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德育问题分析

时间:2022-09-06 09:38:25

历史教学德育问题分析

【摘要】德育工作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却并不被重视。本文主要讨论在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现象,寻找其原因。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问题

德育能够启迪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都得到充分发展。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选择的德育素材也很丰富,但是历史教学中德育开展仍具有不少的问题,概括而来有德育与历史教学缺乏联系、德育原则没有严格遵循、德育评价机制不够合理等问题。

一、德育与历史教学缺乏联系

德育与历史教学缺乏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政史地等文科在教学中并不受重视,部分教师与学生认为只要背一背就能掌握,而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理化生等理科上,这就导致教师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学,通过历史教学进行德育更无从谈起;其次,即使重视文科教学,在德育方面也认为这是政治课的任务,只要把历史知识教给学生就行,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将德育与历史知识对立起来,德育根本没有通过历史教学进行;最后,即使历史教师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受制于自身水平限制,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比较突兀生硬,没能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知识与德育巧妙地联系起来,更没有将德育潜移默化地施加给学生。那么,导致德育与历史教学缺乏联系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讨。首先,传统“重理轻文”思想在社会与学校中仍大行其道,人们认为数理化才是真才实学,相较之下却对政史地等学科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不足。“读史使人明智”很大程度停留在口头和标语上,在社会和学校中落实并不到位;其次,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评价机制的桎梏,教师德育观念落后,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的教授和学生成绩的提高,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历史课堂中,教师将课本内容梳理一遍,标画知识重点,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学生完成作业或者要求背诵。教师和学生将历史学科等同于历史知识的教授与学习,却忽略了其中的历史思维、历史情感和历史研究方法;最后,教师的资格与招聘考试中考查学科知识与教学水平,注重讲课的步骤完整性与内容的深度和宽度,相较来说教师自身的品德情况与德育能力则重视不足。这就导致成为教师后,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忽略德育过程。即使重视,也由于能力水平,缺少德育的方法,在历史知识教授完毕后突兀地展现德育目标,容易受到学生的抵制,效果并不明显。

二、德育原则未被严格遵循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德育目标、德育的规律提出来的,也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教师要想使德育工作开展得好必须遵循德育原则,但是实际历史教学中,德育原则并未被严格遵循。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要求德育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把道德的课堂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把确立道德观念与养成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德育要双管齐下,既要培养道德观念,更要规范道德行为。简言之,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在历史教学中,这一原则并未完全体现。教师在课上教授历史知识后,只提及学生要具有某种认识、体会某种情感或养成某种品格,仅仅要求说出或者写出自己的心得感悟,容易浮于表面,应付公事,形式大于实际,并未提及达成要求的途径或者学生课下的行为要求,并未完全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学生的浅谈历史教学中德育存在的问题◎郝崇晗德育目标达成情况并不注重,使德育只停留在课堂上和口头上。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制定过高、过大、过难的目标,给学生具体的、可操作的、经过努力可达成的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学生勇于、乐于走出课堂,去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教师也要定时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做出指导,尽力促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要求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信赖结合起来,一方面,历史教师要对学生的德育各方面严格要求,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掌握方式方法,允许学生有与标准不同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历史教学中,这一原则也并未完全体现。在德育中,现今采用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说、学生听,这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对学生的主动性关注不够,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过于严格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缺少必要的尊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严格要求不是盲从于标准答案,不是将学生关在制度规范的牢笼里,不是打压学生关于道德不同的思考。教师要放低姿态,对学生要尊重和信任,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鼓励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在进行德育之前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环境,根据他们道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给予学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德育发展。学生正处于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生活环境也各种各样,每个学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德育开展前,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德育方法与德育目标。在历史教学中,这一原则也并未完全体现。受制于学生众多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每个班级的学生较多,每位历史教师通常要带多个班级,而教师的时间和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历史教师不认识每位学生的情况很常见,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和性格特点更无从谈起,教师不能够有针对性地找到每位学生都能接受的德育目标和方法,进行德育时通常是只采用某一种模式,最后导致德育敷衍了之,效果并不明显。所以,一方面要加大教学资源投资入,小班化教学,使每位历史教师能够在自己精力和能力范围内教学;另一方面要求历史教师不遗余力、热爱学生,积极和其他教师交流,了解每位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德育。

三、德育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德育进行的好坏要有一定的评价,这就要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德育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定。但是如今德育评价机制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德育目标。首先,德育目标只有抽象的目标,缺少具体达成的途径和方法,缺少达成目标的统一标准,也缺少具体的反馈指导方式。不同的教师对于抽象的德育目标理解角度不同,程度也参差不齐,在某一课的教学中也很容易出现偏差,学生在学习中也就不能接收到全面深入的德育影响。其次,德育目标制定的标准也不够合理,德育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的发挥三个方面。其中,要了解的是我国地大物博,人员众多,各地差异明显,但是现今却采用统一的德育目标,并未考虑个体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只能适合大部分地区和学生。施行过程。通常,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德育发展也应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德育工作还基本上按照原来的模式在施行,这就使德育落后于时展,与时代不合,与学生不合,终将得不到时代和学生的推崇,被时代和学生所抛弃。另外,现如今,进行德育评价的主要方式是依靠评语评价,即在学期末,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将学生一学期的品德表现总结,以评语的形式写在成绩单上。这种形式简洁明了,学生和家长能够一目了然。但是,评语评价的主观性较强,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随意,也过于简单,教师的评价通常套用模板,具有相似性,甚至出现由学生代为书写的情况,这就使德育评价容易流于表面。

参考文献:

[1]李雪颖.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作者:郝崇晗 单位: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