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6:55:57

社区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篇1

尽管社区教育的概念是近几十年才出现在西方教育界中,但是,欧洲古代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早已蕴含着社区教育理念,例如,近代英国举办的教堂学校、“星期日学校”;瑞士裴斯泰洛齐创办的“新庄”学校;美国教育家沃特的“二部制”,即“工读游戏学校”;丹麦“成人学校之父”格朗德维奇建立的“属于人民的学校,为人民服务的学校”。这些和社区教育有着相当程度联系的教育虽然还没有成体系,甚至以当今的眼光看还很不成熟,但是在崇尚贵族教育的西方社会已经难能可贵,它们是西方现代平民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源泉。美国的社区教育最为发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克尔所提倡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本位教育理念。真正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运动,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后来的美国社区学院,它的出现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起初,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提出把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年的“初级学院”,第二阶段为两年的“高级学院”,规定学生取得第一阶段的初级证书才能进入高级学院学习。初级学院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过渡,大部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学生就近入学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升入高级学院继续学习。“二战”后,为了服务地方政治和经济发展,公立的初级学院统一被改为社区学院。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社区教育都把人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责,都十分关注人的基本知识的培养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为了使个体教育生涯得到有效的补偿,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良好公民、赋予个人生活的知识、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在公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帮助所有人熟悉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把这些价值纳入个人的价值体系中,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使职业对每一个人都变得有意义,并且让每个人感到满意”,[4]这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以人的生涯发展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二、社区教育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涯意义

从改善人口素质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加之人口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社区教育主要承担着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材的培训,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改善社区生活条件和居民素质已成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都需要人口素质的极大改善。关注“人”,了解“人”,重视人的“生涯性”,强调建立学习型社区,实现人的终身学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是西方现代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角度来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西方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家庭观念、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人们对于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价值、功能结构和效率等都有着新的要求。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从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的本质来看,它应该是一种培养人、关注人的生涯发展的活动,这种生涯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真正提高。职业技术和现代化社区教育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职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教育培训,以满足人的发展的各方面需要,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无论是职业性还是非职业性,都是人的生涯性的一部分,是教育与经济相互补充的结果,也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区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适应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西方传统的升学教育已不能完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大学的竞争力加大,加上四年制大学高昂的学费和较长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社区教育提升自己的技能,通过学习和培训,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大价值,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社区教育是为充实自我的闲暇时间。

三、西方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涵和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认识不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外延从职业生涯拓展到人终生的历程;二是社区教育“生涯性”的内容既包括职业性的活动,又包括非职业性的活动;三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是人对职业世界和非职业世界生活的价值追求;四是社区教育“生涯性”构成要素是全面的,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角色以及教育经历与各种经验。有研究者描述美国社区教育的特色时指出,社区教育具有多重目标,它集学术、文娱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主要是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如插花和烹饪等学科。由此可见,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内容丰富,具有终身性、职业性、非职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一)终身性奥巴马曾引用甘地名言来阐述美国终身教育的特点,“要活,就要像明天你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美国的社区教育承担了推动终身教育的重要角色,大量的成年人在社区教育中找到了出路和新起点。目前,美国有1500所社区学院,人数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90%。社区教育对于西方社会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类课程为主,既有半专业的,也有职业的技能培训。这些职业课程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涵盖面极广,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如护士、医疗技术员、病理化验师、社会工作者、绘图员、测量员、通讯技术员、文员秘书等。在美国,企业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更加深入,很多地方的社区学院与企业建立了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本社区和企业培养人才。还有的企业把企业培训纳入社区教育课程,双方通过协作教育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

(三)非职业性西方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开放性特征,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职业需要,社区教育提供的教育条件和入学机会都是均等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非传统学生,而且学校的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社会发展而设计的,既有职业性学科,也有非职业性学科,为丰富地方居民生活,社区教育学校也向社区不同年龄阶层开放和服务。

(四)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专业化、专门化、技术化的要求较高。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任何人要想在社会中追求生涯价值的最大化,就要不断的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发展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社区教育不但能为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教育,为失学者提供补偿的继续教育,为从业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成人教育,而且还能为成功者提供闲暇教育。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继续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四、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提供民众职业技能的教育形式,对于个人的生涯和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总体来看,职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完全突显,与西方社区教育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回归人性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关注人的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人的技能提高达到支撑社会整体发展的目的。但是,要理解人、关注人、重视人、发展人,需要更多对“人”的人性教育。人性的核心是一种支撑人一生存在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提升,也包括各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8]“生涯性”指的是人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生涯性”教育是人性回归的教育,是人性潜能充分发挥的教育,是把人当做人的教育,是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教育,是把发展的自由还给人的教育。西方社区教育对人的生涯特性的关注让我们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任何教育最终都应该是实现人性的发展和优化,只注重人的发展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人发展的更多潜能,这不是教育的初衷,职业教育要回归到人性的原点。

(二)回归终身学习西方社区教育的“生涯性”实际上是把人的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国内的社区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由职业教育担负着社区教育的部分功能,因此,职业教育一方面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另一方面应开展终身学习,组织各类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休闲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三)重视网络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职业的和非职业的学习需要职业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西方社区教育的办学目标,这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重新审视网络学习,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MOOC学习已经成为西方教育发展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学习。职业教育有良好的实训条件,有专门的教育网站,这些都是搭载学习交流平台、开放学习资源的基础条件,也是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资源。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篇2

1.我国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文化教育是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此后,社区文化教育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普遍增强。世界各国也都日益重视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现代意义的社区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市闸北区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率先成立,使社区文化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和发展。2002年,辽宁省沈阳市首创“社区科普大学”。十多年来,沈阳社区科普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迄今为止已创办分校275所,市级重点分校总数已逾百所,在校学员1.3万人,讲师团教师1200名,组织课堂教学8.9万课时,培训学员222.6万人次,开展第二课堂科普活动3000余次,参加科普活动人数达60万人次。志愿者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社区科普大学已经成为全市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2011年6月1日,“沈阳社区大讲堂———百万市民数字化在线学习惠民教育工程”启动。此次活动着力打造十个部级学习型社区示范点,建设百个网站,实现了同时视频学习1000人,在线学习10000人的工作目标,每年社区教育覆盖百万人次。通过社区大讲堂,沈阳将构建全市社区教育体系,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巩固沈阳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素质。

2.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在我国推进科普文化教育的进程中,青少年的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学校教育范围内的课堂教学为主的科普文化教育;二是以校外教育为主的各级各类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其具体内容是通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课外学习计划、非正规教育项目、科技馆活动、科学调查体验、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形式开展科普文化教育活动。而全国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主体承担了关于青少年的各种科技创新和科普教育任务。(1)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活动中心)是中国科协所属社会公益性机构,从事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传播科学,开展示范性、导向性科学普及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工作,是中国科协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公众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2)辽宁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是辽宁省科协所属的社会公益性机构。该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是辽宁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向青少年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心设置专门机构,常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百名专家进社区、科普大篷车巡展,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航模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普知识内容。

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普教育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公众接受科学阶段;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我国目前尚处于“公众接受科学”阶段。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基本处于专家对公众的科学知识传播普及,公众被动接受的阶段。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更是存在着种种不足。

