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分析

时间:2022-02-22 10:57:48

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分析

目前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缺少从学生实际因素出发,未有效体现、充分彰显农村大学生培养应有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未能构建完善覆盖、内容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直接影响了农村大学生的培养成效。因此,在新的思政教育环境下,要构建以农村大学生为主力的思政教育模式,提高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的吸引力和价值活力。本文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一书,分析当前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困境,探索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要求及路径,以期为全面提升农村大学生培养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由吴潜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为研究对象,从学科内涵与定位、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生思政问题等多个角度对当前开展思政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论述,提出了融入时代中国精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等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开展思政工作的相关建议。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宏观,视野开阔

该书理论研究宏观全面,整体论述视野开阔,通过详细关注当前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持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与此同时,该书理论研究完善,通过突出问题导向,关注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需求和根本问题,为当前完善推动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存在以下困境:一是内容不够鲜活形象,理论化严重。农村大学生往往片面重视思政课程成绩,更多将思政课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学习,忽略了思政教育理论的实际“获得感”,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的质量并不理想。二是学生参与互动性不足,缺少学生需要的有效把握。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存在课时安排不合理,线上、线下思政课程缺乏有效融合以及缺乏完善的思政实践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理解与认识。三是理论教育与实践缺乏有效融合,思政教育成效不佳。农村大学生学习勤奋、刻苦,通过异常努力考上大学。想要实现思政教育理论的最佳学习成效,需要构建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的思政体系。

二、方法多元,研究合理

该书采用多种方法、多元维度对思政教育进行研究,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论述方法,全面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价值动力。该书关注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通过明确研究层次、重视科学论证和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与合理性,为读者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研究阐释。在当前推动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时,要重视满足以下要求:第一,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坚持构建符合农村学生身份的心理教学方案。随着“互联网+教育”不断推进,在当前创新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时,要丰富教学素材,完善现代思政教育体系,聚焦农村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思想培养要求,重视生动讲解理论内容,为实现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佳成效,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注重总结时代变化,突出学生的时代基因。通过把握思想引导、精神感召等多种核心内涵,全面挖掘极具优势的思政育人资源,通过打破思政教学领域、内容界限,整合各类吸引力强、趣味性突出的思政资源,增强农村大学生的向心力,打造全新的思政理论教学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的最佳成效。

三、聚焦实践,突出应用

该书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全书研究特色明显,论证过程合理,全书提出的方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操作性与针对性,通过提升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属性,奠定了全书的实践应用基础。该书突出问题的实践性和应用,充分把握研究重点,通过深化理论内涵,提出了多项可供应用的教学建议。面对当前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要注重从以下路径出发:一方面,要充分把握智慧教育的时代契机,积极开展线上思政理论教育活动,通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生动解析,改善农村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论的理解与认知,实现“以智传情”的理想效果;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政教育,在构建全新思政理论教育体系进程中,要坚持以农村大学生为主体,积极诠释“开放”、“共享”的现代育人思维,全面提升农村大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主动性,使思政教学从学生被动参与升级为学主动融入。

该书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问题、困惑进行详细研究,通过融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等重要内容,形成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随着当前全面育人理念不断深化,通过发挥现代思政育人体系优势,调动农村大学生参与思政理论学习、实践的主动性,融入学生的专业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态,助力学生成长为人格丰富、文化积淀浓厚的综合素质人才。要重视发挥智慧教育平台优势,聚焦学生多元思政诉求,通过汇聚思政育人共识,集聚素质育人的最大合力,切实改善农村大学生的思政理论学习成效。

作者:石雨熹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