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理论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4:43

信息经济理论

信息经济理论篇1

关键词:经济管理;管理信息技术;优势

前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现象呈现出日渐复杂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中融入信息技术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是经济管理的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的有效帮助下,可以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升,从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分析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发挥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文章就是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展开分析。

1信息技术简介

数据是信息的基础,信息技术是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是采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综合处理后,信息技术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进而得到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信息技术涵盖了多种学科,如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它们在设备和软件的作用下发挥出了信息的储备、传递、处理和应用等功能。

2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2.1缺乏对信息技术的重视

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有的企业的管理者对经济管理中的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够,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被忽略,使得信息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良好发挥,造成了经济管理水平较差,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2.2信息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要想提升获得信息的效率,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有效方式之一,这样企业就可以以市场的供需情况来研究更为优质的产品。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企业在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应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统一的、较为专业的管理体系,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不高,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3信息技术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有的企业由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不够,直接形成了从事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缺乏,技术掌握程度不够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同时具备经济管理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而又少,使得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没法体现,应用时它的价值和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的发展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

2.4信息搜集不充分

在经济管理中,企业还会忽略信息的搜集工作,信息的整理工作也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没法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经济管理工作,使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阻碍。

3信息技术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是很广的,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工作,分析市场的现状,使管理者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对于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信息技术被用作经济管理的战略措施时,经济组织的发展战略与信息战略相结合,并以信息战略为主体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的管理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偏离。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企业的经济管理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除了体现在操作和管理上,更多的还体现在战略上。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战略价值来加以应用,战略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其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还能使企业的管理者将视角转向外部管理,进而对企业组织的内部力量做以调整,达到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广泛饮用,增强了企业的内在素质,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就是信息,知识经济的重要生产力就是信息技术,它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知识经济领域都适用。信息技术是一种知识产品,具有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天然优势。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经济的建设,进而形成以信息和知识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

4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系统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和存储信息的方法和途径非常广泛,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大量准确、真实可靠的信息是它的一大优势。正因为有了信息技术,才促进了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重建,进而改变了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各种新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另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发生了改变。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管理模式的出现,使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由信息流来引导、支配、组织和协调。新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如学习型组织、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柔性组织以及虚拟企业、网络银行,这些都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企业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企业重组与资源整合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企业还是墨守陈规,还是固守传统的思想来发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就很容易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大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并发挥网络优势,以便扩大市场比重。如,大数据的概念不断受到关注,经济金融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交易、报价、业绩报告、消费者研究报告、官方统计数据公报、调查、新闻报道等都是数据的重要来源。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也能发挥作用,属于数据驱动行业。金融机构希望能够收集和分析大量中小企业用户日常交易行为的数据,判断企业的一般发展状况和前景发展,解决由于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而造成的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问题。信息技术为经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科学地处理各种信息,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站在市场前沿,把握住市场先机,所以完善经济管理模式,更新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经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就能够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不断提高经济管理质量和水平,先进技术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信息技术是提高经济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发展。对此,企业的领导层应给予充分重视,以便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知报,2010.

[2]徐建芳.科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冷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

信息经济理论篇2

     1996年10月8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威廉·维克里(w.vickrey)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j.a.mirrlees)以其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分享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而使信息经济学迅速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学术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研揪渴加?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该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马克卢普—普拉特(machlup- porat)的信息经济测算体系和约维兹(m.yovits)的广义信息系统决策模型理论的系统引入,使情报学界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并由此奠定了宏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尤其是在对信息产业的分类、评价和测算方面,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应用性成果。相比之下,信息经济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则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国内情报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理论体系还是相当陌生的。笔者认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一个十分活跃的前沿分支,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定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许多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在实践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尽管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经济研究领域中展开的,但其核心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及其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因而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同样应当属于情报学研究的范畴。确切地说,微观信息经济是经济学和情报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因此,情报工作者应当拓展视野,抓住时机,迅速投入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情报学发展的契机。