1.青少年科技竞赛类活动多,科技活动缺乏创新形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于青少年的科普活动除了学校课堂教学设置的科技课程之外,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青少年科技类竞赛。国际国内的科技创新大赛、夏令营、冬令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形成了一些效果显著的品牌活动,但科技竞赛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以国家科技部门主导、各地科技部门承办实施的形式在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索、提高青少年科技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是我国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传播的成功方式。但存在的比较显著的问题是:一是太过于依赖这种形式,难以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种科普形式有效衔接、形成系统;二是缺乏创新形式,青少年科技活动数量多,但多数活动方式雷同,形式陈旧,大多是学科竞赛、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三是功利性比较强,学校和学生参加竞赛往往带有功利性目的,科普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反倒没有突出。

2.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对象倾向于中老年人群体

我国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活动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沈阳市首创的科普大学10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沈阳市科协与沈阳市科技局对市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沈阳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5.8%,比沈阳2001年的2.4%增长了3.4个百分点,比2004年增长了1.93个百分点,呈快速增长态势。开展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实践参与活动,如在“节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沈阳市有150个活动小组,5万多名青少年在中国科协网上申报体验数据,申报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但通过刘娇在2009年针对沈阳市大东区黎明社区等两个街道五个社区的一项社区科普调查数据来看,在207名调查对象中,41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人数占91%,25岁以下的占2.9%,说明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基本被忽略。这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但如何把社区科普大学的教育资源利用到青少年群体,是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

3.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形式上缺乏有效衔接机制

在当前我国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轰轰烈烈,而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难以融入;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科技竞赛如火如荼,却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学校与校外相关机构的活动。两者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没有形成整体科普教育系统,导致社区科普教育的资源青少年群体无法更好的利用。即使有针对青少年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也随意性较强,缺乏长效机制。虽然在有些地区出现了由学校牵头组建的社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课外科普活动的协调与管理,形成了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模式。但是,学校在调动社区资源方面存在组织层面的不便,难以调动社区各方面资源的积极性,究竟以学校为主体还是社区教育为主体,需要有关部门予以协调和平衡。

4.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与目标性

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更利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在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社区科普文化教育的内容大多数都集中在医疗、饮食、公德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围绕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比较少。二是内容上缺乏目标性。由于对象的不同以及对象接受科学技术普及的途径和方式的差异,在科普文化教育的目标上,有不同的倾向。

三、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的问题分析中可以看出,打造一个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科普文化教育模式已刻不容缓。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国家科技部门为主导的统一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同时成为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担负组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的任务,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领域。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现在已经把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活动领域扩大到所有社会公众,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因此,应该建立起一个统筹协调的全民科普文化教育体系。

2.完善社区科普大学教育模式

从2002年开始,社区科普大学作为开展十多年的科普工程,不仅在沈阳市区内得到迅猛发展,还开辟了沈北新区等分校,在铁岭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但目前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性太强,难以兼顾其他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因此,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若想得到深化与发展就必须完善已有的社区科普大学模式。比如社区科普大学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群体应有意识地兼顾整个群体,而不是只注重中老年群体。社区科普大学也应该是分类、分阶段的教育体系,可以扩展成为社区科普学校,分为青少年部、中年部、老年部等,使得各部之间资源共享、活动与课程有针对性,做到协调统一、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3.针对青少年群体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有效衔接机制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处在学校教育的发展阶段,使得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渠道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首先要抓好学校科普教育,利用学校的师资、课堂、各种实验设备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学校资源,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达到对科学思想、方法、精神和知识的训练;其次,要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文化生活的引导,建立现代文明家庭概念;再次,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教育系统,把社区科普文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大力深入开展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活动,利用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带动其他群体,共同促进社区科普文化教育;最后,要有系统性思维,将家庭、学校和社区整合起来,如青少年群体要利用社区科普大学的资源,老年人群体要利用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社区内的所有科普场馆要共同利用等。总之,要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既不重复,又突出特色,形成完整的有机的教育体系,完善“校外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即校外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的终身教育机制。

4.在科普内容上分类,做到针对性和目标性相统一

科普内容由于对象群体的不用,其目标自然不相统一,事实上在当前的科普文化教育过程中,老年人群体虽然与青少年群体有所不同,但仅仅是从受众的接受内容上的不同,而不是建立在科普文化教育的对象特征不同的基础上。比如在青少年群体中科学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相比,科学知识反倒不是那么紧迫。一般而言,青少年群体掌握的科学知识量往往比老年人要多。因此,在老年人群体中,应着重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弘扬,然后才是科学方法的运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其正在接受学校教育,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会比老年人接受更多的科学知识,青少年社区科普教育应着重对其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普及,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判断。这样才能与学校科普教育做到有效的衔接,相得益彰,共同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

5.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青少年网络科普教育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篇3

1.利用传统节日,丰富社区文化教育载体

农民一般喜好自己的一些传统节日,而西方的洋节日在农村未必有市场,所以不妨抓住农民普遍重视的春节、元宵节、国庆节、中秋节等进行一些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庆典活动,如传统的舞龙舞狮、钱棍、大头娃娃、狮子滚绣球,还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立蛋比赛、吃“五黄”等。通过开展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既能联络村民之间的感情,活跃节日气氛,又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继承与创新。其实节日庆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农民对世界、人生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农民生存智慧和人生经验的体现,也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所以如何利用好各种节日庆典活动,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丰富社区市民的文化生活,对于农村社区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挖掘区域性文化,加深社区文化教育的底蕴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民风民俗说到底就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具体表现。农村社区相对城市社区区域性更大、更散,各种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优势,这正是开展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基础。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吴建军说,作为一个农民,他所喜欢的文化一定是在内容上表现其喜怒哀乐、形式上符合其审美情趣、在潜意识里暗合其文化心理的文化,而土生土长的带着一方灵气的传统文化最能体现这些要求。白岘乡境内竹资源丰富,“虚心文雅、高风亮节”的竹精神在这里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为了弘扬竹文化,白岘乡社区教育中心每年都要开展竹文化节。文化节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有社区市民竹制品的交流展示,社区书画爱好者关于竹的书画展览,还有“弘扬竹文化,低碳我先行”主题文艺晚会,社区内学校、企业、单位积极参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努力营造“虚心谦和”的德育氛围、“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氛围、“品行高洁、与人为善”的人际氛围“、乐善好施”的助人氛围,使村民处处受到竹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民风淳朴、和谐友善的人文环境。语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甚至特定区域文化特征可以在该区域的方言习惯中得到充分体现。长兴县白岘乡位于苏浙皖三省的交界处,常住人口只有一万左右,可是当地却有独特的方言,已被收录于长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岘乡社区教育中心为了这一文化遗产能绵延不绝,今年4月份举行了方言民间故事大讲赛,每个社区都选派选手,讲当地的民间故事,绵柔的口音,铿锵的语调,饶有韵味的叙述方式,把当地民间故事讲得津津有味,不仅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者的参与,连县政协文史馆的同志听后都赞不绝口,当地很多方言故事都被收录于《长兴县民间故事》一书中。

3.开发民间艺术,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保护、传承好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样式,特别是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对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影响深远。例如白岘社区的“十番锣鼓”,早在2008年,传承启动仪式就在乡社区教育中心举行。启动仪式上,85岁非遗传承人俞炳如向社区市民详细介绍了十番锣鼓的由来,并接受了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内学校颁发特别聘书,聘请其定期到社区教育中心、学校带徒传帮接代。现在白岘乡每个社区的十番锣鼓队都各具特色,每周都有练习表演活动,每有大型活动,十番锣鼓必不可少。十番锣鼓不仅走出了白岘,走出了长兴,还敲进了上海的世博会。其实,农民最渴望的是属于自己的文化娱乐样式。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使农村社区居民生活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使社区教育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

