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服务CNKI期刊可视化分析

时间:2022-05-15 04:33:21

论文服务CNKI期刊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服务学习在美国开始萌芽。1967年,“服务学习”一词被正式提出,服务学习被定义为“是一种向学生传授公民意识与责任、学术内容、技能和价值观的方法,是从服务活动中体验获得经验教训的过程。”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发展后,成为了美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而被世界各国所借鉴。服务学习有147种定义,站在教育学的立场来看,服务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把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特点是以课程为中心,强调互惠与反思并重。我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在台湾和香港等地起步较早,内地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到1999年才开始,上海医科大学申逸彬首先注意到这种教学模式,并对卫生专业教育中开展服务学习进行了思考[1]。服务学习第一次作为关键词出现是在2001年,连进军等人以服务学习为关键词,系统论述服务学习在美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2]。此后,中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大门开启,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服务学习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虽然服务学习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只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服务学习在各个期刊已经有了1000多篇论文。为了对我国服务学习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梳理,归纳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及主题分布,为未来的服务学习研究提供知识支持,采用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科学知识图谱法,绘制出我国服务学习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服务学习”“服务性学习”“服务型学习”“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等为主题词进行期刊论文检索,剔除会议征稿、讲话、体会、硕博士论文,以及把服务与学习分离为两个不同含义词的论文。通过手工检索确认论文主题后,共检索出期刊论文1028篇,时间跨度从1999年至2017年,所有文献导出为可被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识别的Refworks格式,以便后期统计分析。(二)研究工具。CiteSpace是陈超美博士在2004年基于文献分析理论与JAVA语言开发的一个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3]。(三)分析步骤。本文采用可视化的方法来分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其次,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第三,关键词聚类分析;第四,发展趋势分析。赵新亮等人指出“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按照物以类聚的原则,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的一种分析方法”[4]。在获取文献并进行转换后,将1028篇期刊论文导入CiteSpaceII软件,时间跨度设置为1999-2017,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1年,阀值为100Topperslice,并进行同义关键词合并。

