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灾害如何防治十篇

时间:2023-12-26 18:02:12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篇1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 科学 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 经济 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全面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 历史 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 总结 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 企业 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4结语

江河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 现代 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 经济 社会稳定 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懂得尊重 自然 ,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篇2

Abstract: In the afternoon of July 22, 2015,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in the south of Helan Mountain, resulting in the flooding of several mountain torrents on the west side of Minning Town, Yongning County. In the afternoon of August 10, similar rain occurred again, the flood flowed into the transverse groove detention library by the flood channel guide. The two floods caused Minning town north five ditch flood reservoir flood gate being destroyed, much flood guiding embankment water surface protection slope collapsed, multiple channel damaged, and some grapes are buried. The Helan Mountain East Mountain flash floods gave us a wake-up call.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lood disaster based on the two flood disasters caused by precipitation in Yongning on 15/07/22 and 15/08/10, to fin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orrential disaster in the east of Helan Mountain, master the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features, topography, socio-economy, historical torrential flood, water-related project and mountain torrent ditch basic situation and establishes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survey results database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evaluation and prevention of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and provide the scientific data support for setting up the early warning index threshold reasonably in the mountain torrent warning system.

关键词:贺兰山东麓;山洪灾害;山洪灾害防治基础数据;山洪预警系统

Key words: east of Helan Mountain;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asic data;mountain flood warn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31-04

0 引言

永宁县是宁夏2014年度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县之一,地处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区中部,东临黄河、西靠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郊县,位于银川市区以南。山洪灾害主要由暴雨产生,多为短历时局地暴雨,年际变化大,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洪水特性与暴雨特性相应,汇流时间短,来势凶猛,暴涨暴落,一般洪水过程约3~6h左右,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区域性、季节性较为明显,致使山洪的危害性、破坏性极强,造成损失较大。

2010~2012年,按照水利部和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宁夏进行了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在山洪灾害防治县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区域建设了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近年来发挥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其中永宁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共建设22个自动雨量监测站、5个自动水位监测站,并配备大量的简易雨量监测站和简易水位监测站;在县级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县及乡(镇)、行政村配置各类预警设施设备;编制和完善县、乡、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对各级责任人、技术人员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山洪灾害避灾演练等。

但是,在前期开展的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中,受投资和技术限制,已建设的预警体系不能满足科学防御的要求。大多没有调查分析小流域基本情况,主要凭经验确定预警指标和可能受到山洪威胁的行政村及其大致位置,没有进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划定的危险区没有与降雨和洪水频率建立对应关系,范围偏大。因详细的调查评价工作没有展开,无法针对不同小流域进行降雨和径流分析,预警指标阈值的确定只能依据经验和零散的研究成果,合理性有待继续论证。

永宁县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工作基于国家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与安排进行,在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处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文、地形地貌等基础信息;充分利用GIS、卫星遥感、水文分析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取相关的数据;结合山洪灾害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定性分析确定受山洪威胁的居民区,评价沿河村落山洪灾害现状防御能力,科学划定危险区;结合沿河村落河道断面测量和水文调查,较为全面和准确地掌握山洪灾害危险区小流域暴雨洪水基本特征及人员与财产分布情况,分析降雨、洪水与灾害之间的关系,分析计算临界雨量和临界水位,为进一步提高永宁县山洪灾害防治能力,科学设定预警范围,制定防御预案提供基础支撑。

1 山洪灾害防治现状

永宁县各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隐患,危害程度重,分布范围广,山洪灾害防治任务艰巨。多年来,由于治理资金有限,大多山洪沟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且治理工程多是护坡工程,没有控制性工程,未能实现防御洪水向利用洪水的转变。尤其是近年来地质灾害较为普遍,且永宁县堤防防洪标准低,防洪能力弱,存在影响安全度汛的隐患。防洪工程共有二旗、横沟2个拦洪库及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闽宁镇西部拦洪堤两座拦洪堤。防洪工程标准低,隐患多,难以抗御较大洪水的袭击。要对县内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进行全面治理,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所以必须推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进行合理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分批治理,逐步改善该县自然环境。

2 150722与150810降雨情况对比分校

贺兰山南段较少发生短历时暴雨并引发洪水,2015年连续的两场暴雨引发山洪,实属少见。比较两次降雨,均发生在对流强烈的盛夏下午,暴雨中心均在贺兰山深处,且雨势由西向东消弱。7月22日较之8月10日雨强更大、持续时间更短,贺兰山地区这样的短历时暴雨更容易引发山洪。小石头、大井子、新井站在流域上游,北五沟、北一沟、北二沟、大井沟站在流域出口,比较两日降雨情况,7月22日各流域中下游降雨量较大,8月10日各流域上游降雨量较大。两场降雨情况对比情况见表1。

3 150722洪水情况

3.1 调查洪峰流量

2015年7月22日的降雨强度大,历时较短,时空分布相对集中,局地产流较快。22日16时左右,北五沟拦洪库以上各山洪沟道相继发生洪水。洪水发生后,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迅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对行洪沟道进行洪水调查。经调查,此次暴雨产生洪水的沟道主要有北一沟、北二沟、北三沟、柳渠沟、北五沟、北六沟等,北一沟、北二沟、北三沟、柳渠沟等四条沟道的洪水通过导洪堤进入北五沟拦洪库北侧的导洪沟,调查洪峰流40m3/s,北五沟调查洪峰流量93.0m3/s,北六沟洪水进入南侧导洪沟,调查洪峰流量3.35m3/s。洪水经由北五沟及两侧导洪沟进入北五沟拦洪库,致使北五沟拦洪库泄洪建筑物被冲毁。各沟道调查洪峰流量统计见表2。

3.2 入库洪水总量

3.3 溃坝下泄流量

经过走访调查,北五沟拦洪库溃坝时间为2015年7月22日晚19:30左右。泄洪开始至结束历时为10.5小时,在距离坝堤决口下游400米处,布设洪水调查断面,调查的洪峰流量为83.9m3/s。

按洪水总量W=0.19*T*Q/10000式;

经过分析计算,溃坝下泄洪水总量60.26万m3。

3.4 灾情

2015年7月22日,暴雨洪水造成北五沟拦洪库泄洪闸段被冲毁,溃坝缺口近20米。洪水由北五沟下段泄入横沟拦洪库,造成行洪沟道部分砌护石墙边坡、过水建筑物冲毁,两岸部分农田被淹没。北侧拦洪坝中、上段多处洪水冲刷塌岸,尤其是山洪沟道汇入处迎水面坍塌严重,个别地方拦洪坝仅剩一半宽,北侧拦洪坝上段山洪沟道内一些军事设施被洪水淹没,水文监测设备冲毁。洪水泄入横沟拦洪库后,经泄洪道退入西干渠,未对西干渠造成危害。经对洪水淹没区实地走访调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财产损失。

