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4:44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篇1

关键词:暴雨洪涝灾害;时空特征;脆弱性评价;广西

中图分类号 P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29-05

Abstract:Records for rainstorm-floods in Guangxi in 2015 were analyzed for disaster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flood disa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otal of 14 storm floods in Guangxi in 2015,disasters o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the summer is most concentrated,the amount of disaster was east>north>central>south>west;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nd crop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Nanning,population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Hechi,economic vulnerability of flood disaster is the most in Guilin.

Key word:Flood disaster;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Vulnerability assessment;Guangxi

在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环境下,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及影响范围不断上升[1]。自然灾害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也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2]。暴雨洪涝灾害是由长期暴雨或降水而造成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地区造成的人口、经济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3],我国的暴雨洪涝灾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发的,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造成经济损失高[4]。我国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影响的农田面积平均在70fhm2,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5]。

2015年中国有20多个省(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受灾人口约2 000万人,死亡人数108人、失踪20人以上;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 700万hm2,暴雨洪水造成4.4万间房屋倒塌。暴雨洪涝灾害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而处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降水丰富、暴雨量大,每年因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据统计,2015年广西洪涝灾害造成约3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8人,南宁、百色、梧州等地区紧急转移安置约15万人;暴雨洪涝灾害造成16.7万hm2农作物受灾,其中成灾有8.7万hm2;有7 000多间房屋倒塌。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3亿元,家庭财产损失3 000多万元。

因此,需要对广西的洪涝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其时空特征,找出重灾区在哪里,哪个时段比较容易发暴雨洪涝灾害,切实为广西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目前,国内外对洪涝灾害时空格局特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陈香等根据福建省气象灾害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对福建省的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福建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对策[6-7];杨佩国等利用EM-DAT中的灾害记录数据资料,对亚太地区近20年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分析[8];廖永丰等对我国21世纪初发生的的自然灾情,进行空间分析[9];还有学者对广西暴雨洪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风险评估与区划、防御对策等进行相关研究[10-16]。Barredo运用欧洲1970―2005年间的暴雨洪涝灾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洪涝灾害出现加重的现象,暴雨洪涝灾害的加重主要是人口的脆弱性增加造成的[17];而SREX报告也指出干旱、暴雨等能否构成灾害,很大程度上由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决定,脆弱性和暴露度是决定灾害风险的关键因素。国内学者对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了相关研究[18-23],如尹占娥等利用GIS技术对上海浦东区暴雨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分析[18];王艳君等对我国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19];金有杰等根据人口、GDP等数据,利用空间化技术对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进行探讨[20]。分析脆弱性的时空特征和脆弱性的评价是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灾害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能够为灾害的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搜集梳理了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情数据资料,包括受灾人口、灾害发生的次数以及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等,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其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分析评价,切实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防灾减灾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纬20°54′~26°24′,东经104°26′~112°04′,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丰富。各地级市年平均气温16.0~23.0℃,各地级市年降水量均在1 070~

2 000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地区少,各地级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600~1 200mm,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之间的时空分布差异大。广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有红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网密度大,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每年暴雨出现的次数较多,而且降水历时较短暴雨量大,区内的河流水位变幅大,喀斯特地区范围广排水不畅,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1.2 资料与方法

1.2.1 资料来源 根据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与脆弱性评价的基本要素分析和研究目的,应用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2015年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数据资料。

1.2.2 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性指标及评价方法 在脆弱性指标的选取上,用受灾人口作为人口脆弱性指数VP;农作物受灾面积来表示农作物脆弱性指数VC;各县(市、区)的直接经济损失为经济脆弱性指数VE。依据人口脆弱性指数VP、农作物脆弱性指数VC和经济脆弱性指数VE的等级数构建暴雨洪涝灾害脆弱度指数(V),V=(VP等级数+VC等级数+VE等级数)/3。根据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将脆弱性指数分级如表1所示。

2015年广西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与常年相比,4月中旬就出现了,来的比较早。由图1可知,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发生主要集中在5月、6月和9月,其中5月份发生的次数最多为4次;5月和6月发生的暴雨洪涝灾次占全年灾次的一半。由图2可知,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事件中,有7次造成的损失比较大,经济损失惨重。5月18―20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高达9 500万元;受灾人口最多的是发生在7月22―31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其受灾人口高达101.87万人;6月13―15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大高达4.9万hm2,占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的29.4%。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年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

直接经济损失对比

2.2 空间分布特征 强降水是引发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广西降水的空间分布受到不同的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影响。从地势上看广西西北高东南低,受到地形的影响,全区降水分布差异明显,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地区排水不畅,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利用广西气象局网站2015年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数据资料,分析暴雨洪涝灾害灾次的空间分布。由图3可知,广西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其中发生灾害的次数中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桂东地区在2015年共发生28次,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最多,占总数的27.2%;桂西地区发生的暴雨洪吃趾Υ问最少,仅有13次。由图4可知,广西各地级市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灾次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河池、南宁以及百色的灾次位居前3位,发生的暴雨洪涝灾次分别为16次、12次和12次;崇左的暴雨洪涝灾次最少,仅1次。

3.3 农作物脆弱性特征 以各县(市、区)的农作物受灾面积为农作物脆弱性指数,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平均农作物脆弱性指数为6 000hm2。桂中地区的农作物脆弱性最高,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中部东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逐渐递减的。南宁市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大,达到19 301hm2;其次为贺州、柳州,分别达到16 000hm2和15 700hm2;玉林是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少的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仅为2 884hm2。

3.4 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 脆弱性是决定灾害风险及其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灾害经济损失的增长主要是受灾人口和经济资产暴露度的增加。在暴露度同样的环境下,灾害不利影响的程度和类型取决于脆弱性。本文在脆弱性指标的选取上,用受灾人口的来表示人口脆弱性指数;农作物受灾面积来表示农作物脆弱性指数;各县(市、区)的直接经济损失作为经济脆弱性的指数。依据人口脆弱性指数VP、农作物脆弱性指数VC和经济脆弱性指数VE的等级数构建暴雨洪涝灾害脆弱度指数(V),V=(VP等级数+VC等级数+VE等级数)/3,最后以地级市为基本制图单元编制出暴雨洪涝脆弱性评价图。由图8可知,南宁、贺州、河池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位居前3位,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分别为5.33、4.67和5.0;其次为钦州、柳州,钦州、柳州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为4.33和4.0;崇左市的脆弱性最小,仅为1.33。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以中部区域为中心,分别向西、向南降低。

4 结论与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2015年广西地情网、广西气象局网站的各类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的《灾情快报》中各县的受灾次数、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资料,对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脆弱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灾情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重建了广西2015年4―11月14场暴雨洪涝的时空特征,客观的反映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规律,暴雨洪涝灾害区域涉及14个地级市,其中较大范围的有11场。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配不均,夏季最为集中,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5―9月,5月和6月发生的灾次占全年灾次的一半。7月22―31日这次暴雨洪涝灾害的受灾人口最多,高达101.87万人。

(2)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在空间分布差异大,总体表现为由桂中桂东地区向桂西地区减小的,暴雨洪涝灾害的次数中桂东>桂北>桂中>桂南>桂西,其中河池、南宁和百色的暴雨洪涝灾害灾次位居前3位。

(3)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在空间分布上以中部区域为中心,分别向西、向南降低;人口脆弱性由中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经济脆弱性由桂东北地区向桂西南地区减小;桂中地区的农作物脆弱性最高,在空间分布上表现由中东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小。南宁市的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和农作物脆弱性最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最高,桂林市的经济脆弱性最高。

参考文献

[1]景垠娜,尹占娥,殷杰,等.基于GIS的上海浦东新区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分析[J].灾害学,2010,02:58-63.

[2]孟翠丽,匡昭敏,李莉,等.基于GIS的广西暴雨灾害风险实时评估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6:184-189.

[3]马宗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丁一汇,张建云.暴雨洪涝[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5]陈J,史培军.自然灾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陈香. 福建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与减灾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04-108.

[7]陈香,王静爱,陈静.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06:1-7.

[8]杨佩国,胡俊锋,于伯华,等.亚太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74-81.

[9]廖永丰,赵飞,王志强,等.2000-2011年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灾害学,2013,04:55-60.

[10]覃卫坚,李栋梁,王慧,等.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J].高原气象,2014,02:515-521.

[11]李梦婕,汪明,史培军.湖南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429-434.

[12]张雅昕,王存真,白先达.广西漓江洪涝灾害及防御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5,01:82-86.

[13]黎琮炜,覃卫坚,高安宁.1961―2013年广西洪涝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5,01:80-85.

[14]莫建飞,陆甲,李艳兰,等.基于GIS的广西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J].灾害学,2012,01:38-43.

