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11 08:32:33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摘要: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从学生理工交叉、文理融合,训练复合型思维的角度上,从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观点,讨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实现路径。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矫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学本科教育无疑是专业教育。无论“大学到底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的争辩持续到何时,大学生在校学是要认真地学一门专业。但是,强调专业教育并非淡化通识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应当实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并重。通识教育并不仅仅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矫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

一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必须并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许多攻关项目、科研项目、创业项目,从本学科本专业的角度去考虑,久攻不克。但是,从别的学科角度去思考,竟然很顺利地找到办法并攻克了难关,这叫做以他山之石攻玉。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有两点:(一)随着信息化的兴起,多门学科的交叉和多种技术的综合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学科不与其他学科发生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学科综合的趋势下,各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为普遍的事实。仅靠本专业的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常常力不从心。(二)纯专业知识所产生的专业思维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帮助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同时又约束了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专业人员的思路很容易陷入“坑道视界”,只在专业认定的狭窄的思维空间里想主意,被专业思维所束缚,而不能开放地、多维地综合思考问题。人在坑道里只能看到一条线,遇事总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学科思维考虑问题,因此思路单一,限制了思维的开放,难以产生创新性思维。科技发明史、创业史上以他山之石攻玉的例子屡见不鲜。学生毕业以后,若能够得心应手地用他山之石攻玉,头脑中必须先得有发散思维、移植思维。以他山之石攻玉的前提条件是有优化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以文助理、以理补文。我们处在现代科技革命时代,人的文化背景越宽厚,社会贯通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解决实际问题。

二从理工交叉、文理融合的角度上,必须并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学科融合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观点,已经被愈来愈多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所认识。科学研究的总结、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业产品的宣传、先进技术的普及、工艺流程的设计、不同论点的是非争辩、产品说明书的撰编、工厂企业的管理等等,都离不开人文社科知识。一位只会操作电子计算机、熟练编程,而对人际关系的微妙毫不理会的理工科毕业的主管是搞不好企业管理的;一位对某一事物钻得又深又窄的专家,而对其他领域知识不懂或知之甚少,也会影响其出成果。此外,人文社科知识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一种门类的知识和技能,也给他们提供形象思维方法、宏观思维方法、软科学思维方法。《艺术鉴赏》《影视鉴赏》《文艺鉴赏》等课程所培养的形象思维方法,可以增强想象力、创造力,使两个貌似无关的事物发生联系,便于以他山之石攻玉,从而产生创造发明的奇思妙想。《科学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课程所训练的宏观思维方法,能使工程技术人员站在系统、整体优化、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考虑自己的创业、创新的科技发明项目,无论什么样的工程技术设计,如果只按照工程技术专业式的想法,只考虑设计的纯技术价值,而不从宏观角度去考虑市场规律、用户需求、社会价值、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成功的可能就不大。软科学思维方法可以从高层次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去指导具体的和一般的自然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方法的实施。在通识教育中,通过公共基础课平台、公共选修课平台、各类学术讲座,把专业课程所训练的工程思维方法、微观思维方法、硬技术思维方法与形象思维方法、软科学思维方法、宏观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从专业角度和非专业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创造性思维。可见,通识教育中的人文社科课程并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种必须。通识教育中的许多课程可以促进理工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所研究的大都是有“形”的东西,解决带有普通规律的某一具体问题。要学好这些课程,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性的学习。通识教育中的一些文科式文理交叉的课程,能够挖掘专业课具体内容蕴含的深层次思维点。目前仍有不少学生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专业知识内容本身,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理论后面隐藏着的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钥匙,通识教育里《科技写作》中科技文艺写作所训练的形象思维方法,《人才学》中论述的人才知能结构,《科技史》介绍的科学发现的由来、成败的经验与教训,《科技方法论》介绍的各种研究方法,都有助于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协调并综合各种类型的知识,实现学科交叉,形成复合型思维。至于文科学生,给他们开设一些自然科学学科概论和自然科学前沿类课程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美国的一些高校为文科大学生开设物理课,目的并非仅仅学习一些物理定律,更重要的是考虑到逻辑思维对形象思维的促进。