4 150810洪水情况

4.1 调查洪峰流量

2015年8月22日,受短历时强降雨影响,22日15时左右,北五沟拦洪库以上各山洪沟道再次发生洪水。经调查,此次暴雨产生洪水的沟道主要有大井沟、北一沟、北二沟、柳渠沟、北五沟、北六沟等,大井沟、北一沟、北二沟、柳渠沟等四条沟道的洪水通过导洪堤进入北五沟拦洪库北侧的导洪沟,调查洪峰流量52.4m3/s,北五沟调查洪峰流量58.7m3/s,由于北五沟拦洪库在上次洪水中受损,洪水直接汇入南侧导洪沟,南侧导洪沟调查洪峰流量88.8m3/s。汇集的洪水由南侧导洪沟经北六沟及导洪沟退入横沟拦洪库。各沟道调查洪峰流量统计见表4。

4.2 入库洪水总量

洪水总量计算方法同3.2。经计算,北侧导洪沟调查洪水总量25.09万m3,北五沟调查洪水总量34.13万m3,北侧导洪沟和北五沟的洪水汇入南侧导洪沟,南侧导洪沟调查洪水总量60.74万m3。退入横沟拦洪库的洪水总量即为60.74万m3。汇入横沟拦洪库洪水量统计见表5。

4.3 两场洪水对比分析

7月22日降雨量少于8月10日,但前一场降雨更为集中、雨强更大,引发的山洪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均大于后一场。7月22日,汇入北五沟拦洪库的洪水主要来源于北五沟,相对较大的洪峰流量具有较强的破坏力,较大的洪水总量给拦洪库造成更大的负担,是造成泄洪建筑物损毁的主要原因。8月10日,洪水来源更为分散,北五沟上游四条沟道汇入北侧导洪沟的洪水量与北五沟的洪水量相近,北五沟洪峰流量较22日为小、洪水历时长、洪水过程较为缓和,洪水总量较小,洪水最终汇入横沟拦洪库,对坝体没有造成损坏。如表6所示。

5 结论

2015年“7下8上”的防汛关键期,贺兰山中南段的两场短历时暴雨造成永宁县闽宁镇北五沟及周边沟道接连暴发山洪,7月22日的暴雨洪水造成北五沟拦洪库泄洪闸冲毁近20米的后果,8月10日的洪水经由导洪沟进入横沟拦洪库,未造成灾害。对比两场降雨、洪水数据,得出一定规律,总结如下:

①洪水大小受降雨强度影响。贺兰山南段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土壤含水率极低,各山洪沟道流域小、地势陡、汇流速度快,属于典型的超渗产流区域。对比两场暴雨,722暴雨历时较短、雨强较大、降雨更集中,810暴雨面平均雨量较大、点降雨量较大,但722洪水的洪峰流量及洪水总量均大于810洪水。这一区域受特殊自然因素影响,在同一量级的情况下,降雨强度对洪水的影响较大。

②洪水大小受汇流距离影响。小石头、大井子、新井雨量站位于北五沟、大井沟、柳渠沟上游,810暴雨中这两站的雨量均大于722暴雨,但由于位于流域上游、汇流距离长,形成的洪水洪峰流量较小、洪水历时较长。贺兰山地区流域面积小的山洪沟道遍布,产流机制复杂,汇流速度快,洪水多随着短历时强降雨呈现陡涨陡落的特征。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不能在所有沟道上下游均设立水文监测站点,而该区域小范围短历时强降水易发,暴雨中心难以监测,这一区域的洪水预报一直都是我区洪水预报工作的瓶颈。对已发生暴雨洪水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贺兰山地区不同区域山洪灾害的预警。

6 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对策

通过本次分析评价,已经得到了6个评价对象危险区分布图、各级危险区人口分布、预警指标等成果,应当充分运用好这些成果,进一步改进站点预警信息的关联、预警指标改进等工作。基于现有成果,针对县级平善和乡村级监测预警网络改进,预警系统中预警指标改进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对于县级平台而言,自动雨量站会报送数据,因此,可以考虑以自动雨量站为中心,采用泰森多边形法等方法划定雨量站覆盖的空间范围,作为预警范围。

②对位于小面积(F≤50km2)流域几何中心沿河村落,可以重点考虑将其简易雨量站测得的雨量与预警指标对比,作为全流域预警的参考;对位于面积较大流域(50km2≤F≤200km2)几何中心沿河村落,应当根据当地降雨点面关系考虑雨量转换后,与预警指标对比,作为全流域预警的参考。

③对于狭长形的小流域,应当将上游沿河村落雨量预警信息与下游村落相关联。

7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贺兰山东麓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原因等是形成山洪灾害的重要原因,流域面积小的山洪沟道遍布,产流机制复杂,汇流速度快,洪水多随着短历时强降雨呈现陡涨陡落的特征,山洪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群发性,且跟随季节而变化,破坏力极强。而局部强降水是山洪暴发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是客观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可控因素。而局部强降水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主要也取决于客观的气象条件与地势特征,通过人为活动短期内难以施加干预。

因此,在贺兰山东麓的山洪灾害防治的问题上,应当加大对人为因素的管控力度,通过对“人”的因素的管理,促进对环境因素的优化,以期改善自然环境,减少山洪灾害发生的几率。在施行长期防护措施的同时,注重短期措施的有效性、反应灵敏性,实现对山洪灾害的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永宁县闽宁镇150722与150810暴雨洪水分析报告.

[2]涂勇,何秉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需处理好八个关系[J].中国水利,2014(23).

[3]李昌志,郭良,刘昌军,孙东亚.刍议山洪灾害分析评价[J]. 中国水利,2014(18).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篇3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全面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4结语

    江河治理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大江大河治理取得一定成果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治理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是国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具体表现。作为老百姓应该懂得尊重自然,上下齐心,共同把生命之河治理好、守护好。

    参考文献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篇4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局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对全国351座城市的调研表明,2008-2010年的3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发生过暴雨内涝,发生3次以上暴雨内涝的城市有137座。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直接影响了城市运行、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已经到了不能不正视,不能不做长远打算,采取减轻对策的时候了。

一、城市暴雨内涝灾害产生原因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快速城镇化,城市暴雨内涝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对社会生活和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我国城市连遭暴雨袭击,且有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趋势。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其产生原因可归结如下。

