圾排放问题,这种固体的生活垃圾再排放到河流里,会引起河流的堵塞问题。(2)对河岸的景观造成污染,这种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景观的破坏,或者对河堤的破坏,这些都会导致相应的设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2环保意识的缺失。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进行水利建设过程中要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在很多河流治理段中,出现了只针对河流工程的治理,主要表现在工程项目的投入中环保投入比较少。这种管理模式会造成很多生活垃圾倒入河流,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引发严重的饮水问题。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对河流进行管理时缺乏环保意识,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相违背,因此要有正确的河道治理意识。1.3河道改造中的不规范问题。在很多地区的河道改造工程中,相关部门在改造中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导致河道的基本功能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生态功能的加强改造,这种不科学的改造方法使河流的生态调节功能减弱,这样就会导致河流合理的自我恢复能力和生态抵抗能力下降。过度改造是一种不科学的表现,因此在对河流进行施工时,就必须进行好规划工作。

2生态水利的应用

2.1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构建水生植被。构建水生植被就是还原水域的原生态,所以在进行治理时就可以采用人工种植水生植物的方法,选取对象包括睡莲、苦草、金鱼藻、黑藻、范草等水生植物,它们都具有改变水质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对水中的氮、磷、钾的吸收,降低水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以此来净化水质,达到保护水资源的效果。2.2生态河堤的建设。生态河堤的建设要使用人工护岸的方法来进行,河道和河岸在进行水分和空气进行交互调节时,需要将河堤改造成生态河堤。在建设河堤时,就需要对河道进行科学布局,即要考虑好河道的中心线,再以这个为前提,综合考虑河道的形态、水体势能和河道周围的环境等影响因素,再进行设计。比如在设计河道的形状时,要考虑过流能力、河道宽度的控制线以及轴线等,进行精准测量和计算,考虑好各个要素的影响,预留河道配置可变空间。在河道的两侧设计中,需设计一些浅滩,其目的在于能够增加眼见的宽度感,同时扩大河道浅水区域的空间,有利于提供水生植物的栖身地,以提高食物链的方法来改变生物链。2.3自然河流建设。2.3.1建设的原则。自然河流建设要采用自然化为主的原则,没有绝对固定的建设原则。要尽量采取顺应自然环境的建设方法,利用自然的动力来治理河道,使其能更加接近原生态环境。2.3.2自然河流建设方法。在分析河道组成时,可将它们分成2种:河道治理和河道护理。河道治理主要是对河道流路进行治理、河床进行治理,最终实现自然河流的状况。在护岸治理中,选用生态水利方案来构造自然型生态护岸,并实现对河道及周边环境的生态化建设,为河道的自然生态发展打下基础。

3结束语

河道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是管理制度和管理意识的问题,解决好这2个方面就可以解决好河道的管理问题。建设生态河道主要是对河流进行有效保护,以此来实现生态河流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论文范文篇2

1.1潼关高程历史上的变化三门峡水库修建前,黄河潼关河段属于天然河道,由于缺乏实测资料,目前对历史上潼关高程的变化存在着3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在历史上就是持续抬升的,且每年抬升速率是比较大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历史上是缓慢上升的,每年的抬升速率是很小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潼关高程历史上是处于相对稳定的。上述3种观点所引用的资料主要有[1]:(1)1966年潼关铁桥附近的钻探资料;(2)1929~1960年实测1000m3/s流量的潼关水位;(3)采用小北干流淤积厚度来推断潼关高程。由钻探资料分析得到的从三国时期至1960年,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0.006~0.008m,由小北干流淤积推断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0.014~0.027m,可见用这2种方法得到的潼关高程年升高值相差很大,用小北干流淤积推断的潼关高程误差较大。而采用1929~1960年实测资料分析得到的潼关高程年平均淤高0.035~0.09m,也有专家分析了1929~1960年的实测资料,认为如扣除其中的1942~1947年缺测年份,潼关高程则处于相对平衡状态[2],由此可见,即使是采用同样的资料,也会得到差别很大的结果。这与各家使用资料时的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研究中的一个特点。笔者认为:从历史上看,渭河下游是一条不设堤防的地下河,主河槽过流能力约在5000m3/s左右,河道还曾具有通航能力;此外,从西安地区河滩上1m以下出土的大量秦代文物、华县附近滩地实测淤高3m、以及将1929~1960年的实测资料扣除1942~1947年缺测的年份等情况来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历史上潼关高程平均情况是缓慢上升的,可能在一些时段由于水沙条件的不同会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但长时段总的趋势是缓慢上升,不太可能在历史上累积抬升了几十米。

图1潼关高程差变化过程

1.2三门峡水库修建后不同时期潼关高程的变化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高程经历了急剧上升-下降-基本稳定-逐步抬升4个阶段[1~4],图1(a)和(b)为年内潼关高程差的变化过程,由图可见:(1)1960年9月~1969年汛末水库高水位运行,潼关高程迅速抬高了5.25m,1969年汛末~1973年汛末水库低水位运行,潼关高程下降了2.01m,1973年汛末~1985年汛末水库采取蓄清排浑运用,潼关高程基本处于相对稳定,1985年汛末至今,持续来水偏枯,潼关高程缓慢持续抬升,至2002年汛末,潼关高程上升到328.78m,说明水库运行水位和来水来沙对潼关高程有着重要的影响;(2)每年汛后与汛前潼关高程差有许多年份是负值,表明潼关高程的变化在年内基本上是汛期冲刷下降,一些汛期甚至可以冲刷下降1.8m,非汛期则淤积抬升。下年汛后与前一年汛后潼关高程差则有升有降,表明控制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水位至关重要,它对潼关高程升降有重要影响;(3)2002年汛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非汛期最高水位控制在318.00m,从2002年10月24日~2003年6月30日,坝前平均水位315.59m,2003年汛期水库基本是敞泄和低水位运行,加之2003年秋汛渭河6次洪峰,潼关高程在2003年10月19日较汛前下降了0.88m,汛后又有所回升。

1.3潼关高程下降的作用潼关位于黄河与渭河交汇口以下约5000m处,是黄渭汇合后水流进入三门峡库区的天然卡口。潼关高程的变化直接影响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是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

三门峡水库运用以来,1960年6月~2000年10月库区共淤积泥沙67.3亿m3,其中潼关以上淤积37.9亿m3,潼关以下淤积29.4亿m3,到2002年汛后,潼关高程上升到了328.78m,比建库前抬升了5.38m。由于作为侵蚀基准面的潼关高程的抬高,导致渭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1960~2000年渭河下游河道总淤积量达13.3亿m3,图2为不同时段渭河下游不同河段的单位长度冲淤量,表明随着潼关高程的上升,渭河下游的淤积强度在不断向上发展,影响较为显著的范围已超过渭淤26断面(临潼),使河道淤积萎缩、过洪能力减小[5],渭河下游河道已成为“地上悬河”,临背差达2~4m,防洪形势十分严

图2渭河下游各河段单位长度冲淤量

峻。华县站河道断面过洪能力由建库前的4500~5000m3/s减少到1999年的约1500m3/s,2003年渭河洪水出现的洪峰流量不大,但水位高、持续时间长、演进速度慢,形成了大灾害的局面就是渭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必然结果。泥沙淤积还使流域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沿河居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给渭河下游地区关中平原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渭河下游河道的累计淤积量及华县站水位都与潼关高程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如图3和图4所示,由图可见:潼关高程抬高,渭河下游的累计淤积量就增大、华县的水位就升高。因此,从减少渭河下游淤积、降低洪水位,减轻洪涝灾害,以及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出发,降低潼关高程是十分必要的。

图3渭河下游累计淤积量与潼关高程的关系

图4华县水位与潼关水位的关系

1.42003年渭河下游的洪水情况2003年8月24日开始的历时2个半月的渭河下游洪水,虽然洪峰不大,仅为几年一遇的洪水,但洪量大、洪水持续时间长,造成渭河干流大堤决口1处(尤孟堤),3条南山支流决口10处,其中方山河5处、罗纹河4处、石堤河1处。水灾损失是渭河流域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共造成渭河下游两岸咸阳、西安、渭南3市6个县46个乡镇被淹,受灾人口达49万,迁移人口29.22万,农作物受灾面积53.68万公顷,倒塌房屋5.76万间,22条公路中断,损毁公路512km,输电线路1388km,通讯线路951km,20个乡镇卫生院被淹,182所学校的4.9万名学生无法入学上课,直接经济损失约29亿元。

2003年6~10月份,咸阳站来水量为39.39亿m3,来沙量0.91亿t;临潼站来水量为70.93亿m3,来沙量为2.94亿t;华县站来水量为75.25亿m3,来沙量为2.98亿t。

2003年汛前潼关高程为328.78m,7月25日潼关高程曾达329.10m,8月下旬洪水前潼关高程为328.79m,渭河6号洪峰后,10月19日潼关高程为327.94m,较洪水前降低了0.85m。

2003年洪水后,渭河下游河道较汛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滩面普遍发生淤积,淤积厚度一般在0.4m左右,最大淤积厚度为杨家断面处(渭淤16(二))的1.5m;主槽发生冲刷,河槽一般较汛前展宽50~100m,局部河段展宽了100~200m,河道深泓点普遍较汛前下降0.5~1m,局部河段深达2m以上,图5为洪水前后华县站实测断面比较,说明洪水的刷槽淤滩特性。2003年渭河下游(渭淤37-渭拦4)共冲刷泥沙0.1693亿m3,断面变化表现为冲槽淤滩;沿程变化表现为两头冲、中间淤,如图6所示。

图52003年华县站实测大断面冲淤变化

图62003年渭河下游河道冲淤量沿程变化

2降低潼关高程的预期目标与措施

2.1预期目标如前所述,通过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水位是可以降低潼关高程的,为此,笔者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图7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后3种方案(一种是全年敞泄运用,另两种分别是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318m与315m运用)潼关高程变化过程的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由图可见:在偏枯的1987~2001年共14年水沙系列条件下,14年末3种不同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时,潼关高程可降低0.77~1.09m(与计算起始地形2001年汛后潼关高程328.23m比),而采用1978~1996年组合的偏丰的14年水沙系列,14年末3种不同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时潼关高程可降低1.37~1.64m。因此,通过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在目前偏枯的水沙条件下近期使潼关高程下降1m是可能的。

