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01-21 10:33:5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各学科的进步。本文就学习历史兴趣方面的做法阐述了观点。

关键词:历史课;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有很多的学生厌学,没有从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就是学多数也是被迫的。这当中还有许多优等生。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的历史尤为突出。学生厌学或被迫学习,并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而是我们老师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古人云“不兴其义,不能乐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生动通俗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到商朝的“炮烙之刑”时,笔者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让学生表演历史剧,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先让五名学生扮演历史剧中不同的角色,来表演“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片断,再现历史事件的过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图示说明:中国共六党成立的条件和历史意义。这样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引入恰当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4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破解彩陶之谜”这个内容。先由图片引出话题,再结合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对彩陶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彩陶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彩陶盆上人们手拉手的图案,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5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想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采用典型历史故事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里所说的历史故事并不是随便选取一个故事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兴趣、年龄特征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而且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运用相关理论,得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例如讲述《三国鼎立》时,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后问学生就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导语的巧妙设计及构想,即有助于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课堂创新的一中体现。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受到的教育将是书本上所做不到的。当然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书本没否则那就是凭空捏造了。如讲述西周分封制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来重现当时的情景,虽然表演有一点难度,但只要教师事先指导还是可行的。学生表演完了,不用教师讲,大伙基本上都明白了什么是分封制。相反让学生看两遍书,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好一点的学生把整段课文读了下来,对不对呢?当然对,要不然教材就有问题,然而过后你要再问他什么是分封制,他保证回答不上来。而学生表演参与之后相当长时间内,他都不会忘记。这里对学生参与后得出的结论,应该给予及时的评价,对于教新颖的观点,应及时表扬,同时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真正地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

6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多种形式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去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

作者:林春吉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第八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通过对我国和世界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爱国感情、提高学生的智慧为根本目的而进行的,不是简单地为应付考试去划重点背重点。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教育部设立历史这一学科的初衷,我们必须通过对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必须认真地提出改革措施进行改革。学习历史会让学生更好地去积累经验,明辨是非,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会积累人生经验。我国初中历史教育中存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必须改变,我们必须要创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体系,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一、初中历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中,历史教师充当了“填鸭人”的角色,强迫学生们去学习,不管学生乐不乐意去学习,对学习感不感兴趣。逐渐使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虽然这样可以在应试教育下获得高分,我们实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获得高分,而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讨论学习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去体验历史,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只会讲重点,学生们就只会划重点。教师很少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结果以及当时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变化去讲给学生们听,这样就使学生们听到的知识就不完整,知识很难去串联起来。这就不利于学生去整体的把握历史,去理解历史。

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中,大部分的历史教师都是自己在台上喋喋不休的,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听得进去,是否有兴趣在听,自己讲自己的,讲完之后再给学生们划重点,就让学生们背,这样就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如此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只是单纯的讲课行为,不给学生们独立探讨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很难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这样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从中很难得到收获。同时,教师的权威也让学生不敢提出质疑,不懂的问题也不敢去问。

3.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觉得历史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只需要背背应付考试就好了。这样想法就严重阻碍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推行。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在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去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创立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要是想彻底地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就必须打破这种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运用学校存在的多媒体等多种高科技产品,教师要留足够的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建立小组合作、互相学习的模式,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有趣的课件,放一些当时的资料视频,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冲动。由教师强迫学习变成学生自己我想学我要学,经过这种转变,学生会热爱历史学习。新的教学模式的确立,会让初中历史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在历史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打破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也是人,他也会犯错误,所以学生们要敢于质疑,自己不懂的有疑虑的地方就要大胆的提出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对这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变得更深刻,对知识点记得更牢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强,责任感加强,思想也变得更加开阔,眼界也更加宽广。

3.加强重视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灌输历史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在开家长会的过程中给家长讲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不要单纯的以应付考试而去学习历史,我们要让学生们去理解历史的深刻内涵。去理解历史,尊重历史,为学生们的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大力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初中历史教育也需要进行改革,我们需要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们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大力实行素质教育,大力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

