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10篇

时间:2022-04-02 09:51:4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是我们初中九大必修课程之一,他能够让我们了解我国的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也能让我们学到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对于做人、工作还是治家、治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把历史放在眼里,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提升自己的上课的有效性,如何化枯燥为有趣,如何让自己的学生爱上历史,如何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这都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一、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有情况

(一)学生对于历史的重视还不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是文科,自己以后主修的科目是理科,学习历史没有必要。这样的心理就使得他们不再好好学习历史,上课期间不是写别的学科作业,就是开小差。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不管老师怎么费劲,有效性也不会有任何的提升。学生不重视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中考的时候,历史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完全没有必要。只需在书本上抄上足够的例题,考试的时候就什么都不怕了。于是都把重点放在了数理化的学习上面。

(二)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毫无兴趣。历史这一门学科本来就是文科性质的。他需要学生理解学习,但是更需要的是记忆。历史本身也是在说明之前古人发生的一些事,他自身的性质就是枯燥乏味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兴趣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上来。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也达不到。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被忽略,课堂教学还是主要以老师为中心。我们都应该知道的是,我们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的脚步应该跟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是现在我们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总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一味地讲课,不管学生有没有听懂,不管学生有没有跟上,纯属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威胁,学生上课也只是麻木地听老师讲课,丝毫不动脑子。这样一节课上下来,学生也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老师也不了解学生的掌握度。教学的有效性也只是天方夜谭。

(四)历史老师本身的资历不够好。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不认真备课和总结。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他们的领悟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老师对于一届学生要有专门的授课形式。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课,课下也要进行授课总结。还有一部分教师刚毕业,对历史的研究还不够,不能真正明白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解惑,如果老师自己都不明白,都不懂。那么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一问三不知。有效性也只是空谈。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一)让学生明白历史的重要性,为实现有效性建立基础。之前因为学生不明白学习历史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所以他们也就不认真地对待历史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告诉自己的学生,历史是一个重点学科,不光初中要学习,高中也要学习。历史是文科生高考的必考科目,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必考科目。理科的学生也必须要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因此理科生也必须要学好历史。另外,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古人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后自身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亲自体验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历史是围绕着历史故事展开的,课堂也要围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进行。我们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独特魅力,以此来增加教学有效性。

(三)老师要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以学生为主,多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以往的历史课上,老师只是一味地盲目讲课,学生也是麻木地听课。课堂的气氛不能带动起来。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也都不在课堂上,这就使得我们的老师上课的目标始终达不到。因此,在以后的历史课上,我们老师讲完一个历史故事,就问问学生的看法,并与学生探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老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及时总结。备课十分重要,老师的教案是一节课的灵魂,课上的讨论和学习都是按照教案走的。因此,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课,上课期间也要多看学生的表现,课下要及时总结,把学生掌握不够好的地方挑出来,下次上课的时候再给学生重复一次,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另外,那些自身知识能力差的老师一定要抓紧提高能力,多读书,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五)多鼓励和赞美学生。我们老师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不同的评价,表现好的学生多赞美,表现稍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多给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被调动起来了,有效性也就能很快地达到了。总之,历史学习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历史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方案,努力提升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徐永凯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伏羲中学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考试能手,而是应把学生培养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者。也就是说,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智慧,并非是让学生熟背历史专业知识。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存智慧。但教师想要形成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那就需要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历史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存智慧,让学生汲取过去的经验与教训,提高自己判断和解决事情的能力,更好地开拓未来。教师常常把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通过提问和测试的方式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使课堂逐渐变成一种单调、沉闷、低效的课堂。新课改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模式,可以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传统的“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教学模式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很大的必要性,它能使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的角色由“接收者”变为“发现者”,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

每一种学习方式的有效应用都需要详细的具体应用过程来支撑。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使用也需要严格的步骤来保证最后的教学成果。

(一)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和性格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需要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保证各组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基本一致。这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若分组不合理会让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排斥感。

(二)明确的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合作是前提,合理分工是为了保证合作有效地进行。因此,在进行合理分组之后,教师应要求每一小组根据组员自身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如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学习“法国大革命”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时,假设每个小组有8名组员,那么其中4人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另外4人分别代表不同的政治团体,8个成员在搜集资料时各自搜集与整理,然后小组内8成员集中在一起,逐个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且可以集中分析其中存在的相似点、导火索等重要信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交流是扩大学生眼界与知识储备的有效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整理出研究成果之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每个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每个小组将自己组内精华进行分享的这个过程,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闪光点,以及比较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这正是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方式。这样的初中历史学习课堂,由教师单纯的教授历史知识转变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学生表现自己特点的一个平台,有效的互动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动机以及历史课堂的客观需要。

