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研究论文3篇

时间:2022-03-28 10:28:02

城市设计研究论文3篇

第一篇

1规划背景及项目历程

大连,位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亚经济区三区相叠的交汇处,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优势。随着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城市确定西拓北进的发展方向,将城市西拓至旅顺、北扩到金州。大连市体育中心位于北拓的重要节点,通过对其周边区域的改造,将推进大连主城区的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北进的步伐。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是以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主要比赛场地之一的体育中心为核心形成的片区。体育中心是大连市为举办2013年中国第十二届全运会而兴建的现代化体育场馆,该项目作为大连市的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直接推动了体育中心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工业区和物流仓储区的搬迁改造,与之配套的商业、旅馆业、文化娱乐等项目及规划居住项目的兴起将带来城市新一轮建设,形成一个全新的大连城市形象。兴建的“鹏辉新天居、南岭花园、井西小区、绿园小区”等一批新型居住区,以及配套建设的商务办公、医院、汽车4S店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使该地区的城市面貌将在全运会之后焕然一新。

2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体育中心周边区域作为大连体育新城建设的标杆,以高端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技术和举措作为大连北部地区建设的形象和技术典范。规划形成一个集商务办公、运动休闲、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度假、高档居住为一体的大连北部第一个低碳城区。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到对运动理念的延续、对整个南关岭片区城市肌理的传承、对体育中心相应配套的承担和对周边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最终,使其成为大连后亚运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起点而带动新一轮大连北部片区的城市化进程。

3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

通过科学、合理、务实的规划和适宜的空间设计理念,着力建设一个功能聚集完善、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形象鲜明的低碳生态核心区,展示大连北部未来城市中心的标志形象。规划最大化利用区域景观资源,引入“环”状公园理念和步行休闲绿环系统,形成网络化的生态绿化空间。当下的步行环境空间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小型开放空间、步行商业街、人行空中步道系统、地下步行街、混合式步行街、小区绿化步行道[1]。

4总体规划

4.1区位条件

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北临新机场沿岸商务区,南临中华路城市副中心,西临医疗卫生中心,东临大连北站,总用地面积约3km2,优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在整个南关岭片区的地位和所能起到的作用。

4.2规划目标

规划区内着力打造以体育中心为起点,向东侧、南侧和北侧延伸的三条功能轴线———中心商务发展轴、体育配套运动轴、低碳生态休闲轴。中心商务发展轴:两侧布置商业、商务、办公、金融、娱乐等功能。体育配套运动轴:两侧布置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住等功能。低碳生态休闲轴:两侧布置商住、居住等功能。规划更多的安排公共功能,强调混合,将商务办公、餐饮娱乐、酒店居住等组织在一起,保障24h活力。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和主干路构筑多条市域交通联系走廊,强化规划区的地位和区域纽带作用。区内规划公园四处,其中自然山体公园两处,社区公园两处。规划通过山体绿化和“环”状绿带公园,形成多层次的生态网络体系。