作者:吴小青 单位:江西赣县中学初中部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摘要:本文论述了历史典故和成语对历史教学的帮助,解读了多媒体省时增效的价值,改变了教学历史的方法,诠释了诸多细节,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典故;多媒体;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莫须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例如我在教学《》一课时就插播了《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等在“”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2.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说兴趣不能决定一切,但培养兴趣对学好历史很重要。没有兴趣,会觉得学历史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对学习有浓厚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3.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4.“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5.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

6.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能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7.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历史事件。

四、几点建议

1.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朱永新老师曾经在《读书,让全民族精神起来》中写道:“读书,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读书,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只有读书,才能学贯中西,博采古今,才能让学生信服,自己满意。

2.多动脑、多思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老师要思考,要动脑,充分考虑我的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3.多交流、多合作、多反思。伟大科学家牛顿说:“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作为伟人都那么谦虚,我们为什么不能俯下身子和同仁们好好合作,好好研讨课堂教学呢?也只有静下心来做学问,我们才能有所提升,学然后知不足,才能取得更大进步。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旨在把历史教学搞得最好,让学生的历史素养更上层楼,不断进步。

作者:陈亚洲 单位:淮安市文通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课情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目前各个学科都注重认知和理性的教学,而对情感教学则不重视。情感教学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不应该游离在当前教学体系之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能够促使历史认识的过程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印象也会更加地深刻。在情感激励下,学生就可以将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结合起来,彼此相互促进,学生会带着热情去学习历史,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会变得浓厚起来,在学习中也容易对历史事件产生共鸣。

一、用语言和多媒体激发历史热情

历史学科教学中,语言是最主要的传播工具,在对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分析的时候,抑扬顿挫的声调、饱满的情感都会调动学生积极情绪,而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来调整自己的语言,或悲壮、或高昂,学生就会不自觉沉浸在教师的语言中,跟着教师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图片、视频、音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让学生通过动态的内容来学习历史知识,而初中学生很容易被多媒体材料所吸引,因此教师就需要寻找合适的多媒体资料来辅助学生的学习,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这段战争的资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放映一些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来了解抗日战争对于我国意味着什么,而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也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通过课本文字来展现内容有时候过于单薄,而通过动态视频就能够将历史变成动态的内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理解现在生活的幸福,也会珍惜现在的生活。而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了解这段历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抗日战争”为主题来开展眼睛比赛,让学生在慷慨激昂的语言中来体会历史。

二、用历史片段激发爱国情感

历史教学是让学生在对真实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时候,教师主要是通过历史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历史上有许多光辉灿烂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树立依旧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选取历史人物片段的时候,首先就是选用一些的经典的爱国主义形象,比如岳飞、林则徐、等,学生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就会看到个人可以为国家做出多么大的贡献。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功过参半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更符合现实中的人物,学生对这些人物也比较敏感,会在这些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学生客观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想行为。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的意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看英国伦敦蜡像馆里面陈列着的林则徐的蜡像。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初林则徐禁烟,断了英国人的财路,为什么经过一百多年,林则徐的蜡像依旧摆放在那里?英国人崇拜林则徐什么样的品质?然后教师再对学生描述当前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候的情景,就会了解林则徐在国家危亡之际所作出的贡献,理解林则徐身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比如在学习“马关条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观看当初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署《马关条约》时候的奴才谄笑样,让学生观看此时慈禧太后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言论,学生在这些具有冲击力的历史事件中,就会了解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三、用真实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