1 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进展

1.1 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安排来规范当事者双方的经济行为,又称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或契约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经济人和“完备信息”。在此前提下,任何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是确定的和唯一的。换句话说,抉择与行为后果一一对应, “帕累托最优”(pareto perfect)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最优化决策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以赫伯特·西蒙(h.a.simon 于1978年以其《对经济组织内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和肯尼思·阿罗(k.j.arrow于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研究领域是不确定条件下的经济行为研究)为代表的一批欧美经济学家在60年代率先对“充分信息假定”提出质疑,指出不确定性是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决策都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抉择策略与行为后果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一种抉择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后果,同一个后果也可能由不同的抉择产生。进入70年代以后,乔治· 斯蒂格勒(g.j.stigler于1982年以其在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威廉·维克里、詹姆斯·米尔利斯等人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从现实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实践中发现,不仅行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即同一经济行为的当事人双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这一重要发现(此前也许有人发现过这类问题,但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 构成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2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所讨论的议题涵盖很多方面:例如,厂商和消费者常常缺乏对手和交易品的信息而无法预期可能的收益;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具体状况缺乏足够的信息;拍卖商不知道主顾究竟肯出什么样的价格,而欲购者同样也不了解其它竞购者愿意支付多少钱;雇主并不清楚每个雇员的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等等。简而言之,经济行为中所有由于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分布所引起的市场不确定和交易障碍都属于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对于个别行为者而言,他所掌握的与某一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果有关的信息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有行为者或当事人双方都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公共信息;另一部分则是只有某个行为者自己知道,其它行为者或对方当事人所不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私人信息。例如,商品交易行为中的买方知道自己的消费偏好、支付能力和意愿价格等,但不了解商品的质量、性能和成本;而卖方则恰好相反。如果当事人双方各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其中,持有较多私人信息的一方具有信息优势,在交易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对方则居于信息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达成显然要比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困难得多,因为信息劣势方试图使交易更加“公平”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不幸的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分布的发生概率要比理想状态高得多,因此,需要制定某种交易规范和契约,以确保“可能的”交易顺利达成,从而实现对当事人双方都有利或至少对其中的一方有利,同时又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合作剩余”。这正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广义上讲,产权经济学,激励经济学和博奕论(game theory)都可以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的范畴,而其核心议题则是“反向选择”(adverse selecting)和“道德危机”(moral hazard)以及与此相关的“委托人—人”问题。         “反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当事人中的信息优势方可能会故意隐藏私人信息,以求在交易中获取更大收益,而另一方则可能由于缺乏信息而利益受损。这种状况经常妨碍和阻止某些“有效率的”交易的达成。         “反向选择”最典型的例子是人寿保险。由于保险公司不可能充分了解每个投保人的实际风险概率,因而高风险者可能有意隐瞒某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使保险公司相信自己属于低风险者,并通过支付相应保险费而获益,这种做法无疑会损害保险公司和低风险投保人的利益,并可能最终导致“市场失灵”。         “道德危机”,亦称“道德风险”,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契约签订之前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约之后,一方因无法对另一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很可能由于对方不负责任、混水摸鱼的做法而利益受损。换言之,这种信息不对称发生在签订契约之后,是一种人为的道德风险。例如,购买了就业保险的人可能不会急于找工作,购买了火灾保险的人可能会不太注意防火,从而导致失业的人数或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委托人—人理论所要研究的正是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解决这类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于我们研究信息商品交易活动,规范信息市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事实上,信息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对称市场,由于信息商品具有效用滞后的特性,在交易达成之前,买方无法确切地了解和验证其真实效用,只能主要依据卖方所提供的有限资料进行大致的估测和抉择,而卖方则很可能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不真实地夸大信息商品的效用以谋求更高的价格。因此,信息商品交易中的买方常常陷入一种“反向选择”的困境;而且表现得比一般交易活动更为显著,这种状况导致信息商品交易中的欺诈行为十分普遍,并经常使信息市场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严重地妨碍了信息市场的有效运行。引入不对称信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并借助这一工具设计和改进某种制度安排,肯定会有助于提高信息市场的运行效率。

2 威廉·维克里的主要成就评价

        威廉·维克里教授堪称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不仅以其创造性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而享有盛誉,而且其著作之丰,研究领域之广也罕有人及。维克里一生发表了140余篇学术论文,广泛地涉足了公共经济学的几乎所有分支,其中主要集中在社会选择理论、税收理论、边际成本定价、城市经济学等领域。直接促成维克里教授获奖的理论成就是他所提出的最佳所得税系统模式(40年代中后期)和选择学说(60年代初),而维氏最有影响的贡献则是他所发明的“维克里拍卖法”(vickery auction)。

      从表面上,我们似乎看不出维克里的这些研究与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如果深入地考察他所进行的具体的研究工作,就会发现实际上他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点展开的,导出的理论方法也是围绕如何设计和构造一种更有效的契约和制度安排,以规避信息不对称对效率的负面影响。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维克里是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将其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领域,而这些方法也正是在针对某些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形成并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由于维氏的不对称信息经济理论贯穿于他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活动之中,因此很难对其加以简单的概括和总结,我们只能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其理论的内核,才能一窥端倪。维氏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税收理论。1946年,维克里建立了以所得税来平衡效率和公平的模式。这一模式后来由米尔利斯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并将其推延到其他领域。这一理论成果是维克里和米尔利斯荣获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原因。维克里在其博士论文《累进税制的议事日程》(agenda for progressive taxation)中对这一模式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他认为累进税影响了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建议。他的另一项发明是“累积平均化”(cumulative averaging),指出所得税对于日期而言应是中性的,从而消除了纳税人为避税而改变交易日期的动机。此外,维克里在遗产税、消费税、公司税等方面也多有建树。         (2)  选择学说。维克里在《效用、策略和社会决策规则》(utility,strategy and social decision rules 1960 11)一文中修正了肯尼思·阿罗的社会选择理论,提出由基数效用定义社会福利函数,并讨论了社会决策中的策略性因素。   

     (3)  “维克里拍卖法”又称为“第二价格拍卖法”。维克里在《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投标》(counterspeculation,auctions and competitive sealed tenders 1961 3)一文中指出拍卖中竞买者的个人估价为私人信息,并创造性地发明了第二价格拍卖法,以抑制投标者的投机行为。采用这种拍卖法,投标者在决定其出价时只需要确定自己的个人估价,而不需要搜集和估测其他竞买者的出价,因而大大减少了投标者的信息搜寻费用。  

      该理论的重要意义并不仅限于拍卖和投标方面,它实际上解决的是在信息不充分、不对称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问题,因而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4)  边际效用测度。维克里对将某一商品的效用独立于其他商品效用的测度方法提出异议,建议对风险的反应测度边际效用,认为这将有助于优化收入分配。在《效用服务的反应性计价》(responsive pricing of utility services.1971.2) 一文中,维克里系统地发展了这一理论,研究了公平与激励之间的冲突问题,探讨了当个人生产率是私人信息时的最优化问题。这一理论后来被米尔利斯发展为一种更为精确化的模型。