一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水循环变化。全球变暖正在改变水的循环,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产生人为排热,加上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又导致水循环的进一步改变,从而引起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城区大量空气污染促使凝结核的增加,致使降雨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使预城区(pre-urban area)降雨量减少,城区降雨量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城区暴雨更为频繁、强烈,而且不确定性增加,更难以预测和预报。沿海城市地势平坦,如暴雨时恰逢外河道发生高水(潮)位时,会影响到城市排水能力,内河水无法外排。同时,为保护防汛墙等设施安全,防止河水漫溢,防汛泵站停泵,从而造成暴雨积水。特别是遭遇风、暴、潮“三碰头”时,情势更加严峻。

二是城市发展和建设引发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能力降低。(1)很多低洼地段和小型水体,如水塘、水池和水沟被填没,上面盖起了房子。(2)原有的大量透水地面,如绿地、田园等,变成用混凝土、砌体或沥青铺设的、硬质的、不透水地面或路面。如北京市不透水地面面积占总地面面积的比重,从1959年的61%,增加到2000年的77%和2005年的86%。(3)很多城市住宅小区,在整个用地范围里,地下全部用来停车,基地保水难以保障。(4)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绿地面积则在减少。如北京市2005年建成区面积为1210平方公里,比1973年增加6.58倍;而1983年到1985年,北京城区的绿地面积则减少了16.4%。这样,雨水自然流动模式就会大大改变,从而造成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即通过蒸发作用,从土地,水体表面以及植物叶片蒸腾释放到大气中的水分)降低,径流系数和洪峰流量提高,排水系统内雨水流经时间缩短,从而导致渗透率低和洪水风险高。例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暴雨时,径流系数为0.51,城区降雨量一半以上(约2亿立方米)形成地表径流。

三是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表现在:(1)较多老城区的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偏低,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的设计重现期虽然提高到1-5年,根据重现期校核排除地面积水的能力用的重现期提高到3-10年,甚至50年或以上,但同发达国家城市的标准相比,仍然偏低(如美国纽约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10-15年,东京是5-10年,巴黎为5年),当遭遇超标准暴雨时,仍然会造成积水。(2)日常维护差,暴雨发生时,排水管渠等常有堵塞或排水不畅等情况。(3)排水系统改造,使原有系统的服务区域范围发生变更,泵站与管道系统排水能力不匹配。

四是人为因素。如,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地势低洼地段,容易造成暴雨积水;建设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居民生活垃圾堵塞或淤积管道,导致排水不畅,局部地面积水;泵站故障停泵,导致积水;景观大道改造覆盖或破坏窨井盖,不但影响泄水,而且使大量建筑垃圾落入下水道,造成下水道淤塞。

五是公众认知缺乏,灾害信息不能及时送达市民。如,北京市2004年7月10日暴雨,气象部门提前做出预报,通过气象预警塔、声讯电话等向公众信息,但大多数市民并没有获知相关信息。这样,往往由于处置不当,市民误入低洼积水深的地段,造成人员伤亡。

二、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减轻策略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是气候变化和暴雨降落、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和人的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暴雨降落,我们很难控制,只能摸清规律,做出预测预报,同时注意减少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是防止灾害的重要条件,但要改变目前许多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调蓄雨洪能力不足的情况,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只能做出规划,逐步实施。人的活动、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相对比较容易控制。目前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群众防涝知识不足,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但如着力去抓,应可奏效。我们不能控制暴雨,但可以为“雨”找出路。出路无非四条:排走,渗透,滞、蓄和利用。

根据多年各地的洪涝灾害和减灾实践,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减轻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一是按照国务院和住建部的要求,认真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3月25日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2013]23号)。通知要求: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为落实此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6月18日下发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参照《大纲》抓紧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2014年6月30日前报送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如果认真编好这个规划,并落实实施,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必将大大减轻。

二是按照《大纲》要求,通过三个标准,采取综合措施,达到规划目标。《大纲》提出了三个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要求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结合城市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合理确定城市雨水径流量控制、源头削减标准以及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标准;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影响,新建地区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不对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原则确定,一般不宜超过0.5;旧城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不得超过改造以前,不得增加既有排水防涝设施的额外负担;新建地区的地面,应有40%以上为透水性地面。(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要求城市管渠和泵站的设计标准、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根据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确定。其中,径流系数应该按照不考虑雨水控制设施情况下的规范规定取值,以保障系统运行安全。(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要求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个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级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其它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对经济条件较好且暴雨内涝易发的城市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更高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这三个标准比原来的标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大纲》明确规划的目标是:(1)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2)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从积水深度、范围和积水时间三个方面,明确内涝的定义)。(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些目标如不采取得力措施难以实现,因为,发生超过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的降雨时,难以保证“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难以做到“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采取综合措施,笔者认为,应包括蓄、滞、渗、用、排等多种方案及其组合。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河湖水系整治和排水出路拓展;利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种植屋面、人工湿地和下沉式广场、运动场、停车场等场地等蓄、滞雨水;新建地区的地面应有40%以上为透水性地面;建设地下调、蓄设施,如地下水库、地下河、高层建筑物的地下蓄水空间等;收集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浇灌绿地、洗车和清洁道路;雨污分流;排水分区;雨水资源化利用;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等。

三是制定暴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全民防涝减灾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信息、有组织、有训练的防灾社区。包括:大力宣传防御暴雨灾害知识;制订全市整体暴雨灾害应急预案,协调实施,避免各个部门各自行事;及时将暴雨信息,如降雨预报、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情况,通达公众,使其避开受灾地段;在可能积水或已经积水的低洼地段,设置醒目标志,配置排涝设备,加强巡护,避免驾车人员误入;平时检查暴雨时电线杆是否会倒塌,电线是否会落地,以避免人遭雷击;检查暴雨时老旧房屋是否会倒塌伤人,并做处置,等。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考量一个城市,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显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暴雨内涝造成的灾害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在我们进入先进国家的行列时,龙应台先生所描述的前一个景象,一定会在我国受到暴雨威胁的城市呈现。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篇5

论文摘要:山洪是山丘区特殊的洪水,在山区,山洪已成为影响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一个主要自然灾害。如何减少山洪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损害、保证可靠供电,成为电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三门峡市卢氏县7.30山洪灾害情况,对山洪的成因及对电力设施的危害及其预防做探讨。

一、卢氏县及7.30洪灾概况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区,属洛河上游,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自西部入境,北面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三山绵延境内,由南至北呈扇形向东展开,并逐渐下降,山脉水系相间排列,共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涧溪2400多条。卢氏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季节性变化鲜明,具有气候因素垂直变化大、小气候多等特点,加之境内沟壑纵横,极易形成突发性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天气。

