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善策略

时间:2022-08-25 08:45:44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善策略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在财税业务板块中的融入,慢慢衍生出了智能财税平台,由此使财税管理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正确审视当前“1+X”证书的价值,并且重新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从这个角度,首先对于智能财税和“1+X”证书的内涵进行诠释,并且站在智能财税“1+X”证书的视角去审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对应的改善方案。

关键词:智能财税;“1+X”证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在2019年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针对于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改革的文件,由此使“1+X”证书制度进入实施的状态。对于会计专业教育而言,就需要在这样的政策号召下,积极进行会计教育教学系统的重塑,当然还需要将智能财税的诉求考虑进去,由此确保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未来智能化会计岗位的诉求。因此,积极站在智能财税“1+X”证书的角度去审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智能财税和“1+X”证书的内涵

1.1智能财税的内涵

智能财税是指,运用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实际的财务业务、财务管理等板块融合起来,在大容量的财务数据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确保实际的发票开具功能,报账发票查验工作,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决策工作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对于企业而言,处于信息时代背景下,就需要积极引入智能财税系统或者平台,这样就可以使财务数据信息的管理和配置达到科学的状态,继而使财务管理决策展现出精细化的特点[1]。

1.2“1+X”证书的内涵

“1+X”证书,可以将其理解为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其将学历认证和职业技能认证很好的融合起来。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有着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用人机构而言,可以对潜在的应聘者的知识水准或者技能水准进行更加针对性的评价[2]。从这个角度来看,“1+X”证书可以更加全面的反馈学生是否可以胜任对应岗位工作,是否具备此方面的能力或者素质,由此使实际人才识别和评估朝着有基准的方向发展。对于“1+X”证书制度进行研究,会发现其有着以往双证制度难以比拟的优势,没有必要仅仅局限于某个专业,确保学生可以具备更加多方面的技能,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中展现自己的优势。“1+X”证书制度在贯彻执行之后,证书的认定方式就成为学生和教育机构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主要有政府认定的证书,此类型证书占比比较大;接着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相关证书,比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会计职称等级证书等,这些同样是被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再者就是校企合作中认定的证书,这些证书的认可度是比较狭窄的,但是在特定校企融合机制中其效用也是比较权威的。

2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越来越多学校开始意识到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进行调整,这是因为新形势下智能财税平台和软件被不断使用到会计工作岗位中去,这就要求对应的财务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税素质和能力,确保自身的信息素养可以跟上时展的诉求,这样才能够顺利的进入对应的工作岗位。在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很多学校开始依照智能财税对于会计人才的诉求来进行教育体系的重塑,在此方面的探索经验不断积累,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还是在不同的环节,存在对应的问题[3]:

2.1对智能财税的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不少的企业的确开始将智能财税平台或者软件使用到自身财务管理工作中去,但是从实际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实际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虽然意识到智能财税的价值,但是也没有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就容易使部分人觉得智能财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当前还是依靠传统的财税管理模式来开展实际工作,因此没有必要过早的在此环节进行投入。因此很多学校在会计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实际的人才培养还是以之前的市场诉求来进行,忽视智能财税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此方面的投入不足,智能财税对于会计专业教育的影响力难以体现出来,由此自然难以引导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环境朝着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还有就是,部分学校在会计专业与智能财税“1+X”证书之间关系认知的时候,难以认清楚智能财税的诉求,这样就不能有效的将其与会计课程体系关联起来,也就是说在此方面的认知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偏差。

2.2会计课程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对多个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的会计专业历程进行调研,发现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创新意识比较差,还是以之前的方式来进行,除了税法出纳和成本会计,就是基础会计和中级会计,当然部分院校还设定了会计电算化或者综合实训的板块,但是其占比比较小,在这样的会计课程架构中,其没有体现出智能财税软件或者平台的应用,有的学校使用的是金蝶等软件,虽然也是信息化,但是其财务信息化的程度是比较低的,与智能财税之间,与“1+X”证书诉求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会计课程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4]。

2.3数字化办公素质处于有待提升的状态

在智能财税“1+X”证书的架构中,对应的会计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能够处理电子数据和表格,能够使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依靠数据分析结果来提升财务决策的精准性。以电子发票为例,其使用率比较高,但是很多会计人员,甚至连电子发票开具、电子发票审核、电子发票识别都不是很了解,更加难以理解智能财税系统中自动制单功能,这样就难以有效的使用电子数据流程来处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风险也会因此不断提升。从当前会计专业教学的架构来看,师生都没有在此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数字化办公能力不强,信息化程度不理想,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必须要确保对应人才具备数字化办公的素质和能力,但是当前教育教学历程中,还是没有突出此板块的价值[5]。

2.4教师不具备智能财税教育教学能力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智能财税“1+X”证书架构的必要性,还能够切实的使用对应的智能财税系统或者软件来展现实际财务管理理论和技能的呈现,以确保构建出理想的智能财税“1+X”证书教育教学环境。但是从实际调研的结果来看,会计专业的教师,可能是财税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可能是硕士生或者博士生,但是他们的会计从业经验是比较匮乏的,并且也没有会计核算的能力,对于智能财税的理解可能不到位,对于“1+X”证书制度在教育教学中的贯彻也不是很到位,也就是说会计教师不具备智能财税教育教学的能力。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此方面的问题,也积极寻求对应的方法去改善,但是学校在此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培训系统,这样也难以保证实际的智能财税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发展和进步。