历史教学中还需要通过历史事件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成长的时期,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学生未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此时就需要教师借助历史来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怀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在对学生引导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味地说教,而是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会如何做,这样就便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来对“谭嗣同”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时候,如果认为谭嗣同太傻,所以才会遭来杀身之祸。此时学生就没有站在高远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处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思考,让学生站高望远地来看待历史,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待谭嗣同,这样学生就会了解谭嗣同身上的浩然正气,理解伟大的民族气节。再比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对秦国丞相李斯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李斯辅助亲王统一六国,其功最大,但是后期却贪恋权贵,被胡亥等人利用,最终不得善终。在对李斯进行人物评价的时候,就需要学生对李斯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一个人成功易、守功难,因此就需要坚持自己的底线,不能被外界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在面对生死、得失的时候,要明辨是非,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作者:朱明梅 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刘庄镇三圩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摘要: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将越来越成为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做到“五个突出”。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创新;五个突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课堂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将越来越成为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那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如何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落实“五个突出”,收获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堂教学内容要突出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创新思维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讲授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多设计提问一些发散型问题,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我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任选角度,谈谈对明治维新的认识。结果,学生从历史、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各种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将斯大林格勒战役同美英联盟对巴格达围攻战联系起来,并将雅尔塔会议关于建立联合国的精神与美英盟军对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联系起来。通过综合、开放性内容的切入与渗透,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导语要突出新巧性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而且,“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说明一堂好课首先要有好的开端。这是因为它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新课的引入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导语设计得是否新颖、巧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我十分注重设计新颖、巧妙的导语。例如,在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通过猜谜语和欣赏对联的形式导入新课,收到了奇效。首先,我板书“吾儿”两字,请学生猜一近代著名历史事件———。然后,我出示期间的两副对联,一副是中,上海一家鸟店声援被捕学生门联———“三鸟害人,鸦鸮鸨;一群卖国,鹿獐螬。”另一副是斗争胜利后,上海南京商店张贴的门联———“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之后,我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学习探究新课:(1)“鹿、獐、螬”和“国贼”指什么人?(2)两联还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3)应如何评价?又如,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我准备了一幅美国国旗简图,突出图案中的13条红白相间的杠和50颗星,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相关的问题,进而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内容。导语的新巧设计,是课堂创新的一种体现,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教学问题要突出综合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就要求历史课堂教学要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综合性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历史贯穿古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学科有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是沟通各门学科的重要渠道。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多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兴趣并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例如,讲述“虎门销烟”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虎门销烟发生在何时?是谁领导的?他为什么要进行销烟?(2)为什么叫“销烟”而不叫“烧烟”?海水灌进销烟池后产生较强碱性的原因是什么?(3)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南亚的“金三角”地区位于什么半岛?属于什么自然带?其气候属哪一类型?为什么适宜种植罂粟?(4)吸毒能加速艾滋病的传播。从传播途径看,艾滋病属于呼吸道、体表、消化道还是血液传染病?(5)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林则徐和虎门销烟?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不仅给学生以新鲜感、惊喜感、满足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又给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体现了历史思维的综合性特征,增强了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又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我创设了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类似于:A.西汉与东汉;B.西晋与东晋;C.西魏与东魏;D.唐朝与后唐。”我要求学生不仅说出正确选项(答案是B),还要说出选择该选项的原因。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展开讨论,最后归纳出类似点(原因):后一朝代是前一朝代的继续且由前一朝代的皇族建立;前一朝代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后一朝代都是偏安东南且出现了与北方政权的对峙局面。这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历史综合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教法要突出灵活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灵活多样的教法,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渗透创新精神,才能生成丰富多彩而又切实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例如,在讲“红军长征”时,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是难点。对此,除了用好课本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外,我还采用歌诀法帮助学生巧记长征经过:“中央出发破四线,湘乌遵义转折点,赤水金沙彝康川,大渡泸定翻雪山,克服困难过草地,吴起镇上会志丹。”该歌诀既按时间顺序又按空间顺序编成,短短42字,朗朗上口,简明易记,教学效果极佳。又如,讲“三国鼎立”时,我运用课堂讨论法,先由《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接着介绍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1)为什么两次战役对曹操来说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2)在戏剧、小说中往往把曹操说成是一个白脸奸臣,你是怎么看的?以此为基础,我又进一步提出了以下问题:(3)如果你们是魏、蜀、吴的统治者,打算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4)三国时代,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自由发表见解,课堂气氛活跃,使得知识得到了巩固,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五、课堂教学手段要突出现代化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给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手段现代化,就是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是教育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明显优势,可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要重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多方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践行“五个突出”,实现课堂教学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去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作者:王桂春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区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历史教材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组成的,但是很多学生认为历史不是主科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的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知识的生动和有趣,是初中历史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它通过形象直观的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和概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历史教学的高效性。本文将归纳多媒体教学的一些优势和容易走入的误区,以帮助更多的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一、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一)科学性强,实效性高