各种措施对进一步降低潼关高程作用的研究表明[4],通过采用跨流域调水增加水量、水土保持或修建水利枢纽减少来沙、修建水利枢纽形成人造洪峰以及疏浚等措施都可在改变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降低潼关高程的基础上,分别进一步降低潼关高程0.05~0.48m。采用这些措施的组合后,潼关高程下降2m是可能的。当然,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可以将潼关高程下降2m作为中长期目标。

2.2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1,4,6],改变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可使潼关高程下降。对此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的方案,主要有如下三种:一是三门峡水库全年敞泄运用;二是三门峡水库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水位运用,其中包括非汛期控制水位310m、315m、316m、318m等,310m为1969年4省会议确定的;三是三门峡水库汛期平水发电、洪水敞泄,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320m、322m、324m等,此外还有上述3种方案之间的组合。如果仅从降低潼关高程的角度出发,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采用全年敞泄最为有利,但其对库区和枢纽造成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寻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既对降低潼关高程有明显作用,又对库区和枢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图7不同水沙系列时潼关高程的变化

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对1974~1999年25年水沙系列条件下三门峡水库全年敞泄与汛期敞泄、非汛期不同控制运用的潼关高程差的计算结果表明[4]:不论是25年末潼关高程差,还是平均潼关高程差,当非汛期运用控制水位在315m以上时,随控制水位的上升,全年敞泄运用与非汛期控制水位运用之间潼关高程差愈来愈大,特别是控制水位在318m以上时,两者差值趋于更大;而非汛期控制运用水位在312m以下时,两种运用方式潼关高程差较小。

表1三门峡水库汛期敞泄、非汛期不同控制运用水位对降低潼关高程的影响

三门峡水库非汛期控制水位/m非汛期控制运用与全年敞泄运用潼关高程差

差值/m差值/m

3090.1850.0083

3120.210.017

3150.260.027

3180.340.030

3210.430

表1给出了由计算成果得到的三门峡水库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运用时,不同控制运用水位段每米控制水位的差值对降低潼关高程的影响值,由表可见,当非汛期三门峡运用水位控制在312~315m范围时,运用水位每升高1m,潼关高程少降低0.017m;当非汛期三门峡运用水位控制在315~318m范围时,运用水位每升高1m,潼关高程少降低0.027m;当非汛期三门峡运用水位控制在318~321m范围时,运用水位每升高1m,潼关高程少降低0.030m。这也进一步说明,每米控制水位对降低潼关高程的影响在水位315m上下存在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在318m以上差别更大,而在312m以下差别很小。

由以上分析可见,非汛期三门峡运用水位控制在312~318m范围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相对较小,选择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8m为这一范围的上限,考虑到调整过程的渐进性,选择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5m左右时,三门峡水利枢纽还能继续发电,对库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三门峡水库采用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水位315m运用是比较合理和现实的。

此外,据实测资料分析也可得到类似的结果。图8(a)为1960-2000年非汛期(11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三门峡水库坝前平均水位与同期潼关高程升降的关系,由图可见,在非汛期平均水位约315m时,有一明显的拐点,315m水位以上对潼关高程升降影响较大,315m水位以下时曲线较平坦、对潼关高程升降影响较小,这与清华大学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由图8(a)还可看出,当坝前水位低于310m时,两者几乎没有相关关系,因此,将1972年以后非汛期的低于310m的水位剔除(这些水位多出现于汛末蓄水的11月份和汛前降水的6月份),然后点绘非汛期坝前平均水位与同期潼关高程升降的关系如图8(b),可见在315m水位时仍存在一个拐点,且两者的相关程度由0.6984提高到0.7638。这些实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非汛期控制水位采用315m运用是比较合理的。

图8(a)非汛期坝前平均水位与同期潼关高程升降关系

图8(b)非汛期坝前平均水位与同期潼关高程升降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到的非汛期水位可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上限水位,另一层是平均水位,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非汛期水位为上限水位,平均水位一般较上限水位低。

2.3采取综合措施可进一步降低潼关高程调整三门峡水库运行水位是降低潼关高程的重要措施之一,效果十分明显,但降低的程度还与来水来沙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在目前的水沙条件下,来水来沙偏枯,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是有限的,还需要配合其它措施,以期较大幅度地降低潼关高程。笔者曾对其它措施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进行了泥沙数学模型计算[4],这些措施包括:增加水量(跨流域调水)、减少来沙、人造洪峰、改变水沙系列、裁弯、缩窄河宽、疏浚和增加三门峡水库泄量等。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措施单独使用都较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对降低潼关高程的效果小一些,但不同程度上都能对降低潼关高程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增加水量、疏浚和减少来沙等措施的效果更明显,因此,为了达到降低潼关高程的预期目标,特别是中长期目标,应采用包括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在内的综合措施。

3关于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

潼关高程的升降随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和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在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一定时,有利的水沙条件可能使潼关高程有比较急剧的降低,但并不表明潼关高程就稳定降低了,只有在潼关高程降低到了某一高程后,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在其周围稳定地升降,才表明潼关高程是稳定地降低了。

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在2001年汛后地形基础上,计算了1987~2001年偏枯水沙系列条件下4种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现状运用,全年敞泄,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8m水位运用,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5m水位运用)和以1974~1975年为基础概化的平水系列条件下4种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全年敞泄,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8m水位运用,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5m水位运用,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2m水位运用)潼关高程的变化趋势,如图9所示。由图可见,潼关高程在前几年变化较大,在经过约4~8年之后,无论哪种水沙系列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潼关高程都可降低到稳定状态,其中全年敞泄运用时约需4年,潼关高程可降低到稳定状态,非汛期控制318m运用时约需8年,非汛期控制315m约需5年。表明潼关高程降低到稳定状态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但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图9(a)概化平水系列全年敞泄时潼关高程的变化

图9(b)概化平水系列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时潼关高程的变化

4渭河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

潼关高程作为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直接影响着渭河下游的河道演变、河床冲淤和河道防洪,随着潼关高程的不断升高,渭河下游河道也由“地下河”变成了“地上悬河”,并且在日益加剧。目前渭河下游河床已平均高出堤外地面2~4m,最多的地方已高出地面4.5m,使得渭河下游的防洪形势愈来愈严峻。渭河下游堤防的现有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但目前一般只达到20年一遇标准,西安等重要城市附近堤防的防洪标准也不足50年一遇,渭河下游河道堤防有91.7%低于设计洪水标准,特别是十多条南山支流的堤防十分薄弱,一旦遇上大水,损失将是巨大的,2003年渭河下游的洪水就是典型的实例。因此,渭河下游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降低潼关高程是重要的措施之一,但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即使潼关高程降下来了,其对渭河下游的影响范围也是逐步发展的,要有一个时间过程,且对华县以上的影响将是十分有限的,渭河下游的治理应该是采取综合措施,以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目前研究可采纳的综合治理措施如下。

4.1近期措施(1)降低潼关高程;(2)黄渭洛汇流区河道整治;(3)渭河下游河道整治;(4)渭河下游河道疏浚和淤临淤背;(5)渭河干流大堤加高加固,提高防洪标准,特别是南山支流堤距加宽和堤防的加高加固。

4.2中长期措施(1)水土保持减少入渭泥沙;(2)跨流域调水入渭,提高渭河下游河道的输沙水量和流量;(3)修建东庄水库调节渭河下游河道水沙过程;(4)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

5结语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潼关高程的作用、潼关高程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降低潼关高程的目标与措施、潼关高程的稳定下降和渭河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措施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

(1)潼关是三门峡库区的天然卡口,是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的变化直接影响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从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减轻渭河下游洪涝灾害及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降低潼关高程是非常必要的;

(2)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时降低潼关高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一般经4~8年后潼关高程可降低到稳定状态,其中,全年敞泄时约需4年,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8m时约需8年,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5m时约需5年;

(3)改变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近期降低潼关高程1m是可行的,采取综合措施后中长期降低2m是可能的;

(4)三门峡水库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以上与全年敞泄相比,不利于降低潼关高程,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2m以下与全年敞泄相比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接近,非汛期控制在312~318m范围内对降低潼关高程和潼关至大坝段的生态环境相对有利,采用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为上限,综合考虑目前非汛期控制水位315m较好;

(5)渭河下游河道的治理应该是采取综合措施,近期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降低潼关高程、渭河下游河道与汇流区整治和疏浚、渭河干流与南山支流提高堤防标准等,远期可采取的措施有水土保持减少入渭泥沙、调水入渭增大输沙水量和流量、修建东庄水库调节水沙过程、北洛河直接入黄等。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等.陕西省三门峡库区防洪暨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2]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等.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四十周年论文集[C].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3]胡春宏,陈建国,周文浩,李慧梅.三门峡水库现状及遏制泥沙淤积的对策[J].水利学报,2001,(增刊):98-102.

[4]胡春宏,郭庆超,陈建国.降低潼关高程途径的研究[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3,1(1):30-35.

