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下地域性研究论文

时间:2022-06-14 09:39:25

城市观下地域性研究论文

校园规划的地域性

城市作为我们现代生活的载体,既是当代规划实践不可回避的条件约束,又常常是规划设计的起点。如何处理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与周边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大学校园的地域性特征成为一大难题。图1自然山水风景图2岳麓书院1独特的“开放性”湖南大学所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场地毗邻岳麓山风景区,视觉敏感度比较高,校园建筑结合周围地形,或沿山坡、或站路缘、总体形态堪称“纳于大麓,藏之名山”[2],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迎接外来的游客。新的校园规划将这种开放性发挥到极致,校园没有设置围墙和校门,校园建筑以一种隐藏的策略,与城市的市政交通、游客行人、周边的树木花草,形成了以广场、运动场、绿地以及周围岳麓山脉为一体的开放性校区。校园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城市的态度、开放与包容。2轴线的变异自古以来,湖南大学就贯有一条明显的古文脉作为校园的主轴线。在新时期的建设中,负责整个校园规划的刘敦桢和柳士英两位前辈在规划过程中,没有刻意延用轴线,反而力图弱化轴线的作用。采用新的同心圆规划思想,即以体育活动区、教学区、学生活动区、教职工活动区层层由内向外呈放射状展开。与此同时,对旧的文脉保持着最大的尊重。这种模式使得对称感被削弱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校园的开放与自由度,与整个城市向往开放与自由的精神相得益彰。3空间序列的转变湖南大学在原有轴线的基础上,随着教学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向南不断扩建。故使原中心区不断南移,形成了另外一条轴线,这条轴线上集中了各大学校的教学实验楼,形成新的校区。新老校区结合两条轴线展开,既相互隔离又相互交融,两条轴线在运动场处发生空间扭转,形成全新的空间序列[3]。这条新轴线不仅与岳麓山平行,而且直抵天马山,使得整个校园在山脉之间显得更加丰富、富有活力。

校园建筑的地域性

校园建筑是一个校园、一个城市地域性特征最具体的表现,也是影响人们感受与体验的最直接的形式。校园建筑应当有其美学完整性,并充分表现时代特征,传承城市的地域性。在设计中我们常常关注建筑体现地域性的手法,不是对传统的可以模仿,不是符号的简单拼贴,而是用现代的技术、现代的材料来塑造具有地域性的建筑界面。巴黎美术学院教授德•昆西曾在19世纪《建筑百科辞典》中提出:“‘类型’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够划出种种绝不能相似的作品的概念。因此可以发现,类型所模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4]。”看似抽象的“类型”隐含着物体与物体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与共同点。而“转换”则是在“类型”前提下的变化,即在深层结构相似或不变的情况下,表现结构进行变化。人们往往对这种不同形式下具有的相同本质与内涵的形象会产生审美经验,在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中体会到生命和活力,产生地域性的判断与向往。岳麓书院的建筑以黑白色调为主,大多为明清建构,整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层层深进的院落形式(图2。地域性的校园建筑不是要完全依附于传统文脉,将原有符号照搬照抄,而是将同一类型下的形式进行变化,利用拆分、重组、变形、重置等手段进行物体的“有机更新”。如湖南大学的综合教学楼,不再是传统围合封闭的院落式,而是以一种开放、外向、流动的入口空间将环境与建筑界限模糊化,通过变化丰富的大台阶将处于不同标高上的内部功能与外界联系起来,将内外环境有机融合。教学楼的内部空间设计则来源于传统的院落符号,并赋予新的结构形式,通过大台阶、连桥、平台等形式营造了内向、安静的庭院空间。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楼毗临原有建筑科技馆,设计上没有将科技馆的建筑元素拿来拼贴,也没有简单的符号复制,而是采用大片的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的外立面。这种明显的现代风格大气却不张扬,将旁边科技馆的面貌投射在新的建筑中,达成了新老建筑的融合统一。二者一实一虚,一正一反,隐掩在绿丛之中。

结语——地域性的思考

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应反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是当今学界所达成的共识。而对地域性的表达与探索,不应停留在建筑的形式上,更要从文化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湖南大学不仅拥有岳麓书院深厚的历史、前辈留下的经典建筑、更是承载着整个城市开放、包容、大气、自由的城市精神。笔者认为应抓住地域性这个核心,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提炼深层的空间秩序结构,从而使地域性的城市形成良好的生长态势,促成城市地域性的延续和进化[5]。

本文作者:毕磊工作单位:秦皇岛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