初中历史教材中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为主,更侧重于教学的趣味性,要求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要求不高,新教材的编写更符合初中生注重直观感受、逻辑分析能力不够的特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符合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融为一体更加符合人脑的科学使用,多信息的处理使人的左右半球同时工作,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很少考虑将历史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效果不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大了课堂容量、加快了节奏、知识的呈现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了主动探究,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开始思索人生、思考未来,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的人生发展轨迹。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历史知识更为生动、形象、直观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珍贵的文物图片、资料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现象以动画或者纪录片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这些原本远离学生的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比如,在讲解祖国统一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播放了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的录像资料,通过视频的播放,缩短了历史和学生的距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于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优化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

(三)多媒体技术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把学生引入历史知识的殿堂,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使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变得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可以图文并茂地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将直观的历史形象和自己的思维融为一体。比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我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播放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更为真实地体味当时的中国所遭受的一切。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学生被这些惨烈的场面刺激,爱国主义情绪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继而,我又引导学生发表对当今中日关系的见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洗礼,进一步理解了历史知识。

(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的板书虽然也经过了精心设计,可是教师的书写、时间的限制和黑板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演示教学所呈现出的板书是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的,字体的颜色、大小都可以进行设置,这样的板书更为合理、醒目和美感,学生在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中穿插的一些图片和音乐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也可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容易走入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有着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和优势,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地照搬照用,很容易走入一些误区,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避免出现这些错误。

(一)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美感,忽略历史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技术能够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画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明白,再好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正的历史知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是不能替代教师的。

(二)向学生罗列太多的历史知识,反而导致学生无法掌握

历史学科是一门很严肃的社会学科,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45分钟要效率,但是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限度。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快速获取大量知识,但是盲目地加大知识的容量,会让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反而会使学生一无所获。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有它独特的优势,也容易让我们走入一些误区,我们要扬长避短,使历史学科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岳文娟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固城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初探

有效课堂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而有效“提问”就是其中重要一环。有效“提问”是指教师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一是能让学生产生更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效果;二是学生能明确地、创造性地做出回应。提问教学法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获得知识重要手段,它能激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要想使历史课堂提问有效,那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计要遵循下面三个原则: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质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设疑置问要充分考虑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体差异等,问题要难易适度。提问要明确简练,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例如:比如在讲《权利法案》时,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曾经讲的一个“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故事,来阐释国王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教材“议一议”设置的问题是:“怎样理解这个典故的含义?”这个问题太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好回答。我把它改为:“如果是在17世纪中期,会有这个故事吗?而后来为什么会有?”学生一思考,很快回答出:“17世纪中期英国正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英国国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后,王权才得到限制”。所以设计一个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深入思考。

二、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封闭的问题”占绝大多数,开放性“提问”意味着教师的问题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不是书上现成的死答案,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在认真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在每节课的问题设计上,都有“拓展提升”这一环节,我认为它不可或缺,首先从内容梳理的层面看,它可以是知识链接,弄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复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时有关“儒家学说”,我在拓展提升环节出示了下面几个问题:(1)创始人?时间?主要观点?(2)“百家争鸣”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主张?(3)秦始皇对儒家学说采取什么态度?(4)汉武帝的做法?(5)儒家学说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联系、比较、迁移知识的能力;其次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完《十月革命》后,我出示问题: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道路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分别加以说明。2.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对吗?同样,1917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对吗?请说出理由。3.社会主义制度与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点?学生弄清上面三个问题,就会对中国和苏俄不同的革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条件、及优越性等方面有个全面认识,从而坚定学生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历史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根据这一能级要求,可将初中历史课堂的问题分为记忆型、理解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记忆型的问题比较容易,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准确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正确作答即可;理解型问题需要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加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能够表现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解释、概括说明的能力。应用型问题要求学生能够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境中。它超越了记忆和对知识的转述阶段。如何针对同一个知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是每个老师需要精心思考和设计的。比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首先提出的问题是:(1)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喊了一个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他回答是“萨拉热窝事件”,我当即肯定他,他很高兴,有成就感;接着我又提出问题:(2)有人说,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事件,一战就不会爆发,你认为呢?这次我找的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她回答是肯定的,又换了几个人,才得出正确答案,说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者进一步点拨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再提出问题:(3)你怎样看待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学生争论热烈,有人支持他有人反对他,最后在老师引导大家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他这种行为是爱国行为;二是这种行为也有恐怖主义色彩,我们不提倡。最后的问题:(4)当前恐怖主义在全球活动猖獗,有人认为这是威胁世界和平的最主要因素,你认为对吗?怎样才能遏制这种势头的蔓延?因为知识的限制,不少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忽视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个罪魁祸首。这四个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可以说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易适度,同时还抓住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逻辑关系,考虑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所以事半功倍。