4.3城市设计要素

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是整个城市北部形象的展示窗口,也是区域经济水平和环境水平的标志,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应注重各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性和景观结构的有机性,注重突出城市的特色。本次规划从《城市意象》的五个基本要素出发,旨在规划区内形成一个环境优美、景观怡人的城市空间形态。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结构可概括为:一个中心商务区和多个生态居住区,两条重要路径,四条形象界面,四处景观节点和五处标志物[2]。1)区域———绿色生态网络基地。规划以串联各分区的50m步行休闲绿环和城市主干路两侧绿带为基底,整体分为体育中心区、中心商务区和多个生态居住区,共同构成区内的绿色生态网络。中心商务区:体育中心以东、岭西路与岚岭路之间形成中心商务区,是为规划区提供商业生活设施和综合服务的中心。生态居住区:整个片区的建筑类型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体现舒适、优美的居住氛围。区内各功能组团间的线型绿色生态廊道,共同形成联系各组团的环状步行骨架,串联各步行集散节点。在街区内设置绿色丰富的步行小径,完善道路空间。用地面步行系统和绿廊将地铁站点及重要的公共空间相连接,这些步行联系将会逻辑性的成为大众交通至中心商务区的引导性路径,其周边地块的开发价值也得到提高。2)路径———景观视廊。山东路、岚岭路作为商业发展轴及片区主要道路景观带,通过对城市道路的有序塑造,突显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开放特性。南北贯通的山东路中间预留50m宽的绿化隔离带,伴随着街景立面的起伏变化,自然成为一条动感十足的都市景观大道。区内的交通性道路宜参照行车速度进行有机的空间组织,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或人工标志提供方向确认,绿化种植强调其个性,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标志。区内的生活性道路着力塑造“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基础上,拓宽人行面积,增加人形穿越道。在市民活动密集区和有特色的路段,设置休息区以增加行人滞留的机会。3)边界———沿街立面。体育中心周边区域规划的城市绿地会形成独特的“绿色”下垫面,能有效地改善当地的微气候,对整个区域的品质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3]。岭西路、山东路和岚岭路的沿线绿带以及片区西侧的防护绿地,是规划区域对外联系的最重要界面,也是人们对整个体育中心片区深入认知的窗口。岭西路、山东路和岚岭路两侧的沿街立面:通过打造以商务办公、生态居住为主、高低起伏的天际线,彰显区域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和生态共生。4)节点———绿色开放空间。核心景观:通过对区内两处自然山体的整治,把规划的绿地与区内的重点建筑有机结合,以突显强烈的融合理念。绿化景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内规划两处城市公园作为绿化节点,与区内50m的休闲绿环相互渗透。5)标志———标志性建筑物。结合城市景观节点设置五个标志性建筑,体育中心中央体育场作为地区发展的启动工程,以绝对优势的比例感及特色造型,成为区内建筑的重中之重。

5结语

目前各个城市中大型的公共建筑无疑已经成为城市的一张闪亮名片,在城市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责任。体育中心的修建不仅是为了一场体育盛会,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地区的改变,它会宣传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体育事业带来推动作用。21世纪体育产业将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大连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体现了自身的特色,涵盖了大型体育中心建设阶段影响物质空间融合的各个建设要素。

本文作者:王宇杨芳工作单位: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二篇

一、命题提出的背景

城市主要道路沿线设计往往以城市形象展示面的打造为最初命题,但是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城市主要道路的沿线区域由于其空间的线性特征、辐射面较长且较广,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及解决的矛盾也是纷繁复杂的,包括城市开发的土地价值经济性问题、新老城区的和谐发展问题、交通组织问题、自然人文景观融合问题、提升城市活力问题及落地实施等多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问题。

二、项目概况

许昌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腹地和军事、文化重地。许昌市城市用地目前正经历着跨越清潩河东移北上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近年来,随着许昌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东城区建设是城市空间由过去依托中心城区蔓延的模式向点轴结合模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东城区是许昌市今后发展的重点,主要路网骨架已经展开,行政区中心已基本建成,各项建设项目也逐步落实。莲城大道沿线开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莲城大道作为城市主干道位于东城区中部,东西向横跨东城区并一直向东延伸。在东城区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莲城大道作为许昌中心城区向东发展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今后东城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区域。因此,其对于莲城大道沿线城市形象、土地价值、城市品位的提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设计研究要点

1.土地价值提升和功能布局模式探索

土地价值、城市品位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莲城大道是具有集商业、文化、景观等多种资源优势为一体的黄金区域。如何将多种资源优势得到合理地利用,并以此引导周边地块的高效、有序地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确定功能布局,提升土地价值及城市品位,是本次设计研究的重中之重。同时,研究目的之一在于评价莲城大道沿线最具开发价值的地段,提出近期实施的重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实现整体区域的土地价值的提升。