三、数据结构与分析

(一)服务学习高频关键词排序及分析。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中最能揭示研究主题、反映主题信息特性的词汇或短语,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通过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可以分析某一领域的总体特征、热点与发展趋势。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关键词总数为109个,总频次为1144次。研究选取频次大于6的关键词,共有20个(见表1)。这20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为946次,占总频次的82.69%。除去服务学习外,频次最高的前10位分别是美国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实践教学、大学生、高校、志愿服务、公民教育、高职教育、医学生和启示。这些关键词代表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为进一步探索关键词间的关系,揭示当前服务学习的研究热点,需要对关键词共现聚类与突现主题词形成的图谱进行分析。(二)服务学习文献关键词聚类及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后,得到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图1),图中圆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代表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提取出6个聚类词,分别是教育、高校、社会服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教育改革。这6个聚类词代表了服务学习近20年研究的6个热点领域。#0聚类规模最大,聚类词为教育,该领域为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教育、教学模式、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工作教育等展开研究。服务学习在教育领域被当作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结果发现,在教师教育、社会工作教育方面,服务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李香玲最早关注服务学习作为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她从美国实践中获得经验,探讨服务学习对师范生的作用,以及服务学习在美国迅速发展的原因,对我国服务学习在师范生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5]。后来,骆中慧借鉴了台湾的服务学习经验,开始了服务学习在师范生中的实践探索,她把服务学习与“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相结合,不断对适合中国本土化师范生的服务学习模式进行实践。此外,杨雄珍、马永泉、张丽冰[6]、李正栓[7]等人,也对服务学习在师范生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为解决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跟社会脱节的问题,该领域的研究者引入了服务学习。社会工作理念、理论基础和结果导向与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具有一致性,服务学习的经验能够为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社会工作及教育领域,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服务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课程[8]。在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与社会专业的课程相结合,进行了服务学习的实践,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进行服务学习的注意事项[9]。#1聚类聚类词为高校,主要为公民教育的研究,通过围绕公民教育、青少年、志愿服务、志愿精神、高校、启示等关键词展开研究。服务学习方式成为我国高校培育负责任的公民可选择的方式之一。首先,高校有义务去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因为“负责任的公民是使民主体制运转起来的条件,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政治生活并维护其价值准则。”[10]研究发现,在美国,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领域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能够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我国高校在运用服务学习去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具有可能性。第二,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的结合是当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方式。我国当前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认知、参与、保障等,服务学习在服务理念、管理过程和制度层面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创新元素[11]。美国高校的志愿服务多是以志愿服务学习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形成了志愿服务学习课程,这也是服务学习的一种形式,同时兼并了志愿服务“服务”与课程的“学习”两个因素。我国南开大学在2009年也开始了这种志愿课程服务学习模式,其他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也开始了志愿服务学习的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志愿服务者。#2聚类聚类词为社区服务,主要把服务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包括学习方法、师生交流、伙伴关系、学习过程、影响因素等关键词。服务学习也可以看作是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其核心是“课程学习”“社区服务”和“反思”。服务学习通过社区服务把学生与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检验课程知识并不断反思,通过服务学习各个环节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为社区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帮助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的发展。在服务学习中,学生与社区相联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能够学会公正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宽容[7]。例如在实践上,何玲等在“儿童权利与保护”课程中进行了服务学习,帮助社区解决关于流动儿童发展问题,为流动儿童提供各种服务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同时为社区流动儿童服务,帮助他们,一起成长[12]。#3聚类聚类词为社会实践,围绕合作教育、经验教育、实践教学等关键词展开。结果发现,服务学习在医学生实践教育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服务学习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培育功能,能够实践培养有医德、认同自己身份的医学生[13][14]。医德教育的服务学习让医学生走进乡村社区,对国情与民情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念[15]。为探索服务学习在医德教育中的效果,梁仟等人对汕头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进行了量化与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参加服务学习活动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比未参加者有较高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且调查对象的医德认知水平和较正面的行为选择倾向与参加次数正相关[16]。上海中医药大学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社区实践课程的服务学习,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临床实践课程非常重要[17]。庄文敏、陈秋燕认为,医学教育的服务学习模式有助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将实践内容和课程理论相结合、将服务和学习相结合,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18]#5聚类聚类词为实践育人,主要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创新、育人模式、素质、工学结合等关键词展开。从图1中可以看到,围绕高职教育、社会工作这两个是热点研究。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育人模式一直被学者们研究,特别是在高职教育中,服务学习一直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被人们探讨与实践。我国传统课程教学重视理论知识轻实践经验,并且淡化对价值观、道德感、责任心、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服务学习弥补了我国传统课程的缺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将课程知识应用于实践。姚梅林等人通过服务学习实践,证明了服务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9],陈湘红认为“教师结合理论学习内容、进程,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服务活动,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20]。服务学习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育人效果。#6聚类聚类词为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等关键词展开研究。