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行为应对策略研究

时间:2022-12-09 03:02:37

幼儿攻击行为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新纲要指出,家园共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家庭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延伸基地,对幼儿社会性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幼儿攻击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从幼儿园与家庭的角度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家园共育;攻击行为;应对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自身利益受损时表现出不利于他人或物的行为[1]。近年来,国内针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约11%的学前儿童存在着攻击性行为[2]。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敌意性攻击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3],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相对于女性幼儿,男性幼儿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4]。攻击性行为作为幼儿诸多行为问题中较为突出的一类不良行为,如不及时化解消除,则后患无穷,轻则影响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不利于未来优秀人格的形成,重则增加未来心理障碍与反社会行为的风险。幼儿攻击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不良行为后果,本研究重点关注幼儿家庭与幼儿园环境两方面带给幼儿的不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1家庭教养方式失当是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家庭教养态度误导是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间接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化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5]。缺少监管与过多干预的被动教养方式没有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导致要么放任幼儿形成“自我中心”意识,要么过分压抑幼儿产生反叛心理,也将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婴儿早期的异常养育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家长告诉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维护自我权利”的教养态度也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形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让我们见证了榜样的力量,而“身教重于言教”的老话也告诉我们,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简单粗暴的育儿方法让幼儿有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此外,研究发现,隔代教养中祖父母“重喂养轻教养”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幼儿自信心不足,创造性不够与此阶段儿童内心自主发展的秩序感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攻击行为的出现[6]。家庭环境不良是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幼儿家庭环境是指幼儿家庭物质条件和家庭成员在日常交流沟通过程中出现的较为常见的行为与情感互动之总和[7]。父母间的互动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程度的主要决定因素,幼儿通过感知家庭中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来学习如何反应与应对外界生活事件[8]。研究发现,高亲密型家庭与幼儿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而母亲在婴儿期的控制性回应与缺乏积极情感关注增加了幼儿攻击性的可能[9]。1.2幼儿园教育环境贫乏是诱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不合理,美化功能不足诱发了幼儿的潜在攻击行为[10]。墙面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社会性培养起着重要的引导功能。当前幼儿园墙面环境的“重认知轻社会”的片面教育功能忽视了幼儿社会性的培养,而墙面环境色彩的混乱搭配设计则加剧了幼儿烦躁不安的情绪,频繁更换的墙面环境更是增加了幼儿的不安全感等等均不利于幼儿良好人格的发展。幼儿园活动空间不足与玩具材料分配不够加剧了幼儿攻击行为。研究发现,幼儿园活动室空间密度不合理,不能供足够的儿童自由活动,玩具材料投放不足增加幼儿攻击行为的可能性[11]。中国幼儿园的自由活动场所通常安排在狭小的过道、走廊和空间密度小的活动室,成为引发幼儿攻击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幼儿园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齐、水平不高”的现状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12]。首先,“全面二孩”政策下幼儿教师配备不足影响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次,“二孩”政策下部分幼儿教师职业素养不高,对幼儿缺乏爱心、耐心,甚至缺乏基本的尊重等加剧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再次,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贫乏,专业理念滞后与专业能力不足难以对幼儿的攻击行为做恰当的处理,也导致了幼儿攻击性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凭空消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通力合作,找准幼儿负面情绪疏通的管道,根据其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恰当的教育引导。2.1利用绘本故事与情感体验相结合降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1)绘本故事法可有效缓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亲子教育中,家长可通过给幼儿讲述绘本故事培养其正向意念,构建其合理自我认识,建构孩子的是非观念,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13]。如通过绘本故事让幼儿明白小朋友之间要互助友爱,若有矛盾要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解决。选择绘本故事时要注意逻辑递进关系,如首先要选择易于幼儿理解,趣味性强,对幼儿有较强吸引力的绘本,如我们可以针对4岁的默默小朋友较容易愤怒而攻击小朋友的表现首先选择《生气汤》使其建立合适的自我意识,选择《我不生气》养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通过绘本《抱一抱》学习理解尊重小朋友,使用《什么是分享》使其习得良好的道德意识,进而达到不攻击的最终目标。(2)情感体验法可有效抑制幼儿的攻击行为。