3 詹姆斯·米尔利斯的主要成就评价

        米尔利斯教授并不是一位多产的经济学家,其公开发表的论文屈指可数。但他所进行的开创性的研究成就,尤其是在方法论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光芒。米尔利斯在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决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1996年度的经济学奖,相反,早在被提名为候选人之前,他就已经是夺标呼声最高的几位学术泰斗之一。对此,我们可能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米氏的著述的确是字字珠玑。事实上,他的一些重要成就至今仍未公开发表。         米尔利斯在不对称信息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发展和完善了维克里等人的理论,而且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理论应用和模型化方面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尽管米尔利斯的研究也涉及财政与税收、福利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诸多领域,但总的说来,从米氏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成就中,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微观信息经济学的框架和基本理论。米尔利斯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委托人—人理论。米尔利斯创立了委托人—人的模型化方法,并奠定了其基本的模型框架。70年代中期,他深入地研究了激励与风险的关系,并推导出委托人—人理论的一个基本结论——个人努力程度与风险高度相关,从而解释了风险分担的必要性。

    (2)  税收理论。在《最优所得税理论的探讨》(an exploration in the theory of optimun income taxation.1971)一文中,米尔利斯探讨了政府在不充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设计最优化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他发现,如果政府充分了解纳税人的能力差别,那么根据个人能力征收所得税是公平而有效率的,但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这种税制则会影响高能力者的努力程度,降低税率,因而最高收入的边际税率应该为零。这一结论后来发展成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定理:必须让拥有私人信息者享有信息租金,否则就会导致反向选择,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

     (3)  福利经济学。在《福利经济学、信息和不确定性注释》(notes on welfare economics,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1974)一文中,米尔利斯通过对社会福利函数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由于政府缺乏企业和家庭的充分信息,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是不现实的。由此,米尔利斯后来将这一理论推及众多的经济领域。

4 小结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理论方面,而是在于它在实践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事实上,几年前美国政府就已开始运用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制订经济政策,一些政府机构和企业也已采用这一理论方法进行招标、拍卖等经济活动,了解这一点,对我们开展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田国强    激励、信息及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见: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  杨小凯    微观经济学新发展    见: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二)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  马费成,等    情报经济学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4  李纲    市场信息学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5  马克·布劳格等主编,汪熙曾等译    世界重要经济学家辞典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6  黄亚钧,等    微观经济学教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7  赫伯特·西蒙著,李注流等译    管理决策新科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  varian h r.microeconomic analysis.london:w·w·norton & company,1984

信息经济理论篇3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问题;特点;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5.019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5-0050-02

当今世界,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战略,充分利用相对和平时期的战略机遇,不断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抢占新时期的军事制高点,国民经济动员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动员研究, 是21 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一、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黄薇(2004)认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 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 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实现从动员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使用到动员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从而培养国家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的高效经济动员能力, 其本质是依靠信息化手段提高经济动员能力。①

张勇、王炳书、蔡伦(2005)认为,新时期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和高技术局部战争信息化程度的显著提高, 国民经济动员不论从平时的经济发展需要出发, 还是从非常时期尤其是战时的部队需要出发, 都必须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第一,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国民经济动员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第二,现代战争信息化要求国民经济动员向信息化方向发展。②

库桂生(2005)认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动员理念、机制、内容和手段从机械化时代转化为信息化时代的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观念、运行机制、动员内容和动员手段等,以信息化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创新工程。③

姚术林认为(2007),根据各级经济动员管理部门的职能,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可分为高层、中层、基层和具体动员对象4个层次。宏观经济动员系统应具备动员潜力管理、资源调度分析、预案生成与管理、计划管理、预警体系及管理、动员预测和模拟演练等功能;微观经济动员系统应具备产品储备管理、技术物资和财务管理、潜力分析、转产能力分析等功能。④

唐平舟、王志峰、陈燕(2008)认为,我国目前已完成了《国家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并于2005 年验收通过,投入运行使用。在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的具体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信息中心完成了部级的国民经济动员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2005 年完成了2004年潜力调查数据的整理汇总,并将潜力调查成果导入系统数据库中,初步得到了应用。在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的指导下,我国制订了若干经济动员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并已印发到各省市经济动员机构。截至目前,共形成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3大类(管理规范、潜力调查、软件编制)共21个,涵盖了经济动员行业信息化建设、运行多个方面。目前,除个别省市外,大部分的省市都已经建立了省级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其中部分计划单列市(如厦门、宁波等)也相继完成了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⑤

二、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冯海旗、甘仞初(2004)认为,当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经济动员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第二,缺乏全面的规划与指导;第三,系统之间的集成难度大;第四,对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五,只注重了有形的网络和软硬件平台的建设而忽视了无形的文化建设。⑥

库桂生(2005)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一是充分认识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需求;二是努力把握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主要特点;三是不断开拓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

张勇、王炳书、蔡伦(2005)认为,加快建设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举措有:一是构建完备的经济动员信息网络系统;二是开发完善的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三是创建科学的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库;四是建立可靠的经济动员信息安全模式。

赵学东(2007)认为,提高经济动员的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动员:第一,要构建经济动员的信息网络,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动员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快捷迅速的经济动员信息网络;第二,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经济动员预案。⑦

邢亚光(2008)认为,我们要建立国民经济动员保障一体化机制, 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经济动员保障需求, 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一是贯彻落实“平战结合”原则;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动员计划,科学合理的经济动员计划是经济动员实施的依据;三是落实经济动员中必需的战略物资储备;四是健全和完善经济动员法规制度建设, 依法开展经济动员工作;五是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网络;六是加强协调配合, 形成抓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整体合力。⑧

唐平舟、王志峰、陈燕(2008)认为,在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已经搭建,而国家到省一级的纵向网络尚未开通,省级之间横向网络的互联互通还未实现,各战区与各省市的网络也未联通; 其次,已建成的各省市动员信息系统(尤其是数据部分)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各应用系统之间都需要规范方便的数据交换服务来消除这种差异,至少做到异构系统数据层面的求同存异;最后,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有些动员单位还存在一人多编问题。