进入2007年7月份,罕见的强降雨袭扰卢氏,当月降雨量362.7毫米,为常年一年总降水量的61%。7月29日凌晨1点至30日10点,卢氏县先后两次遭受大规模的暴雨袭击,第一次发生在29日凌晨1点至2点,一小时内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范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的11个乡镇;第二次发生在30日凌晨零点至2点,降雨量集中,降雨范围遍布全县各个乡镇,一小时内全县大部分地区降雨超过200毫米,最大的地区一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45毫米。短时间的强暴雨使卢氏县境内大小河流洪水暴涨。

二、山洪灾害的危害

山洪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常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对山区电力设施损害极大。以卢氏电网为例,卢氏电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全县19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供电中断,全县13座35kV变电站中有9座35kV变电站不同程度围墙倒塌、设备区进水。35kV里汤、里双、里瓦、T新四条输电线路倒杆断线,造成35KV的两座变电站全站失压。8座水电站厂房和设备区进水,引水渠道大面积塌方,泥石流造成部分渠道堵塞,全部中断发电。由于县城中低压电力线路也大都按百姓居住习惯顺沟、傍山、沿河而建,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全县10kV公用线路48条,故障跳闸39条,停电28条,全县10kV线路倒杆断线416公里,严重损毁138公里;400V线路倒杆断线1032公里,严重损毁320公里,配电台区不同程度受损253台,严重损毁103台,损毁电杆3790余根。电力设施损失在3000万元以上。

三、洪灾的成因分析

从卢氏洪灾的形成可以看出,洪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一般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是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表层为植皮覆盖有较厚的土体,土体下面为中深断裂及其派生级断裂切割的破碎岩石层。这也是受灾严重的卢氏西部山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形式。

2.森林覆盖。大范围树林植被覆盖,汛期当暖湿空气携带大量水气,达到林区上空,与林区温度偏低,相对湿度偏大的冷空气交锋,易造成大的局部降水。卢氏县森林覆盖率为65.8%,其中,西部山区的几个乡镇森林覆盖率均在90%以上,夏季山区小气候形成的降雨较多。

3.水源。水体既是山洪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因素,主要来自降雨。一是短时间的强降雨。二是前期降雨和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起主导激发作用。山顶土体含水量饱和,土体下面的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的压力剧增。当遇暴雨,能量迅速累积;致使原有土体平衡破坏,土体和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冲破表面覆盖层,瞬间从山体中上部倾泻而下,造成山洪和泥石流。如卢氏县7.30洪灾,强降雨造成山体土层行水量迅速饱和,降雨迅速汇集形成大范围山洪暴发。

四、山洪灾害对电网设施损害的预防

1.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要合理划分山洪影响区域。针对各地的气候和地质及地貌条件,在认真分析历史山洪灾害造成危害的基础上,确定山洪易发区,做到胸中有数,这是山洪防治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的程度大小,一般将山洪易发区划分为危险区和警戒区。危险区是指已发生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警戒区是指经监测一旦遇到强降雨时,极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对于危险区,在电网规划和建设时,应避免在其范围内建设供电线路和供电设施,特别是不能建设涉及大范围供电的主要供电设施,现已存在线路的,必须尽快迁移。对于警戒区,应减少避免规划和建设电网设施,如确需建设的,应尽可能选择分支供电线路延伸方式解决。

2.建立洪灾预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针对县域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汛预案,要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防汛职责,确定了响应级别和处置原则,组建专业抢修队,使抢险队伍常态化,随时保证能够处理突发性事件。

二是要严格防汛值班,要制定出严格的防汛值班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坚持进行24小时值班。

三是完善物资储备。购置抢险用发电机、抽水泵、现场照明灯具、雨衣等抢险物资,增加抢险车辆,为变电站、供电所等重要部位配发照明灯具、铁锹、编织袋、铁丝等防汛用具,准备一定数量的电力金具、瓷瓶、导线等线路抢险材料,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

四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定期举行防汛演习。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防汛预案,明确了各级人员的防汛责任和分工,在洪灾发生时,抢险工作要做到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县里及各乡镇组织的防汛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五是提高信息获取速度。电力部门要与县防汛指挥部保持不间断联系,明确联络人,可以以短信形式随时获取最新信息。与气象部门签订信息服务协议,由气象部门随时提供降雨量预报和实际降雨量报告,提供预警服务,为抢险处置争取宝贵的时间。

3.正确处理三对关系。即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山洪及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必须坚持避治结合,避重于治的原则;必须坚持使电网设施远离山洪,主动避开灾害这一指导思想。在思想认识上要以单纯拒山洪于门外转变为使电力设备线路远离山洪,真正做到主动避灾,从根本上减轻灾害损失。与此同时,对治理任务相对较轻的地区,必须加大治理力度。

二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山洪防治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特别是由于山洪影响区内人口较多,相应为满足其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供电设施也较多,要在短时间内实施避灾措施,全部外迁到安全地区还不现实。同时,山洪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分步实施。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山洪防御方案,并根据防治规划,逐步实施避灾和治理措施。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过程中,对山洪影响区的电力基础设施采取相应的保护和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李静怡, 高洪章, 董权. 五大连池市洪灾形成原因及防治[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1)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篇6

论文摘要:山洪是山丘区特殊的洪水,在山区,山洪已成为影响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一个主要自然灾害。如何减少山洪灾害对电力设施造成的损害、保证可靠供电,成为电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三门峡市卢氏县7.30山洪灾害情况,对山洪的成因及对电力设施的危害及其预防做探讨。

一、卢氏县及7.30洪灾概况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区,属洛河上游,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自西部入境,北面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三山绵延境内,由南至北呈扇形向东展开,并逐渐下降,山脉水系相间排列,共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涧溪2400多条。卢氏县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季节性变化鲜明,具有气候因素垂直变化大、小气候多等特点,加之境内沟壑纵横,极易形成突发性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灾害天气。

进入2007年7月份,罕见的强降雨袭扰卢氏,当月降雨量362.7毫米,为常年一年总降水量的61%。7月29日凌晨1点至30日10点,卢氏县先后两次遭受大规模的暴雨袭击,第一次发生在29日凌晨1点至2点,一小时内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范围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的11个乡镇;第二次发生在30日凌晨零点至2点,降雨量集中,降雨范围遍布全县各个乡镇,一小时内全县大部分地区降雨超过200毫米,最大的地区一小时内降雨量达到245毫米。短时间的雨使卢氏县境内大小河流洪水暴涨。