二、服务“农民”,把握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灵魂

农民是区域传统文化的直接承载者,农村社区文化教育也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多研究农民的文化需求,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文化为主导,重视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多年来白岘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扫盲教育、职业中专班、成人“双证制”高中班、成人大专班来提高社区成员学历层次,注重社区居民技能的培养,常年开设计算机、电工、焊工、花卉苗木、市场营销、蓄电池组装、汽车驾驶、社区服务、美容保健等相关培训,积极吸收农民参加学习培训。

1.借用文化墙,力求教育的直观性

浙江省长兴县从2010年开始大力推进魅力乡村建设,目前白岘乡已有五个行政村荣获了“中国魅力乡村”的殊荣。白岘乡以“魅力乡村”建设为契机,在建设魅力乡村过程中,每个社区都根据实际情况,修建各具特色的文化长廊,中间配以亭台楼榭作为市民休闲纳凉交流之地,文化长廊图文并茂的形式,起到耳濡目染的心理提示与教化作用。不仅如此,每个社区的墙体、桥栏、灯杆、绿地都会“说话”,为市民开启了一道道历史、文化、科技、道德之窗,成为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可以享受的文化大餐。

2.依托文化社团,力求社区教育的持久性

社团管理是实现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的重要抓手与途径。在白岘乡,每个社区,都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那就是社区居民自觉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社团组织,由于这些社团根植于社区独特的文化土壤,是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自愿组织开展起来的,因而长期以来,社区的许多文艺体育爱好者,自发组合到一起,开展秧歌、曲艺、歌舞、球类和类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他们活跃在农家小院、乡村广场等,娱人娱己,极大地满足和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做到既丰富多彩又健康向上,成为农民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

3.开设文化大讲堂,提高社区教育的辐射力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白岘社区教育中心根据时事热点和群众感兴趣的话题,精心安排文化大讲堂的内容,每周都有新意,每月都有重点。如2013年四月:改革创新•中国梦系列;五月:生态环境•美丽白岘系列;六月:旅游•休闲文化系列;七月:军事•科学系列;八月:法律•经济系列;九月:教育•励志系列;十月:社会民生•农村政策法规系列等。社区教育中心聘请优秀专家、教师讲课,每次开课,都吸引了很多市民参与,累计听课群众达到2000多人次。文化大讲堂的开设,大大开拓了社区市民的视野,提高的大家的文明素质。

4.建设乡村大舞台,力求教育的娱乐性

随着“魅力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目前白岘乡每个社区都建起了“乡村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村民们成了“明星”,他们或是邀请县城专业的文艺社团送戏下乡,或是自编自导自演,男女老少齐上阵,特别是夏天,形式多样的纳凉晚会常常是观众爆满,笑声不断。“乡村大舞台”也是各村社区广场舞、排舞集中展示的舞台,白岘社区中心仅2012年共举行排舞大赛4次,广场舞大赛6次,并多次荣获长兴县排舞和广场舞大赛一等奖。2012年白岘乡社区教育中心乡村大舞台“金秋十月”的文体活动展示还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过去一些村民晚上闲着无聊,沉迷于、酗酒、搞迷信活动,如今,每当农民们休闲之余,来“乡村大舞台”参与和观看文体活动成了他们最大的精神享受。

三、发展“农业”,注入农村社区文化教育的动力

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民有一技之长

白岘社区教育中心根据当地的特色农业和农时特点,适时开展如白茶采摘、制作、施肥,毛竹林培养、冬笋培育,杨梅嫁接、吊瓜病虫害防治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满足农民的创业需求,灵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统筹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有效教育资源,聘请专家、能手到田间山头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对农民进行现场示范指导;带领有种、养殖意向的农民到德清、安吉、临安相关种、养殖基地参观学习,实地请专家传经送宝、答疑解难。自2006年以来,乡社区教育中心联合乡农办、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以实用有效为原则,每年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还通过科技咨询、技术承包、送科技进村入户,农民们学以致用,现在当地很多农民都创办了自己的种、养殖基地和企业,成了率先致富奔小康的典型。

2.发展文化产业,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篇4

1997年,斯劳特和莱斯利首次提出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认为学院和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广为盛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环境中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且追逐利益,高校的创业行为和寻找资源的活动受到因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不确定的财政拨款引发的资源依赖的影响,相对宽松的法律、政治环境以及不断增长的外部压力更是直接影响了全球经济背景下的国内竞争[3]。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在获取州政府经费拨款上面临着重大的损失,高校通过面向私立部门开发、推广和销售一系列商业化产品。这种商业化运作方式产生的收益成为高校经费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种方式远远超过了其它非学术性消费项目。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其核心教育、科研和服务职能来谋求资金,知识产品(诸如通过研究申请的专利)通过教师创造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师的课程与教学(教材受版权保护和实现市场化)被创造出来。当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发展,即学术资本主义知识、学习、消费制度的出现[4]。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发展依赖于环境提供的重要资源,学术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是对控制资源的外部机构行动作出的反应。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丧失了关键的资源继而开始寻求新的替代性资源。一个嵌入式的学术资本主义理论假设通过制定新的战略举措改变高校的收入来源渠道[5]。由此带来的结果要求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重组,以更好地适应和支持在学院或大学二年级以上教育领域有市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2004年,斯劳特和罗德斯发展了一个理论模式来理解这些结构重组以及学院和大学出现的学术资本主义现象。学术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可被接受和认同的重要理论分析框架。这一转变是由学院和大学回应日趋增长的市场压力带来的。学术资本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市场渗透能够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当然,也有一些评论家对此持有异议,认为市场渗透削弱了高等教育固有的自主性传统和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积极作用,致使高等教育走上了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发展轨道。本研究主要基于学术资本主义知识和学习机制的四个理论构想,深入探索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机构设置与结构特征。斯劳特和罗德斯清晰地描述了这四个理论构想:间质组织、中间组织、新的知识领域、提升的管理能力。(一)间质组织(interstitialorganizations)间质组织是普遍存在于美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建立这种组织的目的是为学院内部人员(教职工、学生等)和市场参与者之间搭建对接平台。大学创业中心即是一种间质组织,通过大学创业中心可以将学院内部人员与私人投资者和著名企业家联系起来。这些企业家通常对怎样在高校内部创建企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间质组织一般是指在社区学院中教授创业教育的部门。除此之外,间质组织还有另外一项作用,即致力于增强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市场活动和类市场活动的能力,以提高高等教育机构参与市场方面的积极性。(二)中间组织(intermediatingorganizations)中间组织通常存在于学院和大学之外。这种机构的宗旨是促进高等教育机构与其它实体之间的互利合作。就创业教育而言,中间组织主要指那些资助创业课程发展与完善的基金会和组织机构,或者指那些资助学院进行后续创业行为的基金会和组织。比如考夫曼基金会(theEwingMarionKauffmanFoundation)曾通过“考夫曼校园计划”出资数百万美元用于建立贯穿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机制。在考夫曼基金会的创业工作中,开发和支持为创业者提供教育、工具、技能以及其需要创建和扩大企业的联系的计划。与此同时,考夫曼基金会还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创业环境,包括降低创业成功的门槛和提高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6]。(三)新的知识领域(newcircuitsofknowl-edge)与学术资本主义相关的市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有时也会包含高等教育机构内部与外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新的知识领域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的。倘若没有这些新的知识领域,市场参与者彼此之间将会失去联系。斯劳特(Slaugh-ter)和罗德斯(Rhoades)认为,伴随以市场为导向的互动与合作行为而产生的新知识领域,对学术资本主义有着直接的影响。新的知识领域通常贯穿在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模式里,创业教育与这些新的知识领域存在许多交叉点,大多数学科领域的教授和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创业教育项目,并试图将研究成果商业化或创造一些商业机会,目的是为了与其他有创业想法的教学科研人员、学生和具体实践者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创业教育“关系网”与私人投资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与创业教育相交叉的知识领域可以为学院内部创业者提供相应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通过制度资本等多种方式(比如经济、社会、人力、知识等资本)加以运用。(四)提升的管理能力(enhancedmanagerialcapacities)学术资本主义中固有的市场行为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社区学院为管理好这些市场行为衍生出一个新的领域———管理行业。在这个新领域从事工作的人员不是学术人员,他们不会代表社区学院管理市场交易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关系,比如技术转让董事、高校———市场关系管理者和开发官都是管理领域从业者。大学生创业中心的主管和员工也被看做是管理领域从业者。这些人员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组织并维持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关系网。管理从业人员多在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和中心工作,他们在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实践分析:基于学术资本主义的知识与学习机制