唐平舟、王志峰、陈燕(2008)认为,现阶段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主要包括: 一是加速网络建设以实现横向联结与纵向贯通;二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保证一切事业的根本;三是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四是统一技术平台以规范指标体系。

总之,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要按照“量力而行、以点带面、以重点带一般、以难点求突破”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必须抓住机遇,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尽快在信息化管理和运作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研究方向

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学科体系,与经济动员保障的关系,重点行业与企业动员机构建设,管理效率等方面。具体来说:

1、与时俱进,从理论、体制、机制方面创新,探索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动员手段和动员方式。

2、搞好统筹规划,依托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发展。

3、加速国防工业、国防科技的发展。

4、建立科学的经济动员运行机制。

5、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理论体系。

6、加强与国家其他应急机构、应急系统的合作,形成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工作的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黄薇.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军事评论,2004,(11).

[2]张勇、王炳书、蔡伦.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浅析[J].军事经济研究,2005,(12):31-33.

[3]库桂生.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思考[J].国防,2005,(04):1-4.

[4]姚术林.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及功能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08,(01):31.

[5]唐平舟、王志峰、陈燕.关于现阶段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8,(12):48-49.

[6]冯海旗、甘仞初.基于分形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结构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7.

信息经济理论篇4

    在信息领域飞速发展的今天,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进步就会被信息的速度甩在时代的身后,管理会计也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1、体制因素。市场经济虽然卓有成效但是毕竟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的弊病没有彻底根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还不彻底,一部分国有企业在体制和经济上仍旧是附属于政府部门,这样的体制造成管理会计受政府调控的干预而脱离市场存在,不能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功能。而一些小型的私有企业又面临着企业规模不够大,管理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发展管理会计的局面,所以管理会计受目前体制和境况制约比较多,在企业中一直得不到较好的普及。

    2、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思想起源于西方,作为现代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承认和认可,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注重实践而轻理论,导致至今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供我国直接使用。目前已有的部分管理会计理论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管理会计中的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仍旧处于分析阶段,尚待完善。目前在企业中应用的管理会计理论也是东拼西凑,缺乏逻辑的联系,勉强可以称之为管理会计而已。

    3、专业人才欠缺。管理会计的终端实施者是人的个体,通过具体人员对知识的运用影响日常的经营活动,管理会计的实施效果受人员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整体从事管理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一些非专业人员滥竽充数,知识结构与管理不对应、管理会计掌握状况差、没有实际应用经验等问题困扰着相关人员的上升空间,也制约着管理会计的发展速度。

    二、信息经济中管理会计解决对策

    1、建立健全法制体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企业作为市场的经济主体也被社会各界认同,但是如何在企业中提高管理会计的科学管理水平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深入推进法律体系、施行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市场经济大环境是推动管理会计行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企业需要减少能够左右决策的外界因素干扰,根据市场的规律自主决策。在完善相关经济法制体系过程中积极吸取西方成功的先进经验,出台适合我国应用的管理会计准则和原则,规范和指导当前的管理会计实践活动,逐渐普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广泛应用。

    2、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我国应该发展自己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确保适用于我国市场,并能行之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管理会计应该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推翻不适合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方法,不要单一的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模型,生搬硬套理论名词毫无意义。管理会计体系的关键在于形成应用为上的操作方法,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指导管理会计的工作,拓展管理会计研究的领域,兼顾市场变化的信息和企业内部要求。

    3、培养专业管理会计人员。教育事业一直是一项重点的事业,近20年来我国的管理会计进步很快,要想真正将管理会计推广仍需要加大对专业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和投资力度,只有建立起来一支拥有高素质、专业知识储备、热爱管理会计的人才队伍才能沟通起管理会计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企业也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注重对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培养,在企业领导层建立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完善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

信息经济理论篇5

一、前言

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以信息经济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主流。人类社会的这一重大发展,同样影响了会计这一古老而重要的职业,必将导致传统会计理论发生重大变革和创新,对现有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济管理及领导决策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会计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作为经济核算、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方法必然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革和发展。

二、对会计组织和对象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企业普遍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局域网和互连网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然后自动登账,并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可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这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在特定主体范围内指向的客体,会计对象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传统会计理论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信息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信息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财富的形成、增值起主要作用。因此,传统会计理论对资产的界定已不适应当今会计环境的要求,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相应地,其他会计要素定义也要做出修改。

三、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传统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经济决策人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主要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在信息经济时代,经济基础的重心由物质资产转向使企业资产增值、财富增加的信息资产,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信息资产的作用增强。因此,会计目标服务的主体将由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转向信息资产的所有者。同时,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范围将扩大,财务报告不仅要满足使用者对企业资本、物质等财务资源的增长和创造的兴趣,也要满足他们对计量企业信息资源、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和有效控制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的信息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既注重经济目标,又注重社会目标。因此会计既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社会效益。其中四个方面的信息将在会计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 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 三是提供市场产品和服务;四是对社会福利贡献方面的信息。总之,信息经济下,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

