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编辑与作者沟通策略探析

时间:2022-08-19 05:38:21

医学期刊编辑与作者沟通策略探析

[摘要]综合性医学期刊具有学科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分析编辑与作者间沟通存在的难点,表明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需把握学科定位,努力提升学科相关知识;同时,编辑与作者还应当提高沟通素养。在二者良好的沟通下,可减少医学论文的差错率,提高综合性医学期刊的办刊水平。

[关键词]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作者;沟通;学科

办好学术期刊,作者和编辑的通力合作是关键[1]。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常常需和作者沟通,在约稿、审稿、校对等多个环节两者间的沟通无处不在。综合性医学期刊专业术语多,涉及基础、护理、检验、心理、药学及临床等多个学科,随着科研不断地深入发展,研究内容又涉及多学科领域交叉,故综合性医学期刊稿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特点。而医学期刊的作者大多在临床工作,工作忙且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医学编辑与他们的沟通难度大大增加。作为一名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如何与作者做好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值得大家深思和探索。本文将分析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与作者沟通时存在的难点并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作者、编辑及期刊的协同发展。

一、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与作者之间沟通存在的难点

(一)综合性医学期刊涉及学科多,沟通专业内容难。综合性医学期刊涉及的学科庞杂,而编辑人员紧张,一个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要负责好几个专栏;有的综合性医学期刊没有细分学科栏目,只要与期刊定位相关的学科编辑都要负责。编辑每天处理医学类不同学科的编校稿件十分头疼,这对编辑是一个大考验。“全包围”“大杂烩”的形式给编辑提出了很高的学术要求。随着医学领域各个学科的发展,研究越来越深入,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在学科内容上面与作者交流存在一定障碍。作为编辑要对每个医学学科领域都熟悉掌握比较困难,当面临作者不同意专家意见的情况,而这又是编辑不熟悉的领域时,还必须进一步与审稿专家交流。担任综合性医学期刊的审稿专家大多是临床专家、科室主任,他们的工作十分繁忙,审稿周期比其他种类的期刊周期长。然而,许多作者不能理解期刊的审稿工作,常常抱怨。目前,医学期刊医学专业背景的编辑人才相对较多[2],涉及统计方面知识储备较薄弱,统计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如果遇到统计方面的问题可能需要与专家多次沟通,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二)作者主要在临床一线,沟通方式及时间存在难点。由于作者的工作背景差异比较大,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在处理稿件时,需要在上班时间与作者电话沟通,而有些作者却不能及时接通电话。如有些作者是临床医生,正在做手术;有些作者是老师或学生,正在上课;有的作者可能在开会,电话是关机或静音状态。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论文专业性很强编辑又没有把握帮作者修改,由于沟通时间上编辑与作者不能同步,等到下次沟通时编辑难免会出现负面情绪。目前,编辑和作者的沟通方式较单一,打电话、发邮件、QQ联系等。虽然打电话是直接的沟通方式,但由于医学期刊的审稿专家和作者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用电话沟通的方式确实很难。另外,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很快,骚扰电话也越来越多。有时候作者或审稿专家看到陌生的电话也不会接。笔者曾在工作中联系一个作者,打了3次电话都没有接,后问其缘由作者称现在冒充期刊编辑的骗子太多,自己担心上当受骗。为了提高效率,编辑也在尽力用QQ的方式与作者联系,但有些作者不用QQ。作者和编辑在沟通方式上存在矛盾,在沟通效率上会受到一定影响。(三)作者人群知识结构复杂,缺乏沟通技能。沟通的本质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思想及情感交流,倾诉并反馈信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伴随在约稿、投稿、审稿、编修、校对、杂志发票的邮寄等诸多事项中。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面向的作者群相对于医学专业刊作者群更复杂,由于作者的工作背景、知识结构或是沟通能力差异较大,编辑与作者沟通时困难较多。如果沟通中语言措辞不当,不仅浪费彼此宝贵的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双方的心情,甚至会耽误稿件处理的进程。

