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空间改造提升策略分析

时间:2022-08-23 09:21:55

历史文化空间改造提升策略分析

摘要:从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边缘空间的现实情况入手,探讨了边缘空间的重要价值,针对边缘空间存在的问题引入了中医针灸疗法,利用针灸学定穴—疏络—调和的基本原理对其边缘空间改造提升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期望将其推广到历史文化街区及城市规划的更大领域。

关键词:边缘空间,针灸学,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

历史文化街区边缘空间是历史文化街区周边与城市的过渡空间,对历史文化街区起着门户与防卫作用。而历史文化街区边缘空间现多呈现一种不连续的空间现象,边缘效益难发挥。加之人们对边缘空间的研究和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免产生弊病。边缘空间如同有机体,在不破坏“有机秩序”的基础上,引入中医“针灸”疗法,依据“虚则补,实则泻”的原则,定穴—疏络—调和,小尺度介入边缘空间的改造提升,进而达到治疗边缘空间疾病的目的。本文以宽窄巷子为例,探讨在针灸学视角下如何进行历史文化街区边缘空间的改造提升。

1城市针灸与城市改造提升的契合

1.1城市针灸概述

用生物学的理念来剖析我们的城市,建筑组细胞、道路构骨架、管网通血液、景观养精神……城市经络通则发展畅,而城市也会“生病”,现代城市已非一张白纸,用西医的“切割疗法”虽然效率高,但破坏了有机体的自然秩序。和西医处理方法不同,中医把有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平衡系统,其针灸疗法认为当有机体发生疾病时,阴阳失调、腑脏失和都与经络、穴位有密切关系,按针灸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通经络,调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城市针灸即是将这一模式运用于城市设计,更有针对性、更细微地介入城市环境,施以良性刺激,促进城市协调运转。

1.2触媒理论

城市中每个要素都是紧密联系的,一个要素的动态变化会影响或带动其他要素的改变,该元素即为“触媒”。如城市中地铁线的建设会推动沿线的发展,从而产生连带反应。并非城市触媒均能发挥积极效应,它能够引导或压制某片区的城市建设。如果将边缘空间看做线形触媒,运用城市针灸理念,找准产生消极效应的触媒空间作为穴位点,打通边缘空间的微循环,点线结合,激发边缘空间活力,引导其良性发展。

1.3城市边缘效应

现代城市不论规模大小,其土地利用都存在一种由里向外衰弱的过程[3]。从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看,边缘空间作为城市中两种异质空间的缓冲或碰撞地带,性质相异的要素聚集其中,形成复杂的体系,同时这一地带的空间环境也会变得十分丰富[4]。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缘空间既衔接着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底蕴,同时兼容现代城市多功能、高效率、能量交换频繁的特征,吸收的信息量之大,强烈吸引着城市流。

2宽窄巷子边缘空间状况

2.1宽窄巷子简介

“三城相重,两江环抱”的成都古城格局现只剩下少部分街道与河网,而宽窄巷子还保留着百年原真的院落建筑及老式街巷。这里是老成都慢生活的情景空间,喝上一杯盖碗茶,和三五好友摆着龙门阵,品味老成都的闲适生活。宽窄巷子更是成都人共同的心理依托,其与文殊院、锦里并称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街区。

2.2宽窄巷子边缘空间的界定

国内外对各种因素的考虑不同,边缘空间的界定方法也不同。法国于1943年开始关注古建筑的边界区域,通过立法规定古建筑500m作为历史建筑的边界区域;日本重视对传统建筑群的保护,传统建筑群和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相似,日本通过视域法判别,即以行人在保护范围内的主要道路上的视线可达范围划定边界区域;我国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界限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圈层,依据我国的现有体制,文物古迹占有的空间范围即保护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破坏历史所形成的风貌。综合考虑法国和日本对边缘空间的划定,以及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边界划分原则,本研究以宽窄巷子边缘空间为例,其核心保护区北起成都画院,南至井巷子,西到下同仁路,东临长顺上街,将边缘空间定义为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区的过渡空间,具有一定的宽度,与核心保护区具有相同的城市肌理并在功能上彼此联系,兼有二者的双重属性。