[15]黄明策.广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广西气象,2006,03:9-13.

[16]梁玉莲,黄丹萍,黎美宏,等.基于GIS的南宁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气象科技,2013,05:934-939.

[17]Barredo J I.Major flood disasters in Europe:1950-2005[J].Natural Hazards,2007,42(1):125

[18]尹占娥,暴丽杰,殷杰. 基于GIS的上海浦东暴雨内涝灾害脆弱性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1,02:29-35.

[19]王艳君,高超,王安乾,等.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与脆弱性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06:391-398.

[20]金有杰,曾燕,邱新法,等.人口与GDP空间化技术支持下的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分析[J].气象科W,2014,05:522-529.

[21]高佳琦,沈天琦,朱晓晨.基于GIS的南京主城区暴雨内涝灾害脆弱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12:2891-2896.

[22]王豫燕,王艳君,姜彤.江苏省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6,04:27-32+45.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篇2

关键词:防洪排涝;问题成因;措施对策

Abstract: the domestic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waterlogged elimination work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city residents to ensure the normal work and life of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But, the domestic urban flood disaster frequently occurs, directly affect the city People's Daily life and safety and production. Below is looking for reasons of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problems, and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city flood control drainage capability.

Keywords: flood and draining waterlogging; Problems cause;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12.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防洪排涝的严峻形势

2011 年 6 月 23 日下午 4 时 30 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 7 时,城区平均降水 57 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 毫米。这场暴雨洗刷了闷热的同时也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今年5月10日前后,两场雨,使我国南方数座城市受淹,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达1米左右。综合我国的内涝的情况,城市的防洪除涝减灾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城市的防洪除涝工作是一个持久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2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2.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2.2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构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2.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县城位于水库下游1km泄洪水位以下的梅山镇,1991年7月暴雨后水库泄洪,县城大部被淹,损失达1亿元;四川省射洪县城选址于地势低洼的太和镇,在四川省8·17洪水中损失惨重[2]。有些城市新区在选址时仍建于低洼积水地区,同样会饱受洪涝之苦。

2.4渗水地面减少而径流速度加快大规模城市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大量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使暴雨的径流速度加快,渗水面积减小,雨水快速聚集,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大大超越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了涝灾的发生。

2.5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而不匹配

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大都十分重视防治外洪,各地在按国家标准确定防洪标准时,往往就高不就低,如上海市确定的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的防洪标准达到了千年一遇,通过建设堤防来防止洪水的入侵。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分部门管理,城市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涝标准定得过低,这也是城市内涝时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6现状防洪排涝设施配套不足且运行不力

现状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设施老化。老城区大多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排水管径小,故障多,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加剧了老城区内涝的灾损。如江苏省如东县城少数地域,每遇稍大的暴雨,路面积水较深,家具商城进水,居民床铺、冰箱泡水。

2.7城区地面标高处理不合理

老城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地面标高偏低,有些道路标高高于街区地面标高,街区雨水难以排入道路下的排水管道。尤其是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地面标高,雨水向老城区汇集,加剧老城区的内涝。

3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

针对问题成因和灾害状况,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控制热岛效应,保护气候环境

严格控制城市大规模耗能排热,提倡节能减排,保护大气环境,避免因成片的城市热岛效应而引发气候环境变化,减少暴雨频发机率。

3.2疏浚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统筹协调,疏浚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降低河床底部标高,拓宽河道,增大泄洪断面,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加强河流堤防建设,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3.3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

对于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的老城区,采用加高加固河道堤防、铺设大管径的排水管道和建设排涝泵站,或局部搬迁,开辟湿地等措施,抗御洪水、排除积水、纳缓洪水。

3.4增大渗水地面,减缓径流速度增大渗水地面,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方式,使雨水渗入地下,并减缓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缓、减少雨水骤积。同时,在绿地中适量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造景,使周边街区不受淹。

3.5完善防洪排涝标准,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应采用国家标准为基本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省、区、市具体情况,编制各自的相应标准、规范。特殊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防洪排涝标准相匹配,适当提高排涝标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排涝标准,如上海市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随时排除;江苏省排涝标准也为20年一遇,南通市结合自身实际还加上最大24小时暴雨逐时段不受涝。

3.6充实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应考虑难以进行雨污分流老城区的雨水量。老城区道路窄,可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地下管线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开发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统筹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通过完备的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

3.7科学处理城区地面标高问题

因地面标高过于偏低而常年受淹的老城区,可在地势最低处开辟绿地,挖掘河池水面,纳洪蓄水,改善老城区绿化景观环境。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的紧邻新建区,应在新老城区结合处开挖河渠,拦截新区流向老城区的雨水。

4 小结

总之,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纳、优化,以便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参考文献: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篇3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地区,东部南部濒临南海,受台风影响明显,西部北部多为山区丘陵,山洪灾害频繁而严重。

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流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灾害经常出现,旱涝急转多有发生,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难度很大。

2005年以后珠江流域没有发生过流域性的大洪水,按照水文规律,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在增加。

今年入汛以来,珠江流域汛情不断,仅6月份就遭受了3次强降雨袭击,同时有2个热带风暴正面登陆,先后有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数十座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汛情点多面广,防汛形势严峻。

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汛期珠江流域降雨偏多,局部灾害性天气较突出,登陆或严重影响流域的台风偏多,可能有1~2个超强台风,灾害程度可能偏重。

挑战

来自珠江防总办的消息称,在珠江防总办及珠江各省(自治区)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珠江防汛抗旱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防汛抗旱体系不健全。 二是山洪灾害预警防御难度大。 三是中小型水库防洪问题突出。四是防汛抢险基础设施薄弱。五是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日显突出。

防汛抗旱体系不健全。目前珠江已建大中型水库大部分没有防洪任务,西江、韩江等重要干流及郁江、柳江等重要支流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流域大部分地区主要靠单一的堤防防御洪水,一般地区防洪标准仅为10~20年一遇,上中游许多县城甚至不设防,中下游因缺乏流域控制性工程,且洪水归槽现象严重,防洪压力大。同时,抗旱工程缺乏,不成体系。面对年初百年不遇的旱灾,上游一些地区因缺乏相应的抗旱工程而一度出现人饮水困难,中下游地区因缺乏控制性枢纽工程而不能有效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饮水安全。

山洪灾害预警防御难度大。珠江的山洪灾害比较突出,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流域内单点暴雨趋强趋多,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以来珠江发生多起严重的山洪灾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人员群死群伤。据统计,2010年因暴雨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员占灾害死亡人员的90%。

中小型水库防洪问题突出。珠江流域中小型水库众多,由于建设早,很多已年久失修,成为病险水库。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入,但由于病险水库险情发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许多水库仍未完成除险加固工作。另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单点暴雨趋强趋多,也极易造成中小型水库泄洪不畅的状况,严重威胁下游群众,引发重大防洪安全问题。

防汛抢险基础设施薄弱。在珠江2010年防汛抢险工作中,一些地区由于交通、通讯、物资储备等防汛抢险基础设施薄弱,受特大暴雨袭击后,交通、通讯等中断,汛情、险情信息不能及时上报,防汛抢险人员和物资、设备没法运送进去,抢险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开展,致使抢险救灾工作一度出现被动不利的局面,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损失。

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日益显现。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片原有蓄水、保水和下渗能力的地面逐渐为不透水硬质地面所代替,从而使得城市的防洪排涝建设标准偏低,防洪排涝能力明显不足,防洪排涝问题日益显现。许多城市一旦遭遇强降雨,常常形成一片泽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10年汛期,流域内一些城市由于降雨强度大,成流快,径流来不及排泄,多次发生严重内涝。截至2010年10月31日,珠江片先后有15个城市因防洪排涝不畅受淹,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而且使人民群众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行动

针对今年入汛以来的珠江流域汛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挥下,国家防总、水利部和珠江防总超前部署,积极应对,有关各省(区)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靠前指挥、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奋力抗灾,大江大河堤防无一决口,大中型水库无一垮坝,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防洪减灾效益显著,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防汛防台风和抗洪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受强降雨影响,6月5日贵州省望谟县望谟河发生超过200年一遇洪水,望谟县城被淹。6月16日广东揭西县大北山站最大1小时降雨104毫米,近百年一遇,造成揭西县县城和部分乡镇内涝积水,部分群众一度被困。今年第3号热带风暴“莎莉嘉”和第4号热带风暴“海马”分别于6月11日和6月23日在粤东和粤西沿海登陆,并带来强风暴雨,部分河流超警,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据统计,6月份以来的局部强降雨造成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福建5省(自治区)16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0万公顷,因灾死亡51人、失踪16人,紧急转移15万人,倒塌房屋4000间,直接经济损失34亿元。