四、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在信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全球网络经济初具雏形。会计基本假设根据环境而产生,取决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一旦环境变迁,人们对反映和监督的经济活动就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基本假设就会偏离现实,依此而建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就会扭曲而起不到正确反映实际经济情况的作用。因此,在信息经济来临之际,信息经济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传统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构是时展的需要。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该假设界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在传统经济中,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加强,会计的主体已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经济的日益发展,出现了网上公司和虚拟企业,这些公司和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千万万的个体联系起来,但当业务一结束,又可以在几秒钟内解体。另一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控股、相互参股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兼并等手段整合,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这就使得会计主体对应于两个空间:一个是实的“物理空间”, 即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另一个则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各种网上实体就处于“网络空间”之内。也就是说,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还可能立即解散,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主体可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合。在这种情况下,实体概念对于网络公司而言意义不大,这将给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界限,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需要拓展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因此,以信息使用者为导向来界定会计主体是与会计目标的要求相一致的,并且,在会计核算上,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根据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来确定哪些信息可进入该主体的信息系统,解决了“网络主体”核算范畴不确定的问题。

(二)对持续经营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风险大,会计主体面临的是信息更新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终止。同时,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加剧, 企业被兼并的可能性更大,购并成为趋势,更增加了单个会计主体失去持续经营的可能性。网络企业可按市场的需要,借助互联网适时地介入、退出和转化,一旦完成某项交易则立即解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 呈现出“短暂性”、“临时性”的特点,这些状况使得持续经营假设变得有名无实,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完善持续经营假设,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适时介入、快进快出”与现有企业“持续经营、争取不出”这两种经营风格的不同之处,可考虑对类似的会计主体建立项目期间建设。对持续经营假设,应针对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企业, 应继续采用持续经营假设,采用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制原则; 对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或“网上实体”,它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可以在持续经营假设以外采用非持续经营假设。这样使建立在其上的会计方法更具有合理性。当企业一旦获得不能持续经营的证据时,会计处理必须按照清算价值进行。历史成本计量将趋向现实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这类企业传统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将是“暂时性经营”假设或者“破产清算”经营假设。因此,在信息经济环境下,要建立多种不同的经营假设。

(三)对会计分期的影响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该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期间,以便定期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在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必须高效率,从而要求及时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因此,该假设实际已变得毫无意义。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网络财务的普及和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出现,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公司”出现,各成员之间开展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需要整合成公司,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的完成而解散,其存续时间的伸缩性很强,且存在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造成了虚拟会计主体大量涌现,会计主体的外延将大大拓展。鉴于上述情况,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减少决策风险的需要,应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进行创新,这就必须打破原有会计分期假设的框架,没有必要对会计期间进行整齐划一的划分。可以考虑在会计分期假设对期间的限定上实行浮动制,根据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进行任意划分。如采用季报、月报、旬报、周报等;或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实行灵活的不等距时差的报告制度。应对现有会计分期进行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随时反映会计信息,动态掌握会计资料,充分利用网络等新技术,大力推广实时披露和在线交流。在新形势下,可以采用“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制一次会计报告,既可以使交易的账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又可有效地避免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的问题,成本与费用的分配和摊销也不存在不配比、不合理的情况,更加便于会计主体的清算。因此,可以持续经营假设重新表述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对于会计分期假设,原来的涵义仍将存在,但对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临时性组织而言,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因为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可以不对其进行分期,直接把交易期作为报表报告期更为合理。

(四)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用以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包含货币计量、币值稳定两层含义。在信息经济时代,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很多新型的对公司有重大意义的资产因无法准确计量而不能在现行报告系统进行反映,使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脱节。同样,许多知识产权也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列示,如自创商誉、品牌、知识产权、人力资源都在资产负债表中毫无痕迹。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不能计量的资产恰恰是许多新型公司增长最快和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网络公司交易空间的扩展,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汇率的骤变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会导致本位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背离,从而加剧其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增加非货币化量度,以适应扩大会计信息含量的需要,货币计量假设要发展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在计量属性的选用上,可在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的同时,辅助以公允价值计价,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由于受确认标准的限制,只适应工业经济的需要,以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非常有限,且大部分无形资产项目仍停留在以交易为基础的单个无形资产之上。许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信息被排除在外,更缺乏面向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和价值信息等,造成会计报告信息数量上的不完整。在信息经济时代, 会计信息的披露要从原来单纯的财务信息转向复合型信息。即企业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也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不确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披露前瞻性信息和预测信息,这样才能使财务报告客观、公正地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信息经济理论篇6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理论;医疗保险市场;影响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信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医疗保险中的买卖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得到完全真实的信息,这造成了保险市场中的道德方向和逆选择,影响了医疗保险的顺利运转,使保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现象的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保险机构的负担,影响了医疗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不对称信息理论简介

不对称信息理论又称之为契约理论,是研究在不对称、不确定信息条件性当事人双方的行为,并且寻求一种均衡的制度和契约来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微观经济中非常活跃的理论,它能够解决传统的经济理论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医疗保险行业中[1]。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发展和保险市场具有密切的关系,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学在最为典型的一种不对称现象。对于保险企业来说,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管理,而且也改变了保险企业经营的基础,的保险企业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信息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要有一些其它的参与人所不拥有的信息,只有自己了解而其它人所不了解的信息称之为私人信息,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之为人,没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之为委托人。信息不对称又可以分为不对称信息内容和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不对称信息内容指的使某些参与人的知识或者行动,在某种环境性人所拥有的私人信息是指其本身所不能控制的外生学习,例如保险推销人员虽然知道他所推销产品的好坏,但是真正能够决定保险质量的是保险公司的行为,这不是由保险推销人员的行为所能够决定的[2]。不对称信息的发生时间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前,应当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事前的不对称信息称之为逆选择的模型,事后不对称信息称之为了道德风险模型。道德风险和道德具有直接的关系,它是由于当事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所采取的行为,