亲子教育中,家长可使用情感体验法来感染幼儿,使其感同身受,比如幼儿在愤怒之下打了别的小朋友,可以通过使其回忆被打小朋友的痛苦经历,来理解打人是不对的;再如,家长可根据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创设亲子游戏情境,使幼儿在亲子游戏中体验负面情感,并适时地引导其换位思考,如让其说说被欺负的感受,达到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效果。如改编传统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让幼儿游戏中扮演被抓对象“小羊”的角色,体会被抓吃掉而不被营救的不舒服感,之后,让其谈谈被“狼”欺负的感受,引导其得出“欺负别的小朋友是不好的行为”的结论,逐渐引导其控制攻击行为。2.2依托环境创设与规则意识相结合弱化幼儿攻击性行为。(1)良好的环境创设与适当的玩具材料投放是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前提条件。首先,幼儿园创设合理的活动室空间环境,可有效减少攻击性行为[11]。其次,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化行为培养的良好墙面环境,可弱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10]。再次,依据幼儿年龄特点科学地进行玩具投放,是解决幼儿攻击行为出现的最终保障。如对处在平行游戏阶段的小班幼儿,则要投放充足的平行玩具以有效地减少幼儿攻击行为。(2)良好的秩序感与规则意识是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有效手段。引导幼儿轮流玩,建立规则意识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也可有效地减少幼儿攻击行为。在幼儿园器械少、幼儿多的情况下,如带领幼儿进行室外活动玩“荡秋千”“滑滑梯”的游戏时,幼儿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排队等候,并制定相应的“数数”规则,当一个小朋友荡秋千时,其他小朋友排成长队等候,等候过程中数数到“10”时就换下一个小朋友。这种游戏规则下,荡秋千的孩子很开心,而排队数数的孩子也会觉得有事可做并且有机会玩到而高兴,进而减少了因长时间的等待产生烦躁心理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2.3使用奖惩与移情训练相结合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1)正确运用奖惩法可有效控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奖”是指当具有攻击行为的幼儿出现我们期待的非攻击性行为时,幼儿教师要给予幼儿表扬、鼓励或某种奖励作为其不攻击他人的奖赏。“惩”是指在取得家长的支持下,当幼儿出现攻击行为时,适度对其进行惩罚用来抑制其攻击行为的一种办法。如拿走幼儿爱玩的玩具或短时间取消玩游戏的机会[14],属于惩罚中“冷处理”的一种方法。惩罚法运用不当则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所以要谨慎使用。如隔离游戏时间不宜过长,让幼儿明白其受惩罚的原因就好,尤其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打骂的方式惩罚幼儿。运用“奖惩法”应把握好度,重点立足在“奖”上,可有效促进其积极社会行为,减少攻击行为。(2)恰当运用移情训练法可大大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相关研究发现,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性存在极为显著的负向关系[15]。移情作为幼儿助人行为的重要动机源,其能力培养有助于抑制幼儿的攻击行为。因而,幼儿教师可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渗透移情训练帮助幼儿减少攻击行为,进而培养幼儿的助人行为。幼儿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让幼儿进行移情训练,通过“情绪识别、移情能力培养与移情体验阶段”三个阶段来开展幼儿的移情训练[16]。2.4创建情绪治疗室,引导幼儿情感的良性宣泄。(1)建立心理宣泄室,指导幼儿宣泄负性情绪。幼儿长期抑制不良情绪会更容易激发其攻击性行为,也不利于其身心良性发展。研究发现,沮丧、愤怒、不安等消极情绪若通过适当的方式得以宣泄,其攻击能量得到释放,可有效消除攻击性行为[17]。因而,幼儿园可以在某区角设立幼儿心理宣泄室,创设适合幼儿心理宣泄的空间环境,提供情绪宣泄的材料,如准备愤怒、悲伤等简单的简笔画图片与多种款式的娃娃,为需要的幼儿创设一个宣泄不良情绪的空间,让其宣泄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平衡。如安妮愤怒时,教师引导她来到宣泄室,指导其选择自己当时的情绪图片,贴在黑板上,并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娃娃倾诉自己的愤怒不安心理,直至情绪得到平复为止[18]。(2)设置沙盘游戏室,引导幼儿修复不良情绪。沙盘游戏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幼儿攻击行为问题的治疗方面具有显著成效[19]。沙盘游戏不需要语言沟通的特性对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幼儿具有独特的适用性,它借用生动的模型有助于凸显幼儿潜在的攻击性行为,达到宣泄幼儿不良情绪的目的[20]。首先,幼儿不良情绪及创伤性生活事件所导致的消极心理会使幼儿在沙盘摆放中有所投射,其次,沙盘游戏建构中的幼儿也有自我治愈的潜能,一般通过“问题呈现—冲突激化—进入转化—治愈”四个阶段改善幼儿的攻击行为并有效地迁移到日常生活中。(3)创建积极行为室,帮助幼儿形成积极情绪。情绪与行为总是成对出现的,出现攻击行为的孩子往往会存在着情绪障碍。幼儿教师应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变化,及时提供情感支持,适时发展幼儿的良性情感。其次,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使用鼓励的手势、欣赏的眼神与善意的语言表达,提升幼儿的安全感。

3形成家园教育合力,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作为学龄前儿童社会性培养的重要场所,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关注,善用观察,擅长指导幼儿。首先,幼儿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幼儿的心,坚持正面教育,关注幼儿的点滴进步,善用鼓励,让幼儿感觉到被夸赞的幸福,进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其次,幼儿教师要坚持观察幼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及时进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关心和爱护,以降低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最后,幼儿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让其学会运用语言解决问题。当幼儿有所进步时,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让幼儿明确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以后就会更偏向于用言语处理问题。家庭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延伸基地,对幼儿亲社会行为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获得与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要为幼儿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坚持温暖教育,慎用惩罚。其次,家庭教育应远离不良影响的电视媒体,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坚持陪伴教育。再次,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朱平 胡传双 单位:巢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