结果发现,服务学习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两个方面。在课程改革方面,理念上表现为接受多元文化,形式上注重服务学习融入课程。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服务学习中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方式及特征。多元文化服务学习包括:服务学习融入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师教育中多元文化服务学习的特征是: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多元文化服务学习;重视多元文化服务学习中的反思;多元文化服务[21]。服务学习课程改革在英语课程中也被人们关注,服务学习既可以是构建英语新课程体系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实施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途径。在服务学习教学改革的实践上,美国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改革。在国内,许多教师积极开展了服务学习教学改革实践,刘冰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改革实践[22],李艳华在社会工作实务课程“老年工作”中进行了服务学习课程改革的实践等[23]。(三)服务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分析。对所选文献进行了关键词时间区域图谱(见图2)分析,通过对关键词的时区分布进行深入解析,可以探测某一研究主题在相关领域内受关注的发展和演进趋势。由图2可知,我国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早期:主要侧重于服务学习的理论研究,时间大约是1999-2010年。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关注服务学习在美国公民责任培养,及其与社区服务结合的过程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服务学习的早期研究者如单玉、刘宝存,他们关注服务学习的概念介绍、理论基础、实施过程、评价方式、对中国的启示等,并结合具体的服务学习案列,对当前研究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此外,早期的服务学习研究者关注到服务学习在美国公民教育、社区实践以及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并探讨不同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24]。中期:逐渐关注服务学习对人才培养的启示与作用,时间大约是2010-2014年。这个阶段对服务学习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全新的视角对服务学习进行解读,第二方面是对服务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在服务学习新解读方面,如唐琼一《跨越边界———社会正义取向的美国高校服务学习隐喻》[25],梁启贤《从义务工作到服务学习:对澳门青年工作的反思开始去思考服务学习》等[26],学者们已经开始从社会工作领域、金融教育领域、医学教育等视角上有了新的思考。学者对服务学习的研究视角不局限在高等教育中,开始逐步思考服务学习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27][28],如高校辅导员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服务学习实践的可能[29],大学生带领小学生进行服务学习[30]。其实早在2009年,服务学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活动已经兴起。随着对服务学习理解的逐渐深入,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对于服务学习在我国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索,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借用服务学习新模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目前我国某些高职院校已经把服务学习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把服务学习纳入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服务学习,让学生所学得以应用,让学生自己学会反思,对活动进行评估,为下一次的服务活动做好更细致的准备工作。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谭力红、郭晓昭“环境质量评价”课程中设计的服务学习的实践教学设计,达到准备—服务—反思—再准备—再服务的一个良性互动[31]。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华南师范大学开展的“学生行政能力工作坊,是对学生行政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的探索[32]。广西师范大学在“社会行政”课程教学中运用服务学习,开展实践活动对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培养[33]。2014-2017年的服务学习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当前关于服务学习的研究前沿。虽然当前的研究仍然是以理论探讨为基础,但实践性活动已经逐渐展开。目前我国对于服务学习的前沿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教育、志愿服务两个领域中的反思性与实践性上。从2014年到现在,服务学习更强调反思与实践在具体领域中的作用,研究比较多的是教师教育与志愿服务领域。反思包括了三个层面,一是学者们从国内外服务学习实践模式中受到启发,对我国课程改革实践进行反思;二是教师对服务学习实践中的问题与收获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对服务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的反思。在教师教育领域与志愿服务领域的实践已经逐步展开,其他领域如金融、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也开始实践性的探索,不过,实践案例比较少。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分为反思与实践两个部分。反思包括对美国服务学习与经验的探讨以及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意义。美国教师教育形式是多元文化取向的,融入学前教育、中小学教师教育中。教师教育的对象也不限本科层次的职前教师,在研究生层次也有服务学习的培养计划。从实际意义来说,服务学习可以应用于中国教师教育顶岗实习中[34],对于我国教师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教育实践都有借鉴与启示。这些经验的反思为我国服务学习与教师教育的结合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教育的实践展开者主要是骆中慧,从2015年开始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足,为下一次服务学习活动做准备。通过服务学习取得的良好效果去反思服务学习对课程改革的意义[35]。志愿服务是当前我国学者对服务学习主要关注点之一,是对服务学习与公民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反思了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志愿服务新的发展方向,提出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过程相结合,并且积极实践探索。通过对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的反思发现,二者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服务中学习的共同特点,服务学习比志愿服务多了课程整合与反思的过程,这种共性使得二者结合发展有了理论依据。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的整合,强调“以学生为本,以社区为基础,以专业化为目标,以学生自我实现为需要”。当前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结合更加强调专业性,如医学的“血液银行”,社会工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志愿服务学习实践的开展,最早是南开大学的志愿服务课程,这是以课程方式培养志愿者的第一次实践探索。之后的2011年,中山大学在“安全合理用药进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中,融入了服务学习理念,开展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结合的实践探索[36]。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徐雯,引导学生在志愿活动课程中进行了服务学习。这些研究表明,运用服务学习模式设计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促进其积极情感的提升、积极品格的形成、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总的来说,我国18年的服务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领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再到教师教育与志愿服务的反思与实践。当前研究的前沿是服务学习与课程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主要研究的领域是教师教育与志愿服务。

四、思考与启示

虽然服务学习在我国已近20年的研究历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从学校课程开设方式到教师课程的实施过程,再到学生在服务学习中的收获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第一,研究服务学习理论的居多,付诸实践的少。期刊相关论文有1000多篇,但大部分是理论分析,只有极少部分是实践。并且开展实践研究的专业较少,且大多在高职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服务学习实践的则更少。第二,服务学习的应用范围仍然比较狭窄。从宏观上看,虽然研究集中在六个领域,但是从微观上看,主要集中在医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领域,偶有几篇在金融学专业。第三,服务学习活动仍然以高校学生为主,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