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老城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30 03:12:16

城市设计老城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范围不断向拓展,与此同时,老城街区功能日渐衰退,往往形成功能空心化的现象,并由此引发诸多不良后果。老城街区一般是城市商业的发源地,不仅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以及特色空间的塑造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老城街区仍从各方面影响城市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是城市中最具活力、历史层叠感和魅力的场所。因而,对老城街区的规划应探索如何自上而下地从街坊尺度出发,探索因地制宜的活力塑造策略。浦口老城一条巷概念规划就是从街巷尺度出发,通过延续老城街区历史文脉,小规模地植入新空间、新业态,使新旧建筑和空间混合并存,使历史空间具备更全面的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1浦口一条巷街区概况

1.1项目概况。一条巷地块位于南京市浦口老城区,面临城南河,滨河景观良好(图1)。明万历年间,这一带为官衙所在地,到了民国期间,这一带聚集了很多公共类院校。一条巷周边有文庙历史建筑和凤凰山公园,内部有宗教文化建筑。目前,该地的建筑大多以工业厂房为主,且大都破败荒芜,无法彰显老城形象,作为文德路至老城核心区的入口地块,其建筑肌理和功能急需进行更新与置换。规划地块周边商业发达,地块西侧是浦口区政府,北侧分别是江浦中学与江浦实验小学,南侧是浦口商业的核心地段,周边情况复杂,如何通过城市地段的更新,达到既能满足周边商业服务需求、又能有效提升场所活力与公共空间品质的目的,成为本项目最大的难题。1.2用地性质的变化。一条巷的用地性质是经历几次规划调整后确定的,由原来的工业用地、社会停车场用地和宗教用地,到初次规划为商业用地和城市绿地,最后将宗教用地作为历史文化保留,地块性质最终调整为宗教用地、商业用地和街旁绿地。一条巷的街区用地经历二次的控规调整后,最终形成较为理想的土地利用组合模式。1.3使用人群的变化。用地性质的改变赋予了一条巷地块与之前不同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空间活动变得更加丰富。更新之前,一条巷聚集的人群主要是一些居住于此的工人、店铺主,以及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士,人群之间相互孤立,没有联系,各类空间缺乏互动,空间割裂较为严重。而现在通过用地性质的更新调整,保留了之前的宗教用地,改原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和街旁绿地,使用人群转变为居民、游客、创意工作者和市民。使用人群的变化相应地带来了使用空间的变化,不同类型的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分布,由于人群的流动,不同空间的关联度得到提升,使空间重新焕发了活力。