2.3宽窄巷子边缘空间现状

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将城市物质形态要素归纳为区域、边界、道路、节点和标志物五大要素[6]。鉴于此,本文对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边缘空间现状的研究分为点、线、面三部分,对应城市针灸学,往往是通过有机体的整体面貌感知机体内部产生病变,循着经络判断出医治的穴位,基于实地调研,对于空间的感知也是从整体到局部。面———空间系统。空间系统包括景观系统、道路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形态系统等。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边缘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各子系统已开始产生病变,在下同仁路西侧与西郊河东侧所限定的条状空间中,由于忽视绿化建设,景观规划缺少系统性,与核心区优美的绿化景观形成强烈反差;在交通组织方面,实业街与西安中路一巷之间西郊河西侧的道路过窄,仅限行人通过,未与实业街、西安中路一巷形成完善的机动车交通体系。线———界面。界面是通过视觉上的直观展示,使人们对城市形象有直观的感受,其包括街道、滨水界限、城市轮廓线等。本文以街道为例作具体阐述。位于宽窄巷子北部的泡桐树街,从形式上看,与成都千篇一律的底商加居民楼的街道模式一致,缺少特色;从业态上看,餐营业、服装业、建材业等并存,业态杂乱,缺少主题;从风貌上看,6层~7层的老式小区与宽窄巷子传统建筑在风格、体量、形式等方面差异巨大,风貌过渡生硬。同时虽然边缘空间的街巷仍保留着少城的鱼骨状结构,但由于小区围墙的阻隔,使街巷空间脱节,街道的连续性与方向性较弱。点———要素点。整个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缘空间缺乏激活片区发展的潜力点,这些潜力点或公共空间、公共建筑或交通设施等。在中同仁路与实业街交汇处,抗战时期的防空洞遗址被高墙阻隔,由于对历史复兴缺乏考虑,而成为一段湮没的历史;在金河路的柿子巷口矗立一座仿欧式建筑,现已废弃,造成欧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在风貌上的强烈冲突;在下同仁路旁,紧挨宽窄巷子出入口设置了一处停车场,该停车场位于交通流量极大的交叉路口,不仅增加了交通负担,而且由于管理不善,地表未做硬化而尘土飞扬、垃圾随意堆放,严重破坏了宽窄巷子的形象(见图1~图3)。

3城市针灸理论指导下的边缘空间城市设计策略

3.1找准穴位,活血化瘀

城市针灸学视角下,对宽窄巷子边缘空间改造的关键是寻找可能存在的针灸治疗点,辩证问题穴位,对症下药。这些穴位正是上文所述的要素点,首先,扎根本土,梳理基地内有价值的空间,如防空洞遗址、欧式建筑等历史节点,考虑历史复兴,对其不符合时展的功能进行置换,综合考虑现状、使用者、使用频率进行功能复合,实行开发式保护,如将防空洞遗址改建为遗址公园、欧式建筑开发为主题民宿面向外来游客。最后,壮大上述要素点,形成线上支撑点,通过联结这些要素点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潜力空间。在面对边缘空间这个复杂的有机体时,大规模的重建破坏了有机体的内在平衡,而确定敏感穴位,以“微创式”手法细致准确地治疗边缘地区的局部病变,通过局部点的治疗而带动整个边缘区的发展。

3.2疏通经络,脉道畅通

现已辨出病因,找到关键穴位并活血化瘀。依据中医针灸学中的经络学说,除了五脏六腑外,人体还遍布十二经络,而经络是联通脏腑,运气通血的通道。边缘空间的界面如同人体经络,现经络梗塞,需疏通经络。因地制宜,针对基地经络阻塞情况,采取以下措施疏通。对于基地的传统肌理,完整保留。少城片区别具一格的鱼骨状路网结构沉淀着两千多年的蜀国文化。对于基地的交通系统,推进步行优先的交通体系,结合绿地设置步道,通过串联不同的街区,提高步行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同时为改善机动车交通,部分路段机动车单向通行,减少交通负担。地铁出入口与公交停靠点相联系,结合公交停靠点完善自行车停靠设施,实现多维立体换乘。对于街道界面,在业态上以文创产业为基础,重点改造一、二层空间,在保留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引入空中走廊,打通局部组团;在建筑风貌上,通过提炼宽窄巷子的传统元素,如狮子和蝙蝠造型的大门把手、深褐色的砖墙颜色、店铺门口的石狮子、石鼓等,将其运用于街巷墙体、店面装饰中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风貌过渡的方法。

3.3阴阳调和,调畅气机

中医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顾全局究其根本的蹩足郎中,中医讲究阴阳调和。运用针灸疗法在定穴—疏络后,有机体的基本机能恢复,此时需调和有机体各部分,使其达到平衡状态,促进有机体的的稳定发展。对于调和之术,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是明确基地定位,边缘空间也是一种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马丘比丘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综合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项基本功能,努力创造一个多功能、综合的城市环境。针对宽窄巷子的边缘空间,在理顺其四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明确边缘空间的定位———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门户,据此提炼出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源,展现其门户形象。其次是塑造丰富的社区生活,在社区中可以通过增加社区绿地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和休闲设施;开放口袋公园使市民在都市的喧嚣中感受静谧。

4结语

虽然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缘空间在过去的发展中未受到重视,成为城市设计中的一个空白区域,滋生许多弊病,但是边缘空间作为核心区域的门户,起着催化核心空间、融合相邻空间的作用,有着重要地位。借鉴中医的针灸疗法,小尺度介入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边缘空间,通过定穴—疏络—调和的手法,促进边缘空间的良性循环。

作者:张海琳 赵 垚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娜,赵建国.辨证论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3,33(1):78-79.

[2]李和平,李金龙.城市边缘区发展的理念、管理制度与规划方法[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4,26(3):1-5.

[3]隋芊蕙.我国高校校园空间边缘效应理论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3.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