河道治理论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城市护岸发展历史发展趋势

纵观人类城市的发展史,城市多选址于滨水区。这是因为河流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并解决人们生活上对水的需求;而且滨水风光能让人们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满足。然而,由于水患危害,又使人类不断地与洪水奋争。在这期间城市护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河流、防御洪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城市护岸景观也随城市护岸功能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主要有如下三个典型时期:

第一18世纪60年代以前(与自然相和谐的护岸景观)

当人类诞生后,直到伏羲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对洪水一直采取“躲避”的态度。到了神农时代,经济有所发展,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们开始采取主动的姿态,创造出了“潺”与“埋”的防洪方法。‘.潺”是“以柴木奎水”,“埋,,是奎土填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利用植物、木和土石等天然材料进行护岸的建造。在我国,早在周代已有沟渠堤岸植树的制度。战国时,《管子》主张“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国外也有类似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8世纪,欧洲凯尔特人和伊里利来人采用柳枝编织篱笆的技术来进行防护。秦汉以后,一直到宋元,由于人们对水的性质认识不断深人,护岸的材料使用也更加丰富。这时出现了使用树枝、林秸、石头等捆扎而成材料作为护岸的材料。这种手法在我们现代叫做“柴枕法”。到了明清,据记载的护岸有抛石、柳树护岸、山石护岸与条石护岸。尤其出众的是明代刘天和总结堤岸植柳经验,归纳为“植柳六法响。在材料应用上,由于块石取材方便与自然易融合,一直应用在护岸建造当中。

这一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护岸形式以自然形态为主,遵循自然河岸形式来进行的。材料也多采用自然的山石、植物等材料,因此护岸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体现了天然弯曲的河道和丰富的植物群落,护岸表现为城市景观系统当中的一部分,具有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

第二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期(人工化的护岸景观)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化的急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膨胀,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定胜天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人类处理城市生态问题的普遍观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天平发生倾斜。这一时期人类对于城市护岸也采用了强制性的措施,利用高大硬质的防护堤遏制河水的侵扰,应用紧束河腰、裁直河道等措施来争取更多的城市用地化。造成城市的护岸景观环境遭到强烈的干扰,使其生态失衡、景色单调、亲水困难,同时蓄积了更大的洪水灾害和生态灾难。

第三20世纪早期至今(城市护岸的生态景观)

久治不愈的洪水灾害和人水相隔的痛苦,使人们不断的反思。经过200多年的思索终于顿悟:“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以其无以易之。”之至理,继而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方。这一时期在欧洲率先进行生态适应性护岸的研究和实践工作。1938年德国的Seifert首先提出了亲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理论,提出河道的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从而使植物首先作为一种工程材料被重新应用到工程生物治理之中;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开始了真正的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实践,对河流进行了自然保护与创造的尝试,被称之为重新自然化。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滨水区开发热潮,带动了城市滨水护岸景观的研究发展。20世纪70年代,瑞士、法国、奥地利、荷兰等国也在河道治理中开始运用生态工程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局建设部的ChristainGoldi将德国的Bittmann生物护岸法丰富发展为“近自然工法”,即拆除已建的混凝土护岸,改修成柳树和自然石护岸,给鱼类等提供生存空间,把直线形河道改修为具有深渊和浅滩的蛇形弯曲的自然河道,让河流保持自然状态,这种方法在瑞士被称为NaturanheWasserbau。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率先在世界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的概念,即河流规划与建设应以接近天然河流为标准。之后,德国开始在自身国内进行这一概念的落实一与实践。1985年丹麦开始实施的河流复原工程。恢复原来的弯曲河道形式,在冲积平原地带进行湿地再造等。1989年美国的Mitsch和Jorgensn式探讨了生态一程的概念并定义为“为了人类社会和其自然环境两方面利益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设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兼顾生物生存的河道生态恢复作为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项目,采用了近自然工法使生态环境得以良好恢复,对河道的生态整治工程目前已经扩大到整个流域尺度的整体生态恢复。受这观念的影响旧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仅在1991年,日本全国就有多处试验工程,在日本建设省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对于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采用植物护岸、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护岸,河段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不得已使用混凝土的护岸,也按生态型护堤法进行覆造。为挽救城市河流的生态,日本政府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办法,使流经城市河流两岸重新草木葱笼。堤坝不再用水泥板修造,而是改用天然石块铺砌,还给草木自然生长的空间。

河道治理论文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河道治理论文范文篇5

一、切实抓好防汛防旱防台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旱防台工作,严格落实防汛防旱责任制,进一步健全组织指挥网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有效地保证了防汛防旱指令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全面检查,落实责任。3月上旬分别对各镇(区)、县管海塘及城防工程进行了全面检查,对部分防汛设施进行了试运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4月30日,召开了全县防汛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并与各镇(区)签订了防汛责任状。在主汛期,又进行复查,督促各镇(区)把防汛工作做细做好。今年全县增加防汛投入,共储备了177台套抽水设备、2万条编织袋、20m3木材及其他防汛物资,同时落实好全县及各镇(区)的抢险队伍和运输车辆。

二是完善防汛应急预案,加大宣传力度。邀请市水利专家对全县编制防汛预案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防汛防台预案编制”的专题培训,修编和完善了《*县防汛防台应急预案》(包括各镇防台预案),并以县委、县府联合文件印发给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属各单位。完成城防工程防洪工作预案并通过专家论证。在汛期及“科普”宣传周活动中,积极宣传有关防汛防旱防台知识。

三是抓好防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升防汛现代化水平。组织召开了《*县防汛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择优评审会,完成招标,现正在施工。20*年开通了县、市之间的防汛网络视频会商系统,实现实时互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时效;利用防汛信息群发系统,每天将汛情发送给防汛工作人员。

四是开展防汛实战演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6月14日*县人民政府与省钱塘江管理局成功进行了全省首次海塘实战演练——*县防台应急预案暨钱塘江海塘抢险实战演习,对漫顶、管涌、决口等抗洪抢险中经常遇到的复杂险情分别实施了抢筑子埝、管涌抢护、决口抢护等防台抢险科目的实地演练。此次演习受到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

五是全力做好防台抗灾工作。特别是防御今年超强台风“桑美”,及时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紧急部署落实防御措施,县防指领导一直坐镇防汛指挥部指挥,县防指人员深入抗台一线,按最坏的打算,做最好、最充分的准备,牢牢把握防台抗台的主动权。撤离和转移人员3755人,其中海塘外转移人数1397人,危房转移人数466人,船只回港人数138人,其他人数1754人,出海回港船只85艘。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台风和气象讯息,提醒群众做好自防工作。

六是建管并重,加强管理。根据海岸线长、河道多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海塘工程检查维护制度》、《河道巡查制度》等相关工程管理制度,并经常性抓好对各种防汛设施的检查,认真做好海塘和城防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落实好维护和养护措施,对青山至*及小海马口进行了改造,八团至姚介后坡翻建168方,勾逢560平方,对海塘绿化进行养护,清理海塘后坡护塘地的杂草。安排专项资金对城防工程中锈蚀严重的闸门,运转失灵的启闭机进行维修养护处理。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标准海塘、城防工程的安全运行。

七是应对高温抗旱有成效。20*年7、8月间,我县出现了较低的水位状况。由于近几年实施了河道疏浚、渠道硬化及南部抗旱工程,全县基本无旱情。但我局仍未雨绸缪指导各镇做好抗旱工作,对全县旱情进行摸底,要求各镇(区)水机站加强设备维护与保养,做好清淤翻水等相关准备工作,并加强水利设施的监管,有效缓解了旱情。

二、切实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治江围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积极实施治江围垦,拓展土地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和滨海临港型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是我县水利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大亮点。县水利局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切实履行黄沙坞治江围垦工程的行业管理职能。一是抓好责任制落实。建立了黄沙坞治江围垦工程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抓好日常管理及安全工作。配合县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多次到围垦工程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落实整改措施,同时县水利局也落实专门领导和技术人员对围垦工程做好日常的管理和指导工作。《黄沙坞治江围垦工程防台预案》已修订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落实防汛物资准备,积极实施相关工作,实现安全度汛。三是抓好围垦进度。20*年完成狮子山丁坝1.4公里,一期促淤顺坝3.87公里,高阳山丁坝0.67公里,二期顺坝1.6公里,同时还做好了对已建工程的维护和加固,完成投资75*.72万元,超额完成了基础建设年考核指标6000万元投资任务。四是抓好协调工作。主要是开展了长山围堤与黄沙坞村民的政策处理。2、协助做好投资7.5亿元的*港区围垦工程手续报批等有关前期准备工作,该工程已于12月17日开工建设。

二是继续深化河道整治工程,为改善农村水环境提供保障。20*年河道整治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加快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步伐、改善农村水环境这个主题,着力抓好四个结合、突出二个重点,即:河道整治工程要与新农村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十百”工程和生态县建设相结合,突出抓好河道长效管理和示范工程建设这二个重点,全面推进我县河道整治工程的开展。20*年共完成河道整治143.4公里,疏浚土方157万方,建成护岸12.89公里,完成投资2290万元。

1、领导重视、任务明确。县领导多次实地察看了河道整治工程,并提出了河道整治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县河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年度河道整治工作任务的通知》、《切实做好当前河道整治工作》等文件,各镇(区)深入研究、合理布局,切实响应本年度河道整治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此项工作,提升河道整治的品位。

2、抓好规范化管理。各镇(区)作为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管理单位,严格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有关规定,采用市场化机制,对工程实施招投标,严格施工管理。经*县发展和改革局盐发改产[20*]27号文件批准,对河道测绘进行了公开招投标,中标的*天浪公司及时到位,完成土方的测绘及测量验收工作。加强对整治工程建设的现场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使河道整治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3、积极创建示范工程。20*年度示范工程项目建设采用申报制,有八个镇上报了九个初步设计方案。河道整治领导小组对本年度河道整治示范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示范工程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集镇建设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现代治水理念。经过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20*年全县示范工程完成河道疏浚13.4公里,护岸12.3公里,完成投资684万元。打造了*镇团结港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市河示范工程、*桥示范工程、**村示范工程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河道。

4、抓好河道的长效管理工作。依照《*县河道保洁长效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对已整治的500公里河道实施长效管理,从制度、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切实保障此项工作的落实,同时各镇(区)不断探索、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此项工作。每季度对全县河道保洁进行检查评分,年底考核。我县河道整治,特别是示范工程、长效保洁工作得到了省、市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生态护岸技术运用在全省河道整治会议上作交流。

三是加快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为改善农民饮水提供保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讲究实效,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模式,百步镇结合霍乱防治减免材料费提高自来水入户率,沈荡镇结合本镇实际坚持上级申请一点、财政补贴一点、企业赞助一点、村里农户摸一点的“四点措施”不断拓宽筹资渠道,*桥镇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加快管道改造步伐,为接通地表水源创造条件。20*年,*镇、百步镇项目已全部完工,新延伸管网设施415公里,实际完成投资2673万元,改善人口2.71万人,并通过验收。沈荡镇农民饮用水工程完成835万元,新增改善受益人口1.67万人,于*年1月通过验收。*桥农民饮用水工程已经顺利展开,取得省财政补助75万元,目前工程进展良好。*镇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正在积极争取省立项。20*年度我局被评为市级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先进单位。

