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2-01 08:59:31

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纵观体育经济发展的情况,我国的体育经济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较,整体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但是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然超过了世界的平均发展水平。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社会人才需求的增加,一方面使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社会体育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还要兼具相关方面的应用性知识,社会亟需社会体育专业的应用性人才,这也成为了体育经济视角下社会体育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是指高校实现体育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而构建和组织的教学模式。我国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就是从事体育健身指导与健康促进工作、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开发工作、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社会体院专业的人才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对社会体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的掌握,能够综合的进行知识的运用。在进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能力的培养,要突出素质的提升,要以开阔的视野进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正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契合,培养熟悉社会体育领域、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主要就是指在从事的专业岗位工作中,能够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合充分的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就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着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了大众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比较强的,为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了促使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任务是尤为重要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应用性人才需要将自身所掌握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群众体育活动的实践中进行应用。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有着很大的不同,更为突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要能够快速与岗位相适应,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

对体育人才规格提出的新要求社会生产的工业化使得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社会发展给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使得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结构的构成都有了新的要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

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呈现了众多新的特征,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呈现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呢就是追求教育类型的合理化。精英大学依然还是将培养的重点放在知识精英的培养上,但是一般的高校则要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之间,既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此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显著提高,对区域经济资源的合理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之下,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不断的突出,起到的作用也是日益显著。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部分院校适应时展的趋势,将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相应的问题,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有待科学化

现阶段,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还是比较困难的,这与目前市场的一些新兴专业的就业状况是差不多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在专业招生方面缺乏合理性,对所谓的“热门”专业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使得人才的供求结构出现了失衡的状态。想要将这种盲目的扩招情况进行改变,一方面需要进行竞争机制的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层次和类型两个方面进行有效引导,使得各个高校能够结合国家、社会的实际需要进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招收,只有合理的产出才能维持好供求的平衡。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现在的很多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都较为突出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但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主要的体现就是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合理。从相关的调查可以看出,很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是较为重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的课时比重不高,整个教学的思路和课程设置与以往没有太多的差别,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欠缺,实践教学的类型不够丰富。社会体育专业有着独特的自身特点,很多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综合知识的掌握都不是很全面,很多学生将自己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是实践训练中,社会人才需求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还要将课程设置更加的合理化。

(三)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体育科技发展不匹配

社会体育专业的教材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修订,但是从教材本身而言,难以与体育科技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涵盖其中,有着显著的滞后性,因此导致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整体滞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适时接受最先进的理论,对体育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不能及时进行掌握。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新的教学体系、社会需求不同步

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努力,另一方面与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分不开的,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我国普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大多数还属于单一型的教师,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整体的素质与当下的教学需求都难以匹配,不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培养的要求。因此,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需要考虑教师的自我能力提升,只有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升,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具体路径

(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从体育经济的视角出发,社会体育专业的应用性人才培养首要的就是要充分的以市场为导向,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这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合理化的主要出发点,只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其指导下,做好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与此同时,也要注重人才专业知识的深化,构建“T”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高校在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引导,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从广度向深度方向发展。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培养的重要前提。第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强化学生的体育产业管理经营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以此强化自身的技能。学校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进行职业规划的引导,使得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得以突出,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三,鼓励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职业资格认证,从当前的社会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社会企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都是非常认可的,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企业的人才初步筛选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人才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高校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现在的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考察其是否与岗位需求相符合,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需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也是职业道德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这也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二)拓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口径

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要树立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理念,这就不能将人才培养单纯的放在体育方向上了。专业教育口径主要就是指同一个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能够适应社会职业类型的宽度。现如今,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显著,社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人才需求更加倾向于与多种职业相适应的全才,因此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口径的拓宽。高校要结合地区经济实际情况,全面进行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调研,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按照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课程模块的设计,在专项课程的设计上可以突出产业化能力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运动项目,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让学生能够更为广泛地学习。

(三)重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就是将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变,人才培养无论是类型还是知识结构,都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密切相关,这也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不断研究的方面。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多层次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使课程与社会需求接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课程设置的内容也要适当随之改变,这样课程设置就有了比较大的弹性和动态性。课程设置的体系以及内容结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的掌握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每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会突出专业主干课程,这是每个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程将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素养进行了直接的体现,这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设计也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的开设要突出合理性,要提升课程开设的质量水平。现阶段,社会体育领域的工作任务主要就是提供社会体育活动的技术指导、保健康复、活动组织等相关的管理工作,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出发,我国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突出重点,构建合理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对专业课程进行精选、整合与优化,主干课程要突出,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结构的构建要合理,这样才能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知识的广博性和精深性之间的矛盾的有效处理,细致筛选传统课程,不断进行更新与重组,促使其结构更加的合理化。

2.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要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课程模块的设计要突出实践性,增加实践环节并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强化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

借助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等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课程的设置,提升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4.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建立校内学生实习基地。我国的体育场馆数量还是非常庞大的,而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数量在其中也有比较大的占比,很多场地都是开放的,还有一些体育场馆没有被开发,因此高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将体育场馆尤其是校内的体育场馆充分利用起来,发挥自资源优势,将体育场馆打造成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建立健身房、体育公园等,采用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这些场馆的运营,为学生提供校内充足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2)强化学校与社区的联合,创建社区体育俱乐部。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都没有比较固定的实习场所,即使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很多也是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学生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锻炼与提升、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实习条件不充足,既没有成形的实习基地,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实习内容较为随意,难以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可以与社区紧密结合,建立社区体育俱乐部,学生以此作为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由学校统一负责,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担任教练的职务,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负责经营管理。社区的居民生活得到丰富,体育健身活动有了科学的指导,学生有了知识运用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5.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4年以来,现代学徒制得到了全面的推进,学校与企业通力配合,逐渐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对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现代学徒制可以尝试“五岗贯通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也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认岗、试岗、轮岗、顶岗和从岗五个环节进行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要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合二为一,有效融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了解岗位的能力需求,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快速进行角色的转变。(1)“五岗贯通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进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学校要与当地的相关企业联姻,搭建协同育人的平台,根据全新的育人模式,将真实与模拟的岗位环境相结合,五岗轮换作为主要的实施路径,校企协作,协同育人,打造教学、培训、服务与研发于一体的现代教育实训基地。(2)开发“课岗证”融通的教学内容。社会体育专业的现代学徒制的落实,需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全新设置,明确课程目标,按照行业岗位要求进行设置,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衔接。上岗的前提是获得职业资格岗位证书,课岗融合的基础就是要先实现课证融合,课岗合一、课证合一,促进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实现融通,同时专业教学内容也实现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最终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结语社会体育专业成立的时间不是很长,是社会的新兴专业,而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究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为指导,结合现阶段高等体育教育模式和成熟的学科体系建设,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人才培养口径,强化专业优势,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完善与创新,从而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志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实习的反思——以相思湖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6(04):0-2.

[2]赵倩倩.应用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研究——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J].拳击与格斗,0(05):126.

[3]刘锟.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创新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0(0):-.

作者: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