2.城市空间形象问题

莲城大道两侧的部分用地现状已经开发建成,存在建筑风格多样、各自为阵、单一开发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莲城大道两侧的城市空间形象。在设计研究中,必须考虑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布局、建筑风格设计等手段,使规划地块与已建成地块的风貌进行协调统一。此外,本次设计研究的莲城大道区段中,东部与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等交汇处,是许昌主城区重要的入城口之一,承载着城市门户形象的展示功能。依据上位规划,交汇处的区域是以防护绿地、居住、商业多功能布局的复合型区块。如何利用各种用地功能及特点,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来展现入城口的门户形象,是本次设计研究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设计研究策略

1.建立空间价值的多因子评价体系

(1)单因子分析评价1)公共设施因子分析结合区域内重大公共服务设施(行政中心、文化广场、航空港等用地)对周边用地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为评价依据。2)交通节点因素节点因子分析依据上位规划的功能布局及轴线组织,明确莲城大道沿线道路节点的主次,以与节点的空间距离为评价依据。3)道路功能因子分析依据上位规划对各道路功能的定位,明确莲城大道及与其相交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性质及定位,以与各类性质主、次道路的空间距离为评价依据。4)景观环境因子分析结合现状及规划的河道、公园等用地,通过此类用地对周边用地环境的影响来分析,以与河道绿化、公园绿地等的空间距离为评价依据。5)旧城中心因子分析结合旧城中心的辐射程度进行分析,以距旧城中心的空间距离为评价依据。(2)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分析将各分析因子叠加,并将规划区内用地根据开发潜力划分为21类区域,分值越高开发潜力越大。开发潜力呈现沿莲城大道峰谷状分布的特点,其中呈浪峰特点的区域开发潜力较大。而这些区域主要围绕道路交叉口分布,包括由已有市场带来了一定商业氛围的学院路节点、新老城区交汇的智慧大道节点、入城口的许州路节点等。图1多因子叠加分析图与之前预期的开发重点有所不同,部分主要道路节点,例如魏武大道、魏文路等节点,由于周边功能集聚程度尚较弱,或者既有功能较为明确且并非高附加值的产业功能,因此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难以迅速产生开发带动作用和价值体现。研究结论建议,将这些区域作为二期开发的重点。

2.从缝合城市功能的视角明确业态的引导逻辑

莲城大道西接老城商业中心,东连京珠高速出入口,穿越魏文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带、学院路城市外环线走廊,北依市行政中心和航空港,周边城市功能丰富,这些功能的布局将决定莲城大道的城市角色和定位。设计研究从缝合功能的角度分析,提出将生活、商业、商贸等功能进行缝合,突出交和点的功能地位,以此进行辐射和功能扩散。在规划“一心两片”的总体格局中,“一心”为学院路商业服务中心,良好的绿地水体公园、未来的星级酒店、繁华的商贸市场,将形成强大的人气、而通过此节点,将“两片”城市功能进行缝合。包括西段综合功能片(老城区为主)和东段的商贸居住片(新城区为主),在功能和形象上形成较为自然的过渡。

3.融入城市文脉的空间形象设计主题

根据城市发展生长原理,设计采取点轴发展的布局模式,以点带面,进而带动整条城市风貌带的形成。节点均衡布局,异质定位,产生的城市磁场效应将引导其间的线性区域。从而得到提升整体城市功能的效用,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并且形象设计回归至文脉主义、人本主义的思想角度,提出了“风韵莲城”的设计主题,统领城市空间形象。从主题衍伸风貌定位,实现全局把握。(1)风门户特征,表达生态交通型节点。(2)韵述古论今,表达景观型节点。(3)莲景观核心,表达景观、商业综合型节点。(4)城功能导向,表达生活商业综合型节点。

五、结语

莲城大道项目思考的出发点是城市形象、功能、价值的契合,这就决定了以往单纯的、基于城市美学的设计策略很难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思考的创新点在于将逻辑分析、价值分析引入传统的城市设计体系,运用基于GIS软件的因子权重评估技术、全方位把握分析过程,量化分析结果。回归到立项的初衷,在面向实施、做实设计的目标下,感将性的美学设计和理性的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相互交融,使得感性的设计有了更为扎实的分析依据,而理性的分析也有了更为直观的展示效果。随着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分析领域的拓展、技术手段的创新、跨专业的协作,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城市设计需要在规划设计体系中进一步体现其价值。除了在固有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升级创新外,更应突破固有的边缘,向外延伸拓展,建立更为全面、更具实际价值的分析研究体系和设计成果。