(四)教师调控是课堂有序进行的保障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在小组交流环节,激烈的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的猜想和探究都是正确的。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并非只是一个参与者,还应是一个调控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研究成果,突出重点,纠正错误观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要提高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调控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段勇 单位:江苏省金湖县枫叶国际学校

第三篇:创建有趣味的初中历史课堂

一、丰富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除了课本内容、教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之外,教师还要了解一些幽默、诙谐的历史小故事等。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师才能自信地站在课台上,为学生“传道授业”,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爱上历史。因此,历史教师需要阅读很多历史趣味书籍。这样才能在政治史的教学中讲到古埃及,在罗马史的教学中提到爱琴海,才能活跃课堂氛围,使每一节课都充满乐趣。笔者发现学生很喜欢听故事,会很努力地猜想故事剧情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要想方设法地把理论活学活用,就不能“纸上谈兵”,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站上讲台腿就哆嗦,说话不利索。教师的不自信表现会让学生怀疑教师的知识水平,觉得教师没有教学能力,那么学生也就不会重视这门学科了。其实,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教师认真备课。我在想,如果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都能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表,一一列出每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就能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便教学环节衔接更加紧密。

三、放弃古板的讲话方式

上课时,教师可以放弃古板的讲话方式,把讲课变成说话,把学生当作朋友,尽可能地使用一些时下流行的词语,或者讲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如韩国明星、汽车、春晚流行词等。当听到这些词时,学生会觉得这个话题很好、老师很有意思等,从而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上课提问

要想创建一个有趣味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就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对于一些爱说俏皮话的学生,教师也应找出他们话语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表扬,让他们知道,教师用心听了他说的话。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反思: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应该说。

五、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幻想自己正处于课文中的那个朝代,让学生体验当时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多做课前铺垫。如介绍一些那个朝代的历史人物、经济环境、政治特点等,帮学生做好铺垫,才能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

六、运用多媒体工具

作为现代教学工具的一种,笔者认为,多媒体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不会漏掉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条理更加清晰。而且在讲解的同时,教师可以配合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还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讨论时间。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电影《南京、南京》的一些片断,从学生眼中,笔者看到了同情、愤恨等。通过这次事件,笔者发现历史不仅仅是几页纸,而是活生生的故事,这里面有悲情、有喜悦、有辛酸,也有苦辣!历史是一个大舞台,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历史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排练、彩排,才能使这场舞台剧更加精彩。因此,笔者会不断努力进取,探索出更多适合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

作者:宋桂爽 单位::河北省冀州市南午村镇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问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有效的设问可以拓宽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宽度,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平时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多多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因素,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紧扣教学目的

设计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目的,它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提问必须紧扣教学的中心内容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如《洋务运动》一节,其重点有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难点是洋务运动和对洋务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的评价,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教师就要围绕这些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提问必须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充分发挥提问对知识的检查、巩固、总结、提示等作用,让提问真正成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成为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热烈的花拳绣腿。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并时刻牢记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二、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创造提问的情景

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敢答和想问的宽松环境。在课堂上,让学生知道讲错,没有关系,教师会引导你;不完整允许补充,允许插嘴,允许“异想天开”;提出问题,有人关注。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答兴趣。如:上《干旱的宝地----丝路明珠》这节课时,课前展示了新疆的地域风景图片,并配上新疆的民族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然后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视频,你们认为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的风貌?”“从中你们感觉新疆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从师生的问答互动中导入了课题。这节课提问导入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

三、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时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影响效果。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上课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并及时发问,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进行当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后,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及时发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在课程接近尾声,学生学习时间较长,产生疲倦心理时,教师也应及时促使学生发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

四、所提问题要有开放性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评价方式从追求惟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因此,《历史与社会》是开放性的课程,课堂提问自然也是开放性的。所谓开放性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相对于封闭性问题而言的。课堂提问设计的开放性,是影响学生思考与表达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中考复习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孔子的思想在新世纪的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把孔子思想放在21世纪和全球背景之下,得出发扬孔子“仁”的思想,有利于全球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等。又如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台湾问题、西部大开发、“三农”问题等做专题复习时,我设计了“谈谈你的认识”之类的开放性题型,课堂答问的效果都是不错的。提高社会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位社会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社会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五、考虑个体差异,难易有梯度