(一)间质组织(InterstitialOrganizations)社会学院创业教育协会作为一个典型的间质组织,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社区学院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与社会学院创业教育协会相关的企业孵化器就是对这种桥梁作用的最好佐证。企业孵化器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制度资本(经济、社会、声誉、人力和智力等资本),而这些制度资本向学生、教学科研人员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创业者群体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来发展他们新建的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以社区为基础的创业者能够向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则会获得社区学院的智力资本以及一些免费的或者只收取部分费用的有形资本(如办公室和设备等)。总之,企业家与学术机构建立联盟可以使其获得一定的权威。这种权威让企业家有能力影响社区学院的声誉与资本(如社会资本)。社区学院企业孵化器可以让一个新生企业家在完成一个商业构想时而不必担心所需资源与资金的问题,孵化器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即使毫无经验的人也可以参与其中,同时孵化器还鼓励企业家在家庭所在的社区实现自己的商业理想。企业孵化器不同于小型企业发展中心。小型企业发展中心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性的援助和咨询服务,而企业孵化器通常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给创业者提供各种创业资源。企业孵化器在社区学院中的出现虽然晚于小型企业发展中心,但它对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的活动和服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市场导向型的结构形式极有可能成为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最常见的组成部分。这一结构的数量将随着整体趋势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美国四年制大学同样建立了孵化器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是从属于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的孵化器和大学企业中心运作的孵化器存在区别。大学孵化器通常注重产生于实验室的高科技企业,而且在这些大学孵化器中有时教授要多于学生;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操作的孵化器通常容纳了多种多样的小规模企业,而学术企业家(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和社区企业家都追求多元化。社区学院孵化器支持社区内小型的、集生活创业于一体的企业的发展,而这样的企业通常是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且水平低下。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内的企业孵化器也有助于加强大学与周边社区的联系。一般来说,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繁华的商业区内。这种创业机构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加强院校和社区企业领导人的沟通交流。虽然这些创业中心可能不在大学里,但是和大学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将社区和大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高校都愿意并确保自身和类似商业协会之类的机构保持密切关系。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复苏迟缓,小企业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源。这主要体现在小企业可以增加就业、是美国家庭的经济稳定器、可拓展就业的新领域。全国各地的社区学院已经注意到小企业在增加就业和提供经济发展机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最大限度地为目前已存在的和新建的小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全国将近1200所社区学院招收学生规模达1300多万人,主要为学生和工人提供教育服务和职业生涯路径。社区院校早已被冠以灵活、便利以及能够及时响应当地社区需求的美誉。目前许多社区学院正在试图扩展原有的服务范围,不仅包括寻求商业教育的个体,而且还涵盖小企业本身[7]。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的教学基地也表现出间质性功能。所有的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部分依靠有时甚至完全依靠兼职教师。这些大多数的兼职创业教师本身就是正式的企业家,他们在创业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向学生教授适用的经验和获得外部网络的方法。然而,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壮大需要平衡兼职教师和全职教师之间的比例。聘请企业家做兼职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宝贵的现实经验,但为了能够让学校认可创业课程,也必须保持合理规模的全职教师。兼职教师将大学的创业课堂与外部市场联系在一起,但他们使用的方法通常并没有更多地掩盖传统学术的劳动模式。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依靠兼职教师与整个社区学院都在使用的更广泛的教学模式是相一致的,这表明创业教育的教学基地有助于将社区学院和自由市场联系在一起,因此这和学术资本主义的间质基础具有一致性。(二)中间机构(IntermediatingOrganizations)美国四年制大学和社区学院共同存在的创业教育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来说,外部企业为大学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比如考夫曼基金会资助了一系列由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发起的活动和倡议。考夫曼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组织。该组织致力于促进和资助美国各地教育领域创业教育的发展。考夫曼基金会的资助活动主要包括业务计划和风险投资大赛,同时还资助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参与全球创业大赛周,使大学和非营利组织以更容易、更低成本的方式组织商业计划竞赛。所有这些及类似的公共活动让社区学院企业家有机会向外行人士展示他们的企业理念。考夫曼基金会认为创业者在维护经济长期健康和繁荣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业者通过实践教育和培养能够提高成功的机会,一个稳定良好的生态系统有利于培养成功的创业家。因此,考夫曼基金会努力推进创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制定新兴公司友好政策(startup-friendlypolicies),了解新建公司发展的需求[8]。考夫曼基金会并不是为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发起的活动和倡议提供支持的唯一中间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科尔曼基金会同样支持创业教育(以及其它项目),为社区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提供种子资金。这一资金用来支持那些对农业以及美国农业部门的营养项目有兴趣并想在此领域创业的学生。1981年,科尔曼基金会的最初策略是在各个高校建立一系列与创业有关的科尔曼教授职位,目的在于促进和确立创业教育在学术领域内的合法地位。经过二十多年种子和项目资助,有力地促进和发展了这一领域。资助基金的重点从意识培养扩展至实验活动,能让新生的企业家有练习和发展技能的机会[9]。美国社区学院创业联盟作为第三方组织,通过组织间的合作以及私营部门间的伙伴关系促进了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一中间作用体现了这一组织的愿景声明,即创新理念和方案要能够促进大学所服务的社区的经济增长和繁荣。这些中间组织是促进和保证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对社区学院更广泛的教育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三)知识的新循环(NewCircuitsofKnowl-edge)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在知识商业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知识循环,一些知识循环也被创业教育机构所使用。从局部层面来看,活跃于创业社区的周围的企业家们担任兼职教师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和企业孵化器明确的目标定位,有助于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和外部社区形成战略性联系,通过创业工作形成的关系可以让大学更好地意识到在过去可能没有察觉到的需求和机会。因此,将大学和周边创业社区联系在一起的局部循环的发展有时会产生富有成效的动态效果,而这一动态与之前对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的间质性功能的观察具有一致性。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潮流正在从个别社区学院向群体方向蔓延和扩散。社区学院创新中心不受制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因为它有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物理位置,许多的创业教育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在无形之中进行合作。全国社区学院创业联盟对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实现的一切提供国家认证,并为在其它地区的复制提供最佳的实践模式。从最宏观的层面来说,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单位中的知识循环也可以放到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观察。每一所社区学院都可以与存在于其它国家的组织或国际组织建立联系。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里使用的外部知识循环非常广泛,范围涵盖从地方到全球的网络。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也会使用产生于创业教育活动的知识循环。美国大多数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已经和特定院校的某个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创业教育为一些与创业原本不相关的学科找到了合作的理由,最为重要的是将创业精神带入了这一学科领域,而不仅仅是一个仅看似精致完美的商业计划。从另一层面看,将创业精神融入大学课程之中能够建立校园合作,让所有学生有机会成为已选专业领域内的企业家。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跨学科与四年制学院和大学中的创业教育代表的趋势具有惊人的类似性。尽管跨学科的创业教育有着显著的预期效益,但是这一领域在学院内部的扩大与课程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的过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已准备好而且愿意加入到创业行列中,部分相对传统的教学科研人员并不总是乐意接受创业课程,有限的资源、领域的不相关以及对创业课程和计划的质疑提高了建立跨学科网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毋庸置疑的是,跨学科知识网络对于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形成这些网络的知识体系看似发展很慢,但是通过学生和创业教育者锲而不舍的宣传且常常不顾教学科研人员的怀疑和抵制,跨学科知识网络已渐成规模,影响力也日益扩大。美国社区学院和四年制大学之间在创业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在美国一些区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社会也对社区学院的一些做法抱有不同意见,认为社区学院有时过多地迎合社区成员的低端想法,应该像四年制大学一样支持儒商和研究一些高端的商业问题。大多数社区学院已经意识到它们应该支持当地或区域性的创业活动,相反大学更应致力于提升国家经济竞争能力的科技实力,即社区学院和四年制大学应该根据各自的角色分工和定位谋取发展。社区学院应该把关注社区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大学应该更加关注校园和科技的发展。这一安排可以使以前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在学术资本主义领域下被忽视的地位得到改善。(四)提升的管理能力(enhancedmanagerialcapacities)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CCEEU)主要由具有创业背景的经理人或商业界人士进行管理和运营。他们利用自己的管理模式开展指导性活动。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的经理人一直强调在社区学院里开发创业活动的重要性,往往以一种较高的要求来提升和管理创业教育模式。发展创业教育模式的压力常常源于行政管理部门,如果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要在学校开始一项创业项目,就必须接受托管人的直接监视。基金组织和整体机构是社区创业教育机构领导者面临的两项重大挑战,比如社区创业教育机构的行政官员普遍感受到在特定时期内要变成自给自足的学术企业的压力。在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工作的人员认为,创业机构需要发展、成长为经济自立体,尽管社区学院高层管理者在体制上支持这种成长发展,但许多创业教育机构仍然坚持自给自足。这种在创业教育机构相似的观念和态度反映出在经济状况并非一直扩张的情况下,日益发展变化着的社区学院教育机构的活动和能力正面临诸多的矛盾和严峻的挑战。总之,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机构常常主动加强生存管理能力以降低和规避商业冒险。