二、不对称信息下的医疗保险市场分析

医疗保险是保险逆选择发生的重要区域,由于投保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具有足够的了解,而保险人则很难得到明确的相关信息。在确定的保险价格之下,会发生健康不佳者积极投保的现象。投保逆选择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投保人对保险的标的的质量、环境以及风险等因素以及和个人的损失期望具有密切关系的私人信息等具有足够的了解,而且保险人由于成本和知识的约束,职能按照医疗保险标的的大类来确定保险费率。当标的的风险水平高于保险费率时,被保险人就倾向办理医疗保险,反之则自留保险。投保人的逆选择会导致其后果不断的循环加强,由于逆选择提高了保险的平均损失率,导致保险企业亏损。保险人为了减少亏损,就会相应的提高保险费率,这又会导致低风险水平的投标人退出医疗保险。这样不断的循环最终将会影响到医疗保险市场的发展,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和质量[3]。

投标人的道德风险也是影响保险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办理医疗保险的投标人由于投保的影响,而降低了在事故发生之前的投入,例如坚持不好的生活习惯等,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放松警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故的发生率。保险欺诈也是医疗保险中常见的消极现象,投标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伪造保险事故的原因、故意夸大自己的损失、故意制造医疗保险事故等方式,使保险人因为认识错误而支付保险金的行为。保险欺诈是对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非法利益,是投标人道德风险的违法保险,是违法法律的道德风险行为。由于医疗保险市场中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以医疗保险出现之后欺诈也随之出现。同时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还具有比较高的隐蔽性,导致了欺诈随着医疗保险的不断壮大而不断的上升[4]。道德风险增加了医疗保险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保险标的的损失,同时也提高了保险的成本,破坏了保险市场的平衡。

在我国的医疗保险市场发展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过度医疗的问题,表现在对新技术的过度使用、临终过度治疗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且也影响了医疗保险的发展。为了降低我国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应当在吸取国内外保险检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医疗保险市场发展党员实际,从建立完善的制度,把医患双方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下,要努力的保持信息的透明、公开和自由,避免在医疗保险的发展在出现信息扭曲、失真。因此对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进行改革,是解决道德风险的重要措施。

三、结束语

在信息不对称的理论下,保险公司常常面临着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风险,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济风险。如果这种放任这种现象不断的循环,最终会降低医疗保险的质量和效率,导致医疗保险市场的混乱,对于社会医疗保障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当从制度上加强对信息的公开、披露,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度,降低保险公司在进行医疗保险业务时产生误判的现象,保障医疗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冠男.我国健康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实证研究及其对保险定价的影响[D].上海财经大学,2010.

[2]李玲,汪浩,曾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卫生经济学理论[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05):5-8.

[3]李翔.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道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经济问题探索,2011,(04):55-58.

信息经济理论篇7

1.信息技术创金融行业神话。

信息技术成为金融业务的基石,是提高控制和管理的基础。某银行建行之初,就提出科技兴行的战略,就是统一管理、统一需求和统一系统等研发原则。其他银行忙于开发本区域金融信息化时,该银行已建立统一的开发平台。由于站在统一高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该银行电子一卡通,才能率先实现各个柜台通存通兑等,被誉为银行业在理财方面的创举。信息技术银行业务中效益巨大,初步树立该行技术领先的社会形象。金融全球化是金融企业的一大趋势,而全球化实现前提是信息技术,如数字化与网络化等构建。经济全球化拉动下,金融服务要不间断提供。我国早在02年已经迈出全球化第一步,02年6月,银联是VISA和MasterCard的主会员,其清算系统与这两大组织清算网络连接,银联成员机构通过清算系统可完成国际交易。经济发展今天,世界上最大金融企业,一半以上都在全球开展了业务。

2.数据集中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行业基本完成数据集中建设,经过单机批处理、联机处理和管理信息化等阶段。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到银行再造和虚拟业务,走在国内行业前列。SAP公司金融服务业副总裁认为,整个业务流程可实现信息化,金融服务要有信息化支撑。各类系统激发传统金融业获利,为企业向巨头转型奠定基础。

3.电子商务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

信息化对金融服务效率提高,人们深有体会。排对管理、银行卡、银行口令,使服务更贴近客户。依靠信息提供服务方面,网络新的生活促使银行推出新服务。利用信息抓住客户群,为其提供符合要求服务,赚取利润,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随着国内网络基础的极大改善和电子商务复苏,信息化服务将是金融企业发展的重点。

二、金融经济中应用信息化的问题

1.如今,金融企业在管理方面,还延续陈旧的理念,没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与更新。

有一部分管理者只是关心盈利与收入,却没对成本合理控制,这样导致常出现入不敷出。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时,没重视运用信息化,而是坚持粗放管理,在扩大收益上,仅靠增加资本来追求利益,没有做好优化资源。

2.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发展与进步,高质量与快捷服务成人们要求,因此,企业采用提供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通过信息系统,可以统一消费和支付、送货等服务,满足人们的服务要求。然而,统一的平台没有建立,使系统间信息很难同步,数据不精确,企业经营不具备信息基础,无法保证数据科学性与有效性。

3.我国金融企业管理方面,人才缺失问题,任职管理常常一人兼多个职位,这样虽减少了劳动成本,却阻碍了提高效率。

另外,我国金融企业有所提高在信息化重视上,产品改造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有些企业在自动化方面效果不错。然而大多数金融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没有完全信息化。

三、金融经济中创新信息管理的途径

1.优化配置。

金融管理中信息化有重要作用,金融企业要让信息化真正显示优势,就要建立统一系统,实现组织从内到外协调性。对资源合理配置,让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各自做好工作和承担职责。要重视财务与会计部门,使企业管理者能对投资与运营进行及时了解与分析。