四是大力发展小农水工程建设,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供保障。根据农村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量大、公益性强的特点,20*年度采取适度集中的方法,积极探索并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1、精心指导武原镇城西圩区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规范操作,并为该工程争取上级补助40万元。2、4月份核实并下达了年度建设计划,全县共完成明渠125.78km,砼管暗渠20.47km,新建过水两用桥14座,新建低压机站62座,新建水闸1座,完成总投资951.62万元。11月至12月,水利局会同财政局、发改局对全县小农水工程进行验收,验收情况较往年有很大进步。3、做好20*年度小农水工程计划的上报。现上报完毕,上报资料齐全,有本年度工程建设总结,下年度计划建设项目名称、工程建设地点、开工竣工时间、工程内容、工程量、投资估算、筹资计划、工程运行管理等,小农水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上了新台阶。

三、切实加强水利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是切实抓好水资源工作。

1、积极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按规定开展好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费的征收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主动上门抄表,上门收费,上门年审,及时了解取水企业使用循环水、安装新设备等情况,增进与取水户的沟通,到10月底,已足额完成水资源费征收。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依法规范并通过了省水利厅及业务部门的审计。

2、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对武原镇范围内地下水取水企业的深井进行封闭,截至目前已封停17口深井,提前并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建成了*市第一套深层地下水位遥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深层地下水位自动传输,对*县水资源统一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水资源管理工作:认真做好每年的企业取水许可证换证工作,本年度新办取水许可5家,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办理取水许可78家。了解各镇情况,再次核实战备井。配合市水利部门定期做好9个点的水质取样和监测工作。组织专家于6月21日,召开“*吉安纸容器有限公司造纸项目配套自备热电厂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审查会。认真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规划完成《千亩荡平原水库》报告,姜官桥港疏浚工作完成招投标,现正在施工。同时协助做好第二水厂建设的有关准备工作。积极开展太湖引水的前期有关基础工作。有2人由于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市级优秀先进个人。

4、开展全县陆地水域调查工作。成立了由水利局、发改局主要领导参加的*县水域调查领导小组,组织全县水域调查工作培训,根据我县河道多,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认真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增添了工作所需的设备。各镇水机站克服困难,对市级、镇级、村级及小浜进行了实地勘察测量并记录原始数据,外业工作7月完成,8月起水政大队开展内业输入工作,汇总各镇原始数据,绘制CAD地图,现已如期完工。

二是加大水政监察执法力度。

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做到依法行政,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建立健全水政监察员机制,建立巡查和水事举报制度,推进各项水利执法工作的开展;重新修订《水法律法规规章文件选编》。

2、加强水行政执法,本年度水政大队共外出巡查46天/138人次,对违反水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重点检查,在执法检查中,共查处各类涉水事件15起,其中行政处罚1件,查处一般违章事件9起,其他案件5起,对查获的杭浦高速公路九标段中铁二局五公司泥浆偷排事件,进行了处罚。对涉及我县的杭浦高速9—12标段、杭州湾大桥北接线5标段进行了大检查。查处了在县城城区范围内未经审批擅自开挖水井的行为四起。认真处理盛县长批示的政协六届四次会议赵荣华等三位委员提出的“关于要求疏通*南门闸西侧运输河道”的提案,在局案审小组的领导下,通过水政大队的督促检查,当事人将沉没在该河段的80余条水泥船只,在限期内完成清障任务恢复河道原状。该提案办理结果得到了政协委员和当地群众的肯定。在市水利系统行政执法考核中县水政监察大队被评为年度考核优秀单位。

3、加强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管理工作。在河道巡查中发现未经审批的吊机码头、在建桥梁30起,当场发放通知要求整改和补办手续。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今年对涉及水域的3个土地项目发出了意见函,对*双龙物资配载有限公司、*县百步镇兴达物资经营部等11户企业进行了新办或补办涉河建设项目占用水域审批手续,为我县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打下基础。

4、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我县“*林龙港口有限公司”“*三期核电工程配套生活区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已审查通过,现正在督促实施中,实现了我县水土保持工作零的突破,这是我市仅有的2个水保方案。组织水土流失调查问卷近300份,并完成了统计上报工作。20*年度我局被评为市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并有一人获得市先进个人称号。

三是加强水文基础工作。1、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成了报汛工作制度,强化学习。2、开展汛前检查和试运行,对全部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保障测报工作的开展,在水情报汛工作中,严格两次校对程序,使得基础操作工作无错误,在资料整理工作中,坚持“四随”与“一算二校”,并及时做好数据的计算机录入和电算工作。被评为*市水情报汛先进单位。3、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对于城、*两水文站进行维修,安装水尺桩;完成于城雨量站建设。4、信息化建设。完成了武原镇深层地下水水位遥测系统建设,增强对县域内水文信息的掌控能力;采用gsm为备用信道,避免了在防汛关键时刻由于灾害性天气或其他原因造成通信网络瘫痪而导致水文信息无法调用的情况;完成水文遥测分中心建设,实现了*市域内各个水文站点实时水雨情的调用功能。水文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使我县水文服务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四是加强水利安全管理。进一步确立“大安全”的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安全生产全局,以“打牢基础,抓住重点,落实责任,依法监督”为基本思路,制定了加强水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全局本年度13项重点工作之一,列入各单位年度考核内容。重点抓好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在建工程质量安全、全县防汛防台安全、水资源安全、资料信息安全等。同时抓好消防、人员、财产管理,开展业务培训,不断规范完善安全生产系列制度,加强检查,排除隐患,20*年度全县水利建设中无一人死亡,无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年内,还认真调查我县境内长山河桥梁破损情况,做好杭嘉湖南排工程长山河*段跨河桥梁改建的规划报告。

五是抓好水利工程公司工作。抓机遇,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河道、圩区整治项目、农村危桥改造等小型水利工程的市场竞争。抓管理,加强合同管理、财务管理、项目部管理,基本建成公司内部管理体系。抓质量,20*年度,公司竣工项目合格率100%,无质量事故,争创了如*县*农综项目一标、二标等经得起考验的标化工程,受到业主好评。

四、切实开展水利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水利事业的支持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民的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中国水周”、12月4日“中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现代新闻传媒,进行“五有”水法宣传,即“广播里有声音、电视里有画面、网络上有文章、现场中有互动、娱乐中有教育”。建立法制宣传平台,努力形成多方位、多层面的法制宣传态势,以深入宣传水法律、法规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提高宣传效果。点播电视连续剧《亮剑》,插播水法电视宣传短片,会同团支部开展水利征文、保护母亲河活动,结合下乡活动,加强宣传,发放水法宣传画,水法宣传光盘到各镇,收到较好的效果。20*年度一人被评为县法制教育先进个人。

加强信息宣传力度,落实人员,制定了机关信息考核奖励制度、信息报送审核制度、信息报送采用情况反馈制度,不断拓宽信息宣传渠道,向*门户网、上级信息刊物、省市水利部门、新闻媒体及时报送信息,反映我局的工作动态、经验和做法。今年我局的信息工作有长足进步,省水利网25篇,市水利网76篇,*门户网自3月开通以来共信息182篇,县里的政务动态信息有较大的进步。我局的信息工作受到市局的通报表彰。

在宣传工作中,进一步突出现代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重点,确立了以新农村建设、防灾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宣传主题;进一步突出现代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新理念,突出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理念。通过广泛宣传,使全县广大干部、基层群众,对新时期*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高,社会氛围越来越好。在抓好县内宣传的同时,积极向省、市水利信息网站和主要报纸拓展。20*年,“*县防台应急预案暨钱塘江海塘抢险演习”被《人民日报》、《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利部网站、中国水利网、*省水利网以及其他各级新闻媒体广泛关注。我县河道整治颇有特色,县电视台《小杨跑农村》栏目以“再现水乡风貌”为主题对我县河道整治进行了电视的系列拍摄与宣传,“两会”期间,制作并播放了以“建千里清水河道,展*水乡风貌”为主题的电视专题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近年来我县河道的整治成果,《*日报》、《南湖晚报》也予以报道。

五、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升水利服务工作水平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把党廉工作和队伍建设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建立长效监督机制,防微杜渐,用身边的事例教育警示大家遵纪守法、禁踏红线。局建立了分级分层监督和管理体制。使制度建设真正成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和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8月份组织开展中层干部任职回访同时组织抓好内部一年两次的审计工作等。

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水利事业建设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一是用严格的制度管理人。今年重新修订完善了《水利局规章制度》,制作机关干部工作动向指示牌。通过制度建设,确保了干部职工的行为有规范、办事有准则。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责任,强化了服务意识,增强了时代紧迫感,使党员干部和职工队伍的学习、教育、管理等建设有了长效保障机制。二是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加强理论学习,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本职岗位和实际工作中,通过工作促进学习,从而使全体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本单位取得好的工作业绩创造了较好的素质条件。三是用丰富健康的活动引导人。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积极配合局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制定了活动计划,定期组织集体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水法知识竞赛、迎国庆系列活动,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及基层水机站负责人到慈溪、苍南学习河道整治及防台先进经验,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增进友谊、加强沟通、促进相互学习。四是用出色的工作鼓舞人。近年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实在的各种教育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文明型机关,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机关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扎实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1、制定了《水利局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的实施意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局机关组织了水文知识培训、陆地水域调查培训、保密信息工作培训等。全局先后有40多人次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2、抓好继续教育。我局现有13人参加本科学习,有8人参加了省组织的水利造价师考试,有6人参加各类资格考试。积极参加兄弟单位组织的知识竞赛,如《信访条例》、新《审计法》知识竞赛,并做到全员参与。3、做好水利志的编撰工作。召开了征求意见的座谈会和水利局内部的评审会,完成水利志修改稿,我局已全部完成《县志续编》水利志稿的内容并上报县史志办。4、以水利学会为平台,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年初订计划,明确重点调研课题,平时抓落实,20*年共收到16篇论文,局组织评委小组对论文逐一提出书面修改意见,作者经过认真修改,论文水平提高明显。*市水利学会20*年度水利论文集收录了我局12篇论文,占总数的1/3,20*年我局被评为县调研工作先进单位,一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在省级刊物《地方水利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水利科技》上各2篇,《新*》上发表1篇,《*县南部地区防旱工程》获县农业丰收一等奖,《橡胶坝在武原镇市河整治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获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自20*年起,我局每年组织评比表彰优秀论文并编印《水利论文集》,以此推动调研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学用结合已成为我局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