面对强降雨和台风可能引发的洪涝灾害,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总总指挥回良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对防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多次主持召开国家防总防汛防台风会商,全面安排部署防汛防台风与抗洪抢险工作。国家防总及时下发紧急通知,先后3次启动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派出6个工作组赴广东、广西、贵州等地指导防汛防台风工作。珠江防总密切关注雨水情和台风情况,加强值守,增加会商研判,滚动预测预报,及时掌握各地汛情、灾情动态。同时,按照国家防总部署及时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赶赴抗洪抢险一线指导地方开展防汛抢险工作。

珠江流域各省区高度重视强降雨和热带风暴防御工作,提前部署,全面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有关省区主管领导靠前指挥,深入一线检查指导防汛防台和抗洪抢险工作。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防指及时启动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派出多个工作组,检查督促地方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上岗到位,及时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珠江防总办指出,针对流域防汛抗旱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切实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2011年防汛抗旱工作,下一步珠江流域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将注重建立四大体系。

一是强化责任制落实,健全防汛抗旱组织体系。抓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的落实,把各项责任制贯穿到防汛准备、抗洪抢险和救灾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进一步督促健全各级防汛抗旱组织,充实完善各级防汛抗旱专家库,为珠江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强化山洪监测预警,健全防汛抗旱减灾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防总关于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制订和完善防、抢、撤、救预案和措施,加强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落实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和各项措施,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尽量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同时,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快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进度,不断完善健全珠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

三是强化中小水库度汛,健全防汛抗旱管理体系。随着大江大河整治工程的不断建设,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防洪问题已成为当前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中小型水库的安全检查和管理,督促中小型水库管理部门积极做好度汛方案和防洪预案,不断完善健全珠江防汛抗旱管理体系,全面保证工程安全度汛,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五是强化水库科学调度,健全防汛抗旱调控体系。水库是当前防汛抗旱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调控手段,因此,在珠江防汛抗旱工作中要强化水库科学调度,不断健全防汛抗旱调控体系,充分发挥水库在汛期、枯水期的拦蓄作用。

镜鉴

2010年珠江流域旱涝急转。2010年珠江流域干旱、暴雨、山洪、台风灾害争先刷新历史纪录。汛前流域西部地区遭受罕见特大干旱,前汛期暴雨频繁袭击流域中东部灾害不断,后汛期热带气旋强降雨加重灾情。洪旱灾害点多面广,损失严重,人员伤亡多。

“降雨偏少2~5成”: 2009年汛末至2010年汛前,珠江流域降雨量持续偏少,与常年同期相比全面偏少2~5成,上游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地区偏少5成以上。降雨量长时间持续稀少,致使珠江流域西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自治区)旱情不断发展,遭受百年不遇特大干旱。

“5个气旋登陆” :2010年有5个热带气旋登陆(影响)珠江,分别是“康森”、“灿都”、“蒲公英”、“狮子山”、“凡亚比” ,个数较常年同期偏少。去年,初次台风于7月16日登陆,时间较常年同期(6月22日)偏晚24天。但台风生成时间集中,生命周期长,此外强度较强,多在鼎盛时期登陆。4个气旋登陆时达到台风级别,其中2个气旋达到强台风级别。后期多台风互相影响,路径怪异。

“6月强降雨”:2010年6月中旬,受低压槽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流域自东向西出现2010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降雨过程。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流域先后有33个站点出现超警戒洪水。桂江、柳江分别出现了小于5年一遇的小洪水,浔江出现约15年一遇的中等洪水。

“23起洪涝灾害”:2010年珠江流域共发生23起洪涝灾害,其中,特大洪涝灾害过程12起,较大洪涝灾害过程4起,一般洪涝灾害事件和过程7起。

珠江防总办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为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珠江防总2010年共启动13次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专家组约60批次、200人次。

――2010年3月底,珠江防总派出抗旱专家组对口支援广西百色市抗旱救灾,经过1个多月的昼夜奋战,打出3口抗旱水井,解决约1.5万人饮水困难,是水利部外派对口支援抗旱专家组中唯一打井出水率达100%的单位。

――2010年汛期,水文部门高精度的中短期预报,为各级防汛部门及时预警、实施科学调度、紧急转移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提供决策支撑。

――2010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珠江防总成功实施了保亚运珠江水量应急调度,保障了西江梧州控制站的平均流量达2900立方米每秒以上,为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水环境条件。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篇4

1、1编制目的

港闸区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长江下游左岸,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区是一个洪涝、台风、暴潮灾害频发地区。制定我区防洪应急预案,是争取主动,保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从而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1、《防洪法》、《水法》、《气象法》、《防汛条例》、《*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

2、《关于我省长远防洪(潮)设计水位及沿线建筑物设计标准的通知》(*省水利厅苏水计[*]210号);

3、《*市城市防洪规划》,年12月,*市人民政府批准;

4、有关堤防、水闸设计规范,管理规程。

5、《*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境内发生的突发性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灾害包括:长江洪水、内涝灾害、台风、风暴潮灾害、坍江灾害以及由洪水、风暴潮、地震等引发的堤防决口、水闸倒塌、供水水质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灾害。

1.4、工作原则

1.4.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防汛防旱并举,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不断提高城市防汛抗灾的水平。

1.4.2防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1.4.3以防洪安全和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1.4.4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因地制宜,在防洪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4.5坚持依法防汛抗洪,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

2、自然状况

2、1、自然地理

2.1.1地形地貌

港闸区范围属江海冲积平原,境内地面高程3.6~6.2m(吴淞基面,下同)。地形相对平坦,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其地形、地貌特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老岸田,成陆最早,地面高程为5.5~6.2m;位于通扬运河以东,九圩港以南地区。

2、中沙田,成陆较晚,地面高程为4.5~5.5m;位于通扬运河以西,东港套闸、芦泾河四号桥闸、天生街办中心河胜利套闸以东。

3、圩塘田,成陆最迟,地面高程为3.6~4.5m;位于东港套闸、芦泾河四号桥闸、天生街办中以河胜利套闸以西到长江。

2.1.2气象

港闸区范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4.6~15.1℃,平均日照2100~2200hr,年总幅射量为110~117大卡/cm2,年均降水量1078mm,其中年间降水量分配很不平衡,有约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一般年份有5个相对集中的降水阶段,即一至二月份的早春冬雪水,降水量为95~120mm;四至五月份春季连绵阴雨,降水量在230~270mm之间;六至七月份的梅雨期,降水在250mm左右;八至九月份的热带风暴雨,降水在306~470mm之间;九至十月份秋季,降水量在20~250mm之间。年均雨日120d左右,年相对湿度为80%、雾日31d左右、无霜期212~235d,年蒸发量在1350~1450mm之间,年均风速3.1m/s,最大风24.0m/s,春夏以东南风居多,冬季以西北风为主。

2.1.3长江潮性

本区长江潮性为非正规半日潮,每日两涨两落,日不等现象十分明显,并受涨、落潮流的双重影响。

2.1.4长江潮位

市区长江代表站天生港站的历史最高潮位为7.08m(1997年7月18日),历史最低潮位为0.42m(1956年2月29日),平均高潮位为3.86m,平均低潮位为1.97m,最大潮差4.01m,最小潮差0m,平均潮差1.93m,平均涨潮历时4:09小时,平均落潮历时为8:06小时.