二、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与作者沟通的解决策略

(一)编辑准确把握学科定位,争做“全能王”。每本综合性医学期刊的学科定位不一样,作为期刊的主力军,编辑应当熟悉本刊的学科定位,对涉及的学科应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充电,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提升路径有:(1)多聆听单位组织的学术报告。高校学报的编辑要充分利用单位的科研学术资源优势,主动去会场学习学科最新前沿知识。面对自身基础知识非常薄弱的学科,编辑还可以走进教室或是科研实验室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做到“勤思”“勤学”“勤问”,慢慢就会耳濡目染。笔者与其他综合类医学期刊同行交流时发现,有的编辑所学专业背景与现在期刊工作涉及的学科相关度非常低,如计算机学习背景的编辑在综合类医学期刊工作,这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他几乎从零开始,通过勤奋学习、日积月累慢慢融入综合类医学期刊编校工作。(2)积极参加学科年会。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要善于反思,哪些学科比较强哪些学科比较弱,心中要有数,主动去交流学习。笔者曾经在基础医学院担任一线教师工作,对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及神经科学等基础性医学实验研究比较擅长,在编校这一类稿件时如遇到一些问题需与作者交流时,感到轻松、无压力,充满自信。但是对于临床的一些学科如麻醉学及影像学科的知识就比较欠缺,还应当向相关专家多学习。学科年会每年都会召开,要想获得相关学科的会议资料,可与不同学科的审稿专家或相关作者保持联系,还可向参加开会的老师索取获取现场直播学习方式,在家或在办公室进行远程学习,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3)加强与审稿专家联系。在编辑的手机里应保存审稿专家联系方式,每个学科至少有1~2个审稿专家能加入微信或QQ好友,当有专业性问题需专家解答时,可以方便以一对一的方式给专家留言,以便专家看到信息后能及时回复。这样,能够给作者进行专业性解答疑问,避免与作者沟通时没有“底气”与自信。(二)编辑善于识别作者特征,合理安排沟通内容及时间。作者和编辑的为人、性格特征、心理因素等影响着沟通效果。法无定则,沟通也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情而异,需要有不同的技巧策略。笔者担任编辑工作以来,接到了很多作者电话,同时也给作者打过很多电话。有些时候感觉有些作者知书达理,非常理解编辑的工作;而有些作者比较偏激,对期刊的工作缺乏了解。编辑长期在枯燥乏味、沉闷僵硬的编校工作中,如果遇上一些不讲理的作者,会产生郁闷、烦躁、抑郁的情绪,不利于自身身心健康。有些作者统计知识缺乏,修改总是达不到专家要求,沟通时可向其明确指出修改时应多请教一下统计学专业的同学或老师,不能随意修改;有些作者比较懒散,修改文章比较拖沓,这时沟通时必要给作者强调修回时间,否则影响论文刊用,引起作者重视;有些作者不太负责,修改文章时草草了事,需要给作者强调一定要按专家意见修回的重要性,否则影响专家再次审稿。当文章录用后在校对过程中遇到需及时沟通和解决的问题时,编辑应当明确告知作者由于论文即将印刷,请作者及时修改。当遇到作者比较“忙”时,在电话里可以简要给作者说明论文中某编校问题需要沟通,请对方有空时主动给编辑部回电;或是通过微信及QQ留言的方式,请作者及时回复。大多数临床工作的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利用晚上的时间与作者沟通,由于这时作者的时间相对充裕,沟通起来比较顺畅,指出的问题作者也能及时修改,沟通效率大大提高。(三)编辑与作者努力提高沟通素养。编辑为了提高稿件的编校水平,作者为了文章的顺利发表,彼此之间还应提高沟通素养,建立编辑与作者之间融洽而平等的关系[3]。编辑与作者二者之间应当努力提升沟通素养,促进沟通成效。陈慧妮[4]认为编辑和作者不是简单的收稿与投稿的关系,而是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样有助于期刊质量的提高。编辑与作者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最终达到一致意见。通过沟通作者认可编辑的编校意见并及时修改;同时,编辑也认同作者的修改或接受作者的意见[5]。编辑与作者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日常沟通时,编辑与作者常处于不平等的合作关系,编辑很少听取作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是提出对作者的要求。作为编辑应努力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作为作者也应该虚心听取编辑的意见,积极修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编辑和作者也应如此,互相理解、尊重、包容,沟通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在融洽氛围中沟通,彼此将建立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5]。在与对方沟通前,明确沟通事宜、理清思路,在沟通时表明身份、文明用语、注意语调、控制语速,并尽可能使用标准普通话。如果是电话沟通,最好在身边备上纸和笔,以便记录。编辑与作者互换角色、真诚以待。为了构建和谐的编者与作者关系,编辑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作者并兑现相应的承诺[6]。编辑可通过换位思考,从编辑角色转变成作者。试想自己发表文章的情景,当自己投稿时,也会和其他期刊的编辑进行交流和沟通。当编辑自己投稿时,也会有同样的体会。文章投稿多久才可以有消息呢?修改的稿件通过没有?投稿后也会有一种不安的情绪。编辑通过自己投稿,能够真实感受在投稿过程中作者的心理过程,充分理解作者的心理感受。作为编辑尽可能提高编辑职业素养,认真并以专业的水平回答作者的疑问。而作者在与编辑沟通时,也多理解编辑工作的不易。虽然编辑工作和临床工作差别很大,但期刊出版有一定的周期性,再加上综合性医学期刊编校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作者尽可能在投稿系统上查阅稿件状态。如果需要修改的稿件及时修订,按期刊的要求修回,而不是编辑打电话来催稿件或者同一个问题屡次不改。尽量给编辑留下好的印象,促使沟通(下转第34页)和谐、交流愉快。

三、结语

由于学科定位的复杂性,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应积极向专家及作者学习,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知识。在沟通前,应分析作者特征注意沟通内容及沟通方式,与作者还需常常换位思考,用心交流,真诚以待,努力提高沟通素养。相信二者间的有效沟通将构建编辑和作者融洽的社会关系,提高期刊编校质量,促进期刊可持续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元.你我勠力同心办好《编辑学报》[J].编辑学报,2014,26(1):99-101.

[2]赵婧.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规划研究[J].编辑学报,2018,30(6):651-654.

[3]温冠男.提升编辑四种能力打造优秀社科期刊[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55-57.

[4]陈慧妮.编辑和作者的良性互动在学术期刊中的重要性[J].大理大学学报,2017,2(11):119-124.

[5]周蓓.科技论文编校细节的分析与处理[J].编辑学报,2018,30(3):292-294.

[6]陈浩元.创业奉献平凡辉煌——我所经历的编辑学会和《编辑学报》的点点滴滴[J].编辑报,2017,29(4):318-321.

作者:周红利 魏常友 单位:《成都医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