二、山洪灾害的危害

山洪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常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对山区电力设施损害极大。以卢氏电网为例,卢氏电网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全县19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供电中断,全县13座35kv变电站中有9座35kv变电站不同程度围墙倒塌、设备区进水。35kv里汤、里双、里瓦、t新四条输电线路倒杆断线,造成35kv的两座变电站全站失压。8座水电站厂房和设备区进水,引水渠道大面积塌方,泥石流造成部分渠道堵塞,全部中断发电。由于县城中低压电力线路也大都按百姓居住习惯顺沟、傍山、沿河而建,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全县10kv公用线路48条,故障跳闸39条,停电28条,全县10kv线路倒杆断线416公里,严重损毁138公里;400v线路倒杆断线1032公里,严重损毁320公里,配电台区不同程度受损253台,严重损毁103台,损毁电杆3790余根。电力设施损失在3000万元以上。

三、洪灾的成因分析

从卢氏洪灾的形成可以看出,洪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一般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是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表层为植皮覆盖有较厚的土体,土体下面为中深断裂及其派生级断裂切割的破碎岩石层。这也是受灾严重的卢氏西部山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形式。

2.森林覆盖。大范围树林植被覆盖,汛期当暖湿空气携带大量水气,达到林区上空,与林区温度偏低,相对湿度偏大的冷空气交锋,易造成大的局部降水。卢氏县森林覆盖率为65.8%,其中,西部山区的几个乡镇森林覆盖率均在90%以上,夏季山区小气候形成的降雨较多。

3.水源。水体既是山洪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因素,主要来自降雨。一是短时间的强降雨。二是前期降雨和最大一小时降雨量起主导激发作用。山顶土体含水量饱和,土体下面的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的压力剧增。当遇暴雨,能量迅速累积;致使原有土体平衡破坏,土体和岩层裂隙中的压力水体冲破表面覆盖层,瞬间从山体中上部倾泻而下,造成山洪和泥石流。如卢氏县7.30洪灾,强降雨造成山体土层行水量迅速饱和,降雨迅速汇集形成大范围山洪暴发。

四、山洪灾害对电网设施损害的预防

1.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要合理划分山洪影响区域。针对各地的气候和地质及地貌条件,在认真分析历史山洪灾害造成危害的基础上,确定山洪易发区,做到胸中有数,这是山洪防治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的程度大小,一般将山洪易发区划分为危险区和警戒区。危险区是指已发生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警戒区是指经监测一旦遇到强降雨时,极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地区。对于危险区,在电网规划和建设时,应避免在其范围内建设供电线路和供电设施,特别是不能建设涉及大范围供电的主要供电设施,现已存在线路的,必须尽快迁移。对于警戒区,应减少避免规划和建设电网设施,如确需建设的,应尽可能选择分支供电线路延伸方式解决。

2.建立洪灾预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针对县域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汛预案,要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防汛职责,确定了响应级别和处置原则,组建专业抢修队,使抢险队伍常态化,随时保证能够处理突发性事件。

二是要严格防汛值班,要制定出严格的防汛值班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坚持进行24小时值班。

三是完善物资储备。购置抢险用发电机、抽水泵、现场照明灯具、雨衣等抢险物资,增加抢险车辆,为变电站、供电所等重要部位配发照明灯具、铁锹、编织袋、铁丝等防汛用具,准备一定数量的电力金具、瓷瓶、导线等线路抢险材料,做好充足的物资准备。

四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定期举行防汛演习。组织人员认真学习防汛预案,明确了各级人员的防汛责任和分工,在洪灾发生时,抢险工作要做到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县里及各乡镇组织的防汛演练,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五是提高信息获取速度。电力部门要与县防汛指挥部保持不间断联系,明确联络人,可以以短信形式随时获取最新信息。与气象部门签订信息服务协议,由气象部门随时提供降雨量预报和实际降雨量报告,提供预警服务,为抢险处置争取宝贵的时间。

3.正确处理三对关系。即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避灾与治理的关系。山洪及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往往使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必须坚持避治结合,避重于治的原则;必须坚持使电网设施远离山洪,主动避开灾害这一指导思想。在思想认识上要以单纯拒山洪于门外转变为使电力设备线路远离山洪,真正做到主动避灾,从根本上减轻灾害损失。与此同时,对治理任务相对较轻的地区,必须加大治理力度。

二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山洪防治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特别是由于山洪影响区内人口较多,相应为满足其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的供电设施也较多,要在短时间内实施避灾措施,全部外迁到安全地区还不现实。同时,山洪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分步实施。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山洪防御方案,并根据防治规划,逐步实施避灾和治理措施。

三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一过程中,对山洪影响区的电力基础设施采取相应的保护和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李静怡, 高洪章, 董权. 五大连池市洪灾形成原因及防治[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1)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篇7

关键词 泥石流;形成机理;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6―0072―01

0 引言

针对泥石流防治的来讲,除了要考虑泥石流的条件、性质、发生趋势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需要从全球的角度,以实用,相互关联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预警措施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泥石流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因此,泥石流的防治不是单个的具体的预报或防治措施,而是若干个措施的结合,是泥石流预警预报、应急求助、灾前防治、灾后治理和重建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结合。目前,针对泥石流防治的研究已经进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种软硬防治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泥石流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宣传预防、紧急抢救和治理重建等众多环节,因此,如何以系统的理论来统领整个泥石流的防治,把各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安排到泥石流防治的各个阶段,以到达安全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防治方法

1.1 防治概述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3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诱发因素: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1.2 防治方法

经过上面分析讨论,泥石流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硬性措施和软性措施,基本手段为在构筑强制性硬性措施的和行政管理方法为主,尽量有效避开泥石流灾害的软性措施。

一方面对于硬性措施来说,主要形成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预防体系,能有效强制性的对泥石流形成进行限制,也就说更为有效的控制泥石流发生源地,从而避免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者利用此方法降低灾害的暴发频率,能够减小规模或者消减灾害危害作用。但是同时,这种方面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有对于重点地段才采用硬性措施,因而难以普遍采用。

另外一方面,对于软性措施来说,就是从过相关监测工作,来研究泥石流的气象、水文等主要因素的动态变化,来分析泥石流的发展变化,从而更为有效的对于泥石流灾害进行预测、预警处理,同时更为有效对于人畜进行疏散,从而安全能撤出灾区。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进行科学决策,对于划分泥石流危险区并指导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避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针对实际工作情况,对于我国泥石流灾害现状及治理方法探讨,重点从3个方面探讨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开展。

1)重点在于预防,软性措施为先

预防为主的策略主要对于对潜在威胁和可能发生的灾害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利用软性措施为先的方针,可以有效减少灾害的影响,节省资金进行重点地段的整治工作,能够从全局的角度说明如何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根据流域危险区划制订防避方案;铁路、公路、航道、水渠、电力及通讯等线路工程,在勘测选线和运营阶段,做好通过具有严重危险泥石流沟的绕避方案和线路通过泥石流活跃地区的选线绕避方案是防避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方式。