2.建立先进的平台。

要对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强化意识,并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建立相应管理系统与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对管理数据与信息的整理,让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全面了解,进而把握发展趋势与基本走向。这样管理人员能对企业经济作出判断与分析,提高企业竞争力,达到市场需求。

3.加强管理队伍。

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使其做好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和理性与准确性。还要重视信息化制度建设,对信息化流程、要求和内容等明确规定。

4.推进信息标准体系与应用。

标准化中,可先期推进容易部分,如网络和基础软件等。有的标准化要依据不同时期,并分阶段实施,如技术平台等。标准化降低系统复杂性与管理难度,减少冗余和简化操作,节约资源,重要的是还能达到不同时点需求。

5.信息化搭建多元化业务平台。

信息化建设数据仓库,金融业务开展更有针对性,多元化业务具备更多可能。这样业务多元化,服务综合化和全能化,从分业到混业,金融信息化发展改变单一的经营模式,达到综合经营。

四、总结

信息经济理论篇8

医院信息系统(HIS)是利用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围绕医院各项业务活动而建立的,而医院的各项活动是以患者为中心开展的,其中包括管理信息、患者信息和费用信息。从患者门诊挂号、入院、检查、手术、护理、康复和出院等就医环节,整个过程中包含患者个人信息和患者费用信息。患者个人信息和费用信息是患者在医院的诊疗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医院管理所需的信息是对这两类信息进一步加工汇总后得到的。患者个人信息和费用信息是基本信息,管理信息是衍生信息,都是患者在医院的诊疗活动中所产生的。因此,医院经济管理中所需要的各项数据都是以医院信息系统为基础所提供的。

二、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为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技术保证。

医院信息系统(HIS)可以帮助医院管理者全面监控医疗成本、医疗工作效率、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医院科学化管理水平,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在医疗物资的进销存管理中,通过应用药库管理系统和后勤物资管理系统,使医院药品、卫生材料和办公用品等物资纳入信息系统管理中,实现了从金额管理到数量管理的转变。通过库存报警系统可以实时管理上千种药品的库存量,有效地控制药品的上下限,即防止了缺货又避免积压。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使管理者有效地安排、调配和使用医院资金,提高了医院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2.提高了住院和门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设置各项诊疗收费项目,按照物价部门的统一收费标准,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对各项诊疗护理项目进行编码,整理分类并录入数据库,既规范了收费标准,杜绝各科室自立项目收费的现象,也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服务于门诊患者就医方面,应用医院信息系统(HIS)以后,门诊患者采用“患者不动,信息流动”的局域网连接模式,划价收费统一由收费处完成,有效地解决了门诊看病“三长一短”的现象,也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在服务于住院患者诊疗方面,患者的常规费用项目可按照编码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检查护理诊疗项目等由护士工作站录入医嘱,发送至相关医技科室,得到确认后系统会自动将费用记到患者账户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医护人员。按照“一日清单”制度要求,信息系统可为住院患者提供“一日清单”,减少了住院过程中的糊涂账,实现了患者就诊的知情权,增加了医院收费的透明度,融洽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院声誉。

3.为医保患者的实时结算提供信息基础。

随着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三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我国基本上已迈入“全民医保”时代,医保患者的就诊占医院就诊比例显著增大。实施医院信息系统(HIS)与医保信息系统的对接后,医保患者的费用实时上传至医保系统,按照医保规定,将费用明细划分为医保承担部分与患者自费部分,并将此结果反馈给医院信息系统,医生可在医保政策范围内,更好地为医保患者诊治,为医疗过程中实施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和合理治疗提供了信息支持。

4.提高了临床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系统(HIS)在工作站与系统服务器后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一经录入,可经多终端进行读取,减少医护人员的重复劳动,优化工作流程,同时也增加了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规范病历文书书写方面,医师应用病历信息系统可实现电子化信息录入,护士执行医嘱时,通过护士工作站可实现医嘱全程跟踪。使用信息化系统后,无需再打印各种分类执行单,电子病历的应用使医疗护理工作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5.为医院全成本核算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支持。

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实施使医院全成本核算成为可能,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医院现金流、药品和后勤物资等基本数据,可对医院的成本消耗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财务分析可反映一定时期内医院经营状况、成本费用和工作量情况,分析出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控制成本增长的合理化建议,同时将成本核算结果反馈到科室,与科室的绩效考核挂钩,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笔者所在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多年来坚持“大专科、小综合”的办院理念,6个特色学科居省内较高水平,年门诊量达18万人次,住院患者量达6000余人次。作为一所综合性医院,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全程跟踪和动态管理,大大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我院从2002年开始着手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系统(HIS)安装了门诊挂号划价系统、住院诊疗项目划价系统、门诊药房划价系统、药库管理信息系统、后勤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结束了以往收费划价单机操作和手工计算的模式。2003年底医院信息系统(HIS)同山西省医保信息网络、太原市医保信息网络等进行了连接,实现了住院医保患者的实时结算。随后,根据山西省卫生厅和相关上级部门的要求,先后安装了病案管理统计信息系统、社区疾病预防保健信息系统等。按照新医改对城市二级医院的要求,医院配备了机打病历,连接了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华医网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等。另外,医院为控制影像科检查成本,安装了防漏费信息系统。我院各信息化建设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核心,实现了不同程度和方式的集成,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优势得到了凸显,达到了管理堵塞漏洞、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四、结语与体会

信息经济理论篇9

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经济管理分系统的设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了内部管理的系统化,以及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了使用单位的知名度并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方便,减少了经济管理中不必要的环节,缩短了计算时间,并得出准确的结果。

2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经济管理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分系统功能设计计算机信息管理分系统的设计目的就是要为用户提供帮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用户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时间。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了及时的数据积累,并能够进行自动统计、打印报表等功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功能,为在以后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做好的准备。