2、2、洪涝灾害分析

2.2.1、洪涝灾害特征

我区的洪涝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径流下泄这四个要素的多重组合影响。一般情况下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径流下泄的多发季节在汛期6~9月份,这期间还有梅雨的影响。如果以上四个要素中有两个、三个或四个要素共同作用,极易引发特大洪涝灾害,从而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台风(热带气旋)一般7月份以后影响我市,台风影响主要表现为台风正面袭击影响、台风登陆后减弱成低气压槽与冷空气结合产生的暴雨影响。根据1949~2000年统计资料,本市每年平均受台风影响2.2次。台风一般夹带着暴雨,台风暴雨来势猛、强度大、时间短,往往形成大面积雨涝灾害。

洪潮的产生一般由上游长时间暴雨所产生的大流量径流加上天文大潮而引起,其特点是:流量大、流速快、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对江堤的破坏程度大。

2.2.2雨涝灾害成因分析

雨涝灾害成因:导致我区内涝的原因是梅雨型暴雨、台风型暴雨或强对流天气降水影响。以上三种天气形成的强降水主要发生在6至9月份,当暴雨径流宣泄不及,特别是在长江潮位起涨高于内河水位时段时,沿江涵闸无法自排,内部涝灾就可能出现。导致涝灾的人为因素还有: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大量房地产项目的上马,使部分水系遭到严重破坏,打乱了排涝水系的整体布局,同时不透水面积比例不断增加,造成径流量加大;部分河道淤积现象相当突出,加上人为设障等原因,致使河道原有设计断面大为缩减,影响涝水外排;另外我区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不全,低洼地区的抽排泵站设置跟不上等原因也比较明显。

2、3、洪涝防御体系

2.3.1、防洪体系现状

根据省水利厅提供的潮位资料的分析结果,市区代表站天生港站的20年一遇设计潮位为6.50m,50年一遇设计潮位为6.73m,100年一遇设计潮位为7.18m。由于我区地处平原河网地区,地面高程只有3.6~6.2m,因此,如果没有江堤的挡潮作用,只要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我区范围将全面受淹。

我区江堤达标建设起步较早,主江堤、港堤的防洪挡潮标准都基本达到了“长流规”防洪标准,另外,加上护岸工程、内河排水网络、城市排水网络及配套建筑物工程的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能挡、能排、能引、能控的水利工程体系,为保护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江堤

港闸区沿江堤防西起九圩港、东至通吕运河口,全长9km,加上*亚华船厂段江堤,总长度10.1公里。土堤顶高程8.10~8.50m,顶宽5m,挡浪墙顶高程9.23~9.63m,外坡比1:3.0,均采用灌砌块石护坡,内坡比1:2.5;

2、涵闸

港闸区范围现有涵闸17座,其中内部河道节制闸、套闸17座,直接穿堤出江的涵闸有5座。沿江企业江堤上的旱闸口59座。

3、内河水系

我区内陆河网密度较高,辖区内有大小河道238条,总长度达460km,大部分河道相互贯通,所形成的河网与长江堤防共同构筑了防洪、排涝体系,其中过境一级河三条,分别为九圩港、通吕运河、通扬运河,二级河四条,三级河24条,其余均为四级河。

全区各级河道按各区地形、地貌的差异分别排涝入高、中、低三个不同水系再通过沿江涵闸排入长江。

高水系(老岸田地区):又称九、吕水系,正常水位4.2m。

中低水系(中沙田地区、圩塘田地区):又称沿江圩田水系,正常水位3.7、3.2m。

沿高、中、低水系分界线建有节制闸、套闸实施水位控制,防止高水下压,避免水位失控产生涝灾。

2.3.2、防洪体系现状防洪标准

港闸区范围主江堤或挡浪墙的顶高程为9.23m,这个标准是根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6.73m设计水位加2.5m超高来确定的,其现状标准仅相当于90年代水情和工情条件下的50年一遇防洪标准,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其防洪排涝标准偏低,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很不相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3.3、防洪体系规划标准

根据*省水利厅苏水计1997年210号文件精神,*市市区主江堤到2010年的规划防洪标准是:设计水位7.18m加2.5m超高,使主江堤或挡浪墙的顶高程达到9.68m,在遇到90年代水情和工情条件下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外坡进行灌砌块石护坡。

排涝标准:2010年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降水210mm

不受涝,按高、中、低水系分别将防涝安全水位控制在4.90m、4.10m及3.60m以下。

2.3.4、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堤身和堤基大部分为沙壤土,加上部分堤段护坡标准不高;

(3)部分出江涵闸老化、机电设备陈旧、带病运行,例如,天生港闸;

(5)高低水系控制设施有的老化需要更新。

有可能造成的影响:

(1)由于堤身和堤基土质沙,加上部分堤段护坡标准不高,在遭受台风、暴雨、高潮袭击时,容易使上部产生雨淋沟、发生块石塌落、跌塘,从而给防汛工作带来难度;

(3)出江涵闸带病运行,易使涵闸失去排水功能和局部地区产生内涝。

2、3、5、重点防护对象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重点防护对象是:

34家沿江企业,及江堤内的天生港镇,重点在防风暴潮及防涝;

3组织体系与职责

港闸区人民政府设立防汛防旱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汛防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各街道、乡、沿江有关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立防汛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防汛防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并服从当地防汛防旱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

3.1、区防指组织机构

区防汛防旱指挥部由区政府区长任指挥,分管副区长、区人武部政委、区农经局局长任副指挥,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发改委、公安分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等为指挥部成员单位。其办事机构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区防办)设在区农经局内。

3.2、区防指职责

区防指负责领导、组织全区的防汛防旱工作,主要职责是贯彻省防、市指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有关防汛防旱工作部署和指令,制订、颁布全区防汛防旱工作有关规定、制度、通告、预警信息等,组织制订港闸区防汛抗旱调度方案,及时掌握全区汛情、旱情、灾情、工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抗旱减灾措施,统一调度全区重要水利工程的运行,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3、3、区防指成员单位职责

区委宣传部:协调、指导新闻宣传单位做好防汛防旱新闻报导工作。

区政府办:协调指挥部成员单位履行好防汛防旱各项职责。协助指挥长调度指挥防洪抢险。

区发改委:协调安排防汛防旱工程建设、除险加固、水毁修复计划和资金的落实、防洪防旱救灾资金和电力、有关防汛抢险救灾所需物资器材的供应和调度。

区公安分局: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依法打击阻挠防汛防旱工作、造谣惑众和盗窃、哄抢防汛防旱物资及破坏防汛防旱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处置因防汛防旱引发的,协助防汛防旱部门组织群众从危险地区安全撤离或转移。

区民政局:负责及时将台风将登陆和台风中心可能经过的地区,居住在危房里的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指导洪涝旱灾地区灾民的生活安置和救灾工作,组织核查报告灾情,组织、指导和开展救灾、救助、捐赠等工作;协助政府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检查其使用情况。

区财政局:负责安排和调拨防汛防旱经费,并及时下拨、监督使用,根据轻重缓急及时安排险工隐患处理、抢险救灾、水毁修复经费。

区建设局:负责全区社区雨水管、泵站等排涝工程的建设和安全管理,组织协调城市主次干道排涝工作。

区农经局:负责提供雨情、水情、旱情、工情、灾情等信息,做好防汛调度和防旱水源的调度;制定全区防汛防旱措施以及工程防汛岁修和应急处理及水毁修复工程计划;部署全区防汛防旱

准备工作;提出防汛防旱所需经费、物资、设备方案;负责及时提供农业灾害情况;负责农业遭受洪涝旱灾和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指导灾区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应用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

区人武部:调集民兵和预备役部队组织抢险队伍进行防洪抢险,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并协助地方组织受灾群众转移和安置等任务。

发生特大、重大或较大水旱灾害时,区防汛防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并由各部门组成若干应急工作组。

4、预防与预警

4、1、预防预警信息

当预报即将发生严重水旱灾害和风暴潮灾害时,区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提早预警,通知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准备。

4.1.1、堤防工程信息

(1)当江河出现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时,区堤防管理单位及沿江企业应加强工程监测,并将堤防、涵闸、泵站等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报上级工程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发生洪涝地区的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在每日9时前向区防指报告工程出险情况和防守情况。江堤、涵闸等发生重大险情应在险情发生后1小时内报到区防指。区防指立即向市防指报告。

(2)当堤防和涵闸等穿堤建筑物出现险情或遭遇超标准洪水袭击,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决口时,堤防、涵闸所属单位应迅速组织抢险,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受淹的有关区域预警,同时向区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准确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抢护方案以及处理险情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通信联络方式、除险情况,以利加强指导或作出进一步的抢险决策。

4.1.2建立健全防汛责任制

(1)地方党政领导负责制

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组织全区的堤防防汛抢险工作,一旦汛情紧张分头赶赴负责的地区组织落实抢险救灾工作。各街道、乡的党政领导和区各部委办也必须层层落实分工负责制,责任到人到位;

(2)分级管理责任制

按照水利工程的收益范围、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的防汛责任制;哪一级管理范围内的工程出了问题,哪一级领导承担责任。

4.1.3、各级防汛人员岗位责任制

(1)建立和完善各种设施的运行、管理责任制。从指挥到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明确相应的责任和任务,以确保防汛工作的正常开展。

(2)加强防汛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安全第一、以防为主”的方针,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3)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汛工作的重要性。

4.2江河洪水防御方案

4.2.1洪涝的量级划分

根据我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防洪工程体系的现状,其洪水的量级划分以长江天生港站的潮位为准:警戒水位5.50m,20年一遇潮位为6.50m,50年一遇潮位为6.73m,100年一遇潮位为7.18m,200年一遇潮位为7.44m,300年一遇潮位为7.59m。

内河(非区域性一级河)防涝标准以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210mm不受涝,按高、中、低水系分别确定防涝安全水位不得超过4.90m、4.10m及3.60m。