三、结语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篇5

建优质基地

植物只有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上才能开好花、结好果。公民道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也必须在优质的实践基地上开展社区教育活动。首先,我们要建设实践基地。实践活动必须在实践基地上开展,没有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在建设实践基地时,我们要注意每个基地所开展的教育主题不能也不应过多,太多就会太杂,就会影响基地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的效果。其次,要建优质的实践基地。贫瘠的土地结不出硕果,植物要想长得旺盛,结出硕果就要有充足的养分、阳光、水分和空气。同样,我们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其有效性、实效性,也必须在优质的实践基地开展。第三,综合利用各类社区教育资源。社会生活就是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场所和资源,社会上、生活中有许多教育资源,我们都可以将它们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让它们为道德教育服务。如爱心教育,可以选择敬老院、福利院;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去烈士陵园;纪律教育可以选择军营等。

施精心管理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社区;乡镇社区;成人教育;立体化

乡镇社区成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极其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乡镇社区成人教育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在形成社区居民良好的心理素质、由独立的个体向“社会人”转变、提升社区的文明程度以及待业者的良好心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全体居民的整体素养和竞争、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学习型的社会,呼唤乡镇社区成人教育的立体化。

一、固化乡镇社区成人教育的理念

随着农村失地农民的增加、外来民工的不断涌入、农村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强农民的就业培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提升新市民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作为乡镇社区教育的“强力支撑”———成人教育,要固化成人教育理念,面向“三农”,以“为每个公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为办学思想。以人为本,重在质量,追求一流,服务社会,彰显“技能教育和兴趣教育相结合,长班与短班相结合,校企联姻培训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注重把开展教育和推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与突破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提高居民的文明道德素质结合起来,与和谐社区的有效构建结合起来。

二、优化乡镇社区成人教育的资源

1.完善硬件设施。加大学校投入,使成人学校“五脏齐全”、有模有样。有学习培训专用教室、多功能教室、普通教室、微机房以及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特色展览室等。2.健全管理网络。成教中心,要努力建立健全党校校务会网络、社区教育委员会网络、现代农民教育管理网络。还可以专门建立民间培训组织机构,为社区成人教育提供有利条件。3.融合教育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社区相关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注重资源的动态生成,不断提升成教自身的造血能力,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4.设立富民网站。设立网上学习平台,办好具有乡镇地方特色的富民网站,不断优化网站建设,力求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学习的时间自由灵活,学习的空间开放广阔。

三、强化乡镇社区成人教育的活力

1.休闲娱乐,使社区居民享精神文化之乐。成教中心要以丰富居民休闲生活为力足点,全力为居民服务。在学校设立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培训场所,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学习提供场所。使社区居民在自娱自乐中愉悦身心,在互学互促中融洽人际关系,在互动互悦中增进纯真友情,在互帮互助中丰富精神世界。2.特色创建,使社区居民得基本技能之乐。成教中心应针对所在乡镇社区的实际和特点,坚持服务于地方企业,积极开展特色创建工作。如有的乡镇企业服装行业别具特色,可开设服装缝制工的系统培训,积极探索服装培训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深化服装培训,研究编制服装培训教材,进行课题研究,切实提高培训实效,让企业得到教育带来的红利。3.创业培训,使社区居民获创业灵感之乐。坚持开展以自主创业为主的创业培训学习,通过广泛宣传,有效组织,鼓励农民参加创业培训学习,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当地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课;利用寒暑假,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专门举办大学生创业学习培训班,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学习和体验的机会。4.党员教育,使社区党员创和谐社区之乐。成教中心要紧紧依靠乡镇的中心工作开展党教活动。如: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两学一做”、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入党积子培训、党务干部培训、党的生日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党性素养,提升党员的党性素质,锤炼党员的党性理想。5.农民教育,使社区农民得脱贫致富之乐。针对有关企业的员工文化层次比较低这一现实问题,成教中心可以深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组织相关公司、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通过村农民综合学校、企业职工学校,对所有农民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努力开辟实践基地,将成功的经验、技术及时向辐射周边村民,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致富。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镇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明显。因此,乡镇成人教育要与时俱进,勇于担当,不断加强自身的“造血”、“输血”功能:1.四个“当好”显情怀。(1)当好管理员。统筹安排社区教育培训计划,确保社区教育目标任务有效落实;(2)当好指导员,善于为社区提供培训指导,加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3)当好协理员。积极搭建平台,帮助部门解决培训学习和活动中的问题;(4)当好服务员。为学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及时解决学员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实际困难。2.精准定位求功效。如根据培训内容,可以将服务型、教育型、休闲娱乐型、职业技能型按人员特点,分为青少年教育、妇女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老年教育、技能教育、特色教育等,经过强化培训、扎实推进,教育从初期的松散型、草根型逐步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居民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促使成教中心向优质化方向发展。3.强化师资夯技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做到学历、技术职称达标,教师涉及专业有政治、计算机、农科等方面。不断组织教师开展各种业务能力学习,夯实基本功。视具体情况,学校可以专门配备社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队伍涉及各行各业,一支庞大的、优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对优化成教、提升成教品牌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4.建立基地勤练兵。积极与社区内、外相关的厂矿企业建立常年协作单位,借助于它们的优秀技术人才和硬件,带领学员去协作单位学习、体验,使学员在实际亲历和操练中,顺利掌握相关技术、技能,尽早、尽快就业,胜任岗位。在培训的同时,原则上要求全体老师参与培训,尽可能掌握一些基础的技术知识,为今后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便利。5.科学管理塑品牌。科学管理可以提升成教的办学品位,提高教员素质,优化服务效能,为此,成教中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制度,力求所以的制度,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规程,是对具体操作的指导。“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管理关进制度的笼子”,可以进一步优化成教的各项工作,塑造成教品牌,擦亮成教品牌。