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个性特点、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还要考虑对于不同学生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事可做。课堂提问中,虽然直接回答的只是少数学生,但必须照顾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并做好应答的准备。一般情况先提问中等生,同时提醒全班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注意倾听,待中等生答得差不多时,请优等生补充。一堂课下来要专门针对学困生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一展身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切忌先点人后提问,更不要先问优等生,忽略中等生,冷落学困生。最后一点是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对于那些“学困生”来说尤其重要。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必须做到问题难易必须有梯度,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如教八年级上册“秦朝”一课时,可设计五个阶梯式问题:(1)灭六国,统一中国的王朝是什么?(2)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3)如何评价这些措施?(4)轰轰烈烈的秦王朝仅仅过了15年就很快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5)如何评价秦始皇?这样设计问题,可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六、及时评价原则

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地讲,如果在复习课上,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提问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当然对不同的学生的等待时间也要不同。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要及时妥善的处理,这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提高教师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提问师生交互影响,保证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要给以语言或非语言的积极的评价,以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评价。总之,综合以上所述的体会,我认为设问要从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出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优化教学问题设计。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有效学习中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张颖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五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读史明智。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鉴,对自己的现在及未来有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传统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一味地背事件、背线索、背年号的方法,已经无法与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相契合。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即仅让他们对历史事件表面展现出的信息有所了解显然不够,而是要让他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感悟历史、体验历史,养成学会运用历史思维看待现实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目的。新时期的历史教育者在创新教学方法时,应始终站在学生主体的角度进行探索。基于此,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探究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论证。

一、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对于历史这门新的学科,中学生在抱有兴趣之余,还会存在“惰性”,即依赖性。他们在面对陌生的知识领域时,缺乏独立解决的意识与勇气,更多的是想依靠教师为他们打开这扇神秘之门,这就是中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所在[1]。教师既要合理“利用”学生对新学科的兴趣,又要注重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如讲到《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课前就可以布置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预习,并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看谁能够找到最“原始”的农耕生活。然后在课上让他们通过自由结组的方式,与教材中的相关描述相结合,自导自演以原始农耕为主题的十分钟话剧或者小品。依次表演完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由一名“代表”讲述本组的创意和对其他小组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对本课进行系统性讲解,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让他们再次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评与互评,并对本课内容做概括性总结。从整体上看,这节课完全是按照学生的节奏进行的,教师只给予适时讲解与引导,在结束这节课时学生都有所感悟,原来自己就可以找到打开新知的钥匙。

二、让学生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非不具备学习的主体意识,更多时候是他们不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或者没有掌握思考、探究的方法[2]。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并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历史探究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历史结论仅仅是对后人对历史的一种总结,关键在于历史结论背后的整个历史过程,学生对历史过程的探索不应该有统一的要求和答案,而应该是让他们学会多维度思考,能够不断产生新的发现和新的问题,这样的探究才是具有意义和价值的探究,也才会激发他们更浓厚的兴趣。如在讲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时,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当时北宋、辽与西夏的形势图,引出“澶渊之盟”的历史事件,然后以此为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并对“为什么宋明明击败了辽军,却又约定澶洲之盟,它的历史意义何在?”这个课题进行探究分析。一开始学生有点摸不到该问题的脉络,不知道探究点在哪里,教师此时可以进行有效引导,让他们从澶洲之盟对辽、对北宋、对整个中华民族造成的不同影响这个角度思考,很快学生就发现澶洲之盟的“有趣”之处,它于辽是为“利”,因为辽借机脱险并得到了岁币;它于北宋实为“弊”,因为它将沉重的负担压在了北宋身上;但它于整个民族而言,凸显了较为积极的方面,辽与北宋的战争由此结束,稳定而和平的局面让民族经济有了质的跨越。当学生从不断的探究中,一点点拨开历史的迷雾,获得新发现、新问题时,他们的经验开始慢慢累积,认识随之逐渐深化。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想与意识

学会用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可以以史为鉴解决现实问题,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赋予新时期青少年的使命。学生是否具备了在历史与实践中推陈出新的思想与意识,是否做好了开始新的探究与尝试的准备,都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合理设计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让他们形成独到见解,让“历史智慧”能够在他们身上得到重新建构和发展传承。教师不但要给学生“呈现历史”,更要通过“重组历史”,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完成思想上的转化与创新。如在给学生讲开辟新航路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历史事件,思考中国目前面临的海洋问题。从历史中学生认识到,海军是每个濒海大国和海洋大国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兴起和强盛,海洋与海权是必争的。为什么我国在海洋开发与利用中始终停留于浅层面上,主要原因在于海洋意识的缺乏,增强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海洋意识实为当务之急。这种从历史中剖析问题,并用于现实解决之中的方法,就是学生创新思想的一种体现。总之,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主体为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下,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自学走向会学,从会学发展到乐学,从而实现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作者:胡娟 单位:淮安市西宋集镇汤集九年制学校

