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探讨

时间:2022-01-18 02:53:23

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探讨

摘要:新课改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做了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肯定学生的作用,努力通过多样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机会。重点介绍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如何采取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谈话教学法;小组合作;班级气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重视和积极引导,这项任务看似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原因在于中国教育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分数、课堂教学效率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大胆地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因此,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体现,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努力和相互配合支持,更需要学校领导的肯定支持,那么,下面我就通过几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简单介绍。

一、谈话教学法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谈话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谈而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较传统的讲授法而言有其独特的优点,它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上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从而突破知识壁垒,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转变为师生双向的学习活动,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谈话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谈话教学法根据谈话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划分为导入性谈话、讲授性谈话、结束性谈话以及巩固性谈话等,这里我重点介绍导入性谈话对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体现。导入性谈话顾名思义是在课前进行的,又叫做“课前提问法”。“温故而知新”是古人在学习方面的经验,同样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学习,因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旧知掌握情况做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了解设计有效的谈话内容,设计实施谈话教学过程。导入性谈话适用于历史综合课教学,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通过对旧知的导入性提问,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的讲授。例如在讲授《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内容时,“1926年3月,策动了什么政变?”学生回答“: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教师紧跟学生的作答思路,对学生步步追问,直至引出新课题“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样通过谈话导入法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通过新旧知识间关联性较强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出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作答,既活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又发挥了学生本身的价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优越性。

二、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活跃班级气氛,增进学生求知欲

“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组内对问题展开讨论,课上组间代表发言、积极探讨,对形成完善答案交换各自意见,从而达到相互启发、完善答案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在总结答案、撰写发言材料的同时能够做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形成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刺激学生通过思考和资料达到求证的结果,帮助学生了解更真实、更详细的历史。其次,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学习思维,无论是课上发言的学生还是旁听的学生都会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转动脑子,调配旧知和新知来分析和思考。再者,这种敞开式的讨论教学法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那么,“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对讨论题目做好精心设定,要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其所讨论的题目就要有针对性、时效性,才能体现其讨论的价值性。其次,教师要事先对小组进行划分,安排好记录员,强调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记好笔记,以便日后复习整理。接着,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引导,保证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偏离主题,提高讨论的有效性,还要注意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再者,在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针对相同问题进行反复作答,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避免出现一问一答的情况,提高讨论内容的精确性,避免讨论流于形式。最后,在讨论接近尾声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发言做总结性陈述,对不同的回答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为学生的讨论画上圆满的句号。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非难事,只要教师肯钻研,乐于大胆尝试,就能够结合师生所长,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林琳.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探讨初中历史教学方法[J].读写算:教研版,2014(15).

作者:孔庆芳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普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