作者:朱学春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中

第八篇: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新课改的推行,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作者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提出见解。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课堂语言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通过充分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从中习得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都能有一定升华,也就是让学生学得又好又快。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合理利用45分钟

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不可能专注很久,学生更是不能专注一整堂课。所以在历史课堂中,老师讲解内容的时间最好要控制好,不能超过学生的一般注意时间,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有保证。这一点需要老师对课堂时间有很好的把握,即要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老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18分钟,其中一次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6分钟,而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26分钟,学生每次活动时间不要超过8分钟,时间控制好,课堂效果会有所提高。

二、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内在创造力,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个人的思维才能得到最大化发展。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人只有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才能有灵感,才会产生丰富想象,才会有所创新。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有疑质疑,才能敢说敢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最大化发展,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初中历史内容相比高中而言更容易一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及与同学讨论交流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课堂相互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如在讲解关于“西晋短暂的统一”、“三国鼎立”这些历史知识时,其中的故事情节较复杂,层次较多,如果历史老师只是对着课本读,则学生难以掌握,有点理不清。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其中的历史材料和图表等独立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引导学生将历史事实理出来,这样比单纯讲课效果要好。

四、要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很重要,为了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历史,一定要将历史发展脉络理清更顺,同时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正确理解历史内涵,对历史的事件和人物现象及历史线索才能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因为科学的方法能让人从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挖掘出正确的认识,所以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观察和记忆,然后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概括,得出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历史科目的一个重要特点,要学会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所以历史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在现有的教材知识上,多关注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使历史学习更实际化、更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用语要优美精简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虽然是历史老师,但是对讲课的语言有很高要求。因为语言表达的效果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所以历史老师要将语言艺术化,充分运用优美的语言讲授课堂内容,使课堂具有其外在美和内在美,实现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如教师可以使用精简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语调及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等启发学生。教学内容要体现科学美。只有使这二者和谐发展,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六、课堂上要多关注学困生

每个班都有一定的学困生,他们常常被老师忽视,因为他们的成绩较差,课堂内容他们很难都接受。因此,老师要多关注学困生,课堂上可以就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后,老师还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考试前,可以提前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增强学习信心。尽力帮助这些学困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与进步,只有这样教学才算是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效率才可能真正提高。

七、挖掘历史知识,增强趣味性

一堂课需要有学生的参与,需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历史老师可以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使这些知识更具趣味性。比如可以用民谣和对联的形式归纳近代前期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用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刻画,意义深刻,入木三分。还可以借用口诀和谐音的形式,以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事实。例如,对八国联军国名的记忆“俄美日奥意德英法”,用谐音“我每日要一朵樱花”记忆;记忆“”1898年,用谐音“要发就发”记;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用它的谐音:“一把揪死”,就非常容易记住。总的来说,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多种方法和技巧,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尝试与经验总结。但是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线历史老师,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都更上一个台阶,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作者:刘爱连 单位:新余市第五中学

第九篇:浅谈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号历史呢?

