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的作用

时间:2022-04-17 08:43:49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的作用

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故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当教师所讲的历史故事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兴趣、情感以及求知欲等,并将其转化成学习的主动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二是历史故事具有情感态度的引导以及价值观上的教育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历史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如历史人物的坚毅品格与示范,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论,汉代司马迁也有作“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恰当且励志的故事对学生品格与价值观的培养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三是从历史新课标准的角度来看,历史故事的引入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形式,使知识点众多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是教学方式的重要创新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

1.真实性原则。历史故事与小说、电影剧本、网络趣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区别,后者可以加以丰富的想象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而历史故事则不可以天马行空,任意编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故事必须是以史实、史料为基础的,真实性是历史教学中选取历史故事的最重要的要求。当然,我们在课堂上也会时常选取一些反映历史现实的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例如《儒林外传》《范进中举》等具有批判现实意义的小说。2.趣味性原则。趣味性是历史故事引入教学过程中的又一重要因素,当然,这个趣味性并不是只要有趣就可以的,引入历史教学的故事必然要在真实、合适的基础上,具备故事情节生动,有较强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就比如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等历史故事就比较稀松平常了,在我们小时候的课外读物上就曾多次见到。3.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的关键就在于“合适”“有意义的教学”上,因为课堂不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更重要的还是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进度,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历史故事,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接受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针对性是故事选择的重要原则,针对学生思维、针对课程特点来进行选择运用才能达到“接受式”的学习效果。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悬念”历史故事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扣人心弦的课堂开场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于初中这群具有青春活力和无限想象力的孩子们,讲述故事,设下悬念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急切的了解本堂课将要讲的内容,使其集中注意力听讲。比如讲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的时候,就可以先从秦始皇“一扫六合”建立了历史上极为强健的大国,但是秦朝都城的集市上却出现了鞋子无人买,拐杖却很抢手的奇怪现象,这时候学生也会产生极大的好奇,然后再讲这是因为秦朝残暴统治下大兴土木、赋税严重,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秦亡。这种悬念设置既可以引起学生好奇心,又能使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设计新颖,过渡自然。2.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当然,好的开端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前半段能够保持较高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是一堂课40分钟,学生的热情持续十分困难,故而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来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样也对学生知识面扩充很有帮助。例如七年级课程《甲骨文和青铜器》,课程属于知识性较强的类型,本科重点在于后母戊鼎的发现以及工艺制作相关知识,单纯的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那么可以在讲述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司母戊大方鼎故事,比如在1939年方鼎在吴培文祖坟出土时,为防止国宝落入日本人手中,吴带着方鼎几经躲藏,才躲过日本人的搜查。1948年方鼎在南京展览的重新出现,也差点被带往台湾。1956年方鼎被运至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经郭沫若考证鼎上铭文确为“司母戊”时,大鼎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在该故事讲述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也将文物保护的理念传达出来。本文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文章在简单概述了历史故事应用于教学中的必要性之后又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为历史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吕茂能 单位: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李家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