2)应该把单项治理普遍化

对于我国铁路、公路部门来说,包括排导工程程、分洪工程、拦蓄工程和停淤工程等是普遍采用并运用多年、行之有效的泥石流治理方法。所谓的单项治理,主要是指,将泥石流与保护对象实行隔离,或将泥石流拦蓄停淤,或将泥石流疏导排泄,具有工程简单,功能可靠,造价节省,容易维护等优点,而不是直接在发源地对于泥石流进行治理。但是需要注意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其防灾减灾的效益较为有限,也就说它不具有、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泥石流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3)重点地段应综合治理

针对不同泥石流地段,包括上至流域水源区、形成区,下至流通段、堆积区,可以选取不同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对于泥石流形成与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目前,这也是我国城镇、工业矿区泥石流的防治处理主要方法。综合治理主要包括生物的、工程的、预报报警的、行政与法制管理的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采用方法多种,措施多样,功能互补,覆盖范围较宽的多种措施。这样的处理方法能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判断,同时也避免了由于设备故障,设施缺陷,管理维护不当引起的错误判断,从而能保证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但是也需要注意,周期长(3年-5年或更久),需用人力和经费较多是这种方面的局限性所在,还难以普遍展开英勇,而仅限于重点实施。

2 结论

本文介绍了泥石流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对台风暴雨和植被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及微观机理还不太明确,尤其是在台风暴雨的反复作用下,植被的防水固沙作用到底有多大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篇8

关键词:地质灾害;可持续发展;现状;展望

l概念简述

(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单项因素或综合因素,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成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2)地质灾害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地质灾害为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土类灾害等十几种。广义上主要包括狭义地质灾害在内的三十余种灾害。一般我们讲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狭义上的地质灾害。(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是基于地质工程学,以地质、地质环境和社会科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特殊工程。它是区域调查、重点地质灾害勘察、监测、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监理与管理的一个反馈体系。

2产生与发展

自人类出现至今,出于改善生存条件和居住条件的需要,逐渐产生了岩土工程学。该学科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运行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岩土工程学理论中缺乏甚至忽略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从而导致了许多地质环境问题。

为弥补岩土工程学存在的天生不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志,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形成,地质工程学应运而生。它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治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与解决工程施工和运行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认为地质体乃至地质坏境都是同一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讲,地质工程学是根据地质事实对地质体进行设计施工的地质控制论,它不仅包含岩土工程学,而且充分的吸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这一新学科全部的内容。并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作为地质工程学的最大特点,且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显然符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3现状

3.1研究现状概述

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真正从理性上明确是近些年的事,而且它有了更宽广的范围和内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的以单一地质体或地质体群为研究和防治对象

的范围,拓展到地球内部机制和全球变化问题,而且还同天体学、天体地质学、矿物晶体学和地理信息技术联系起来,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发生机理提供了更广阔、更合理、更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例如对嵩明至待铺高速公路滑坡及边坡、沅江至磨黑高速公路的滑坡及边坡勘察工作、景东县县域地质调查与区划的工作总结。由自然作用诱发地质灾害在所有地质灾害中所占的比例较少。大部分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对于后者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方法防治,如各高速公路、铁路的边坡支护工程等等,都是很好的佐证。

3.2地质灾害的特征、预报和防治

(1)地质灾害虽种类繁多,产生因素各异,但地质灾害有其自身特点:

①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地质灾害是由内、外力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引起的,是地球物质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能量由高能向低能转化的过程和结

果。它的产生是必然的。然而人类在地质灾害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有其可预防性。

②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是多种动力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其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地质作用是有周期可寻的,由地质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同样也是有规律的,有其周期性。

③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突发性是具有骤然发生、历时短、强度大、成灾快、危害大。渐进性是灾害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它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较大,后果往往很严重。

④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常常可能是后一种灾害的诱因,它们具有群发性特点。有许多的地质灾害是由于气象、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诱发的。

此外,地质灾害还有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破坏性与“建设性”、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等特点。

鉴于地质灾害的以上特点,预报和防治就成了处理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

(2)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

①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如发现各种征兆时,预测预报能较容易进行。人们有意识地采取有益监测手段,密切注意灾害的动态变化。灾害发生时间可较准确的预报,其准确程度可达到月、日,甚至小时,即通常所说的灾害临发前的预报,一般只适用于滑坡、崩塌等斜坡变形的地质灾害的预报。

地质灾害的引发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与灾害发生的时间之间建立联系的难度较大。实际上,前者为定性的而后者为定量的,它们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如何将前者定性因素转化为后者定量数据,除应对当地历年发生的灾害进行回访和数理统计外,很重要的是经骏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没有在理论上形成标准的尺度。

除此之外,气象因素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之一,要真正把握灾害发生规律和准确预测预报灾害的发生时间、规模和破坏程度,就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是该地区降雨量多大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何种类型、何种规模的地质灾害,这就必须了解以往该地区发生过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灾临界雨量。临界雨量确定后,也只能说明该地区各种地质灾害在临界雨量响应下可能产生灾害,还无法确认何时发生灾害。要预测预报何时会发生灾害,则应结合气象预报,然而气象预报准确度不高。小区域降雨量的准确预报更困难。在山区,特别是暴雨,往往受小气候和地形的控制而有很大的差异,山前、山腰和山顶的雨量迥然相异;分水岭两侧的雨量也有差异,同时,灾害的发生总是相对滞后于气象因素。这些情况,都给灾害产生的时间的预报带来困难。而自动雨量计的设置远未能满足灾害预报的需要,雨量计的管理也是薄弱环节。

地质灾害预报和防治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现在理论上多倾向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分形理论分析评价灾害问题。分形理论研究自然界具有自相似性但没有

特征长度的图形和现象,或者说在形态、结果、功能和信息等方面具有自相似性或统计白相似性的研究。国内有许多年轻学者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建立

地质灾害数据模型和矿物包体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等。

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的预报主要是基于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的。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地面地质灾害调查,平面及高程监测,还有按照工程地质综合集成理论

(EGMS)提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提出以“3S”(RS、GIS、GPS)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3S”地质灾害信息立体防治系统;有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功能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地下水与地质灾害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把计算机科学的高新技术:数据库技术、方法、模型库管理技术、图形图像空间分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结合为一体,为主要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以及经济损失分析提供有效服务、具有先进的“四库一体化”结构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实际上,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把握的问题是监测技术(包括手段、方法、设备和监测内容)和时间的预测预报问题。

②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系统工程。现在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观点:荷载支护体系观点和地质体改造观点,并引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3S”地质灾害三维防治技术、模型模拟定量计算洼等。但现阶段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通常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工作程序,即钻探、物探、测试手段和地质体改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灾害勘察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施工过程及结果反馈检查阶段。

