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建设探究

时间:2022-03-01 03:47:26

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建设探究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拥有几千年文化繁衍生息的历史文化名城也随之进入全新的保护扩张模式。各地城市新区的遍地开放,如何在大规模建设中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如何保留传承历史文脉又能融入现代化生活的建设是每个历史文化名城皆应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笔者家乡为例,探究凤阳新区建设的模式和意义。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新区建设;文脉传承

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先进理念、高质量、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要求,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接踵而来。因建设之初的局限与各方面因素导致的旧城区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各种落后设施、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使得新区建设进入了全面的潮流的新途径和新发展。

1、历史文化名城新区建设遍地开放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几千年城市发展而沉淀的精髓,见证着各民族儿女繁衍生息,孜孜不倦的创造与建设一代又一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与发展也逐步呈现出景观趋同现象,尤其近几十年的盲目保护与开发,历史传承与文化精髓已丧失殆尽,正以不可预见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新区的开发建设尤其需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创新,在符合现代化新区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协调的融入历史文化的精髓在景观环境中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研究。

2、新旧城区发展区别与联系

2.1新旧城区发展区别

旧城区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落后、改建翻新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发展无法自由创新,只能在旧有基础上实施建设,其发展更是离不开旧有观念的束缚和局限。而新区的开辟,可以将新理念新建设思想合理的全面的在建设之初就规划好,摈弃城市发展的错误方式,将数字化、科技化、人文化、可持续化和谐融入,逐步繁衍成城市的新中心。

2.2新旧城区发展联系

新区的发展一方面疏散了旧城人口压力,缓解建筑、设施的容积率膨胀,空间格局的落后、交通拥挤等问题,有利于保护旧城掩盖于高速发展下的遭到破坏的历史文化。另外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带动旧城区进行改造建设,同步于新城区的新理念而共同营造历史文化名城新面貌,形成广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体系。

3、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新区建设现状与前景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有着中国花鼓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石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树莓之都等美誉,更是明朝朱元璋开国都城所在地,城市建设历史上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有大量古代城市文化遗产。当前在玻璃工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的带动下,凤阳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已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随着新区的崛起,凤阳城市性质也在逐步完善为:“历史文化名城,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对规划的新城区(包括老城和城西新建区)的功能定位是:历史文化名城、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教卫体和生活居住。朱元璋罢建明中都后,凤阳旧城的发展集中于皇城的东部。目前的府城地区建筑密度大、市政基础设施较差、公共设施配套不全、整治改造和拆迁成本高,旧城改造困难重重;北部门台区以工业发展为主,临淮区空间不足发展落后,因此,凤阳亟待建设新城区来解决城市快速扩张的问题。凤阳新区经过长期的建设初期规划,目前已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城市新区规模,对于新区建设理论体系的探究也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逐步完善。

3.1适应地域的景观风貌的延续

凤阳的山水格局由凤阳山、九华山、淮河、濠河共同构成,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自然地理与生态系统,凤阳生态、环境的优劣完全取决于自身。凤阳的优势资源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北部历史文化资源区,南部优质自然生态景观与优势矿产密集区。新区重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实现对历史资源的永续保护和合理利用,并依托文化旅游等三产服务业,繁荣凤阳经济。新城区建于明中都古城遗址上,以文化遗产为本底环境,遵循明中都方路网格局和历史的街区尺度进行新城区的路网规划;遵循东鼓楼西钟楼的格局,以钟楼为中心组织新城区的东西向商业主轴和南北向文化主轴;遵循礼仪建筑沿皇城南侧东西向逐一排列的明中都独特礼仪规制,对历代帝王庙和功臣庙遗址地块进行保护与控制,在遗址上实现现代化生活的城市发展构想。

3.2景观格局的传承与创新契合

新城区在遵循历史的同时融入现代规划模式,打造“一心两轴七片”的新型空间结构。(1)“一心”指以钟楼广场为核心的综合商业中心。围绕钟楼与钟楼广场的商业、集会、文化休闲步行区作为新城区的中心,周围建有方形水廊、绿带,与护城河形成“天圆地方”的呼应,重现明中都城以洪武街为南北向纵轴、云霁街为东西向横轴,鼓楼、钟楼东西遥相呼应呼应的城市格局。(2)“两轴”指东西向的连接钟楼、鼓楼广场的云霁街商业轴,该轴线上以传统的世俗商业活动为主,连接了府城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商业中心,进而带动城市其他方向轴线的发展,是凤阳县城中心区最主要的发展轴;南北向的县政府至前右甲第门的集行政、文化、商贸、商务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轴,凸显庄重典雅的城市气质。(3)“七片”指行政服务区、文化博览区、商业中心区、商务办公区、旅游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宜居社区。

3.3发挥地域文脉优势,提高特别竞争力与品牌标签的打造

以明文化为首的品牌标签可谓是凤阳新区建设最主要最核心的规划主题思想,凤阳的历史文化遗产以明中都都城遗址为主体,是县城最具独特性、最具代表性和垄断性的资源,也是凤阳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而新区的建筑手法上也借鉴本地区传统建筑的理念和精神,将传统的审美和形式感融于建筑形体塑造和场所营建之中。建筑材料上使用本地的主导工业产品玻璃;居住建筑风貌的控制采用传统民居符号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形式,住宅以坡屋顶为主,局部采用平坡结合的形式。建筑屋增加跌落、错层和退台变化,丰富了城市天际线。

3.4相关法令政策的严格执行

规划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等相关法律体系,以及凤阳县拟《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及明皇陵石刻保护规划》(2008年)、《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纲要。

3.5政府主导与人民参与的和谐平衡

新城区规划的前提是尊重和保护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遗产,政府在规划初期就应部署指导将其分类、分系统的对文化遗产进行评价,制定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对策,建立完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新城区应当成为凤阳县城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中城区的主要公共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同时,根据新的产业发展需要,增加工业服务业和三产服务业配套,特别是与旅游休闲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使得不同需求的人能够参与其中,做到以人文本,为人服务。

4、总结

凤阳新城区规划需要解决场地内明中都遗址的保护和展示问题,并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形成凤阳新城区的鲜明特色。蚌埠城区东扩、京沪高铁站建设以及凤阳玻璃产业的兴起,都直接影响到新城区的功能定位问题。县城人口规模的扩张、对未来城镇发展的预期以及明中都遗址保护的要求也需要在规划过程中着重考虑新城区规模控制问题。新城区是建设在明中都古城遗址上的城市新城区,因此如何实现新旧城市营建模式的沿承,如何实现遗址上的现代生活问题,需要在规划中对新城区的建设模式和建筑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明确的规划管理、控制和实施措施。新区建设在尊重历史、遵守文保规划,不破坏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容纳新的城市功能,承载现代生活。新旧城区都以保留与传承文化作为重点建设方向,凤阳文化也在不断发展,被更多的人知晓认可,并走向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焦晓云.凤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151-153

[2]朱文兴.历史文化名城的解读与保护[J].走向世界,2012(24):112-113

[3]陈伟.依托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倾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J].发展,2013(6):21-22

[4]刘士林,刘新静,盛蓉.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13(4):74-81

[5]张春雷.基于文脉的城市景观设计探究———以郑东新区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长安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2013

[6]王满,张德安.“以旧纳新”思路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以古城保定为例[J].大舞台,2011(6):270-271

[7]徐姗,李欣韵,魏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模式———以江苏常州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2):152-155

作者:钱正宇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