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研究

时间:2022-02-18 03:14:13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研究

摘要:青年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存在不少误区,如完全依赖课件而不认真备课,用课件取代学生操作和交流,使用课件过程中忽视学情等。如何走出种种误区,本文分析了青年教师产生误区的原因,并探求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解决策略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它是开发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多媒体课件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模拟、再现,视听丰富;多媒体课件有着极大的共享性,以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近年来,各版本教材都开发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也使其在一线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更是深受青年教师的喜爱。近日,笔者参加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观摩学习活动,发现所有教师无一不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参赛的38名教师中,有32名使用了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种种使用上的误区,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使之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好帮手?下面笔者试着以活动中的参赛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以求与读者共同商榷。

一、按“需”使用,让课件发挥其应有价值

备课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包括了解学生的心智水平、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学活动的开展、学习方式的选择、教具的使用策略等。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得少,对教材不熟悉,对学情不了解,在读教材、阅教参之余,很自然就把配套多媒体课件作为备课和上课的支撑。例如,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24时计时法》一课,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能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间,并进行计时法之间的互换。难点是如何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换,也就是把两种计时法的时刻能够一一对应转换。为了突破难点,课件把从0时到24时的产生过程,运用动画的形式完整地展示出来(如图1)。在钟表指针不断运转的同时,再把弯曲的2圈钟表刻度逐渐“拉直”为1把“24时尺子”,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24时计时法的产生。在这把尺子上,两种计时法的时刻就能清晰地一一对应起来,数形结合,直观明了。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就按课件的编排,把教学活动一一演示了一遍,感觉任务完成了,教学目标就基本达成了。这样的教学活动,看似面面俱到,但实质上只是“走过场”。上述课例中,教师只借“24时尺”找了找“15:00是下午3时”,就弃之不用。其实两种计时法的转换看似简单,但转换的思维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例如,15:00是几时,要思考这个时刻过12时了没有,如果过了,过了几个小时,用下午还是晚上来描述等。而“24时尺”就提供了这样一把转换的尺子,非常直观。对这样一把尺子,它的产生其实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随着钟表指针的转动,把它画下来,这样就比课件演示体验深刻得多。再借助这把尺子,不断进行计时法的转换,学生可以同桌互问互答,也可以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逐渐形成表象,抽象出计时法转换的方法。相比而言,这位青年教师把这个活动的课件照本宣科地演示了一遍,就一掠而过,真是浪费了这么优秀的教学资源。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认真备课,教学目标不清晰,重难点不了解,过分依赖课件,而又不理解课件的设计意图,才导致了课堂上的“走过场”。这样长此以往地使用课件,非但不能助力其成长,反而会成为教学上的羁绊。那么如何“备”课件,让其真正发挥辅助作用呢?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首先应自主独立地备课。在教参的辅助下,读懂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其次再来“备”课件。通过观摩课件,进一步明晰自己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否正确,思考课件中的教学重难点通过怎样的教学活动来突破,再与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比一比,这样就能体会课件的设计意图,进而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等教学经验再丰富一些,还可以在对比中来思考哪种教学活动更符合自己的教情和学情,进而还可以修改、调整课件。这样,就把课件作为备课的帮手,而不仅仅是抓手,真正成为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二、用而有度,让动手操作与课件运用完美结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不会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其实可以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例如,进一步增加对角大小的理解,即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长度无关;增加对量角意义的理解,即要用小角来量大角,角的大小就是包含几个同样大小角的数量;积累量角的经验,即点重合、边重合等。而这些经验,学生只能在操作中积累,在思考和交流中提升,如果仅靠看与听,是积累不起来的。那么,既然演示取代不了操作活动,课件中为什么又要这样设计呢?其作用又是什么呢?它可以让青年教师知晓这里要开展这样的活动,活动是怎样具体开展的。至于课堂上用不用在学生操作之后再演示一遍,取决于学情的需要了。如果学生的操作可以非常清晰、到位地展示出来,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再“锦上添花”地播放一遍课件;如果学生操作中出现了困难,或者展示操作不好,这时可以用课件的演示回放来引导交流、总结提升。当然,还有一些演示是必须而必要的,那就是课堂上不能操作的活动。

三、灵活处理,让生成资源凸显重要作用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多媒体课件也是对教学的预设。一套优秀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者,多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相对来说他们比较了解学情,因此在课件中,学生有价值的想法,可能的想法,往往都会列举出来[1]。那么青年教师如何处理学情与课件的关系呢?教师要先“备”课件,看看课件中预设了哪些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就弥补了不了解学情的短板,做到了精心预设,这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关键所在。当然,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难免会发生意外。有时课件中没有预设的情况,在学生中可能出现了。例如,在一次课例中,学生出现了“先合整捆、再合单根”的做法,如果用竖式记录下来,就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这不正是体验加法为什么“从个位算起”的精彩资源吗?比起教师再人为创设情境来体验,学生要感兴趣很多,因为这是学生生成的问题。有时课件中出现的做法,学生没有全部想出来,这时是否展示就取决于这种做法要起到的作用了。

综上所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对青年教师来说,确实存在不少误区。无论是哪种误区,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分依赖,或者对误区视而不见。走出误区的关键在于“备”课件,只有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甘甜,孙俊永.关于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12,39(02):231-232.

作者:王晓萍 单位:山东省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黄家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