积极开展“大禹杯”争创工作。经*市政府推荐,*作为*市唯一参赛单位参加省“大禹杯”的角逐。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县水利局成立了工作组和办公室,确定分管领导,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及时间要求。在时间紧(1个月),任务重(需完成8大块59项内容的阐述与资料证明)的情况下,分工负责,加班加点,如期完成资料报送工作。我县*年度水利工作经验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并获得省“大禹杯”优胜奖,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积极办理议案提案及县长公开电话。切实把建议、提案及县长公开电话的办理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建议和提案的办理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同时根据内容确定分管领导和牵头科室,落实具体责任人员,明确任务和责任要求,并把办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讲究时效,将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与具体相关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及早列入工作计划,尽快安排实施,努力争取在规定时效内办理完毕。切实做好与建议提案人“面对面”,在建议、提案的办理过程中至少与提案人见面2次,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由于客观因素难以一时解决的建议和提案,及时提交党组进行研究,同时做好解释、沟通工作,进一步提高办理的质量和满意度。今年共收到议案提案10件,及时办理回复10件。及时做好12345县长公开电话办理,共收到17件,都能及时办理与回复,完成率回复率100%。

河道治理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该文通过已建和拟建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分析,阐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提出在福清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变了河流一侧为城市的历史,使河流变成城市中心河贯穿市区。福建省沿海城市福清市也是如此,因此,每到汛期,城市防洪就是一项既严肃又紧迫的头等大事。而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又相对滞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证福清市城市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应重点考虑城区防洪工程的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已建成城市防洪工程和拟建的城市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来分析,城市防洪工程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性修建堤防,而是应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城市旅游、城市环境、城市排涝等有关基础设施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工程,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1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1.1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福清市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龙江、太城溪、虎溪上游多座小(一)型水库均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使城区的人民和财产缺乏安全保证,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存在着防洪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蓄洪、行洪空间被挤占,流域天然滞蓄洪水能力下降;防洪区风险意识不强;防洪调度方案不完善等。

1.2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防洪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快重点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主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在防洪体系的建设中应注意综合分析确定防洪标准、合理确定堤距、防洪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及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1.2.1防洪标准

城市堤防是重要的城市防洪工程,根据国家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主要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防洪要求加以确定。在确定城市堤防的防护对象时首先应划分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划分防护区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洪水大小及可能性,洪水决口过程及洪量,洪泛区的地形与地物状况,行洪及退水条件等。城市行政分区通常不能直接作为堤防工程保护区。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应该是在特定洪水发生时,在无堤和某种标准的堤防条件下洪水决溢所影响的范围。在编制城市防洪规划过程中,应对城市堤防的防洪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工作。确定堤防应采用的防洪标准,而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定防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确处理防洪安全与防洪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

1.2.2合理确定堤距

最近几年,福清城区的土地开发开始向河流逼近,主要有两个原因:①由于城市上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使城市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城市河道的行洪断面缩小;②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寸土寸金,与河争池。第二个原因应是主要原因。由经验可知,防洪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但河道堤防却不能无限制地加高。无论如何加高堤防,防洪安全总是有限度的,缩窄河道,人为破坏了河流自身的动态平衡,并使河流两岸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风险。应合理确定堤距,给河流以充分空间,给洪水以应有出路。

1.2.3把防洪工程的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城市防洪工程位于城市与河道之间,把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要与城市排水工程相结合。在许多城市规划中,城建部门负责排水规划,水利部门负责防洪规划,人为地将排水规划与防洪规划截然分开,而且在水文计算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城市排水与河道洪水计算不能衔接,防洪工程的总布局也不合理。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中必须把城市排水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2)要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经济越发展,城市污水也越多。在全球都在重视环境的今天,污水处理工程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对城市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把污水处理工程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考虑。

(3)要与城市交通工程相结合。堤防与城市交通道路结合建设,并与城区交通道路相连接,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交通紧张的局面。

(4)要与城市旅游设施建设相结合。在滨河地区,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可以与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1.2.4充分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人们已经认识到身边城市的滨水空间的作用。滨水空间在高水位时用以行洪,在平时则供旅游、观光和城市居民就近接触自然。在河道治理中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观点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因此,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遵循保持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

1.2.5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山洪是山区小河中的突发性洪水,其特点有:①速度快,通常短时间内就发生洪水;②来势猛,洪峰流量较大;③在水土保持不好的地区,水流含量较大,往往伴随着泥石流。因此福清市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注意做好龙江、太城溪、虎溪及其上游河流防御山洪的规划。

2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

2.1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交通建设

在城市防洪堤建设时,一定要考虑与城市交通相结合。因为各城市交通都比较拥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占地,减少投资,防洪堤应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如福州等城市的防洪堤堤顶都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堤顶的宽度在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同时,根据交通需要设置。如果堤顶不具备与交通相结合的条件,也可把堤防迎水面设计成复式断面,利用马道作为与交通相结合,如上海外滩堤防的迎水面就是做为堤防的马道与城市道路相结合。这样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紧张状况,既可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的占地面积和节省投资,又使防洪堤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固。2.2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城市堤防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堤防高度和断面形式。堤防高度是堤防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堤防高了,把城市围在里面,势必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堤防高度不宜过高,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合理的堤距、堤防设计水位和安全超高,但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堤防断面的形式尽量采用斜坡式边坡,并且边坡要缓;也可采用复式边坡,从视觉上减小堤防的高度,并进行护坡种植草皮等措施,既保护了堤防,又美化了环境。

防洪堤的建设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治理,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区段河道中进行挖沙作业,并对河道整治,形成水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可根据行洪河道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河流景观或水上乐园。

2.3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旅游建设

城市防洪的工程措施是将洪水束缚在两堤的河道中通行。洪水是稀遇的,且历时还很短,虽然工程非常重要,但它的利用率较低;从时间和空间看,它的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河流面积较大,根据实际需要,在建设时就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景观、生态环境景观紧密结合。如福州的南北江滨公园集绿化、休闲、观光、美化、娱乐为一体,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

2.4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排水、排污工程建设

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城市污水治理等,这两方面也是堤防工程建设必须涉及的交叉建筑物中的两项内容。

当无防洪工程时,河流上游来洪水时,城市遭洪水淹没;洪水退走时,城市雨水也与洪水一起排入外河,不存在涝灾。城市防洪堤修建后,把洪水挡在城外,起到了防洪作用,但必须及时排除城区暴雨产生的内水,不然形成内涝,同样可以造成损失。因此,修建防洪堤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排水问题。堤防与排水的交叉工程规模,主要是根据市政部门认可的排水标准及排水充量进行确定,建设位置基本上是结合城市周边地形考虑设置。部门之间须很好的协商,排水出口设置合理。

河流污水必须治理,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河流污水主要来源于城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治理,治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一般污水处理厂都设在河流附近,这就要求在城市防洪堤堤线选择时加以考虑,留有余地。并对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时与堤防形成的交叉工程充分考虑进去,才合理可行。

防洪堤建设中的主要交叉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与城市排水和城市排污所形成。所以堤防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交叉建筑物,而且要确定合理的规模。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必要时也可与城市商业建设相结合。如泉州晋江下游建设的箱式防洪墙,在非汛期可双用作车库或仓库等,甚至可以作为商业网点。

河道治理论文范文篇7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依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包括了城市的各个方面。当今城市的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区河道的自然形态,也不同程度地改变洪水与城市的关系。

1.1防洪现状及存在问题

福清市城区范围内侵占河道围田、造地、建房、乱倒垃圾、河道淤积严重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能力,同时危及防洪堤、排涝站的安全;城区下水道大部分被覆盖,每逢下一场中到大雨,城区经常出现内涝,排水不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龙江、太城溪、虎溪上游多座小(一)型水库均建于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使城区的人民和财产缺乏安全保证,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存在着防洪区管理制度不完善,蓄洪、行洪空间被挤占,流域天然滞蓄洪水能力下降;防洪区风险意识不强;防洪调度方案不完善等。

1.2防洪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防洪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原则,加快重点地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主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在防洪体系的建设中应注意综合分析确定防洪标准、合理确定堤距、防洪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以及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1.2.1防洪标准

城市堤防是重要的城市防洪工程,根据国家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主要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防洪要求加以确定。在确定城市堤防的防护对象时首先应划分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划分防护区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洪水大小及可能性,洪水决口过程及洪量,洪泛区的地形与地物状况,行洪及退水条件等。城市行政分区通常不能直接作为堤防工程保护区。城市堤防的防护区应该是在特定洪水发生时,在无堤和某种标准的堤防条件下洪水决溢所影响的范围。在编制城市防洪规划过程中,应对城市堤防的防洪标准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工作。确定堤防应采用的防洪标准,而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选定防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正确处理防洪安全与防洪投资两者之间的关系。

1.2.2合理确定堤距

最近几年,福清城区的土地开发开始向河流逼近,主要有两个原因:①由于城市上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使城市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城市河道的行洪断面缩小;②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寸土寸金,与河争池。第二个原因应是主要原因。由经验可知,防洪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但河道堤防却不能无限制地加高。无论如何加高堤防,防洪安全总是有限度的,缩窄河道,人为破坏了河流自身的动态平衡,并使河流两岸的生态和自然景观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水风险。应合理确定堤距,给河流以充分空间,给洪水以应有出路。

1.2.3把防洪工程的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城市防洪工程位于城市与河道之间,把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要与城市排水工程相结合。在许多城市规划中,城建部门负责排水规划,水利部门负责防洪规划,人为地将排水规划与防洪规划截然分开,而且在水文计算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城市排水与河道洪水计算不能衔接,防洪工程的总布局也不合理。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中必须把城市排水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2)要与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相结合。经济越发展,城市污水也越多。在全球都在重视环境的今天,污水处理工程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对城市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并把污水处理工程与城市防洪工程结合考虑。

(3)要与城市交通工程相结合。堤防与城市交通道路结合建设,并与城区交通道路相连接,一方面可以节省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交通紧张的局面。

