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

时间:2022-06-01 03:10:00

暴雨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的东北边疆地区,属温带和寒温带气候。受大陆季风气候和近三十年以来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灾害气候频繁发生其中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1-2]。因此对旱、涝的区划研究,对规划全省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旱、涝的区划首先解决旱涝指标问题,指标的划分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从生态、农业和水利方面划分旱涝指标,考虑降水与蒸发的关系;另外就是气象台站较普遍采用的直接用降水量多少来划分旱涝,这就是Z指数与降水距平百分率对旱涝等级的划分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后一种方法进行对旱涝等级的划分和区划。资料来自文献[1、2]和黑龙江省气候中心。

1暴雨与洪涝灾害

暴雨它可能导致山洪暴发,江河溃决,冲毁房屋、铁路桥梁、公路,容易引发泥石流、塌方,阻塞交通,淹没农田,可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百年来,全省暴雨、洪涝频率占32%左右,对农业危害极大。1949~2000a,涝灾成灾率为68.78%~87.10%。从建国后42a统计看,洪涝成灾农田2250万hm2,粮食减产209亿kg。尤其1984~1988a,5a统计,洪涝受灾农田358.2万hm2,倒塌房屋18万间以上,死亡人数112人。最为典型的1998a,嫩江、松花江干流流域夏季出现特大暴雨,造成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全省63个县市、840个乡镇、543万余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09.73万hm2,成灾面积242.98万hm2,绝产138.6万hm2,各种损失高达315.7亿元。从地区分布看,受(成)面积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共约占全省面积的92.2%~92.8%。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约有耕地700万hm2,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由于地势低平,受江河洪水危害甚大,直接受洪涝威胁的面积约有400万hm2。从1978~2000a统计看,暴雨与洪涝的成灾面积平均占总成灾面积的29.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总损失的48%和36%。另外,城市和工业区大都集中在江、河沿岸,洪涝灾害的潜在威胁很大。据省统计局资料,1949~1985a的37a间,全省耕地发生涝灾(包括内涝和洪涝)累计面积1977.09万hm2,年均53.4万hm2,占全省平均受灾面积的27.7%,占年均耕地面积的8.1%。受涝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年份有1956、1957、1959、1960、1961、1962、1963a;超过133.3万hm2的年份有1981、1983、1985年;最严重的为1981年受涝面积达295.8万hm2,占当年耕地面积的33.8%。据1985年版《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区划》记载:1949~1980年粮食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总损失量为2685万t,其中涝灾损失1075万t,占全省总损失量的40%。涝灾面积最多的是1981a,粮食总产量比1980a减产212.5万t。

2干旱灾害

干旱是我国气象灾害之首,黑龙江省受干旱灾害影响1949~1990a减产粮食239.03亿kg,占总减产量的5.1%;1978~2000a旱灾成灾面积占总成灾面积的44.9%;1996~2000a因旱灾造成全省经济直接损失和农业直接损失分别占总损失的3.6%和45%。典型旱灾年如1982a,从5月末起,持续60~80d少(无)雨,易旱地块土壤含水量仅1%~5%。虽然全省上下奋力抗旱,受旱面积还多达700万hm2,绝产60多万hm2,粮食减产39.3亿kg,占全省总产量的36%,占平均产量25%。干旱还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1995a以来,多数年份降水偏少,江河水量地下水位下降,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到2001a水资源补充量比多年平均减少20%以上;2001~2008a干旱频发,8a水资源总量减少1348.26亿m3,为多年的26%,影响了内河航运和城乡居民、牲畜供水。旱年多有连续发生的特点,1967~1968a、1974~1976a、1979~1980a、2000~2001a、2007~2008a。1949a以来,20世纪50年代干旱较轻,20世纪60年代旱涝相当,20世纪70年代异常干旱,不仅西部连旱,易涝的三江平原区也出现连旱现象,20世纪80年代干旱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10a里干旱有加重趋势,并出现连续干旱年份。

3旱、涝区划

3.1方法

假定全省降水量服从PersonⅢ型分布,则可将概率密度函数转换得到Zi指数计算公式:式中Cs为偏态系数;为标准变量,为均方差,均可由降水量序列求得,即i=1、2、3、......n,n为样本数。

3.2旱、涝等级

按Zi公式计算出全省81个站的逐年夏季旱涝等级并统计出各级出现的总次数,为便于各站间进行比较,再求出各级出现百分率。将出现大旱次数百分率Pi≥10%定为大旱Ⅰ区;除大旱区外的地域,再用符合偏旱指标的Pi≥20%的区域定为中旱Ⅱ区,除上述的大旱和中旱区外的地区。定为基本无干旱Ⅲ区,图略。大旱区主要分布沿松花江流域和牡丹江流域。其中包括哈尔滨、呼兰、巴彦、木兰、通河、方正、依兰、佳木斯、集贤、桦川、鹤岗、萝北;牡丹江辖区的海林、林口、宁安。大旱中心位于绥化的兰西和牡丹江的海林。另外大旱区还有大兴安岭的塔河,黑河,齐齐哈尔的讷河、拜泉、依安和龙江。中旱区主要分布大兴安岭南部的加格达奇、呼玛、伊春、所辖大部分区县,其中包括黑河的五大连池、孙吴、逊克和伊春、五营及绥化以北的望奎;还有齐齐哈尔的富裕、克东和泰来。另外还有大庆市的杜旗和林甸;佳木斯以东的同江、富锦;双鸭山以东的宝清和鸡西以东的虎林;哈尔滨的双城、阿城、五常、尚志、延寿、牡丹江的穆棱、绥芬河。其它区、县为干旱偏小区。3.3洪涝区划同样将出现大涝次数的百分率Pi≥10%定为大涝Ⅰ区;除大涝地区外,再用符合偏涝指标的Pi≥15%的区域定为偏涝或中涝Ⅱ区,除此以外的地区定为基本无涝Ⅲ区,图略。主要大涝区分布有三块,位于全省的北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包括黑龙江流域的大兴安岭的漠河、塔河;黑河与逊克,伊春及以北的乌伊岭、嘉荫,鹤岗以北的萝北、绥滨,佳木斯以北的富锦、同江、抚远。第二块在西部,其中包括黑河南部的嫩江、五大连池、北安;齐齐哈尔北部的富裕、讷河、克东、拜泉;第三块在中部,其中包括哈尔滨以东的阿城、宾县、延寿、方正、巴彦,还有绥化以西的兰西。大涝中心位于克东、乌伊岭和嫩江达15%次。另外还有较小区域位于东部的鸡西以东的虎林、密山、鸡东。个别地块还有宁安和肇源。偏涝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大部地区,其中包括伊春及南部的铁力和绥化全部辖区;哈尔滨南部、东部的双城、五常、阿城、木兰、通河;大庆北部的林甸;佳木斯西部的汤源,齐齐哈尔市北部的依安;另外还有黑河南部的孙吴。除大涝和偏涝区以外的地区基本属无涝象或小风险区,图略。

4结论

黑龙江省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很大,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受到威胁,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国家安全。为此做好防涝抗旱工作,加强灾害预测预警。要特别注意本文提出的旱涝区划中的重点易旱易涝区的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