4.2.2防洪预案的分类

防洪预案按其作用分二类:

(1)标准内防洪预案,长江天生港潮位小于50年一遇6.73m;内河水位小于20年一遇涝水位即高水系4.90m、中水系4.10m、低水系3.60m。

(2)超过以上标准的防洪预案;

4、3、标准内防洪预案

4.3.1、加强对防洪工程的巡查监测

防洪工程的巡查监测的内容包括:

(1)河势监测

对沿江重点险段水下河床冲淤变化的监测在每年的汛前、汛后各进行一次,以掌握河床深泓部位的变化情况。如河势变化较快,威胁堤防工程,应予加测。区内重点险段为三化厂段江堤等。

(2)堤防工程监测

区属堤防管理部门和堤防占用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占用范围的监测和管理工作,组织落实技术力量和专人于汛前、汛中、汛后对堤防定期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为:堤身护坎、护坡、土方流失、裂缝、管涌、渗漏、滑坡、滩面塌陷等。尤其是在台风袭击、大汛高潮期,应加强日夜监测和管理。

(3)涵闸监测

具体由涵闸管理部门负责,主要监测内容为:一是对涵闸的运行状况、机电设备、启闭系统、闸身、闸门、消力池等;二是对闸室上下游引河于汛前、汛后进行定期监测,并拿出对比资料,以摸清引河的冲淤变化。

4.3.2保证通讯联络的畅通

区、街道(乡)、及沿江企业防汛责任人和防汛机构工作人员应配备必要的有线和无线通讯设备,并完善每年汛期防汛责任人的通讯联络,防汛通讯号码分发给有关防汛部门。

4.3.3防汛调度

(1)沿江堤防的防洪调度

根据“长流规”提出的标准,我区范围沿江堤防的防洪设计水位为6.73m,在出现设防水位以下的水位时,由区堤防涵闸管理所护堤员、沿江企业有关管理人员组成巡查队伍不定期地上堤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2)内河水情调度

按划定的高、中、低水位控制线调度节制闸、套闸,控制各水系的运行水位,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各片排涝前应视内河水位、预报降雨量等权衡是否需要预降内河水位,随降雨与积涝过程适时启闭涵闸排涝入河(区域性一级河)或直排入江,区各水系运行水位。

4.3.4防汛抢险

当长江天生港站出现5.5~6.73m潮位时,预示长江沿线可能会出现一般险情。全区各级防汛防旱机构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区防汛指挥部要明确责任,落实涵闸管理部门、沿江乡镇、堤防占用单位防汛巡查、监测人员上堤不间断查巡,24小时轮流值班;沿江各企业要关闭旱闸门;沿江涵闸不离人、确保涵闸启闭设备运行正常;区、有关街办防汛指挥部要派员上堤查看汛情,密切注视水情和工情的变化,加强对水情和工情的检查、落实各项防汛抢险工作:区人武部组织抢险队伍待命,抢险队伍和抢险物资由区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动,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有关险情和抢险情况及时向上级防汛部门汇报,同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现场对险情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加固措施。

4、4、超标准防洪预案

4.4.1做好抢险备用物资的准备和调运工作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防汛物资的准备和储存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区防汛部门专储;二是乡(镇)、沿堤企业单位的自储。一旦发生险情,根据险情程度、物资需要等情况,区防汛指挥部作具体调度;如果本区抢险物资缺口较大可向市求援。

根据市防指要求区级防汛物资的储存如下:块石500吨(储于永兴船厂内);另请幸福乡供销社代储存防汛编织袋1.0万只,箩筐、竹扛若干。各沿江企业根据防汛责任状上的要求备足防汛物资。

在防汛抢险阶段,由区防汛指挥部下达调运指标,由区防汛指挥指派有关沿江企业出车调运。

4.4.2组织落实抢险队伍

由区人武部落实由沿江乡(镇)、企业为单位组织的巡查、抢险、预备三支抢险队伍,具体人员配置见表

4.4.3统一指挥、突击抢险

当沿江江堤遭遇特大洪潮袭击时,区、街道(乡)、沿江企业单位,要全面动员,抢险队伍要各司其责,上堤坚守自己的岗位;重大险情由区人民政府、相应的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统一部署、统一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险;特殊险情,除立足于自抢自救外,要与驻通部队取得联系,请求得到部队的支援。

1、江堤决口,水闸垮塌

(1)当出现江堤决口、水闸垮塌前期征兆时,防汛责任单位要迅速调集人力、物力全力组织抢险,尽可能控制险情,并及时向保护区发出警报。江堤决口、水闸垮塌等事件应立即报告市防汛指。

(2)江堤决口、水闸垮塌应急处理,由区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指挥。首先应迅速组织受影响群众转移,视情况,根据潮汐规律及时组织实施堤防堵口。明确堵口抢护的行政、技术责任人,调集人力物力迅速实施堵口抢护。对塌江严重的地段,还要作好退堤的准备,及时加固二道堤,如果没有二道堤,要在市、区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下,组织人力、物力抢筑二道堤,将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篇5

摘 要:樟树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省中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处鄱阳湖平原南缘与赣中丘陵的过渡地带。利用1957~201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1949~2012年气象灾情资料,对发生在樟树市的暴雨和洪涝、大风、冰雹、干旱、高温、低温和冷冻、雷电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气象灾害区划模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其中5类主要气象灾害分别进行了区划分析,经加权分析制作了气象灾害综合区划图。关键词:樟树市;气象灾害;特征;风险区划中图分类号:P429;P208

