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用途研讨

时间:2022-02-14 06:03:00

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用途研讨

一、音乐中蕴涵的德育价值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教育手段,列为四教之一“文教”的一个重要项目。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又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一个人最终只有经过“乐”的教育,才能达到人格完成的境界,因而他在《论语·泰伯第八》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见解和主张,他把“乐”看作是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荀子在《王制篇第九》中也谈到音乐具有“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非常重视研究音乐教育和人道德发展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始终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坚持采用科学的、艺术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的心灵向“善”、向理性转化。在教育过程中,他对音乐教育的选择是十分慎重的,他认为,人们如受到合适的音乐教育,就可以使心灵受到陶冶,性情得到调和。旋律和曲调的协和、庄严和优美,能使人的精神和谐,举止有节,仪态优美。反之,如果音乐教育不合适,则会使人性情暴燥,恶劣的习惯就会侵润人的品质和行为,影响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扰乱法律,直到颠覆公共生活的全部机构。因此,在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里,既能听到优美的音乐之声,更不乏触及心灵的道德与哲学的争论。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有句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认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从众多名人对音乐精辟入理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音乐中蕴涵着很高的德育价值。

(一)音乐作品极强的时代性,决定了音乐所具有的德育使命

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中生活,因此,他们的思想、情感都体现着所在时期社会的政治倾向和道德观念。对于音乐家来说也一样,他(她)的音乐作品是根据自己对所在时期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认识与体验,把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进行艺术概括和加工,然后通过音响运动形式表达出来。而欣赏者则在优美的音乐所创造的音乐形象里,通过联想和创造性的想像,一方面接触到音乐家美丽的心灵、深刻的思想,感受到他所倾吐的某一时代的一切;另一方面从具体的音乐语言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里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铸造美好的心灵和思想。

如人们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时,必然会被他在音乐中所表达出来的英雄主义、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藐视一切权贵的大无畏的气概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所感动。有人曾说,贝多芬的音乐是人们人生、思想的理想教材。而在倾听他的《命运交响曲》时,耳边仿佛响起贝多芬的声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仿佛在倾听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也仿佛看到一场命运的大决战,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这里,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击的思想和曲中所表达的内容结合得如此和谐、融洽,使欣赏者得到启迪,受到教育。

好的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人、教育人。相反,低俗的音乐能使人沉溺于感官刺激、追求享乐、满足于庸俗的情趣,甚至能污染人的思想,瓦解人的意志。20世纪30年代,正当我国人民努力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时,《桃花江》、《毛毛雨》的出现,使大革命失败后的小市民沉醉在打情骂俏的桃色世界中,《何日君再来》一类靡靡之音又曾使不少人在抗日战争中醉生梦死。这也是音乐作品所表达的道德观念及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极坏的、反面的作用。

(二)音乐的强大感染力,决定了音乐对德育有着明显的作用

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我国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指出:“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这种感受在欣赏音乐时尤为明显。由于乐曲旋律、节奏、强度、音色等变化或不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通过音乐形象,产生丰富的想像,体验到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获得美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人的思想和感情受到陶冶和净化,进而使冲动的人平和,消沉的人振奋,喜悦的心情得到抒发,伤感的情绪得到抚慰,从而避免心理失调的恶性发展,并渐渐恢复身心的谐调。音乐教育正是通过激起人们的感情而起作用的。

舒曼把李斯特的钢琴音乐曾比喻为具有“魔力”般的魅力,他说:“音乐会上迎着我们冲来的是音响和感觉的洪流”,“能使听众服从他(指李斯特)的意志,使他们的情绪高涨或低落”,而在那情绪的变化里,受到某种启示或教育。这便是在思想上引起的联想和共鸣,也就是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在革命历史上,《毕业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等一系列充分表现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鼓舞了一代青年为真理而战斗,在现实生活中《乌苏里船歌》、《我为祖国献石油》等歌曲也感染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满怀激情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音乐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是通过音乐本身的这些特点来体现,进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的主要德育功能