第六篇: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的构建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探索适合现代社会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爱国好青年,以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使历史学科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地位。人们都说: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忘记历史。而现代社会的80后、90后,对历史知之甚少,这是不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以教科书为依托,给学生讲解枯燥的条条款款,或者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少给学生讲解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目前教学方法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情境教学,如引入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典故作为开场,并设置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该历史事件感兴趣时再真正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举办一些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历史,牢记历史教训,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以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为契机,举办与抗战有关的历史竞赛,学生可以自行搜集与抗战胜利有关的历史事件,为参加知识竞赛做准备。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牢记历史教训,并为日后成为国家栋梁而努力奋斗。

(三)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给学生以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思想压力,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严厉,学生在学习中有心理负担,这并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可以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无论对错,教师都不应批评,而应进行引导。这种和谐有效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引入多媒体教学,因为很多历史事件光靠文字来描述往往不够准确。而多媒体课件引入教学,其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过目不忘。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多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影像资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王朝莉 单位:贵州省务川县城关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学依然传统,不仅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导致学生不懂得将历史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来解决问题,感觉学习历史知识没有用,而且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学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和意识,难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甚至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考出好的成绩,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多是对历史事件、时间等的死记硬背,不仅没有深入思考,而且难以保证“温故知新”。因此,很多学生通过学习历史难以实现“以史为鉴,读史明志”,这样就很难结合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样,历史教学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也就变得空洞、乏味。此外,历史教学目标过多地强调“社会性”,过分地关注为社会做贡献,而忽视了历史课程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所固有的重要价律,甚至使一些学生的个性或鲜明特长难以得到发展。

(二)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的很多初中历史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讲解是课堂的主线,而学生大多时间要做听众,甚至在很多时候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学生一堂课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这就很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这种模式尽管通过教师的讲授能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历史知识,但是也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将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没有任何发挥主动性的机会,这对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学生独立学习习惯、学生创新思维等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此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的单纯讲授为主,只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一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的尝试较少。

(三)教学评价不合理、不科学

现在的很多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评价很是传统,甚至有些教师单纯以考试为评价标准。这样的教学评价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因为考试成绩只是代表学生一个阶段内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将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等反应出来。另外,只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过于片面,难以反应学生的学习心理、情感、态度等。而且,新的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等,提倡采用多元化评价系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实践中虽然有些教师也在努力试用这种评价模式,但是由于没有理解其真正内涵及要求。导致试用效果欠佳。所以,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还有待健全。

二、初中历史教学对策研究

(一)树立新的历史教学理念,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及其学生的发展

历史教学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初中历史教师就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历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传授包含着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的历史知识,因为学生最崇尚最向往的是主体参与、充盈着生活气息、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活动体验式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师要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重视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还要重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二)开拓创新,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或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或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或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或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等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营造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自主活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基本形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评价、自主构建等基础上的一类教学活动模式,其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三)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评价不仅对于学生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教师有效开展教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健全,力求使其既合理又科学有效。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评价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体系,涉及很多方而。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状态,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教学评价反映的应该是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否则就是很片面的,难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评价制度,既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又要将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如实反映,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重要作用,这样的评价制度才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边占梅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逯家寨学校

第八篇: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历史教学,是学习世界史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对世界和我国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法是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把握好探究学习的过程结构,并辅以恰当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以探究性学习法为切入点,对初中历史存在的问题、如何运用好这一方法的对策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各个领域为适应新时代下的发展要求而做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一直以来人才是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因此为促进人才得以更好的培养,我国的教育领域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新课标的思想之下,教学理念是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初中历史的教学是学生学习道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下也做出了一些调整,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法具有重大的意义。所谓的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同时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征,灵活应用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相关能力以及习惯的养成,这一学习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教师在开展探究式学习法时没有深入其理念,使得这一方法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仍然以教师为主导,其教师实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与探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违背;第二,历史教学一直以来忽视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发展,尽管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性学习法,由于教师在课前设置很不合理,使得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再加上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太过于简单,不能正确把握好探究的深度,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而且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第三,由于初中历史在考试所占的分值比例不大,也就没有引起家长以及学生的注意,学生抱着敷衍的态度进行学习,认为将书本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就算完成目标,无法达成有效的目标。

二、探究性学习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生主体得以体现

将探究性学习法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引导的作用,来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探究性学习法的应用,就是让学生自愿学习历史,喜欢学习历史,并带动学生们主动思考、探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接下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充满探究欲望,或者也可以针对某一节知识点予以展开,以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以这样的教学形式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探究欲望,从而进行自主学习,对能力的提升具有帮助作用。比如,学习到《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时,教师提出“什么样的成果能被称为科学技术,明珠又具体指什么?”以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促进学生进行学习。