(4)要与城市旅游设施建设相结合。在滨河地区,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可以与旅游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1.2.4充分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人们已经认识到身边城市的滨水空间的作用。滨水空间在高水位时用以行洪,在平时则供旅游、观光和城市居民就近接触自然。在河道治理中重视生态环境景观建设的观点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纳。因此,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遵循保持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

1.2.5做好防御山洪规划

山洪是山区小河中的突发性洪水,其特点有:①速度快,通常短时间内就发生洪水;②来势猛,洪峰流量较大;③在水土保持不好的地区,水流含量较大,往往伴随着泥石流。因此福清市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应注意做好龙江、太城溪、虎溪及其上游河流防御山洪的规划。

2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

2.1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交通建设

在城市防洪堤建设时,一定要考虑与城市交通相结合。因为各城市交通都比较拥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状况,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占地,减少投资,防洪堤应与城市道路相结合。如福州等城市的防洪堤堤顶都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堤顶的宽度在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的同时,根据交通需要设置。如果堤顶不具备与交通相结合的条件,也可把堤防迎水面设计成复式断面,利用马道作为与交通相结合,如上海外滩堤防的迎水面就是做为堤防的马道与城市道路相结合。这样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紧张状况,既可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的占地面积和节省投资,又使防洪堤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固。2.2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防洪堤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城市堤防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是堤防高度和断面形式。堤防高度是堤防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堤防高了,把城市围在里面,势必对城市景观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堤防高度不宜过高,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合理的堤距、堤防设计水位和安全超高,但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堤防断面的形式尽量采用斜坡式边坡,并且边坡要缓;也可采用复式边坡,从视觉上减小堤防的高度,并进行护坡种植草皮等措施,既保护了堤防,又美化了环境。

防洪堤的建设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要对河道的水环境进行治理,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区段河道中进行挖沙作业,并对河道整治,形成水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可根据行洪河道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建设河流景观或水上乐园。

2.3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旅游建设

城市防洪的工程措施是将洪水束缚在两堤的河道中通行。洪水是稀遇的,且历时还很短,虽然工程非常重要,但它的利用率较低;从时间和空间看,它的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河流面积较大,根据实际需要,在建设时就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景观、生态环境景观紧密结合。如福州的南北江滨公园集绿化、休闲、观光、美化、娱乐为一体,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景点。

2.4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排水、排污工程建设

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城市污水治理等,这两方面也是堤防工程建设必须涉及的交叉建筑物中的两项内容。

当无防洪工程时,河流上游来洪水时,城市遭洪水淹没;洪水退走时,城市雨水也与洪水一起排入外河,不存在涝灾。城市防洪堤修建后,把洪水挡在城外,起到了防洪作用,但必须及时排除城区暴雨产生的内水,不然形成内涝,同样可以造成损失。因此,修建防洪堤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排水问题。堤防与排水的交叉工程规模,主要是根据市政部门认可的排水标准及排水充量进行确定,建设位置基本上是结合城市周边地形考虑设置。部门之间须很好的协商,排水出口设置合理。

河流污水必须治理,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河流污水主要来源于城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集中治理,治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一般污水处理厂都设在河流附近,这就要求在城市防洪堤堤线选择时加以考虑,留有余地。并对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河道时与堤防形成的交叉工程充分考虑进去,才合理可行。

防洪堤建设中的主要交叉建筑物基本上就是与城市排水和城市排污所形成。所以堤防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交叉建筑物,而且要确定合理的规模。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必要时也可与城市商业建设相结合。如泉州晋江下游建设的箱式防洪墙,在非汛期可双用作车库或仓库等,甚至可以作为商业网点。

3结语

城市防洪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进行分析论证。经过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旅游、城市排水、排污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形成了所建防洪工程除具有防洪功能外,还应具有交通、环境、旅游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使有限城市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河道治理论文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河道整治;“二级悬河”;黄河口治理;泥沙;水资源;黄河下游

黄河治理特别是黄河下游的治理,历来是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治理问题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促进了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河情十分特殊,目前,黄河洪水尤其是泥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行洪能力衰竭,仍存在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并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挤占下游输沙等生态用水。使环境也趋于恶化。因而,未来黄河下游的治理不仅对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增长意义重大,而且还关系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布局。

1必须把握未来水沙变化规律

研究某条冲积河流的演变规律时,首先应搞清来水来沙条件,因为来水来沙条件是塑造河床边界的主要因素。黄河下游河道的河型及其河相关系乃至悬河态势,主要是历史上来水来沙条件形成的。上段宽阔的河漫滩及下段堤距不大的窄河段,基本上能适应当时的水沙条件。

1986年以来,随着黄河上、中游治理开发的进行,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变化,来水持续偏枯,大洪水发生几率减小。洪峰流量也显著降低。现在所讲的千年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分析出来的,对目前的工程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但这方面的论证毕竟不够严密,主要应该把伊河、洛河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及上游工程的影响研究清楚。否则,未来黄河下游防洪及河道整治工作很难在科学的水沙条件下开展。

笔者认为,黄河下游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可能有所减小,防洪标准也不应过高。世界各国防洪多以实际发生过的历史最大洪水或百年一遇洪水作为防御标准。水利行业以外的人士根据国外的方法,常常对黄河堤防防洪标准及我国常用的洪水频率分析方法提出质疑,认为确定百年一遇洪水流量要有千年的样本,千年一遇洪水流量应有万年的样本。实际上没有那么长的水文资料,确定几百年以上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值,难免受人为影响。但必须承认,未来黄河下游治理所对应的泄洪流量的趋势是减小的。按照水沙条件决定河道边界的认识思路,上游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减小了,下游自然不需要那么宽的河道,否则,边界条件与水沙条件不相适应,用目前宽河道的堤防直接防洪,必然会出现众多问题,平面上、剖面上都会出现畸形图案,让人们治理的思路也难以清晰,甚至会自相矛盾。例如,一方面主张破除生产堤,甚至对河道整治措施也有怨言,目的不外乎是希望增大洪水的漫滩几率,加强滩槽水沙交换;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给下游一个所谓的“有利”水沙条件,减小漫滩几率,显然这两方面存在着矛盾。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根据当年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下游河道冲刷的实测资料,大都认为小浪底水库在拦沙期对黄河下游减淤作用巨大。小浪底工程投入运用几年来,在水库已累计淤积泥沙10多亿m的条件下,下游仅冲刷3亿多t(人海泥沙仅1亿t左右),而且还经常出现上冲下淤的不利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几年遇到了偏枯的来水条件(来水量只相当于原设计入库水量的一半,年均来沙量仅有3亿多t)。显然,如何用好小浪底水库这张黄河下游治理的“王牌”。其前提是必须研究清楚黄河未来水沙的变化规律。

2黄河下游治理要重视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从外流域调水济黄。为增加来水量,需要同淮河流域甚至汉江流域的河流相沟通,尤其是在淮河流域、汉江流域的暴雨期,可将淮河流域、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水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各大支流洪水的入海通道。只有将其他流域的灾害水变成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沙、灌溉及生态环境用水,小浪底水库在调水调沙运用时才会有更多的余地和更好的效果,也才能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等相关地区供水。此外,还可进一步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把所替代出的输沙用水量再加以分配,尽量考虑黄河中、上游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局面,使黄河上、中游地区植被建设维持基本的生态用水量。这类措施对于黄河治理效果最佳,应作为主攻方向,否则,10年甚至20年后,黄河下游的状况将仍旧难以改观。

3加大宽河道整治力度,重点研究“二级悬河”治理对策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其中宽河段堤距较宽,最宽达24km,河势游荡多变,经过多年整治,主流摆动幅度大大减小。然而,由于近20年洪水漫滩几率小,泥沙淤槽不淤滩,一些河段“二级悬河”发展迅速,使不少河段“槽高、滩低、堤根洼”的现象更加突出,对两岸防洪的威胁急剧加大。因此,“二级悬河”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应是黄河下游治理的主攻方向。建议在调查“二级悬河”分布部位及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预测其演变趋势,判定各级洪水可能发生滚河或顺堤行洪的危害状况,制定相应治理对策。

河道整治是宽河段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抓紧整治黄河下游游荡型宽浅河道,尽快建成理想的泄洪输沙通道。河道整治工程还是防洪和防治畸形河势的前沿阵地,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减轻大堤的直接压力,防止发生横河、斜河、滚河。2002年7月习城滩万寨渠堤冲决,并经串沟直接逼近大堤,这实际上与河势下挫、工程控导不力有关,如果河道整治工程配套,就可避免这一险情的发生。

所谓的“二级悬河”,实际上是超饱和挟沙水流在已成为悬河的宽河段上,沿固定流路长期造床的必然结果。人们在游荡型多沙河流模型试验中发现,只要滩地空间足够大,即使没有生产堤和护滩工程,在某一时段内也能形成槽底高于滩面平均高程的悬河,若堤外地面低于堤内河床高程,此时即相当于“二级悬河”。这说明在黄河下游上段这种宽河条件下,滩地不可能产生均匀的淤积,即使不修生产堤,不建河道整治工程,由于自然堤逐渐形成(造成滩唇高仰)的原因,大堤内侧的堤河也会存在,堤根还会低洼。

非游荡型模型小河试验表明,超饱和挟沙水流致使滩槽高差减小的速率较大,表面上看流路较稳定,但随着主槽河床抬高,水流逐渐漫溢,出现滩唇和滩地横比降。当槽底比滩面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形成了严重的“二级悬河”局面。滩地逐渐出现串沟,又逐渐夺溜改河,最后主河还是“滚”过去了。在黄河下游窄河段也存在这种可能,例如,在山东长清顾小庄一桃园段,黄河溜势往东北方向急转,1958年及1976年洪水期在桃园附近都曾发生过裁弯取直、河势改变的险象。近20年来该河段主槽淤高了2~3m,滩地淤积很少,滩唇普遍高于洼槽2~3m,形成了更为不利的局面,目前的设计洪水位比1958年及1976年最高洪水位高出3m左右。以此为依据,赵业安等专家预测,一旦发生8000~10000m/s的大洪水,洪水很可能撇弯走直,在顾小庄一桃园之间改道,顺着洼槽直冲长清归德镇、长清区城区一带及玉符河右岸睦里闸一北店子大堤,致使部分滩区发生毁灭性灾害,并危及上下游河段的河势变化及防洪安全,进而威胁到济南市新市区的开发。