作者:黄敏飞

参考文献:

1.赵中建.全民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06月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篇7

乐山市社区建设提出了“乐善至美,创新力行”的乐山精神,2在乐山精神的指引下,乐山市社区文化生活践行着乐山市一贯的悠久文化传统,注重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品质。乐山市社区文化生活内容丰富、项目繁多,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需要。乐山市社区文化活动精神文化层面的活动居多,参与的居民人数逐年增加。社区文化活动中,音乐活动丰富多彩,从音乐活动的范围看有大众健身娱乐性的广场集体舞、健身操活动、夕阳红大合唱活动等,社区团体类的有川剧戏曲活动社团、京剧社团、拉丁舞社团、民族舞社团、声乐社团、电子琴社团、民乐社团等。从开展活动的方式上来看,有政府组织活动,如2007年乐山市政府组织的迎春节系列活动;有社区自发组织的社团汇报演出;市、区政府组织的重大节日文艺活动,如迎接建党九十周年群众合唱比赛;社区内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这只是众多社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活动都是与音乐艺术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活动容易吸引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到其中,不管是自娱自乐也好,还是配合各级演出也好,都进行的非常红火。从社区音乐文化生活异常红火的表象下,我们也看到了社区文化生活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巨大的,从儿童、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有各自喜好的音乐种类,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高。群众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目的多是以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培养高雅业余爱好、锻炼身体为主。从对社区音乐活动的调查观摩,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大多数是处于自发的状态,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同一群人,他们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知识较少、音乐技术技巧薄弱、音乐理论水平一般,难以将社区音乐文化生活引领上音乐艺术层面,自娱自乐的成分更大。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人数将大幅度递增,因此群众需要更高质量的、更加专业的社区艺术文化生活。怎么样处理好社区音乐活动开展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关系,是政府、社区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与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契合点分析

乐山市教育资源丰富,有多家大中专院校,省属高校有5家,其中拥有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是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每年为乐山市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培养大量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课程设置上注重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还大力开展学生的艺术实践工作。音乐学院开设了多种艺术实践艺术团,有管弦乐队、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曲艺队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在课堂之外发掘自身潜力,锻炼艺术表现力、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高校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拥有优秀的教育团队,音乐厅、琴房、乐器、舞蹈房等教学设施丰富全面,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方面,高校中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短缺,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文化生活中,没有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指导。如果能将两方面的力量很好的结合,将会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区音乐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相互促进作用。

1.高校的优势与需求首先,在学习设备方面高校优势大。高校在教学设备设施配备上与其他音乐团体相比有绝对的优势,高校音乐院系都建有供教育教学所使用的音乐表演厅、琴房、多媒体教室,各高校还拥有礼堂、大操场、练功房等。各类乐器配备也很全面,西洋管弦乐器、民乐乐器、各类打击乐器等配备充足。在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不管是学习还是训练,都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设备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高校有两个假期,在假期期间社区可以加大对高校教学设备的利用力度,开展各类文艺汇演、大型节日演出等。其次,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校音乐专业中拥有不同音乐专业方向的人才,从音乐理论到声乐、器乐表演人才,不管是音乐院系的教师还是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都可以协助社区进行高水平的音乐教学活动,成为音乐活动的专业指导教师,组织社区居民进行音乐学习与排练。最后,社区能够满足高校教学科研需求。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在课堂中进行,不能仅凭几次演出就完成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锻炼空间,这是高校应该认真思考的。社区可以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实践提供所需环境,社区中学员年龄结构丰富,音乐学习门类多样,学生从教学、排练、赏析、组织大型活动、策划大型活动等多个方面来锻炼能力,为将来从业打下坚实基础。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社区开展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发掘研究工作,乐山地区有众多少数民族,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瑰宝,很多民族由于缺少文字,音乐舞蹈艺术方面大多数是口耳相传,亟待音乐工作者去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通过对少数民族社区音乐的调查了解,有步骤的开展科研工作,完成音乐文化科研项目,对保护中国传统音乐做出贡献。

2.社区的需求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是居民自发的一种行为,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对音乐的喜爱不同于传统学校内的音乐教学,是提高全民音乐素养的良好方式。社区音乐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扶植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社区音乐活动需要具体的实施者,也就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指导者,需要不断提升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促进社区音乐活动广泛健康的成长。社区文化生活中需要欣赏到高雅的艺术,大中院校的专业音乐团体可以将各类音乐会带到社区,满足社区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追求。社区音乐活动需要演出的平台,多年的训练学习,需要展示的机会,在专业的音乐表演厅,可以让社区音乐学员有极大的艺术成就感。

三、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的利用

乐山市的教育资源丰富,乐山师范学院是历史悠久的学府,音乐教育专业实力雄厚,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分析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需求,了解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为我们找到了社区与高校音乐事业共建的契合点。在对高校音乐资源的利用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利用。

1.人力资源的利用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最为稀缺的就是教师资源,以往的社区音乐文化生活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形式,很多社区音乐社团是由于社区居民为音乐爱好者,自发地来进行音乐文化活动。参与的人员也以退休人员和无业人员居多,要想扩大音乐活动的覆盖面,提高中、青年居民的参与比例,音乐活动的门类要更广泛、组织者指导者要更专业。在中国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的扎实而富于成效,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些城市有专门的社区音乐指导员,定期为社区指导各类活动,安排社区音乐指导员在社区教授相关课程,联系专业音乐团体进入社区演出,帮助社区排演节目,完成各类晚会演出编导工作。二级城市社区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来指导社区音乐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城市中找相关的教育资源,最为有利的当属高校音乐教育资源。高校音乐教师可以被聘请为社区音乐课程客座教授,定期的来为社区居民上课,提供音乐学习指导和各类音乐方面的咨询工作。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制定学习音乐知识的方向、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培养社区中的音乐骨干,推动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高校中的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实践的方式,深入社区担任音乐课程的教师,针对社区内已有的社团活动,制定相应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将学校中所学知识实际应用。从授课开始,在逐步进行排练、节目策划编排,最后到组织编导演出。这些实践工作在校内教育体系中是不可能完全实践的,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达到了学习实践双赢。