本文作者:王一波包晓兵工作单位: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第三篇

1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重要特征

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使人类活动具有意义、特征突出、形象鲜明、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其主旨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根据自己城市所在地方的民族、历史、文化、环境特点,通过对城市内在文化内涵及外在城市形态的发掘、探索,提炼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深刻印象。另外,城市设计区别于其他规划设计的不同之处是,城市设计研究的是整个城市空间,遍及城市生活的全部范围,是对城市组织结构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针对突出特征进行的规划布局和设计。

2南浔中心区城市设计

2.1南浔概况

南浔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北部,湖州市东部。其东与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0.3km,至上海市120km,至嘉兴市96km,至杭州市124km,至苏州市97km,距太湖9km。历来是江苏、浙江边贸城镇之一,是湖州至上海水陆交通干道,是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现代化小城镇。

2.2优势条件分析

(1)南浔位于上海至杭州的交通轴线上,受到上海和杭州两个大都市的社会经济辐射,南浔在此区域中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见图1)。上海、杭州两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紧密的交通联系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由此将会给南浔的发展带来更强大的推动力。(2)南浔位于太湖流域,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泽国风貌,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环境生态圈,具备成为生态型现代化居住城市的良好区位优势,也为南浔新区往生态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已人满为患,必然有城市人口向城市大量疏解的需求。由于南浔距离上海较近,且自身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氛围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所以人们去南浔方向旅游、度假、置业的可能性更大,频率更高,这无疑也给南浔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4)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体系,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价值。图3南浔水景分析图南浔既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灵气,又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散发着浓郁江南水乡的人文气息。

2.3设计理念

南浔城市设计应充分结合现有资源条件,从实际出发,以保护和传承城市特色为轴线,改变升华城与水的空间;以文化公园为主题,提升城市的整体定位,构建水乡生态与江南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城市中心区;并充分保护并利用现有旅游文化资源,突出南浔水体的独特魅力,形成新的水乡文化中心。不断强化区位与环境优势,创造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和聚居新区。(1)南浔水乡特色的体现。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南浔所具有的水文化是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其文化底蕴和迷人姿态所在之处,我们希望将这种宝贵的文化内容延续下来,体现其价值。在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心水轴:在对现状的观察和分析中,我们注意到基地内具有一条在南北方向上几乎是贯穿整个规划范围的水系,且位于规划范围的中部。无论是从其连贯性还是从其所处的位置来说,都在规划范围内居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保持这条水系,并考虑将它的地位更直接地展示出来,作为规划范围内的水轴,作为南北城市意向上的联系。沿着水轴中央作为行政办公用地及市民活动广场,成为地区的行政和市民活动的中心。水广场设计:水轴上的节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场我们同样考虑延续南浔的历史文脉和体现水文化的设计理念。我们将园林式布局方式运用到中心区的设计中,提出水广场的概念,即广场皆以水的形式出现。岸线规划设计:规划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岸线特征进行分析分类,提出不同的处理手法,以形成丰富多样的岸线景观,塑造兼具时代特色与水乡韵味的滨水空间。(2)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城市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无论在任何时期,我们都无法割断其与历史的联系,而应将城市的文脉尽可能地延续下来。南浔古镇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保存和发扬的价值,而在新的城区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同样需要在新城与旧城中找到紧密的联系,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延续下来。保护古镇文化特色,延续江南园林的结构特点,在规划中通过不同的景观延续轴线的开辟保持新城与古镇城市空间意向的延续。(3)城市公共空间组织———水乡特色的再现。江南水乡因水而生,水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市民公共活动的场所。在规划中,应避免因城市发展建设需要而对水体的破坏,考虑延续对于水体空间的利用,沿水体布置主要的城市公共建筑,组织城市的公共空间,再现水乡特色。同时也能够提高水体空间利用的经济性。