2浦口一条巷街区更新策略

2.1空间开放与连续性。老城中心街区肩负着保护历史的重担,又承担着延续历史的责任,在其更新规划中应该赋予其时代功能。老城中心街区可以为市民提供多样性的消费场所,老城中心区的更新应注重空间的开放性,确保市民在区域更新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城市资源。浦口老城的一条巷经过变更控规层面的用地性质,主体由工业用地变为商业用地,考虑到一条巷的历史文脉,在尊重原有空间秩序的前提下,将文德路入口规划为街旁公园,通过规划中央步行轴线,使其在空间结构上与周围街坊相连接。规划地因内部多条小街巷和里弄连通,使一条巷在空间上与城南河相贯通,增加开放空间的可达性。通过厂房的更新改造、商业服务空间的扩大,以及绿化广场的构建,一条巷的界面形态得到了重新整合,界面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得到提升。2.2空间肌理延续与创新。老城区的街区是通过多种资源要素长时间的叠加、经过演变后形成的一种较为合理的空间关系。所以,在老城区街巷的更新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保护这种老城的空间格局和街巷肌理。延续城市文化主轴是本次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次规划提出,一条巷老街将结合周边的凤凰山、求雨山和江浦文庙,形成完整的城市环状历史文化轴线。一条巷地块肌理塑造的新要素包括:一是街坊道路肌理。规划延续基地原有的小街坊格局,保留一条巷西侧临路一侧的商铺,保留基地内部因为厂房而形成的巷弄式道路肌理。充分考虑从文德路前来的游客游览需求,通过沿街巷立面风貌更新等方式,强调一条巷作为历史文化轴线的引导性。二是地块内的肌理。延续对传统小街巷的划分,对一条巷工厂遗留下来的道路肌理进行提取和再创造,形成短、窄、密的小街和多里巷的肌理形态。2.3建筑的保留与创造。根据对一条巷建筑形态的分析,本次规划认为,一条巷的建筑更新不仅仅是对建筑现状的改造与重建,还是结合历史建筑与新的经济、社会背景进行的再创造,从而使废图2现状土地利用图图3原控规用地性质图4调整后控规用地性质图5建筑单元生成分析图6建筑单元组合生成图7内部交通流线生成弃的建筑成为新的吸引点。基于对历史因素的考量,一条巷的商业建筑形态采取民国时期的风格,主要选择中国传统坡屋顶围合院落的建筑形式,在传统建筑中植入艺术、文化等要素的功能,构建沿城南河边的一组低层建筑群。一层为商业空间,二层利用一层屋顶形成二层平台,一层空间有三个室外楼梯可以通往二层,坡屋顶建筑利用二层平台形成其室外空间,两层平台连通,方便人们的交流,形成各类趣味空间(图5、图6)。一条巷道路西侧是德明图书馆,在城市设计中作为保留建筑存在,通过空中廊道与一条巷商业地块的连接,构建一条巷的文化承接平台。本次规划将一条巷定位为“商业+文化”的主题街区,打破单一的商业模式,通过丰富街区的活动,使街区更有活力;同时,通过主体建筑沿城南河构建的布局方式,形成良好的沿河景观风貌,展示江浦历史,承载江浦文化。2.4多维立体交通体验设计。一般来说,只有具备舒适的步行条件,才能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步行体验,增加逗留和消费的机会。在步行空间体验的设计中,应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征,“在增加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诱发可选择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本次规划的步行空间体验设计主要运用立体交通模式来串联基地内的各个景点———公园、图书馆、街巷、城南河、清真寺,形成“起、承、转、合”的历史文化景观序列(图7)。基地的东侧为城南河,南侧为城市主干道———文德路,交通量、人流量较大,本次规划在基地的南侧设计了城市街旁绿地用来疏散人流,基地内部倡导空中与地下立体交通模式,通过空中廊道的嵌入,将基地内部的建筑串连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院落空间形式,增强内部商业之间的粘合度,形成完整的商业流线,并且加强与南侧图书馆的联系,使文化与交通流线之间更好地进行融合。2.5业态类型控制。在街坊尺度上,本次规划利用城南河的开放空间与文德路的街旁绿地,在东侧构建环形步行体系,丰富人们的文化活动,增强体验性;在西侧则强调建筑物的新老交融,加强对休闲业态的控制。通过配套服务、业态的选择和组织活动,本次规划设置一条巷的特色体验流线,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同时,本次规划鼓励在广场、建筑首层退界空间或沿街的灰空间划分活动区,用于举办临时性的艺术展览、时尚演出等活动(图8);设置临时性的服务设施,如座椅等“街道家具”,提供露天咖啡、售货和信息咨询等服务,以提升区域的活跃度,丰富城市文化。

3结语

当前,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大量老城街区空间品质的下降、历史肌理的割裂、粗暴的拆旧建新等问题,老城街区更新改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在城市更新的语境下,基于老城街区的既有格局,从小规模尺度更新出发,在分散地、局部地植入新空间、新业态,总结出“空间开放性与连续性,城市肌理延续与创新,建筑保留与创造,步行空间体验设计/业态类型与控制”五大策略,使得历史空间具备更全面的功能,促进老城区活力再生,体现城市空间的文化和社会等的重要意义,笔者希望本次规划能够为其它老城街区的更新规划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明伟.城市中心区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吴寅妮.南京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中的功能定位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3]刘云,杨素贞.城市地标和城市地标保护[J].南方建筑,2016(2):86-90.

[4]申珊珊.步行商业街区活力营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5]卢济威,任雷.建设宜人、活力、特色的城市中心———浙江临安市中心城市设计[J].建筑学报,2002(10):47-50.

[6]王天青.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中心区功能完善规划———以《青岛中心区完善与整治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增刊2):25-27.

作者:宋洋 方遥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