三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必须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学生毕业后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基础夯得实。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毕业时还不是人才,并不是什么高级专门人才,而是高级专门人才的毛坯,有了这个毛坯,就不愁成不了高级专门人才的成品。但是,这个“毛坯”必须合乎标准。“毛坯”虽然表面还略显粗糙,它不像成品那样有美观的外形,有棱有角,有相当高的光洁度,但是毛坯必须有很高的内在品质,否则加工不成良好的成品。社会上的一些豆腐渣工程,虽然也算是成品,但一冲就垮,一砸就烂。塑造一个合格的毛坯也不是容易的事,要通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重,为下一步出高质量的成品做准备。“毛坯”的制造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是经纬素质,有经线,有纬线,专业教育是经线,通识教育、创业创新教育是纬线,经纬线互相包容,系统地纵横交错在一起,才能构筑一个全面的素质。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发展潜能,应当从三个方面去实施教育。(一)知识基础要宽厚。基础扎实、后劲便强;基础浅薄,冲几下就没劲了。(二)知识要广博、口径要宽。要让学生了解专业、跨专业学科的广泛知识,学会找他山之石攻玉,是最重要的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将受益终生。(三)专业知识求新不求多,要了解专业的前沿。只有新,才有可能使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在较为前沿的领域继续学习和研究。若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努力,离不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重。通识教育是一种厚基础宽口径的素质教育。无论任何专业的高水平毕业生都应当体现在高素质方面,都应当具备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的全面、综合的素质,都应当形成求真、趋善、爱美的真善美统一的完善人格。当代人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当代人才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重的道理,并非用人单位都那么清楚。数年前,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上出现了误区。他们片面地认为企业聘用你,就是让你立马上岗干活儿。他们说,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训你,你应当马上顶岗。用人单位把高等教育当做他们那个单位的培训机构,这种只重视“上手快”而轻视“后劲足”,只管今天,只顾眼前,不管明天,不顾未来,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中国相当多的企业都是“短寿”企业、“流星”企业,昙花一现的多。企业短寿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在用人标准问题上的“短视”,绝对是企业没有“后劲”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在用人标准上有了改变。他们更看重人才的“后劲”。概括而言,他们更看重人才的三个方面:灵气、悟性、创新能力,他们知道“前劲”只不过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具有综合素质,企业才有明天。灵气,即思维能力,会应变、会变通、会出主意。悟性,即洞察力、观察力、理解力,能悟出市场规律、市场需求。创新能力是持续发展的基础。训练灵气、悟性、创新能力,必须并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实现路径如上所述,建设有效的通识教育体系,构建系统化通识教育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需要完善以下教学环节。(一)必须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明确通识教育的定位。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目标,即要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在学生人格养成、价值塑造、素养要求上应该有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指导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设计,构建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基础,并取得全校上下的广泛认同并加以有效实施。专业负责人和广大专业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深刻理解领会学校通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细化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明确提出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并对目标实现提出明晰的达成路径。通识课程任课教师亦应该研究并能够理解专业教育的需求,把握不同专业对通识课程需求的共性和差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尽量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素养要求,在考核方法上能够显性考量课程目标的达成。这对通识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识课程需要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适应通识教育的高要求。(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各个高校专业教育中,课程体系通常由通识平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构成,有的还细分出学科平台课程,但大家普遍共识的通识平台课程包括如思想政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公共艺术与人文等必修课,以及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此外,学术讲座也可以纳入到通识教育环节之中。应该说,通识平台必修课程在各高校建设较为成熟,但通识平台选修课建设往往缺乏系统性,后者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导致学校公共选修课杂乱无章,与此同时,对公选课的不重视导致大量“水课”的存在,使得公选课成为学生挣学分的捷径。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通识平台公共选修课缺乏系统性导致课程定位不准,学生选课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并着手进行分类规划。河南工业大学在梳理已有学校公共选课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分类规划,设置了六大公共选课程模块,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开发和优化。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计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与素养、技能、创新创业等六大模块,根据历年学生选课分析,规划每个模块的课程,对本校开设能力有限的模块引入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补充,并在每个模块中遴选若干课程作为重点加以建设,使学校公共选修课体系更加系统、定位更加明晰、培养目标更加契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三)通识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内容规划与教学组织实施应强调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如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应该强调思辨训练,强调逻辑推理能力训练,强调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物理实验方法的训练;开设大学计算机课程,不应只是学习工具软件如Word、Excel等的简单操作,而是应该聚焦到计算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上,理解问题求解的计算方法和可计算问题等,了解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大学英语在基本语言学习上,应更加注重沟通交流能力(包括写作、语言表达)、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思政课程更应紧密联系实际,从历史的视角、哲学的视角,辩证分析把握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和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方略,增强民族和文化自信。通识平台公共选修课应注重综合素养提升,如跨学科知识领域的了解,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应该修读一定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人文社科的学生可以修读一定学分理工类课程,训练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技能型课程如外语(必修第一外语课程之外的外语类课程)、计算机、演讲与沟通等,以及创新创业类课程面向未来岗位需求,培养学生专门领域技能。(四)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MOOC、SPOC等的兴起,在线学习成为一种潮流并逐步被高校引入到第一课堂上来。各个学校学科优势不同,教学积淀不同,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各学校尤其著名大学都形成了一些高质量在线课程,高校之间通过MOOC等在线课程平台可以选修其他高校的优质在线课程,这为公选课资源不足或课程建设不完善的高校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学校认定可以选择其他高校优质在线课程,构建本校公选课SPOC,配套课程线下辅导和考核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公选课开设质量和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课程资源瓶颈是提高通识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2]于志刚.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9-9.

[2]过勇.本科教育的组织模式:哈佛大学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6(1):64-73.

[3]常维亚.将创新教学纳入本科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16(2):8-8.

[4]刘爽,闵光辉.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目标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10):91-92+97.

作者:张浩军 李文庠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