2.4城市设计方案

作为一个拥有历史与江南水乡独特气息的小城镇,规划考虑要创造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城市,避免自然环境及城市特色过于人工化的现象。规划着重从水体、景观、道路交通、建筑形态等方面出发,打造南浔中心区的整体形象。图2为南浔总平面布局图。(1)强化城市脉络,尊重水乡格局。基于对城市现状的研究,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南浔独有的水乡格局,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图3为南浔水景分析图。水轴:结合南浔原有水网条件,开辟了延续城市意向的两条水轴。其一,保持新区区中心南北向连贯的水系,将组织城市最主要公共空间的中轴线处理成水轴的形式,联系南北方向的城市意向。沿着水轴,中央布置行政办公用地及市民活动广场,成为地区的行政和市民活动的中心,水轴的南端和北端发挥其水网密集的生态环境效益,分别设置为生态型的公园和别墅区。其二,保持由市民活动广场延伸至规划范围东北角的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水轴,成为新区与古镇之间的视线通廊,以体现对南浔古镇的尊重。通廊上具有3个由放大的水面形成的开敞空间,包括中心区的市民活动广场、文化公园中辽阔的水面以及中学附近的水面,一直延伸至规划范围的西北角,实现新区与古镇在空间结构上的对话。整个空间中的主体的景观空间以自然开敞的、柔性的水体形成的滨水空间为核心。景点内部的水体处理,借鉴了中国园林中泉、瀑、溪、涧、河、湖等多种水体意象的运用,动静结合,形成丰富的水体景观风貌。(2)注重生态环境,创造景观绿带。绿轴:在规划中保持一条绿化轴线,由东至西贯穿整个规划范围,沿绿轴由东向西陆续展开文化公园、政府前水广场以及体育公园。因此,这条绿轴不仅是保证城市自然环境质量的生态廊道,而且是城市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展示平台。(3)合理布置交通,方便居民出行。道路交通:根据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南浔在规划中并未考虑修建地铁等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将是出行至新区市中心的主要方式,没有公共交通,新区市中心的活力将会受损,因此在整个新区市中心的城市设计中必须考虑公交系统的设立,在核心区的地段周边共设多处公交车站,同时与步行区域相衔接。另外,在城市设计中,步行者应受到保护,免受车辆干扰,为人们提供一个有趣和舒适的环境,考虑在中心区商业建筑内延续江南古镇水街的空间形式,沿原有水网设立商业步行街,在零售中心内实行“步行者优先”。保持商业零售中心的安全与活力。图4为交通组织分析图。(4)加强建筑整治,增强整体协调性。建筑应组织有序,既要突出建筑的主导地位,又要使建筑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创造界面建筑的统一性、连续性,使市民从整体而有韵律的物质形象中去感受城市文化的气质和精神,潜移默化中促进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基地作为南浔新城区,与南浔古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筑形体组合上,应考虑对传统建筑组合方式的运用,注重建筑体量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建筑立面的细部设计要维护景观整体的协调性,并使建筑材料、色彩与整个城市相得益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基地与南浔古镇又有着截然的不同,是南浔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古镇风貌保护分区中,它位于都市现代景观区。古镇需要被保护,但新区中现代化城市还应继续成长,人们的生活也要不断地前进发展,我们希望规划范围中呈现出的是一番现代城市欣欣向荣的繁荣风貌,因此在建筑的形体组合上同样要强调现代设计手法的运用,当传统与现代结合,历史与未来交汇,我们相信南浔将展现出更夺目的光彩。针对南浔的这个具体实例,我们力求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建立保护和延续南浔原有城市特色的目的,希望能够建立一种崭新的空间形态。

3结语

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形象特征及资源优势、地域特色,虽然目前城市设计工作存在编制技术标准规范欠缺,成果的可操作性、利益的兼顾性、法定性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加强城市设计的工作,对于提高城市空间形象,彰显城市自身的人文、历史、地理的特色,创造优美生活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我们要不断致力于推进城市设计的工作,增强城市空间的构筑。

本文作者:程莲工作单位:晋城市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