2.教学资源的利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有优质的音乐厅、琴房、排练厅、多媒体演示厅等,这些设备设施在社区中是不多见的。高校还拥有大量的音响器材、演奏乐器,如能将上述设备设施向社区开放,会对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有极大帮助。高校中音乐专业不定期会有师生汇演,这是师生检验教学成果的一种方式。声乐方面的独唱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器乐方面的交响音乐会、管弦乐音乐会、钢琴独奏会、民乐音乐会等。音乐专业的专业音乐演出可以走出校门,进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演出,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欣赏到高雅音乐,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将人们引入音乐的殿堂,陶冶情操。这些难得的音乐盛会仅仅停留在校园内就太可惜了,走入大众中带来与众不同的反响。高校除了自身的教学资源外,还会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知名音乐家来校进行学术活动,这些工作除了可以满足本校师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外,也可以帮助社区音乐骨干开拓眼界。开展各类高水平的音乐学术活动和音乐欣赏活动,对社区音乐建设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篇8

1.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是国内外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高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符合国际国内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二者结合十分必要。首先,这符合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伴随教育日益国际化,高校教育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中占重要位置。而我国的社区教育与国际相比,尚处在起步阶段,与高校教育的结合,能够为其发展提供重要突破。其次,二者结合符合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普惠范围的扩大,全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建立一个能够为全社会提供教育和学习服务的终身教育系统显得尤为迫切。高校教育通过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将有助于这个系统的早日建成,持续不断地满足居民终身学习的愿望。再次,二者结合符合我国社会转型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过程涉及到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对于存在于转型期社会中的成员,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体系,来武装自身理念,适应转型。这种观念体系的建立,大学精神将发挥重要作用,服务于转型期社会。

2.高校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支持社区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

首先,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优化社区教育质量,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我国的社区配套建设尚不完备,教育设施及资源非常有限。多数社区仅具备少量可用于开展社区教育的场所和设施,高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弥补社区在教育资源上的不足。其次,高校拥有成熟的教学管理经验,能够协助社区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特别是在制定课程制定、教师管理等方面,高校能够为社区教育走上规范有序的道路保驾护航。再次,高校拥有先进的文化优势,能够保障社区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对于社区文化来说,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榜样力量,对塑造和引领社区精神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有助于规范社区行为。

二、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开展居民社区教育的几种形式

1.开放教学硬件设施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中,最普遍的形式是面向社区开放操场、运动馆、教室、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教学硬件设施。有些高校还将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运动设备和学校特色展馆等面向社区开放,充分发挥了硬件上的优势,弥补地方开展社区教育在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上的不足。

2.输送高校人力资源

向社区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也是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这类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志愿者资源两方面。有的高校与社区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面向社区输送教师和相应的培训课程,针对社区需求开展生产技能、思想教育、健康保健和文体活动等多种类型的培训。在校学生一方面利用专业所学,在社区教育课堂上担任讲师,另一方面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或文体活动。

3.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及课程资源

许多高校通过互联网搭建教育学习平台,开设网络媒体课程,弥补了社区教育形式以文娱活动为主的缺陷,扩展了社区教育内容,提升了教育层次。在课程资源方面,一是向社区开放学校教育课程(包括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社区居民可与在校学生同步学习;二是针对社区教育需求,为居民定制各类课程。

三、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开展居民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通过高校社区双方合作开展社区教育服务社会的意识与理念尚未普及,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试点实践

加强高校对参与社区教育的价值的认识,与社区建立相互认同、理解、沟通、支持的互动关系是促进二者合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终身教育理念的要求。目前,双方对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意识仍不够普及。部分高校认为参与社区教育并未对学校发展带来直接收益,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一些社区教育组织者认为,高校教育层次和水平较高,而社区教育的受众层次较低,对高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需求的匹配度持怀疑态度。双方的这种观念,可能从根本上阻碍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高校和社区在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学校制度等方面的理论引导,协助高校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可在部分地区开展高校和社区合作的试点实践,以实际效果推动二者的进一步互认。

2.高校与社区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尚不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可进一步承担起沟通角色

仍有许多高校与社区尚未建立完善的协调沟通机制,制约了二者的长期合作。目前已开展的合作多是依据上级管理部门的阶段性要求,或高校与社区之间依据个别社区的教育需求开展的短期合作。高校与社区分属两个系统,二者各自封闭独立,如何使二者达成合作有一定难度,第三方的提领和协调十分必要。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可进一步发挥行政权利在协调学校系统和政府基层管理系统中的有效力量。作为协调者和中间人,帮助学校和社区打破壁垒。可将高校与社区的合作管理纳入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管理范围,建立明确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3.针对高校教育资源应用于社区教育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备,亟需对经费来源、资源管理与维护、评价机制等具体问题建立明确的规定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篇9

(1)社区民众因其文化程度,社会分工不同而存在兴趣爱好,性格,职业等差异。

(2)社区教育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育的围墙,将区域教育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社区教育努力提升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功能,将教育与民众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折射出现代教育的新型传播模式。

(3)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许多家长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与作用。社区音乐教育既满足了家长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和音乐素质。

(4)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一部分,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关注群体。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的切入帮助中老年人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改善老年人社会生活环境,丰富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普及,加之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等因素,使得社区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社会教育资源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二、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主要表现为:以地方大专院校为主的公办形式社区教育,如惠民工程中艺术课程讲座,以及老年大学等形式。这些公办音乐教育的主要学习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就课程的设置而言,较为简单,内容单一;另外一种是以私人办学为主的艺术培训学校,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的幼儿启蒙式音乐教育。公办社区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资源不够,教学内容粗浅单一,没有固定形式的教材,学习时间不固定,持续时间不长,等等。公办社区教育一般以大专院校为主体。由于课时编排与资金支持等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得到优秀的业务精英或专家学者教授和指导课程较少。而以私人办学为主的音乐培训中心、琴行,艺术学校等问题则较多。首先,办学资质无认可机制。只要在工商部门领取执照就可以开班收徒。音乐教育俨然成了一种商业手段,甚至有的培训中心从校长到教师仅有1~2人。这样的音乐办学水平可想而知。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艺术培训学校为节省开支,公开聘用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一方面,不能保证“学生教师”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流动性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统一和完整。第三,学习风险大。许多学校由于恶性竞争,导致经营不善,随时面临倒闭关门的问题,这样一来致使许多儿童不能继续完成学习,而家长甚至连学费都无处追讨……。以上种种问题都是我国目前社区音乐教育办学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总体来说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由大学主导的社区音乐教育优秀师资资源不够,课程单一,内容不清楚。社区教育部分分工不明确,无相应的毕业凭证,社区音乐教育更像是课外辅导班,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机制。

(2)社区音乐教育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没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也是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不持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区音乐教育课程安排与消息来源渠道单一,民众无法准确了解社会音乐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与通知。消息传播滞后影响民众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进度。

(4)私人开办的社区音乐教育机构艺术培训学校等没有相对严格的办学资质认可,没有一定的评估机构,没有相对稳定的优秀师资力量,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与统一。

(5)社会媒体与舆论对社区音乐教育关注度不高,由于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传播与发展相对滞后。