文献标识码:A引言樟树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处鄱阳湖平原南缘与赣中丘陵的过渡地带,跨赣江中游两岸,属丘陵平原区;E115°06′33”~115°42′23”,N27°49′07”~28°09′15”;位于北亚热带南缘,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衍生灾害,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据统计,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比例高达90%,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因此,摸清樟树市气象灾害的分布特征,找出发生规律,制作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进而科学设计城市规划、搞好防灾减灾、保障城市正常秩序和保证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市民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等均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气候资源和种植管理决策措施的制定,以及生产的区域布局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运用1957~2012年的樟树气象观测资料和1949~2012年灾情资料,根据江西省气象灾害指标对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建立了樟树市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连阴雨、高温热害、低温冻害、大雾等主要气象灾害资料数据库,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绘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2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樟树市主要气象灾害为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连阴雨、高温热害、低温冻害、大雾等,其中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最大,占气象灾害损失的40%以上,其次为干旱、大风、冰雹和雷电灾害影响。气象灾害风险因素是指对气象灾害风险性大小起一定作用的因素。自然灾害系统是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灾害风险往往是天、地、人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调查资料,统计气象灾害的发生范围、发生频率及发生强度,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灾害防御能力,以樟树市历史灾情资料为依据,结合气象要素资料,通过层次分析法找出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指数评估模型,计算气象灾害的风险系数,设定各种气象灾害风险高低的技术标准,形成各重点灾种的灾害区划结论,并应绘制出分灾种的灾害区划图;再综合分析各灾种区划,形成本区域气象灾害综合区划。3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樟树市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现暴雨,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每年有5d左右暴雨日;大部分暴雨日出现在4~7月,占全年暴雨日75.3%;6月暴雨日最多,占32.1%;5月份次之,占21.2%。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最直接原因,特别是连续性、区域性暴雨和强降水,会造成严重洪涝灾害,还会引发滑坡、河岸崩塌等次生灾害;洪涝灾害多出现在4~7月上旬,有些气候异常的年份也会出现春汛、秋汛和冬汛;主汛期重度洪涝灾害为3~5a一遇;境内降雨多,外江过境客水峰高量大,易发生外洪内涝。暴雨洪涝重点防御区地势低、湖泊众多。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目前基本上可以防御20a一遇的暴雨洪涝,当上游洪水明显与本区域的暴雨或强降水叠加,出现江河水位高而无法排水,造成严重内涝。根据樟树市常规气象站与中尺度气象站的资料进行分析,再结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三个方面建立相关指标,利用加权综合与层次分析法,得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系数分布情况:由淦阳街道、鹿江街道、福城街道构成的城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度最高,其次是洲上乡、大桥街道和张家山;店下镇大部和阁山镇南部风险最低。4 干旱灾害风险区划樟树市干旱各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平均每年2.3次,春旱和冬旱较少发生;干旱发生跟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强弱和脊线的位置及维持时间的长短与干旱天气有密切的关系,副高控制时间越长,旱情越重。大范围伏秋干旱的天气形势特征是:副热带高压强且稳定,脊线位于N25°附近。另外,副热带高压弱,位置特别偏南或偏东,持续受高空高压脊或低层大陆高压控制,也会造成久晴少雨,发生干旱。干旱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选取干旱强度频率、地形地貌、耕地面积等作为评价因子,得到干旱风险区划。张家山街道、昌傅镇发生干旱灾害的风险最高,义城镇、吴城乡、临江镇、刘公庙镇、经楼镇次之,城区的淦阳街道、鹿江街道、福城街道和永泰镇北部及阁山镇的中部发生干旱灾害的风险最低。具体见图1。5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樟树市是雷暴多发地区,年雷暴日数平均为56d,最多年份达83d(1973年),3~8月雷暴多发,占总雷暴日数的87.5%。白天多晚上少,而白天又以13:00~17:00为最多,以13:00~14:00为最多;傍晚前后为次多,21:00至次日7:00为最少,西部多于东部,丘陵山区多于平原。雷击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球形雷。现有数据统计表明中洲乡为雷暴高发区,其次为义城镇、黄土岗镇、观上镇东部。具体见图2。雷电作为强对流性天气所造成的主要灾害之一,由于其成灾迅速、影响范围大、致灾方式多样,给其预报和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雷电灾害风险是指雷电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概率。根据江西省的地闪数据,在樟树市内,将地闪数据投影在100m的单元网格,计算地闪密度,并考虑其他因素,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樟树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按风险状况来说,西部比东部风险高,北部比南部风险高。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城区北部、义城镇西部和临江镇中部,其次吴城乡北部、阁山镇北部,风险最低的是永泰镇大部。6 低温冻害灾害风险区划樟树市低温冻害主要出现在冬季,即每年的12月至翌年2月,也是1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日最低气温常常会降到0℃以下,霜冻或冰冻天气较为频繁,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还经常会带来寒潮、大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主要出现在冬季,历史上低温日数最多为1977年,最低气温≤0℃的日数高达33d;其次是1969年(41d),最低气温≤0℃的日数达35d。历史上极端最低气温为-14.2℃,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冬季≤0℃的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极值呈现高趋势。低温冻害风险区划主要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选取地形地貌、低温频率等作为评价因子,得到低温灾害风险区划。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低温频率也随之增加,致灾因子主要考虑了海拔高程影响的低温频率,利用樟树市常规气象站及自动站的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低温(≤0℃)频次,与海拔高度建立统计关系模型,结合GIS高程数据,并考虑历史灾情资料,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樟树市低温灾害风险区划图:张家山街道、义城镇、昌傅镇部分低温冰冻灾害风险度最高,其次店下镇南部和经楼镇北部,城区和永泰镇低温冰害风险度最低。7 高温热害灾害风险区划高温热害简称高温害,是高温对植物(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造成的损害,一般是由于高温超过植物(生物)生长发育上限温度造成的,主要包括高温害和果树林木日灼及畜、禽、水产渔类热害等。樟树市高温主要出现在7~8月,≥35℃以上的天数平均33.4d/a,7月容易出现持续高温,8月次之。严重高温年份有1961、1962、1963、1978、2003、2005和2010年。高温热害的风险区划(见图3)主要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高温热害出现频次、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地方经济等作为评价因子,建立相关指标,利用加权综合与层次分析法,得到高温热害风险系数分布情况:高风险区在张家山街道,其次在昌傅镇大部、义城镇南部、观上镇北部等,低风险区主要在城区北部、永泰镇东部、阁山镇北部和店下镇中部等。8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布根据各类气象灾害对樟树市造成的损失确定权值,将每种灾害的风险指数进行加权叠加,按综合风险指数排序,得到樟树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图:张家山街道发生气象灾害的风险最高,昌傅镇、义城镇、吴城乡等乡镇次之,永泰镇、中洲乡、店下镇和阁山镇气象灾害风险度相对较低。9 讨论 针对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特征分析研究,开发建设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标准,准确地预报灾害的发生、发展、强度及可能造成的灾害等,为当地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有针对性、分灾种的采取高效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对洪涝、雷电、地质等灾害重点防御地区的监测和专项治理工作;建立迅速的联动和响应机制,提高抵制突发性气象灾害的能力。本文主要根据樟树市气象灾害调查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各种气象灾害的特征,进行暴雨洪涝、干旱、雷电、低温冻害、高温热害等5种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等级区划,制作了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图,区划结果可为当地防灾减灾事业提供依据。作者简介:钟敏(1972-),女,浙江萧山人,理学学士,江西省宜春市气象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专业。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篇6

关键词:洪涝旱灾;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9-0165-02

洪涝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作用也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如何降低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尤为重要。近年来,驻马店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虽已建立了大批水利工程,在历年抗洪涝旱灾中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由于我市汛期的暴雨洪水具有突发性强、雨量大范围广等特点和历史遗留问题,旱情灾害仍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我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笔者根据我市洪涝旱灾特点及工程现状对减灾对策谈一些看法。

1 洪涝旱灾害防治措施现状

解放前,山区洪水未得到控制,河道堤防残缺。据记载,1906年~1946年40年间,洪河河道堤防决口21次。水旱灾害肆虐我市人民生命财产。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干部群众,按照上控下排中改善的治理方针,先后修建了薄山、宿鸭湖、板桥、宋家场四座大型水库,9座中型水库,152座小型水库,总蓄水能力达34亿m3,相继修建了老王坡、蛟停湖滞洪区,解决了河道超标准洪水问题。78.8洪水灾害使我市水利建设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先后加固了宿鸭湖、宋家场水库,复建了板桥水库、竹沟及小洪河上游石漫滩水库、杨庄滞洪区,大型水库均达到了千年一遇设计洪水标准、有效地控制了山区洪水;1958年开辟了洪汝河下游分洪道,洪汝河汇合口班台站泄洪能力有每秒600 m3提高到每秒800 m3。

下游排水出路初步得到解决;又整修加固了洪汝河堤防1 023 km,建涵闸330余座,整修骨干河道14条,治理300~1 000 km2的支沟72条。面上除涝配套已达到297万亩,初步形成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排水沟网格,“中改善”的除涝措施得到了落实。同时非防洪工程措施也得到了加强。

在兴利方面,已建成大中小自流灌区135处,打井9.4万眼,建机电灌站368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02万亩,建成旱涝保丰收田面积385.6万亩的水利工程体系,并已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仍不能完全抗御突发性洪水和连续干旱的威胁。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洪水及干旱等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正在不断加大。群众从中得到结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2 洪涝灾害分析

①我市地处特殊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地带分布严重不均,是造成洪涝干旱灾害的主要因素。年降水量不均,1975年降雨量是1966年的3倍多,驻马店市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期间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并且降雨量地带也严重不平衡。暴雨中心多位于洪汝河中上游,雨量较大,易产生洪涝灾害。我市农业种植结构是以旱作物为主体的模式,一遇连年丰水以及特殊的自然气候就不相适应了。

②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洪汝河上游自然植被破坏极其严重,大范围的山林被毁,暴雨汇流后易产生较大洪峰,抢占下游平原河道,使沿河洼地积水失去抢排时间而加重洪涝灾害,同时也减少了地表水的下渗,地下水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加上连年持续干旱及超量开采,是我市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带来了原来可利用的机井、机泵报废,需要重新打井、配泵,部分地区因资金限制不能及时更新,消弱了现有兴利设施的抗旱能力。

③随着驻马店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原有的蓄水区遭到严重破坏,变成了滞洪区。

④另外在现有工程设施及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一是工程防洪标准较低;二是河道隐患多,各种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超期服役;三是工程不配套,防洪标准低;四是防洪设施与城市发展不同步,甚至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排水系统,造成人们生产生活用地大面积积水或被淹。

⑤现在农业种植粗放,土地不平整,不打畦,即使有水源的地方不能灌溉或者耗水量过大。

3 洪涝旱减灾对策

由于驻马店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土壤黏重,既怕旱又怕涝,而降水年际年内时空分布不均,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治水减灾对策的指导思想是:“上控下排、中改善”,洪、涝、旱统筹抓,土壤改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3.1 关于洪涝治理对策

①针对我市的气候特点和近年来实际观测情况,仍应以预防为主,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意识。要把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放在第一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让人民群众对我市的水利安全防范设施和措施放心、安心。

②洪涝治理的重点是“水利”,水利的重点是“工程”。只有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做到标本兼治,才能真正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更好的为我市的经济腾飞服务,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③工程是死的,人是活的,自然灾害的治理光有工程是不行的,如何让水利工程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对人的管理。所以要对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制,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让各部门管理人员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④生态环境的破坏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根源。破坏植被、垦荒种地是造成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直接原因,所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是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要鼓励人民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生物防护措施。