3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改善策略

在智能财税“1+X”证书的背景下,实际会计人才培养的诉求发生了改变,会计从业者的从业环境也在不断地演变,此时对于会计岗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也在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对应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还是依照之前的会计人才培养思维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就容易出现教育难以跟上时展步伐的尴尬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改善,需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6]:

3.1树立正确的会计从业发展价值观

在我国财税政策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在我国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会计行业的历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金融工具准则出台,新收入准则颁布,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机制的建立,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格局和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会计如果还是依照之前的方式去进行工作,就可能处于低效率的状态,往往也难以体现出会计岗位的价值,此时就需要懂得妥善的使用新技术手段,积极借助智能财务平台或者软件,确保实际的会计工作能够更加精准的开展。此时要想成为企业会计岗位中的一员,学校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者,就需要依照终生发展和学习的理念,积极让学生去关注智能财务,让教师去熟悉智能财务,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确保可以在未来以更好的姿态参与到实际的企业智能财务管理工作中去。

3.2采取多方面措施驱动会计课程改革工作的发展

正确看待智能财税“1+X”证书对于会计岗位的诉求,然后遵循市场需求,不断引导会计专业课程得以重塑,确保可以依照智能财税改革的诉求,使传统的专业课程得以精简,积极将“1+X”证书培训纳入教育体系中去,这样才能够使专业教育朝着更加有效方向发展。还可以将“1+X”证书与会计职业规划教育关联起来,确保实际的会计课程改革朝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再者,在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架构中,积极将社会共享企业管理,社会共享外包服务,社会共享实务等版块归结进去,这样才能够使实际的智能财税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7]。

3.3形成更加多元化的会计教育教学方法论

智能财税“1+X”证书对于会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加多的要求,这种要求集中体现在:会计教育内容需要更加贴合时代,会计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会计专业素养的发展。要想达到上述的教育教学目标,就需要能够使用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策略。在此过程中,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如下几个环节:其一,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将学习通平台、职教云平台融入进去,学生在这样交互性的学习平台上,可以更好的面对会计专业知识,提升会计专业技能,增强彼此之间的交互,确保实际课堂教育朝着更加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依靠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给予其制定更加给新年规划的会计学习方案。同样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格局中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也会得到提升[8-9];其二,高度重视与会计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确保智能财税领域中的实训教学环境得以构建,智能财税的技能培训机制切实的运作起来,在此历程中教师的会计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企业导师可以参与进去,积极以案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的方式来驱动,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去接触对应的智能财务系统或者软件,实际职业技能也会因此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进展;其三,建立完善的会计教育行为评价机制,在内容指标上,思考是否将智能财务和“1+X”证书的内容融入进去,在教学方法上,思考其是否能够满足未来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诉求,依靠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实际会计教育教学进入更加精细化的状态。在设定对应评价机制的时候,最好可以邀请权威专家参与进去,做好全面的研判,确保实际的指标体系,能够切实的引导实际的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10]。

3.4注重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

无论是智能财税,还是“1+X”证书制度,其对于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此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智能财税和“1+X”证书制度有着清晰全面的认知,还需要将其要求细化为对应的教育教学指标,然后稳妥的将其融入教育教学课堂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会计专业教师,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对应的调整和改善:其一,积极利用各种闲暇时间进行充电,可以去会计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确保自身会计从业经验得到不断积累。在学校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脱产深造,确保教师可以更加直接的去接触智能财务平台或者软件,了解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这样也可以使其对于智能财务的认知朝着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其二,积极去研究“1+X”证书制度架构中关于会计证书的考取流程,对于其知识和技能的诉求进行研判,制订更加完善的自主学习计划,与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确保可以成为学生考取职业证书中的重要辅助力量,由此使教师能够以更加好的姿态参与到实际的证书考取指导工作中去[11-12];其三,学校要高度重视会计专业教师的成长,积极创造各种条件,确保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比如可以积极建立智能财税“1+X”证书的会计教师专业培训机制,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机制构建等多个维度来进行交互,妥善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由此使的培训环境和氛围得以构建。也就是依靠上述的措施,可以使会计专业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效能,从而引导会计教育进入更加理想的状态;其四,积极建立会计专业教师交互机制,设定对应的平台,开展对应的教育教学评比比赛,鼓励会计教师将自己的职能财务“1+X”证书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出来,确保彼此之间可以进行交互,依靠这样的方式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格局和环境,这样才能够使会计专业教师的成长进入更加理想的状态。

4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格局,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智能财税“1+X”证书与会计人才培养之间关系认知存在偏差,在此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在此方面的教育教学环境不理想等,采取措施去改善和调整。为了达到理想的改革局面,就需要正确看待会计人才发展价值,采取有效的会计人才教育机制,驱动会计人才教育进入更加精细化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杨晶晶.1+X智能财税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知识经济,2019(36):62-63.

[2]黄俏颖.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纳税,2019,13(36):56-57.

[3]付裕.智能财税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商讯,2020(04):180-181.

[4]唐李昶.智能财税1+X证书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的实施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3):174.

[5]王晓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问题及策略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01):113-114+117.

[6]殷慧敏.基于“1+X智能财税”的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与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164-165.

[7]沈应仙,赵浚.基于智能财税云平台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0):122-124.

[8]田宁.“大智移云物”时代企业财务人员转型路径分析[J].财会学习,2020(16):13-14.

[9]周瑶.1+X智能财税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2):244.

[10]张红梅,苏梅.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智能财税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0(15):120-123.

[11]黄文.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农家参谋,2020(23):262.

[12]丁宛露,陈玲.1+X证书制度解析及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重构———以智能财税等级证书为例[J].农家参谋,2020(23):194+227.

作者:杜敏 单位: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