1体验教学反思,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思维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目的性。也就是说要使它具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课后知识巩固是教学的直接目的,如何让学生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如上完商鞅变法后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一题时,作业只有两题,但我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知识是否可以问更多的问题时,学生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和探讨有了这样一些问题: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意思是什么?2.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3.他在哪国实现了这一理论?有何历史影响?4.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5.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6.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结果如何?7.谈谈变法的作用是什么?8.你能分析一下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9.对我们有什么启示?10.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并通过课外资料的查阅,很好地回答了这些。这对学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窄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3情感教学的运用及策略

“课改”的重点倡导以学生为本。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地位应该由传统的掌握者变为辅导者。这是一个新的拓展,它要求教师在历史情感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表达与情感交流。一位好的教师,首先应该从了解学生做起。只有在了解学生思想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完全的将历史情感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比如在讲中国四大发明的时候。其实更多的学生不是注重哪四大发明(虽然这是必考),是谁在发明。而他们似乎更多关心感兴趣的是四大发明的运用,而这一点往往是我们老师所忽视的。传统的教学是死板的传授,而情感教学在这里应当“歪曲的”。换言之,是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历史终而达到让学生接受的目的。形同与曲线救国。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如从四大发明的运用以及当时在这些发明的推广之下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讲往往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刻意的去夸大其影响,吸引他们,迎合其好奇的心理。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伟大的,诠释这一伟大我们需要从深层出发。用善意的手段宏扬。“由情入情”中前一个“情”指学生的情感,后一个“情”指历史情形。简言之,就是以学生主观的情感去理解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实践运用的巧妙手法;在一个模拟的场合里理解历史。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近代历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签署的几点条约是这一节的重点,要求学生一点不差的记牢。中国历史上条目繁多,很多学生往往讲它与其他的条约混淆。在考试中问非所答,闹出许多笑话。针对这一难题笔者摸索出“由情入情”这一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充当一回侵华者英国,那么在当时的条件范围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学生面对这个条约应该怎么签署。要求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于是大家争论不休,乐此不惫。最后,我将大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进来并将之规范化,集众口精华其实也八九不离十。首先说赔款是最先考虑到的,接着既然是侵略那么割地也成了必然,照此延伸开放五处通商口也成了补充,通商口的开放就涉及到关税的问题……这样延伸下去,一切问题尽在眼前。于是就是了中国把香港岛割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这些不公平的协议。这点就是说,那自己的心理想法与当时的历史情况贯穿起来,两者分析问题的思维达到近乎统一的角度,在同一个立场理解这个事情就显的容易多了。这样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让学生由历史的接收者变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无形之中好象历史条约是他们签定的一样了。这一过程的转化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兴趣。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作者:潘海蓉 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委员会

第十篇:试述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初中历史课堂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爱好,就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举例来说,要求培养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必要性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特点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对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具备较之前来说更为有效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由少到多,由不会到掌握的情况。这一点有效地实现了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实现了个体的适应与不断反思。其中,教学的开放性是指方式灵活,情景有趣,问题富有弹性的教学模式,这一点的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创新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不单单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有效的历史教学行为,不单单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能有效地提升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还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个人修养与爱国情操,以及正视历史的能力。

二、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一)尚未建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

当前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历史教学的目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导致大部分的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制订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并未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目标不是十分清晰,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方法存在欠缺与遗漏,还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思考的减少,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积极考虑历史教学内容,再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制设置不合理

由于当前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教材使用上,存在极大的不同甚至是不合理的情况。这样一来,很容易将讲课教师的授课思路打乱,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存在极大的障碍,也会导致学生所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而,在历史教材的编订过程中,务必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

三、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积极的历史课堂气氛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务必要针对所教年段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制订相适应的学习办法与目标。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就在于,这正是历史教师取得关键性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一定要保证自己已经将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了完整的讲授,从而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二)优化历史课堂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活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以认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优化教学效率。举例来说,当历史课上讲解到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已有的多媒体视频文件将当时的战争场面展现给学生看,这样更具感染力。再比如,当历史课讲解到李鸿章这位人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场辩论比赛,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李鸿章的不同见解与看法表达出来,等等。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有效地拓展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整合初中历史教材

学校在编制历史教材的过程中,编撰者应当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确立清晰的编写思路和历史体系,提出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课后思考问题。还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等因素,对历史教材进行系统整合,做到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回顾历史环节与热点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的教学有效性对整个初中学习都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初中生进行引导与指导,并为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宏丽 单位: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