笔者进行的清水造床第一组试验,选用密度略大于1t/m的塑料沙铺成河床边界,河床可动性强,易形成游荡型小河;只是由于挟沙水流没有处于超饱和状态,因此河床未出现严重堆积,没有形成“二级悬河”。第四组试验与上述第一个组次试验的水沙及河床边界条件相同,只是加上了河道整治工程和一些生产堤。试验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及生产堤的修建,加快了“二级悬河”的形成速率,同时加重了“悬”的程度。这时小的河槽摆动虽然少了,但又可能不断孕育着大的摆动、大的灾害。

人们最关注东明、长垣等几个“二级悬河”局面严重的河段是否会出现滚河,所以在两岸修了不少防护工程。实际上,在中、上游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二级悬河”的范围会不断扩大,程度也会逐渐加重,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将加大,引起的灾情将越来越重,易出险情特别是易滚河的河段也会增多,例如在东坝头以上河段也会出现滚河现象。1996年笔者进行花园口一东坝头河段小浪底水库正常运用后的河势变化预报试验时,曾采用了包括高含沙水流过程的水沙系列。模型中花园口河段淤积严重,主河高程比老滩还高,试验中出现过部分水流在双井工程上首进入支流的不利局面,甚至流量在10000m/s左右时,大河曾从双井工程下首分流进入原阳高滩,最后全部夺溜滚河。多年前这一试验结果说明,这一河段的河势已相当严峻。

“二级悬河”的根治必须同黄土高原的治理及从相关流域调水结合起来,即运用工程手段,改变多沙来源区的侵蚀基准面,拦减泥沙。黄委正大规模修建淤地坝,这是一个机遇。实际上,如果修建“石埂梯田”,也能长期有效地保持水土,中东地区数千年前修筑的这类梯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20年前笔者曾设想,如能把黄河下游数万名修防人员抽调一半到中游搞水土保持工作,那么下游治理的压力可能自然减轻;体制上的变化,又会促使本来准备堆放在下游的大量石料上移到黄土高原,减沙入黄效果将会提高,下游河道的危险局面也将必然改观。应该承认,如何通过机构调整把节省出的大量人员划拨到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大规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专治黄河多沙这个症结,也是值得研究的。

4黄河下游宽河道边界应有新的布局

谈“二级悬河”成因时,涉及宽河段这个边界条件。宽河段内广大的滩区,既是行洪区,又是滩区181万群众生活生产的家园,同时也为“二级悬河”的形成提供了空间。鉴于滩区民众完全迁出和完全破除生产堤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并且水沙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改善,因此“二级悬河”的治理措施必须在改善宽河道边界条件上做文章。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图形应该与未来洪水相适应,目前大堤堤距太宽,但又不可能废弃,因此在大堤上还要有目的地修建防护工程,确保万无一失。两岸大堤相当于历史上的遥堤,应成为后方防线;生产堤需要在原基础上对易受主流顶冲部位加以改造,同时使两岸生产堤保持必要的行洪、滞洪宽度。新的生产堤与控导工程相结合,与行洪相适应,可减小生产堤被冲决的可能性,因而该堤一般不需要裹护,而且在有些地方还要预留分洪口,让洪水上滩,以便在滞洪的同时不断淤滩。控导工程与生产堤共同构成了第一道防线,生产堤实际上相当于历史上的缕堤,堤距5km左右,已给大洪水留有足够的空间。由于有控导工程约束河势,因此第一道防线的安全性是历史上的缕堤难以相比的。公务员之家

因控导工程需要经常防护,故在大堤与控导工程之间需要修路。若将该路的修建标准提高一些,迎水面加以护坡,或在路两旁特别是上游种植一些与水流相适应的灌木,同李殿魁设想的“软约束”类似,这种可用于防汛抢险的路相当于历史上的格堤。滩上的村庄与大堤连接的地方也要修建起格堤作用的道路。有了格堤后就可以有计划地淤滩治滩,遇到超标准洪水时又可分洪、滞洪,使各方面运作的空间增大。

滩地的居民完全搬到黄河大堤以外给国家造成的压力巨大,而且会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可行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新的管理体制或模式上下工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村台建设,不能不断改建,房屋建筑应制订出“与时俱进”的方案,创造出适应滩面不断淤高的新结构,要研究出专门的框架结构的房屋,一方面可不断加高,另一方面洪水上滩时又可避水。整体来讲,要对宽河道平面形态和滩区房屋结构加以改善,使其既能适应流量越来越小的中常洪水,又能在大洪水到来之时确保黄河安澜和滩区群众安全,走“弹性治河”之路。

5黄河口治理可采取“输,挖、分"并举的方案

对黄河口治理方案应加强研究,笔者认为要围绕3个字做文章,即“输”、“挖”、“分”。

(1)“输”,就是束水攻沙,输沙人海。首先要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建设,这样可起到束水攻沙的作用,同时要认识到,黄河河口地区来水有限且不断减少,如果不强调借用河口海洋动力,河口会不断延伸、摆动。李殿魁提出的“三约束”理论,特别是巧用海洋动力这一点,对黄河口治理十分重要。数学模型计算发现,人海后泥沙迅速淤积且主要堆积在海岸两侧,只有充分利用河口海洋动力,把刚淤积在近岸的泥沙不断地掀起并输运人海,才可能长期保持河口稳定。近海区束水攻沙要靠特殊的工程控导,若按照李殿魁的双导堤布局思路,以何富荣水力插板技术为依托,也许可以通过科学攻关,找出一个影响拦门沙形成过程和减弱拦门沙的途径。不难想像,双导堤深入海内越远,受海洋动力的作用就越强。

(2)“挖”,主要是挖沙疏浚。挖沙可以抑制河床抬高,稳定深槽流路,也可以消减拦门沙,甚至降低侵蚀基准面。但是要解决堆沙空间,并选出好的挖沙措施。目前河口地区有大量的平原水库,既然建有平原水库,那么在两岸就可以建平原沙库,利用这个空间把挖出来的泥沙储存起来。挖沙疏浚措施中应首选水力冲填的方法,再结合山东黄河河务局研制成功的“汇流集浆器组合系统”,就可远距离输送高含沙水流,这种方案不仅输沙效率高,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时,把泥沙输送到两岸平原沙库中,相对提高了地面高程,土地盐碱化程度可随之减轻;细颗粒泥沙的增加,也增强了土壤肥力,对当地农业发展有实际意义。

(3)“分”,就是分洪。多年的河口治理实践表明,黄河可以保持独流人海的局面,但对于稀遇洪水,应利用原钓口河流路进行分洪,解决防洪和其他相关问题。目前西河口10000m/s流量相应水位不超过12m,但该标准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给出的,目前来看,其约束条件并不十分确切、科学。实际上,出现10000m/s洪水流量的几率很小,且通过分洪(而不是改道)的途径同样能满足西河口相应水位不超过12m的要求。

河道治理论文范文篇9

树立服务理念。通过在局委开展“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建设,在基层开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基层党组织,在全体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树清廉之风,建和谐*”、“做勤廉好干部,建和谐新农村”等活动及利用举办党员干部冬训、轮训、党委理论中心组、公务员“周末课堂”、“金沙大讲台”、“全民学习日”等载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分别开展五大主题教育,即: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主题教育;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引导水利干部职工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水利人服务水利自觉性。

宣传服务理念。推进以水环境整治、机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为重点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对外宣传水利、歌颂水利。近二年来,在市、省、部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在《江苏水利杂志》就达4篇,自办《*水利》30余期,对外信息300余条。两年中,内部自办橱窗宣传栏10期,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我为奥运做贡献”、“关爱女孩成长”、“世界水日”等板报展20多块,建国60周年“盛世华诞水利巨变”成果展、抗灾减灾、促进和谐等展出8期20多个水利建设和防灾减灾成果,悬挂张贴各类宣传标语、条幅近百条,并举行“节水知识进社区”、“水法宣传到广场”等公益性宣传活动,向社会宣传服务理念。

培养服务理念。认真组织开展“争当文明市民,共创文明城市”道德实践系列活动及“阳光行政、文明执法”行业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推行信访接待“五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你好问候,一杯热茶相敬,一把椅子让座,一声再见相送。开展“让行业更文明,让群众更满意”优质服务系列活动、“变革我们的思维,创新我们的发展”大讨论活动等。组织实施“双五”工程,一是实施解放思想大讨论“五个一”工程,以服务为主题,开展一项教育、展开一次调研、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我为水利发展献一计,进行一次讨论交流“五个一”工程。二是参加全省水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五个十”工程,即开展“话水利”、“颂水利”、“爱水利”、“吟水利”和“治水利”为载体的10篇论文、10篇水利人风采录、10篇水利人格言、10篇诗歌散文征集和10名文明职工评比。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增强了感染力,培养了团队服务意识。

实践服务理念。选择重点,实施帮扶计划,重点对经济薄弱镇和茅山老区的水利建设实施资金倾斜,将水利工程经费的补助标准提高10%。开展局、村文明共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与直溪镇井庄村、天湖村、新河村开展局、村文明共建活动,先后拨出水利专项经费75万元,用于农村水利建设配套,节水灌溉和乡村路桥建设、改厕、绿化等项目。为群众排忧,为职工解难。为水利系统实践服务又一举措。近二年来,先后为百余人次发放补助救济金近30万元。为解决拖欠职工工资,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次性兑现拖欠的441万元职工工资,回答了群众是否满意这一问题。