2.2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经济管理分系统数据库的开发设计关于对经济管理分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它主要是针对信息系统中各个表的结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所需信息保存地点,以及各个表的结构与系统之间的关系等。设计的主要原则一般包括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可伸缩性、规范性,只有遵循这5项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系统的设计。其主要发展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工管理阶段的开发设计。这个阶段,计算机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科学的计算,由于当时硬件方面的外存储设备只有卡片、磁带、纸带;在软件方面只有汇编的语言,数据无专门的软件进行处理和管理。在数据处理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系统软件,对于某些数据处理计算只能批量的完成。2)文件系统的开发设计阶段。在60年代初期计算机开始大量的用于人们的管理工作中,并且大量的数据和维护也随之成为人们的需求。在计算机硬件方面可以实现数据的直接存取;在软件方面也逐步出现了高级语言和操作系统;在数据处理方面也有了批量处理和实时处理的功能,用户可以将数据组织成文件交给系统进行自动管理。3)在数据库阶段的开发。自从6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的管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应用在管理工作上的规模也更加庞大,因此,对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也是急剧增长,也实现了数据共享的功能。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个应用或某个程序,而是面向整个应用的,从而实现了对数据的统一管理功能。比如,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它的设计主要是为数据库管理建立的,它的运行主要是在系统的支持下运行的,在运行过程中,将数据方便的传输到计算机中,在以后的使用中能够随机抽取。对于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设计我们可以用框架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4)关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建立阶段。它的产生是在70年代中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把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产生的,是一个地域上分散而逻辑上集中的数据集合体,它受到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统一管理与控制。从逻辑上说,虽然分布式数据库是一个集中的数据库系统,但是,在实际的数据存储中,数据是存储在各个地点的计算机上,并且每个点都有各自的局域数据库管理系统,彼此互不干涉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当用户使用时,可以通过网络通信的传输数据功能,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获取资源的共享和数据的存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一个数据资源共享的平台,用户无需详细地研究它的访问在哪里,使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时,就如同正在使用集中式数据库。5)数据库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设计与实现。数据库的实现是通过物理设计得出的结果,进一步产生一个具体的数据库以及与其对应的应用程序,然后把原始的数据装进数据库里。其中应用程序的开发主要依靠主语言和逻辑结构,很少依靠物理结构。对数据系统进行试运行,主要是检测数据库系统的性能指标,分析性能指数是否符合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目标,如果出现不符合设计目标的情况,要重新修改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然后再进行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直到符合系统设计目标为止。数据库系统实现后要做好对其维护工作,数据库的维护主要是确保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实时对数据可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随时改进数据库性能,在必要时候,可以重组数据库系统,以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升级,提高其系统性能。数据库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设计我们可以表1表示。

3总结

信息经济理论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经济管理;应用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格局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经济管理也是一个多元、高效、科学的信息化系统,众多信息节点和信息模块成为这一系统平稳运行的重要要素。故而,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平稳运行。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仅能够促进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能够促进新的信息技术得以有效的应用,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将就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几点分析。

一、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信息化技术设备成本过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然而,面对着较高使用成本的信息化设备,诸如:计算机、网络等,相当大部分的农民有着较大的难度,难以支付这些使用成本。并且在农民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对一些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对一些技术不能完全掌握,就会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农村经济信息传播渠道的缺乏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村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导致了农民对于信息的需求有着不同的要求。然而,面对着如此庞大的信息需求,信息传播渠道的不畅通却影响了信息的传输效果。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有以下几种渠道:一般都通过电视新闻报道或者一些科技杂志的转载等途径获取到的,尤其是对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和重点政策,诸如:怎样进行农村市场的开发,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等等缺乏足够的信息和认知。

3.信息化网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在目前的农村,很多地区的信息化网络设施建立还非常的欠缺,总的网络体系覆盖面不广,其信息服务的项目也过于单一,这些都导致了农民不能及时获取新的信息资源,而且相关农业的网站非常少,利用率也很低,阻碍了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的时间非常短,导致缺少此方面的专业人才,没有既了解农业又懂得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不能指导农民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农业活动中,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二、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层级的政府部门,并且是一项跨部门、行业、地区的工程,由很多复杂的业务技术组成的。所以,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好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积极的领导农民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建设应有的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加大农业网站和经济管理系统的建立,并对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过程中,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助,帮助其完成信息化进程,引导农民能够合理运用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

2 要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服务

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增强信息技术的服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农业推广站和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结合起来,使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扩大农村基础建设的规模,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将现有的农村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鼓励农民在在经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增加农民收入,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弄寻信息化的发展和英勇,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制定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农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政府还应该努力从多角度发展农村信息,努力扩展农民的知识面,使农业活动成为被信息技术指导的活动。

2.提升对农民信息化技术水平

由于我国农民处于文化程度比较低的阶段,缺乏一定的先进理念,所以必须要加快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帮助其建立起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意识,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普及,并且努力培养其对现代化设施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一些农村生产者,也应培养其应有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准确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只有农民对信息化技术有着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科技进行农业经济活动,提高农民的产量,同时也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

4.要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数据库系统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将信息化技术充分的运用到农业活动中去,必须要有完善的农村信息数据库,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根据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行合理的指导,但是我国的具体国情比较复杂,农业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建设农村信息数据库的时候,应该不断进行整合和完善,只有这样,才会使这些信息能更好的指导农业活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结束语

农业生产的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这也就决定了每个部门之间必须相互配合才能提升我们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管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科学技术,只有保证了信息的科学性,才能加快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的农业结构,从而提升农民的收入,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利津县陈庄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