3.2 抗旱对策

①排蓄结合,旱涝并举。在排除涝水的同时,要把握蓄水,做到排蓄结合。在工程规划时,利用有利地形,建设一部分坑塘,与排水相连。在较大排水沟内,建闸分级节制,调节地面径流,补充地下水源,发展灌溉。

②建设灌溉工程。完善工程配套体系,对自流灌区进行技术改造配套和更新;在灌溉排水沟系内节节控制,提高水利用率;在宜井区内打井提水灌溉。在提水灌溉的同时,增大了地下水库的蓄水能力,对防涝渍,改良土壤都是有利的。在水源没有污染的河道,建设机电灌溉站。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扩大单井灌溉面积,可达到节水、节能、提高灌溉之效果。

③在田间种植林网,改善小气候。推广“一沟一树”,沟旁路旁植树。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耐旱能力。

④改良土壤,精耕细作。推广精耕细作,打畦种植的耕作方式,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增强作物抗旱耐涝能力。同时,增加有机肥,以肥调水,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强作物以根找水能力。

4 结 语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在充分认识、掌握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把洪涝灾害降至最低。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篇7

[关键词]城市洪涝,原因,举措,分析

中图分类号:G1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05-01

引言:城市洪涝灾害的出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得洪涝灾害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大型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更是直接关系着城市在洪涝灾害面前的抵抗能力,因此从城市设计层面就必须重视防洪排涝的规划,避免出现排涝体系与城市给水体系交叉的现象,避免防洪能力过低的现象。本文从城市洪涝产生原因及应对洪涝的举措入手,探讨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概述

防洪排涝最初的意义特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抵御洪水冲击农田、排出降雨产生的大量农田积水。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中的降雨接收面积和给排水系统的负担不断加大,因此城市也更加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此城市必须针对自身的城市布局和环境特点规划防洪排涝系统,确保城市内部不会因大量积水和洪水影响正常的居民生活。在国内尚未出现统一的城市防洪排涝规范,因此各个城市对防洪排涝的定义并不相同,在防洪排涝规划方面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这为城市的防洪排涝功能埋下了隐患。从理论层面来看,城市防洪排涝包括防御洪水和排出积水两个方面,防洪是指针对城市周边因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涌入城市大量流体的现象修建的防御设施,排涝则是针对城市内部因降雨等情况产生的大量积水而言,主要目的是修建各类排水设施。与农田防洪排涝不同的是,城市防洪排涝要求在任何时间段内都不可以出现积水淹没的情况,而农田是允许存在一定时间的农田淹没期的。

2 城市洪涝灾害成因

城市防洪排涝需要系统性的进行规划,不能简单的修建一些排水设施和防洪障碍物,要根据城市季节性降雨的变化以及周边地质灾害出现的可能性来有针对性的规划,尤其是地下管网的规划以及地面防洪堤坝的修建,都必须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进行考虑,比如北方的降雨季节性明显,且城市的地下给排水管路过于窄小,这就要求在安装排水泵的时候慎重选择位置,避免大量闲置设施。比如南方的地下管网较为密集,降雨持续性强,就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管路来实现城市各个低点积水的排出。城市洪涝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如下:

2.1 地势

一般来讲,平原地区的城市洪涝灾害以内涝为主,周边并不具备形成巨大洪水的自然条件,但是大量的降雨会在城市内部的低点形成积水,因此平原地区城市的排涝是重点,比如近些年北京多次在大暴雨中出现内涝现象;山区城市最大的威胁则是洪水,周边的高山和陡坡容易在降雨过程中形成洪水。

2.2 排涝排水系统不完善

缺少完善的排涝沟系,城市扩建时未能预留排涝通道同时现状排涝河道断面不足,淤积严重,排水能力低。

2.3 排水系统出口过高

排水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城市低位的积水排泄至城市附近的河流、湖泊,但是如果城市将排水系统出口设计过高,比如出口位置的水位长期高于排水系统,那么就容易出现积水无法排出甚倒灌的现象。

2.4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盲目与水争地,使河道变窄,湖泊变小,导致蓄洪、滞洪面积缩小,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节洪水能力降低,而这些与水争地的建设项目往往是涝灾易发区;比如济南的小清河两岸原来有许多滞蓄洪水的农田、洼地、池塘,现在绝大多数己被填平盖房,大大减少了滞蓄水量,使得小清河洪水位升高,对支流河道形成顶托,大大影响了城市洪水的下泄。

同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地面硬化率提高,增加了径流系数,从而加大洪水量,导致积水现象严重。如绵阳城区的建设速度快,城市的雨水净流量总和不断增加,城区的排涝系统面临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3 城市防洪排涝对策

根据城市洪涝产生的原因分析,可知城市防洪排涝应充分利用地势优势,尽量减少防洪排涝设施的修建、提高防洪排涝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防洪、排涝沟系,提高河道防洪、排涝标准并进行拓宽改造,尤其针对城市内部的低洼地区要理顺排涝系统,以打通排涝通道,使涝水顺利排出。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应定期检查,并根据城市规模的变化调整设计。

(2)高水高排,采取修建截洪沟,加大收水设施,拆除棚盖等多项措施将高地势雨水排入山洪沟或河道,避免地势高的雨水顺道路排入低洼地区,尽可能减少低洼区的汇水面积,降低积水量。将各个区域的积水相互分割进行排出,能够有效的降低洪水的整体危害,也能够降低排水系统的负担。

(3)低水低排,为确保低洼地区涝水顺利排出,针对排涝河道的主要出口流量大、水位高的特点,必须重视水位高程衔接,根据外河排涝水位和现状地面标高,确定河道自排或泵排方式;此外各低洼区应结合现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地面标高或增设泵站等排涝措施。

(4)应对超标准涝水的措施:首先是将洪涝分流,同一个城市周边的洪涝源头可能有多个,因此一旦出现洪涝灾害,应尽可能的将各个区域的洪涝分割,通过各区的排水系统单独的排出,避免汇合的洪涝造成更大的损失;二是在排水系统的出口设置防止洪水倒灌的装置,加装大功率的排水泵,提高排水效率;三是要在城市周边设置蓄水区,主要目的在于将山区的洪水阻隔在蓄水区,或是起到减缓洪水速度的作用,同时在城市内涝时,也可以讲蓄水区作为主要的排水区。

(5)对于解决市区局部地区积水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完善雨水管道系统,按排雨标准扩大雨水管沟断面,加大雨水收水设施建设,重视雨水设施的管理养护,改善道路行洪、积水的局面。

结语: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固有城市布局的限制和城市规划领域技术的制约,导致许多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虽然当前国内在防洪排涝方面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规范,针对性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不断的探索和针对国内城市规划实际来强化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琪洋.加强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02,2(3):12-14.

[2] 谢华等.城市化地区市政排水与区域排涝关系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7,(5):lO-13.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篇8

关键词 淮河之源;暴雨;形成机制;洪涝特征;防洪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65-02

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是淮域儿女的母亲河,古称“四渎”之一。淮河发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由58条溪流汇聚而成。桐柏县境内淮河干流全长83 km,流域面积1 320 km2,流域内水域土滩占10%,小平原占20%,山区、丘陵占70%以上,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168 mm,降雨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本文结合桐柏县的地形地势、暴雨天气特征、水文气象、植被状况、土壤地质等因素以及水利工程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概述[1-2],以期达到防洪减灾、人水和谐共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1 暴雨形成机制

桐柏县位于南阳市东南部,海拔为80~1 000 m,自南阳市的邓州往东,地势逐渐增高。由于地面的抬升作用,在偏南或西南气流影响下,降水增大。桐柏县西部是向西扩开的喇叭口,由于狭管效应,此处降水加强,是桐柏县的一个暴雨中心,位于县境南部的月河,南邻1 000 m以上的山脉,由于山脉的抬升作用迎风坡降水量加大,该处暴雨、特大暴雨次数和雨量,均为全县之冠。

1.1 地形影响

1.1.1 地势对暴雨的影响。对1971―2000年30年唐河、邓州、桐柏、新野4站≥50 mm的暴雨过程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同一日的降水量基本呈自西向东增加的趋势。6月共有43次暴雨过程,其中有34次降雨量是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占暴雨总次数的79%;7月暴雨自西向东增大的次数为32次,占总次数的78%;8月为35次,占总次数的85%,6月、7月、8月的平均概率为81%。南阳自西向东海拔逐渐增加,西来降雨系统自西向东移动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爬坡过程,受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系统在东移过程中降水逐渐增强。