根据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更改、完善施工方案,最终达到灾害治理的目的。

过去,施工设计方案常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现今由于大量的地质体改造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技术日趋完善,防治方案设计较过去更有效、更合理。当前常用的方案设计软件主要是基于GIS、CAD和freehand技术辅助设计软件,例如理正岩土、天正设计软件及其各种附加载件、MapGIS、Arc Info等软件。

结果反馈阶段主要是通过自检和监理检测和管理实现的。自检的实质是防治设计和设计优化过程的一个环节。监理是通过监理工程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建设方提出意见、建议,发现问题及时通告建设方,以及时改进和决策。管理是一项政府行为,它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政府职能部门不负责灾害治理的具体技术问题,只对项目立项、技术要求、经费预算与使用、项目进展和质量进行控制性管理。其中专家或专家顾问团是地质灾害防治I程管理部门的参谋和建设方施工指导人员,有其特殊的角色地位。

4展望

随着地质灾害在政府、学术人员、建设施工等单位重视程度提高,地灾防治正在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管理一监测一传输数据一数据库一实时分析预报中心一防治工程研究与设计中心一整套人工神经网络数据链接系统,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自动化传输、管理、分析和可视化提供了极大方便。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发和建立新一代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业务系统,不断加强地震观测的基础建设,增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地面系统建设,进行部级地质灾害监测网建设,开展对地观测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开发全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风暴潮常规监测及现场调查能力,发展风暴潮预报、预测技术,完善赤潮灾害监测体系等监测、预报和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6(3).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篇9

关键词:气象灾害;天津市;特点;防御对策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1 天津市主要的气象灾害

1.1 旱涝

天津地处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湾,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受季流风的显著影响,造成了天津易发生干旱和洪涝。受季风和海洋环流的影响,天津的雨季降雨量很大,但当非雨季时几乎没有任何水来源,一旦哪年的降雨量受到影响,就会造成大旱或水涝。从16世纪到19世纪期间,水涝出现的年数比干旱多出一倍之多,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干旱的情况则愈来愈严重。

1.2 冰雹

冰雹是天津市发生的气象灾害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每年出现的冰雹天数不等,但平均在十几天左右,且春末夏初等季节较为频繁。这种时节发生冰雹主要损害春季刚开始生长的农作物和即将成熟的春小麦,冰雹主要是机械性损伤农作物的枝叶、茎芽和果实,一旦发生,对作物的破坏性极大,因为冰雹带来的基本是毁灭性破坏。

1.3 雷击

雷电的发生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严重的,天津市也是雷电灾害发生的密集区。雷电袭击的地区主要是大面积烧伤,一旦发生对作物就是毁灭性的,因此天津对于雷电的防护尤其重视。雷电多发生在夏秋等多雨的季节,并与暴雨、大风等气象伴随而至,天津市每年因雷电造成的人员伤亡也很多,其经济损失更是非常严重。

1.4 沙尘暴

随着全球环境的变暖,绿色植物的不断消减,沙尘暴在天津出现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沙尘暴的大面积过境,不仅摧毁了农作物的生长,其带来的沙尘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和部分酸性物质,是继酸雨后又一危险的气象灾害。沙尘中携带的细菌传播后容易造成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而且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污染,一旦发生后果比较严重。

2 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

2.1 毁坏公共设施

气象灾害如雷电、沙尘暴等对城市的公共建设都有一定的损伤,雷电击毁建筑物、沙尘暴中的酸性物质毁坏雕像等现象屡有发生,给政府公共建设及维护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如在1969年发生的大学礼堂毁坏事件就是沙尘暴过于激烈,造成了建筑物和人员的损伤;1988年塘沽区的某储存仓库遭雷击失火,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1992年铁路南仓站遭雷击致使京山、北环、南曹线铁路运营受到严重影响。

2.2 破坏农业发展

气象灾害影响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就是农业了,旱涝造成农作物低产或者直接不产;沙尘暴则容易使农作物盐碱化或者酸化,烧毁植物根部,不能正常生长;雷击则是完全性的毁灭,农作物一旦遭雷击,基本就是颗粒无收。我国是农业大国,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而这些气象灾害对农业的毁坏都是不可估计的,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发展和食品的供应。

2.3 损害生存环境

每一次气象灾害对于当地的环境都是一种严重的打击,由于外来的条件影响,本地的环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在每次干旱或水涝后,土壤易盐碱化,这对绿化植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绿化面积是衡量一个城市环境好坏的关键决定因素,如果绿化植物生长环境受到破坏,市民的生活环境不能得到有效的净化,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对生产工作都有极大地影响;每次沙尘暴后,周围的一切都会被蒙上一层沙尘,环境的观赏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还有就是人们呼吸的空气中残存着大量沙尘暴带来的灰尘,人们吸入后,容易受到呼吸道等疾病侵袭,对身体造成伤害。

3 应对气象灾害的对策

3.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扩大绿化面积

自然环境的力量是不可估计的,而绿化一个城市的绿化正是对自然力量的合理改造。绿化面积的大小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环境等级,是一个城市建设的基础,只有做好绿化建设,气象灾害才能有效的被抑制。在减缓气象灾害的影响是,森林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调节气候。据调查显示,森林可以稳定气温、缓解气温变幅、影响周围气温条件。同时,森林与周围环境特有的气体环流可以降低霜冻对农作物生长的破坏,使其表层和上空的气温温差变小,并减少出现冰雹的几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缓解干旱和泥土对河湖塘堰的淤积度;防风固沙,减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3.2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防御系统

为了减少灾害的影响,政府需建立一套完整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防御实施、预报警报相结合的气象灾害应对系统,建立并完善统一领导、上下联动的应急机制,创建多部门信息共享、消息一体化的气象灾害监控和信息网络知识系统。加强气象和相关灾害预警预报的能力建设,完善气象台对灾害预警的系统,建立完善气象减灾防灾的决策指挥系统,完善气象灾害的收集调查上报和评估系统。建立极端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预测监控和分析系统,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的工程系统,完善雷电灾害防御控制工程体系;强化防风防汛等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工程的体系建设。

3.3 发展生态农业和避灾农业

气候是决定自然灾害发生与否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为了缓解气候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我们可以相应的发展生态农业和避灾农业,减轻气候对农业的破坏和损失。在发展生态、避灾农业时,应使用先进的科技进行播种、栽培、收割,将农业生产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变为科学的集中型,利用生态环境中的能量转换、物质循环,生态环境与生物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多级转化、综合发展的科学高效农业体系,进而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收获等过程的影响。

4 结语

我们不可能完全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在灾害中掌握主动,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这就需要不断提高预测灾害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气象预警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快防灾抗灾的设施建设。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气象灾害防御系统,才能更好地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监控工作,进而保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暴雨灾害如何防治篇10