(6)社区音乐教育涉及到社会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音乐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目前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只局限于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阶段,与其他形式的社区教育相对隔离,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看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完整教育体系。国家对社区教育(音乐教育)相关法规政策较少,关注度不高,没有相对完整的建设性法规措施予以支持。

三、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解决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日益紧张的生存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阂等都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对此仅依赖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国际社会教育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全社会大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综合形式,才能满足和解决广大群众对社会教育的总体需求。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进行尝试。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等都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在美国,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catalog),将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开列于上,如课程内容、学分、编号、授课时间等。学员们可根据自己需要自由地选择课程,了解应付的学费。学员在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之后,可向学院提出申请,如经审核符合毕业标准则颁发结业证书及学历文凭,甚至准学士学位证书。社区学院的教师都由专兼职两支队伍组成,兼职教师一般要占到一半以上。专职教师几乎都是负责基础类的课程,而兼职教师多数要由熟悉行业现状、熟悉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来传授。他们主要承担着专业性较强的,需求数量不多的课程。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借鉴国外已有的教育模式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大专院校应充分发挥公办音乐教育机构的优势,努力获得政府或企业的稳定财政支持,针对报考学校的学习者设立较为丰富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内容,选派相关专家或演奏名家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师资的质量与水准。

(2)社区成人音乐教育机构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学校音乐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准。

(3)对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实行专门的监管,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与资历认证,以确保民办音乐教育的教学资质与教学水准。对民办音乐教育师资设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例如:由国家权威部门发授教师资质认定,凡通过者可聘为音乐教师,持证上岗。对在岗教师每1~2年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心理测试),未通过者则不能聘为音乐教师,取消其执教资格。

(4)对持有资格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定期进行监督审核,对办学条件老化,办学能力不足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予以整合,尽可能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亦可打造品牌音乐教育机制,使民办教育强强联合,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5)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音乐教育机构都应帮助社区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改善社区环境,改善老年人社会生活环境,丰富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社区音乐教育一方面推进普通教育的传播与普及、发展了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功能,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雅艺术,不仅发展了职业教育,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教育则能够满足更多外来人口及子女的基础教育需求。外来人口是社区教育对象中日益增长的社会群体。他们所带来的“城市第二代”在逐渐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更需要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下一代人能够努力地融入大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进而成为城市公民的一员。有鉴于此,社区音乐教育在这一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帮助国家完成这一部分群体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外来人口的整体素质。此外,社区音乐教育对调整退休老年人的心理,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他们与外界联系等方面也可发挥很大的作用。

社区教育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社区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管理实践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成了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社区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帮助。现代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水平普遍提高,到了现在已经具有了全民性、全面性以及全程性的“三全”特点,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当中顺风顺水。但是一些问题仍然突出,像是认识的片面性、形式的单一性以及管理的落后性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及时的解决。接下来文章将围绕“基于社区教育的网络远程教育管理实践”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

一、网络远程教育对社区教育的推动作用

1.网络远程教育使社区教育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在网络远程教育使用的基础之上,通过相关教育平台的搭建能够保证教育的全面性发展,可以在一时一地向全国各地的受众传授教育资源,对于一些地区的社区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人手短缺的现象进行有效的解决,为社会发展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从而促进社区的现代化建设。在这种情况之下网络远程教育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终身学习有着重要帮助。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平台的搭建,社区居民能够足不出户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将网络远程教育与社区教育共同发展。2.网络远程教育为社区教育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一些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的建立,像是电大教育系统等等,不仅摆脱了社区教育的时空限制,还使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教育资源的质量变得更加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这些资源能够满足社区教育的各种学习目标的需求,无论是学位教育、非学位教育,还是说职业教育或者休闲教育应有尽有,社区居民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3.网络远程教育能够降低社区教育的成本消耗。对于传统的社区教育形式而言,网络远程社区教育在降低教育成本方面做得更好。网络远程社区教育不拘泥于固定的学习地点,社区不需要再单独开辟学习场所开展教育,并且远程网络教育也能够带给居民更加低价的教育资源,不需要再花费经费去购买教育资源,无论是在便捷性方面,还是在成本的控制方面较之于传统社区教育都做得更好。

二、网络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实践面对的问题

1.社区居民对于网络远程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意识性问题是指导实践的关键,而通过对资料的了解以及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在很多社区都存在着意识落后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意识性的落后不仅仅表现在社区居民方面,还表现在社区管理人员方面。很多社区居民因年纪过大或是文化水平较低而无法迅速地对网络远程教育进行正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网络远程社会教育的发展。2.部分地区的网络远程社会教育尚未有全面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于实际的远程网络社区教育而言十分重要,虽然在网络技术的使用之下社区教育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但是仍然脱离不了具体的实践管理。而在社区当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很难对教育活动进行管理。而很多地区的社区仍然是选择统一观看、统一学习、统一教导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社区教育虽然融入了远程网络技术,但实际上仍未脱离传统的社区教育形式。

三、基于社区教育的网络远程教育管理实践手段

1.远程网络社区教育需要有全面的服务机制保障。社区教育在当前情况之下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立全面的服务机制对实际的教育情况进行保障非常重要。首先是由政府出面形成专业的领导小组,政府在行政办公方面具有高效性和科学性等特点,由政府成立小组进行社区教育的指导工作能够更好地引领其正面发展;其次是建立合作机制,远程网络社区教育不应该只是单一社区的工作,而应该是整体社会的工作,在这里仍然可以由政府出面,在各个社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在社区与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在社区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等,用这种形式来完成对社区网络远程教育的不断优化;最后就是建立社区内的远程网络教育服务小组,对于在教育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排查以及解决,保证整个社区教育不会受到不安定因素的干扰。2.远程网络社区教育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上文中已经说过,现行的教育系统当中已经有较为全面的教育资源,而接下来文章所说的是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首先就是保证教育系统的开放性,社区居民在进行实际的社区教育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需求随意地进行教育资源的选择;其次就是对教育平台内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比如说是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可以按照教育类型分类、可以按照学习时间分类、也可以按照教育方向分类,用这种形式来保证社区居民在进行教育资源选择的时候更加方便,更能够满足自己的教育需求;最后就是尽可能地对教育资源进行丰富,教育平台内的资源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补充,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资源、思想理念学习资源抑或是休闲娱乐学习资源等各方面都要保证,以此确保社区教育的实际质量。3.远程网络社区教育需要对师资管理进行优化。师资管理同样是远程网络社区教育实践管理当中重要的一环,像是电大教育等早已在数十年的发展当中一步步壮大,不仅在师资队伍上有保障,并且整体师资队伍都有着很高的专业素质。这里要将的就是优化国内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就是通过官方行动来对国内的各大社区教育机构进行一定的整合,保证一些小的教育队伍不会因为教育经验不足,或是因为教育行为不够专业而在社区教育上出现失误;其次就是采用先发展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的形式,一些远程网络社区教育刚起步的地区可以借鉴先进社区的经验,用这种形式来避免自己在发展方面少走弯路;最后就是在保证国内社区教育的资源共享,这里所说的资源不是上文当中的网络教育资源,而是包括教育经验、教育人才以及教育理念等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通过这种形式来保证国内社区的共同进步。

四、结语

本文先行分析了网络远程教育对社区教育的推动作用,接着分析了现阶段网络远程社区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网络远程社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发展性的时间措施。网络远程社区教育的共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文章能够对其实践管理有一些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强薇.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衔接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