1.1.2 喇叭口状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桐柏县地势特征是:东西低,南北高,中部山地、丘陵、平原交错,西部为向南阳盆地逐渐扩开的喇叭口。县境内山脉自二郎山、新集、程湾分2支延伸,一条位于在县境以北的二郎山、黄岗、朱庄到回龙一线,和驻马店地区的泌阳、确山交界;另一条在豫鄂交界的桐柏县城到月河镇一线。暴雨的多发地带之一是桐柏县西部喇叭口区,对1990―2005年降水资料中≥50 mm的降水过程进行统计发现,暴雨多发带共有3处,县境西部喇叭口处的平氏、安棚出现48次,县境北部的朱庄、大河等乡镇出现51次,县境东南部的桐柏站出现63次。县境淮源镇以西的降雨都流入汉水,淮源镇以东的降水都流入淮水,淮源镇是汉水和淮水的分界线,也是分水岭。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降水系统经过喇叭口地形时,不但低层风速加大,而且上升运动加强,致使降水增强,因此成为该县暴雨多发带之一。

1.1.3 北部和东南部多暴雨的原因。县境北部是山脉,在偏西气流影响下,由于山脉的摩擦作用,靠近山脉的偏西风减小,在水平方向上产生风速切变,并形成低压环流,加速了县境北部的上升运动,受西来系统影响时,县境北部的大河、朱庄和县境西部的喇叭口处易出现暴雨;系统翻越桐柏山时,位于县境东南部的本站易出现暴雨。县境南部也为山脉,在偏北气流影响下,气流被迫沿山坡上升,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大。

1.2 形成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

地面形势在8:00、14:00地面图上,桐柏站处于西南暖倒槽,或入海高压后部,预计将有冷空气影响。在8:00的850 hPa图上,桐柏站处于西南倒槽气旋性弯曲最大处,江淮地区(东经105°~115°,北纬30°~33°),有东西向切变线存在,并且在桂林、贵阳、芷江、长沙、宜昌、汉口、南昌、南京、阜阳等站有≥12 m/s偏南急流区相配合。在8:00的700 hPa图上,东经105°~113°,北纬30°~34°区域有东西向切变线存在(或西南涡),并且在桂林、贵阳、芷江、长沙、宜昌、汉口、南昌、南京、阜阳等站有12 m/s急流区存在。在8:00的500 hPa图上,在东经100°~110°,北纬27°~40°区域内有西风槽或南支波动东移影响。

暴雨是桐柏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30年气象资料统计共发生暴雨125次,平均每年4.2次,其中暴雨占总数的77.8%,大暴雨占15.7%,特大暴雨占6.5%,主要集中在6―8月。该县暴雨移动方向有3个,从西北移向东南,从西南移向东北,从东北移向西南,特大暴雨在桐柏有10年一迁的规律,全县在1955年、1966年、1975年、1986年、1989年、2006年都发生了特大暴雨。

暴雨多发生在6―8月,洪水也多发生在6―8月。致洪暴雨与西太平洋副高密切相关,副高的脊线、位置、形状、稳定时间不同,形成的致洪暴雨也不同,持续阴雨相伴的致洪暴雨天气一般与江淮梅雨期多雨的天气形势相一致。此时500 hPa为稳定的纬向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的年份,雨带快速北移,而副高偏南偏弱的年份,与北方带来干冷气流的蒙古高压交锋频繁,暴雨频繁,有时强台风登陆,也会造成较大的洪涝,同时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自然灾害。

2 桐柏县洪涝特征及整治措施

淮河上游的防汛抗洪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汛期的洪水调度必须集中统一。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淮河之源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春涝(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和初夏涝(6月下旬)不太突出,主要是夏季暴雨引起的山洪涝灾(一般发生在7月上中旬,如1975年、1986年、1998年、2002年)和秋季(一般发生在9月,如1974年、1983年、1997年、2003年)连阴雨引起的涝灾。桐柏山洪灾害由于受地形影响,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山洪暴发时,破坏坝库、河堤、交通线和其他建筑物;携带大量物质在沟口和开阔地段堆积,致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沙压田,山洪一泻而空,也同时增加干旱威胁。

2.1 洪涝灾害成因

洪涝灾害是淮河流域的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森林状况、水土状况等人为因素以及水利工程现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2.1.1 汛期历史短,强度大,暴雨所产生的地面径流是形成山洪的主要因素,暴雨范围小,成因快,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山洪灾害成为桐柏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1.2 地形地貌是形成山洪的主要条件。由于山体的植被稀少,坡度大,坡面截流能力差,暴雨发生后,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形成大量径流;加之河道源短沟陡,汇水区域大,调蓄能力小,汇流很快成为山洪,峰高量大,陡涨陡落,历时短暂,但是破坏性较大。淮河属山区河流,上下游比降过渡突然,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河势不稳定,两岸冲刷严重,塌岸频繁,也导致河道洪水泛滥的程度和概率很高。

2.1.3 水保措施差。人为破坏山体天然覆盖植被也是形成山洪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水土流失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任意破坏地貌植被,使得岩石,植被减少,造成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特别是近年来的铁矿、金矿等矿产资源大规模的露天开采及违法建房过程中的破坏现象更为严重。同时,河道设障、围坝建房、缩窄河床,降低行洪能力,洪水不能宣泄也是形成山洪的一个成因。

2.2 防洪对策

2.2.1 河道整治工程。依据天然河道演变规律及防洪供水等方面的要求,统一河道整治工程[3],对于凹岸冲刷严重、部分河道弯曲、塌岸淤积现象时常发生的淮河、龙潭河及西小河的汇水渠采取截弯取直、淤积疏浚等措施,以达到增大水面比降、稳定河势、护滩保堤、提高河道泄洪能力的目的。

2.2.2 水库工程。水库可起到调蓄洪水、削减洪峰和减轻水库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等作用,因此应修建水库,以有效控制洪水。桐柏县共修建3座水库:一是水帘水库,位于流经城区的西小河上,总库容160万m3;二是龙潭河水库,位于龙潭河上,总库容1 453万m3;三是在西小河、龙潭河与淮河交叉口下游200 m处先后兴建了5座橡胶坝。目前,桐柏县正在兴建通信预警系统,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应防汛需要的水情信息系统,同时加强防洪治涝预案(包括暴雨防御对策和措施,撤退、转移、安置方案,救灾、抢险组织,不同量级洪水、防汛治涝)的建设。

2.2.3 堤防工程。在无无堤防的河道上新修堤防或修复不完整的堤防护堤,加高培厚,采用抛石护脚[4]、桩柱护脚等措施除险加固护岸基础已被掏空破坏的河道。

3 桐柏县防洪建议

淮源儿女继承和弘扬了治淮、爱淮、护淮的优良传统,着力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淮河源头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治理“四荒”面积达3.33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7 km2,年减少水土流失160万t,保水能力增加2 200万m3。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1.3%,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提高淮河之源整体防洪能力和防洪管理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3.1 完善防洪工程措施

作为防洪减灾的主要调控手段,工程体系的完善仍然是重中之重。统筹规划、蓄泄兼顾。采取修堤和河道整治、兴建水库等措施,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扩大河槽的行洪能力。合理开发水资源,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实行保护性和持续性的开源节流措施。采用新型的、现代的生态护坡、护堤措施,改善水环境,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工作,采取工程、生物等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采取修建谷坊、河坝、分水渠、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有效地减少坡面坡度,分散坡面径流,减缓径流流速,增大入渗率,延长汇流时间,拦蓄泥沙,从而达到削减山洪的目的。对易发生险情地段,采取山前分洪措施,分散水势,减轻下游洪水压力,同时化害为利,因洪淤地。

3.2 树立新的防洪观念

尽快扭转治水思路,转变观念,将洪水变成财富和资源优势,在考虑防洪减灾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结合防洪排涝,增加蓄水工程。形成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重视生态建设,保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在加强各项防洪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步建设和完善以通信设施、洪水预报与调度、洪水预警设施气象测报设施和水雨情测报设施为主体的防洪决策支持[5-6]。气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暴雨短期预报的准确性,充分利用乡镇自动雨量站为防汛部门提供水情、雨情信息,加强对雨情的关注,提高预测预警的时效和精度,扎实有效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气象部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4 参考文献

[1] 吴兑,邓雪娇.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 朱瑞兆,谭冠日,王石立.应用气候学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3] 杨丽萍.关于水利综合中防洪规划的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1(10):72.

[4] 赖福梁.堤路结合在泉州金塔防洪堤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10):63-65.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篇9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发生日趋频繁,由此引发的暴雨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在大江大河的水文报汛手段相对完善成熟、堤坝防御稀遇洪水能力得到一定保证的情况下,中小河流的防汛减灾是目前政府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中就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的防治提出见解。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全面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与应对篇10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 科学 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WwW.133229.coM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 经济 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全面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 历史 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 总结 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 企业 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4结语

江河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 现代 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 经济 社会稳定 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懂得尊重 自然 ,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