河道治理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流域治理;投资模式;市场化;公司化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政策导向明确,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防护林和涵养林体系建设、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等一大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稳步推进、实施,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是,我国生态系统历史遗留旧账繁多,生态退化形势严峻。流域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流域治理一般指流域范围内河流、河道、堤岸、相关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系统性治理,因其范围广大、内容广泛、专业众多,对区域社会、经济有很大影响,且投资巨大等因素,流域治理受到极大重视,但仍难以大规模实施。永定河是京津冀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走廊,但是污染和退化等现状可谓触目惊心,水资源过度开发、污染严重、河道断流、生态系统退化,且存在部分河段防洪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精神指导下,随着PPP等模式逐步展开,各地推出的环境治理类投资建设项目层出不穷,永定河流域治理也采取了四省市联合治理,并引进战略投资方的方式,以市场化、公司化模式推进实施。市场化模式实施准公益性项目,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实施环境治理类项目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永定河流域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我国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极度影响居民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重要问题,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永定河在京津冀晋四省市范围内,现有入河排污口116个,每年排入河道的废污水达3.19亿吨,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约3.57万吨、0.56万吨,超过纳污能力1.57倍、7.6倍。全年干涸的河段达到10%,主要河段年平均干涸121天,年均断流316天,生态系统极度退化。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9.8%,而且仍在衰减;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26.8%。永定河上游有1.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治理,河湖、湿地率仅2%。下游平原河道1996年后完全断流;2000年后河口入海水量较多年平均值锐减了97.5%。目前,河道和环境治理以行政区域划分,跨区域、跨行业议事、协调机制较弱,协同管理能力较差。从地区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往往沿河发展,河道至今仍贯穿很多地区的核心区域,河道及两岸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后,给区域整体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河道和流域治理及生态修复往往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这类项目基本归为公益或准公益性项目。以往的实施模式往往是政府投资,专业企业具体实施,项目完成后政府再逐年拨款,保持项目内河道、涵养林等清洁、健康的状态,同时对相关设施逐年维护。随着国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这类项目逐渐增多,而且项目往往呈现大型化趋势,要求投资力度必须同步加大。但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受限,难以应对多个大规模项目同步开工。即使如北京等超大型城市,财力保障能力较强,这类项目完工后长期的维护费用也将成为不容忽视的政府财政负担。在永定河项目中,按国家发改委等三部联合印发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公开稿)》,该项目总体囊括重点建设项目78个,匡算项目估算总投资396.8亿元。而且需要在2025年前完成全部投资。虽然一般水利项目都会有国家补贴资金,但是一般也只有20%左右,需要地方政府承担的资金量仍然很大。而且,随着项目建设逐步推进,即使不考虑估算投资额可能无法覆盖日益增长的征拆、人工、材料等费用,按50%的资金来源于贷款并且按基准利率计算,项目完工后每年贷款利息都将超过9亿元,再考虑865公里河道和相关设施的维修维护费用,将对地方政府构成巨大且长期的财务负担。

三、永定河流域治理市场化的基本方式

以往的河道治理以行政区划为界限,各行政区负责本区域内治理项目,并由政府全额出资。这不仅不符合流域治理的本质要求,也将形成长期的政府财政负担。永定河项目进行了大胆创新,建立了全新的协同治理机制,采取市场方式进行整体运作,由京津冀晋四省市、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交集团)共同出资,共同组建“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定河公司),由该公司负责项目的总体实施和投融资运作。在实际治理工作中,永定河公司将构建“1+N”的公司体系。“1”是总公司,主要负责项目实施和投融资运作;“N”是若干分(子)公司,由永定河公司、项目所在地政府、企业、社会资本方等共同组建项目公司,具体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营。成立公司后,项目总体由永定河公司投资。为了不给财政带来过重负担,该公司需进行多种经营,实行“一地一策”发开盈利模式,主要依靠三个方向的发展实现长期的资金平衡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依托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土地增值等收益、提供永定河生态水量服务、产业开发。同时,永定河公司依靠治理带来的生态、环境空间的提升,与沿线政府洽谈合作,实施体育休闲、健康养老服务、文化旅游产业、拓展项目供水服务和林业资源综合开发经营等获取收益。保持该公司长期现金流入,用以保障项目长久资金需求。(一)市场化模式的优势1.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永定河项目采用市场化模式进行整体运作,由京津冀晋四省市政府和引入的战略投资方———中交集团共同投资。这类投资一般仅限于资本金部分,部分资金需求可以依据水利项目的基本情况申请国家和地方补贴。按一般基建项目融资比例,至少一半以上的投资可以融资解决。如果各类融资方式使用恰当,按照国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的规定,理论上最高可以融资80%的资金,但考虑到这类项目盈利能力有限,预计融资规模不会超过60%~70%。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资压力达到很大程度的降低。由于流域面积广大,而且沿河周边包括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这对于社会投资人的吸引力极大。社会投资人往往不只是关注河道治理和环境改善项目,而是对流域内涉及的相关产业存在很多设想。永定河公司就综合考虑了通过土地增值、体育休闲、健康养老服务、文化旅游产业、拓展项目供水服务和林业资源综合开发经营等获取收益。2.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流域治理项目涉及的区域和细分领域跨度都较大、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多,以往需各政府部门相互配合,各自落实自己管辖的领域,如水利部门管河道、林业部门管树木、农业部门管农田,还有排污工厂、居民违建、集体土地违规使用等问题。相关部门繁多,相互配合推进效率极低,而且互相之间经常难分主次,一个流域治理项目实际变成了各领域的多个行业项目,整体项目管理水平很难提高。但是通过市场化实施后,必然采取公司化治理方式。在永定河项目中,永定河公司设立多个对应部门,实际是将相应的政府责任进行集成。这些部门在公司的统一指挥下,上对各政府部门,下对用永定河总体项目,在公司层面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管理水平可以得到很大提升。3.打通跨行政区治理界限行政区划是我国管理各项事物和各类项目基本区分界限,但对于河道、水流或流域来说,却违背了客观规律。流域治理中水、岸、植被、设施等环环相扣,是一个紧密的复杂系统,但归口管理上,涉及水、农、林、牧、渔多个领域,如有建设内容还需发改、建设、环境等政府部门审批,上下游又由多个、多级政府部门管理。流域治理本身复杂程度高,再对应分而治之的各级、各地、各行业政府部门,可以说难上加难。虽然各区域行政机构之间有着正常的沟通协调程序,但这种程序繁杂、拖沓,效率很低。尤其在上下游存在利益冲突或各行业部门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下,项目推进难度极大。由一个公司总体统筹实施可以使上下游进展计划性更强,更加科学有序,水里岸上更加匹配。在制定实施计划后,由公司分头去向各政府部门申请、报批,秩序性更强,可有效解决项目跨区域问题。4.提升沿线经济发展活力永定河项目治理河长865公里,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跨度极大,流经区域经济状况各异,既有北京、天津和某些经济情况较好地区,也有河北、山西大片区域亟待开发。永定河项目实行公司化治理,公司为了解决持续发展和赚取利润的压力,会主动摸索沿岸休闲、旅游、林业等资源和区域供水、土地综合开发等各类商业机会。尤其对于旅游产业,各地开发热情高涨,但往往一个区域一个景点,难以构成吸引客流量的关键因素,各地区相互配合又往往难以实质推进。而永定河公司则是既有开发动力,又有统筹开发高度和资源整合能力的理想主体。按照目前“区域旅游”或“全流域旅游”概念,区域或流域内的旅游资源必须要经过整合,组合式、搭配式开发,让流域旅游具备深度、广度和多样性优势,使之具备开发深度游和特色游等旅游产品的基础。(二)仍需解决的问题1.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流域治理类项目由于需求资金规模较大、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属性较强,所以即使采用市场化和公司化模式,一定时期内往往也不能脱离政府财政支持,政府难以完全摆脱负担。如果流域治理公司在经营中由于其自身经验、能力或管理等问题不能整体掌控流域内多种产业的经营开发,或经营开发模式、规模不当,导致亏损,或不能对流域治理项目形成资金支持和收益补足,那么肯定会转向政府要求补助,从而形成了实质上的政府兜底,这与市场化模式的基本方向是有一定冲突的。2.地区产业发展中的不公平竞争在明确市场化、公司化实施流域治理多方面优势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认识到组建一家公司实施各类项目、开发各类型产业的难度。如果该公司优先介入了流域优质资源,但未能建立足够的执行能力或吸引整合行业领先资源、合作伙伴,则会形成对资源开发深度不足,不能完全体现资源价值,形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如流域治理公司未能形成平台属性,专业公司又不能与其达成合作意向,则难以进入该流域范围开展业务,形成流域内产业公司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本身有悖于市场化的本质,也不利于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四、流域治理实施市场化模式的建议

(一)谨慎评估开发价值,控制政府或有负债。在实行市场化开发前,必须进行区域谨慎评估,对当地可开发的土地、旅游、康养、农、林、渔等资源进行摸排,并对开发可能带来的资源价值的提升进行谨慎预判。在资源价值充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较为完全的市场化,由政府和投资人进行公司化运作。如果资源价值不足以支持整体流域治理,那么要对可能形成的政府负担作出较为清晰的判断,避免形成在开发过程中投资越大、潜在政府负担越大的局面,造成大量的政府或有负债,违背了市场化的初衷。(二)明确政策界限,维持适当竞争。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必然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否则也不足以吸引投资人,不能形成流域治理提升资源价值、资源价值支持流域治理的良性循环。但如果政策支持没有界限,为了加快治理和开发进度失去了“裁判员”的控制地位,那么就容易造成区域的无序发展,也可能失去对某些细分行业优质企业进驻的吸引力,甚至造成其进入的障碍。市场化的流域治理公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政府之下的“管理机构”,从而失去了市场化的优势,形成变异的审批制度。所以,政府各部门需要对市场化开发提供明确的政策支持清单,让企业依法、按政策开展经营,同时维持区域内各领域投资吸引力和整体经济活力。

五、结论

目前,我国已逐步展开了大规模的环境治理,在中央各项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普遍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大量的环保项目陆续实施。流域治理属于综合性的环保项目,区域广、难度大,且涉及细分专业很多、需要的投资量极大,而且普遍没有投资收益,属于公益、半公益类项目,对政府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类似永定河项目的市场化流域开发模式,可以降低政府负担,及时落实流域治理与环境提升项目,同时加速开发流域内多种资源,增强沿岸地区的经济活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一举多得。只要能够控制其对财政的依赖处在合理水平,并进行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将是极具普遍推广潜力的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宜瑜,,等.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公开稿)[EB/OL].http://njs.ndrc.gov.cn/gzdt/201704/P020170424569920046404.pdf,2016.

[3]邓红兵,王庆礼,蔡庆华.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6):18-20.

[4]曹宝,罗宏,吕连宏.生态流域建设理念与发展模式探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1):3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