海南岛地处热带边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适合种植蔬菜,加速了海南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海南瓜菜播种面积达20万hm2、产量560万t,出岛量近400万t,产值约165亿元。然而在蔬菜生产过程中,易受到热害、风害、涝害、旱害和低温冷害五大主要气象灾害,对蔬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现将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阐述如下,对防灾减灾、提高蔬菜的产量及品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热害

每年5~10月为海南高温季节,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常连续出现35℃的高温天气,不利于蔬菜的生产,使温室、大棚蔬菜越夏栽培难度增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使得植物抗性降低、生长势减弱,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劣化,特别是病虫害的频繁发生给蔬菜生产带来严重影响[1]。不同蔬菜对高温的耐受力不同,有试验表明,菜豆在30~35℃下花芽发育停止,开花数量减少;番茄在遇到30℃高温时,光合强度降低,在35℃时开花结果受到抑制,而40℃以上时则大量落花落果,果实成熟期遇到30℃以上的高温,茄红素形成减慢,超过35℃茄红素则难以形成,出现绿、黄、红相间的杂色果[2];当黄瓜遇30℃以上高温时,花粉萌发率下降,35℃时经过10 h花粉萌发率降至1/3,40℃经过2 h就基本不能萌发,若在45℃下持续3 h,则叶色变淡、雄花不开,出现畸形果[3]。

防御对策:a.斜式降温棚的设计与应用。根据海南的气候特点,棚体可设计为南低北高的斜式降温大棚,棚体北端上部可装排气扇,促进热空气排出[4]。b.遮阳网覆盖栽培。对于中高档棚,宜加盖外遮阳网,可以减弱棚内光照,降低棚温;对于中低档简易棚,则可内设遮阳网,亦有一定降温效果;对于露地栽培的蔬菜,可搭建临时小拱棚,外面覆盖遮阳网,既能减轻热害,又能减轻暴雨冲击;另外,对于即将采收的蔬菜,可采用浮面覆盖,既操作方便又降低成本[5]。c.喷雾降温。在中高档棚中采用倒挂式喷雾。d.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病毒病、软腐病及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蓟马、黄曲条跳甲等病虫害,注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2 风害

海南岛四面环海,地处“台风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海南成为热带风暴、台风多发区,年均发生8~9次,最多可达11次,5~11月为热带风暴、台风多发季节,其中,8~10月为最盛期[6]。同时还伴随强降雨,对蔬菜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大风吹倒折断露天蔬菜,损坏大棚设施;暴雨使一些菜田受淹,病害增加。

防御对策:a.修复设施。受损的大棚、滴灌、地膜等设施要及时修复。b.整理植株。将受损蔬菜及时清理,将不能收获的及时清除到菜田外,集中处理,做好补苗、扶苗或藤蔓瓜菜的绑蔓整理等工作[7]。c.科学施肥。勤施、薄施以增强长势,同时达到增产、抗病的目的,另外,可喷施灾后恢复剂,促进植株健康生长。d.防治病虫害。蔬菜疫病、霜霉病、根腐病、猝倒病等常见病害易发生,应及时使用药剂防治;受灾严重的菜田要翻耕重播或重栽,播、栽前受淹地要撒生石灰整畦,控制土传病害的蔓延,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e.及时抢种。抢种空心菜、小白菜、菜心等速生叶菜,每隔3~4天播种1批,确保分批上市,提高效益,减少损失。

3 涝害

海南5~10月为多雨季,降雨总量达1 500 mm 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8]。雨源主要有台风雨、锋面雨和热雷雨。多雨季节表现为降水集中、降雨强度大、暴雨频发,再加上海南岛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易形成涝害[6]。洪涝灾害易导致土壤水分过多、土壤中缺乏氧气,从而对蔬菜造成伤害,导致蔬菜根系发根差、烂根,不出苗和死苗。

防御措施:科学布局,发展旱坡地蔬菜生产;发展集约化育苗,避免水淹对前期育苗的影响;及时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重视土壤消毒,调节土壤pH值,减轻次生灾害;利用低洼地,适度发展水生蔬菜。及时中耕松土,改善土壤通透性。

4 旱害

干旱是海南岛冬春季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海南基本每年都有旱情发生,旱情呈不规则交替发生状态,而此时恰逢冬季北运瓜菜的黄金生长时期,几乎每次干旱都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在蔬菜生产中,严重干旱会导致蔬菜种子出苗困难,降低成活率,造成落花落果,导致产量大减,严重者绝产。

防御措施:a.针对不同蔬菜的需水特性,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b.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c.选种耐干旱的蔬菜品种。d.推广使用保水剂,另外重施腐熟有机肥,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注意控制氮肥施用量。

5 低温冷害

每年1~2月,在南下的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下,会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蔬菜在0℃以上的相对低温下受到的伤害或不利影响称为冷害,主要发生在喜温和耐热蔬菜上,可使蔬菜生育期延迟,造成蔬菜植株感病、落花落果、果实畸形、商品产量显著降低。不同蔬菜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低温耐受程度不同,如番茄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12℃,9~10℃时根毛停止生长,在生长初期如遇到15℃以下的低温,则会妨碍花粉管的伸长及花粉的发芽[9];茄子育苗时温度最好保持在15℃以上,12℃以下将不再发生根毛,开花结果期时,温度低于20℃时会影响授粉和果实生长,15℃以下会发生落花[10]。

防御措施:选用耐低温品种;覆盖地膜,达到增温、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等目的;冷害来临前,喷施抗寒性药剂;设置挡风屏障;燃放百菌清烟雾剂;遭受冷害后喷氨基酸寡糖,以增加植株养分,提高抗寒能力。

参考文献

[1] 贾志银,巩振辉,许红娟,等.高温胁迫对辣椒幼苗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0(12):5-8.

[2] 乔志霞,沈火林,安岩.番茄耐高温胁迫能力鉴定方法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6):114-120.

[3] 赵宏芬,赵宏敏.大棚高温热害对蔬菜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07(12):15.

[4] 肖日新,邓长智,廖道龙,等.华南热区家庭小农场大棚速生叶菜均衡生产技术[J].长江蔬菜,2015(9):57-59.

[5] 苏英吾.缓解海南蔬菜淡季的良策――遮阳网覆盖栽培[J].热带作物研究,1996(1):37-40.

[6] 陈君,陈秋波.海南岛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24-28.

[7] 王迪轩,李建国.蔬菜风害的发生与防止措施[J].蔬菜,2010(1):20-21.

[8] 张贵松.海南年鉴2001[EB/OL].http://.cn/web/news/?Class=6105&Dee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