2.情感调动,探究思考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感这一因素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由于探究性学习法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因此教师通过情感渗透,促进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画面,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深入探究。其次,学生在课堂中要谨遵教师的指导,做好准备工作,毕竟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要配合教学开展的教学活动,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教师的讲解中。比如,在学习到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抗日战争的照片、简短影像,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暴,同时引导学生去探究日本崛起以及中国被侵略的原因,促进学生去探究和思考。

3.搭建交流平台,小组合作讨论

课堂的形式不能再以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为主,这样的教学形式是不能让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而且也会使得教学效果低下,也不符合探究性学习法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与讨论,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通过教师将问题布置给小组,小组从调查、分析研究到明确分工合作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讨论、质疑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开展正是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探究式学习法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创新型学习方法,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周廷达 单位:徐州市火花学校

第九篇: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一、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意义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中学教学更应该深入开展对教育的创新,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引领中学教学改革方向,这也是教学的重要课题。在世界上诸多先进国家,普遍都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摈弃了传统的单纯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建立探究式学习模式,这也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导学案教学在目前被广泛运用,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准备导学案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展开小组讨论。导学案教学中历史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对课堂的调控作用,在课堂中形成互动的模式。

二、如何加强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实际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学生在学习中应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加强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事实上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它不是单纯的以教师为核心,也不是单纯的以学生为核心。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课堂融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教师的教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上。历史思维能力需要在学生解决历史问题中体现其个性特征,学生对知识、材料形成一定的感知,通过阅读、评价、答疑等方式来获得相关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着重以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实际教学的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

(二)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初中历史导学案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领悟能力的培养。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历史课堂贵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让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以学生为主。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体现出放手,让学生根据已知问题去发现问题。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知识点去设计问题,从而让学生去创设问题。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去思考,他们根据已经设计的问题,想办法解答,而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则体现了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并随着这个过程不断加强。这样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益颇丰。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设计情景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历史课堂的内容有时偏重于理论,课堂最重要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信息化与生动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讨论话题,从而打开思路。在课堂上除了教师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资料,也可以鼓励学生去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在课堂上,让每个人都有收集信息、分享信息的权力,在多元化的信息中,多方位地进行讨论,从而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新课程下历史教学要从传统走向新模式,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探索和发现。初中历史课堂,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引导学生能否正确思考、对历史感兴趣的一个重要时期。很多历史教师在开始讲课前,都会说“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抗战时期的事情,大家预习一下。”这种开门见山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产生抵抗心理。所以历史课堂的导课,还是需要一些渲染的。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讲课前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地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去关注知识,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后,还要懂得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根据已有的知识特点,为教学埋下伏笔。巧妙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

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贵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让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以学生为主。初中教育把学生摆到了发展的中心位置,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特别是不同学生在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体会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教学方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设立,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提升,在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之余,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五)开展情景教学

历史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此可以选择情景教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提问是展现课堂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达成某种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手段。在教学中,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疑问,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艺术。它有效地链接了教师、学生与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想要学习的欲望。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去发问,课堂气氛就十分活跃,只有恰当、巧妙地对问题进行设计,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作者:张丽杰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

第十篇: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新授的课感兴趣,除了采用新颖、别致的“开场白”、简短的小故事、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新课外,还可采用多媒体的形、声、色、画刺激学生各个感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导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中英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片段,进入新课内容讲述前已经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在不知不觉间进入教师所设立的氛围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历史教学过程除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特别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提倡教育具有艺术性。通过运用多媒体“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如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容时,播放《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断。当镜头上出现大沽清军炮击英法舰队,迫使其狼狈逃窜时,同学们神情激动,兴奋地高喊“打得好”,当镜头上出现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奸淫掳掠、破坏文物古迹的暴行和圆明园被焚烧后残垣断迹时,同学们义愤填膺。当镜头上交替出现清朝统治者的卖国嘴脸与劳动人民的背井离乡的画面时,同学们都沉默了。这时,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影片中。有的学生说:“从录像和课文的学习中,我更真切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苦难。”由于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旁白,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其思想教育作用无疑优于教师传统的教学。

三、采用多媒体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复杂、晦涩、难懂,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讲解,很难突破,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则可化抽象为具体,化难懂为简单,在学生各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强化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如讲“三国鼎立的形成”内容时,对于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配以声音讲解,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会带给师生的是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使教师迈出了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的第一步,同时也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学习方式。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就像为历史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历史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作者:谢淑华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农村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