音乐是一门感情的艺术,它能够深刻地作用于人的意识,音乐教育这一独特的德育功能,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具体地说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奏与合唱是富有个性(而)且又需要充分合作的音乐艺术形式,例如民乐、管乐、电声乐等合奏以及小组唱、合唱等,音乐教育中通过合奏合唱的学习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混声合唱《回声》是一首演唱技巧难度较大的歌曲,它的音乐结构层次,决定了参加者的不同任务,要求在同一个艺术目标下,人人各守其位,各司其职,齐心合力,兢兢业业,不得有任何差错。根据这一功能特点,教育者在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益的群体音乐活动,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严格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统一步调、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音乐作为美的象征,其底蕴正在于爱。它以各种充满爱的题材为主题,采用崇高净美的音乐语言、和谐的音调、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和不同的体裁,唤起人们的爱心。一首真挚而深情的颂歌——《这就是我的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能唤起中华儿女对祖国炽热情感和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情;《妈妈教我一支歌》、《党啊,亲爱的妈妈》通过儿女对母亲的倾诉唤起人们对祖国和大好河山的热爱;一首《血染的风采》、《为了谁》、《说句心理话》能唤起人们对军人的敬佩和爱戴;一首《爱我中华》能唤起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振兴中华音乐以各种不同的题材唤起人们爱己,爱人,爱自然,爱故乡,爱祖国,正是这种爱成为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之一,成为培养当代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诚待人是高尚道德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的统一。音乐能教人真诚,使人高尚。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对情感的依赖关系,她可以引导欣赏者超越直接的功利观点而全身心地沉浸到规定情景的情感交流,情绪体验中,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和陶冶。如近年来被人们广为流传的《爱的奉献》、《常回家看看》、《感恩的心》等优秀音乐作品,就是以其朴实、真诚、感人的语言和曲调,唤起人们的爱心,产生了扣人心扉的效果,赢得了大众的心。所以,施教者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音乐教育,使之在优秀音乐作品的长期熏陶下,通过形象感知而达到理性觉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和人本身的认识程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有一颗诚实而真挚的心灵,诚恳待人,友好相处,带动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做到兴趣、教育、知识、陶冶四结合

由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其中必然浸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

因此,人们在欣赏艺术和美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艺术家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的最深处,使它因此而美化。”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要使学生了解与热爱我国民族艺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首先,在音乐教学中,教育者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侧重对学者进行祖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注意对学生进行我国古今优秀作品的分析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介绍《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声乐作品时应着重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介绍他奋发苦学的精神和爱国的热情,使学生们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此外,还应欣赏中国歌唱家演唱的名曲,介绍近几年来我国歌唱家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大奖;在跨越大洋世界级的音乐殿堂里举办音乐会,搭建东西方音乐交流的桥梁为祖国争光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光荣感。

其次,可适当介绍一些世界名曲。介绍外国音乐宝库中各个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尤其要注重介绍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性和民族性,介绍作曲家在极其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仍以坚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创作出闻名于世界的音乐作品,从而启发人们要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坚定面对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最后,进行轻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介绍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健康的轻音乐与流行音乐大多曲调自然,语言朴实,内容诚恳,通俗易懂,具有轻松活泼的表现形式,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喜爱。近几年我国的流行音乐热说明它已成为一种潮流出现在青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但流行音乐只是音乐世界的一种时尚和表现形式,教育者应注意引导、帮助辨别良莠、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学生们欣赏了健康、纯朴、优美、明朗的轻音乐与流行音乐等作品,既开拓了眼界,又了解了在轻音乐与流行音乐的领域里原来还有那么多优美高尚的作品,开始能自觉地摒弃那些格调低下、浅显的东西,有效地发挥音乐陶冶情操的作用。

另外,在音乐教育中,还要“寓教于乐,寓教于理”。一般说,音乐欣赏有感官欣赏和理智欣赏二个阶段,感官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比较肤浅,要对作品进行准确而全面的领悟,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还必须进入理智欣赏阶段,教育者要把握这一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掌握欣赏的技巧。在此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将艺术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因素,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欣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要着重介绍它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中产生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暴政的斗争;在介绍柴可夫斯墓的作品《如歌的行板》时,可将作品反映的内涵与作者所处时代,广大俄国知识分子在沙皇铁蹄下那种压抑、苦闷、彷徨的心态有机结合起来讲授,使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能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

实践证明,音乐教育不仅能促进智力开发,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良好手段。通过音乐教育,使人能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在美的艺术教育中潜移默化,提高精神境界,塑造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尊严,进而对社会改革、社会进步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