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时间:2022-05-30 06:09:00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又一次着重强调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对于做好基层工作同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园林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区城市园林建设,以适应形势,迎接挑战,实现新时期园林建设的新跨越,谈几点体会。

一、树立科学发展的自然观,发挥城市特点和优势,实现园林建设的个性突破和良性发展

科学发展自然观的实质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问题,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够持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所需。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与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

园林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自然观要求,按照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指出的那样,根据当地的特点,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按照这一原则,我区的园林建设应该体现以下特色:突出滨海旅游城市风格,为居民提供符合“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海滨城市”定位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种文化、体育、科技游园和休闲场所;充分利用城郊风景林地开辟城市森林公园,逐步构筑并形成市民与自然相互沟通的绿色空间和城乡结合地域休闲带;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和旧城改造,高档次强化主次干道两侧的绿化美化和广场绿地建设,选用适合我区自然条件的树木花草,以植物造景为主,恰当设置具有我区标志性特征的城市小品;依托自然环境,建设沿海、沿河等带状绿地和新的人文园林景观。作为城市中心区,园林建设要立足于改善了我区城市的生态环境,与我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呼应,奠定起我区城市总体风貌的基础。新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自然观的基本要求,我区的园林建设在承袭原有园林建设模式和基础的同时,必须植入科学发展的最新理念,在谋求科学发展上有所作为。

我市是缺水城市,尽管通过引青济秦等大型调水工程大大缓解了城市用水矛盾,但从长远看,缺水的问题依然不可小视。园林绿化是用水大户,因此,必须解决好园林绿化和生产生活争水的矛盾。要从节水性花木的选择到节水型灌溉技术的采用等多种渠道入手,力求以最小的用水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的需要。截至2003年底,我市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9.3%,绿地率为33.3%,人均公共绿地为8.1平方米。按照园林化城市的发展要求,今后5—10年内,我市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3.5%,绿地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这意味着城市要新增绿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特别是海港区,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较大程度地承担着城市建筑用地和城市绿化用地的矛盾,这是一个应当重视的问题。因此,坚持合理利用资源,本着建设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注重城市建筑用地和城市绿化用地的协调统一是我区园林建设谋求科学发展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树立科学发展的经济观,探索园林建设新模式,为园林发展注入更大的后劲和活力

科学发展的经济观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和不断进行建设的同时,必须审视如何将经济活动的方式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以实现单位活动效益的最大化。为此,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实现城市园林的集约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园林建设中的浪费和损失。此外,园林建设还要采用最新的园林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园林工艺水平。要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园林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当前,有效推进园林建设集约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现有的园林管理体制。要在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法律和政策体系等基本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适应园林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多渠道投资城市园林建设的新体制,逐步走出政府财政单一投资城市园林建设的格局。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在保证城市园林建设投资主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把投资园林建设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对于高标准、高档次、具有较高观赏性和较强娱乐性的园林建设项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思路,建立起有偿提供园林服务的新型发展之路。通过改革和创新,为我区园林建设注入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园林建设科学发展的经济观还体现为其良好的社会效益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带动力。大连市实施大规模城市改造,倾心打造现代化园林城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园林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利助推器。发展经济必须首先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必须重视园林建设,这是经营城市必须树立的观念,也是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手段。

三、树立科学发展的社会观,实现园林建设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宗旨

科学发展的社会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强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使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好。它不仅包括人们对多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包括对劳动、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文明需求。园林建设实现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终归宿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美好的心理以及视觉感受。从这一点讲,城市园林建设是体现科学发展社会观的一个缩影。城市园林建设必须将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第一内容,使之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加贴近,更加密切。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才真正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园林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承担起美化城市的时代责任,我们不仅要有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廉洁的园林人。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好园林建设的质量关、管理关、廉政关,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实现园林法制化管理,是科学发展社会观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要根据园林建设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有关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侵占园林绿地、损坏园林设施、盗抢园林花木等行为,依法维护园林管理秩序;要坚决维护园林规划的严肃性、以及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规范性;要加强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

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觉醒,代表了人与自然将进入和谐相处、共存共容的发展方向,是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未来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城市园林作为生态文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体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在这种文明的背后,必须依靠作为城市所有者的广大市民对城市园林建设的支撑。因此,在完善城市园林法制化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市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培养市民爱护园林设施的良好风尚。我们有责任在推进城市园林化的进程中,把宣传教育贯穿与园林建设的全过程,成为弘扬城市文明的先锋。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把日常的施工、管护与宣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安排业务工作的同时安排好宣传工作,使园林业务工作和宣传工作互相促进,互相协调;二是要认真总结我市园林建设的成果,积极传播园林知识,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三是要重视适合我区特点的园林理论、生态理论研究和探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区的园林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树立科学发展的统筹观,强化“大园林”意识,努力提高园林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城市园林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城市园林建设不仅是栽植“花草树木”,也应该涵盖着人文景观的设置与发掘;城市园林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政府和园林部门的工作,也是全体城市居民的共同责任与义务。从这些意义上说,现代的城市园林已经承载着自然和社会的诸多意义和功能。因此,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树立“大园林”意识,站在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园林工作。从国际上看,高水平的园林绿化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国内城市也把提高园林档次作为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跳出传统的园林工作意识范畴,把园林工作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之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招商引资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切入点,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园林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真正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综合性、社会性、基础性和长远性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就必须用时代的眼光来看待园林工作者素质提高的问题。广义的园林工作者已经不该仅仅是园林行业的职工,还应该包括各方面的领导和相关人士。这就要求:第一,作为劳动者骨干的领导干部,要从自身作起,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跟踪国内外现代园林建设的最新理念,不断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和指导园林建设。第二,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利用,大胆起用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形成园林建设的骨干队伍群体,使之成为上可做领导决策的参谋和助手,下可指导具体施工建设的中坚力量。第三、要通过不同渠道、采用不同形式,加强对普通园林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从而使园林发展的具体目标在高素质园林工人的手中得以更好地实现。

总之,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三个文明”建设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发展观的一场革命。让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牢记这一全局性的历史课题,把握这一指导改革和发展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使科学发展的脚步在我区园林建设史上留下闪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