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途径探究

时间:2022-03-26 03:20:46

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途径探究

摘要:自古以来,美育与劳动教育就是共融共生的,二者融合也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该文作者以綦江农民版画为载体,探究美术课堂中二育融合的实践途径,发现学生可通过赏农民版画作品以识劳动、制农民版画作品以悟劳动、展农民版画作品以爱劳动,这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强化其生产劳动技能,从而实现在美术教学中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美育;劳动教育;綦江农民版画;融合途径

劳动素养是人们安身立命、追求幸福的重要条件,审美素养则是人们幸福指数的加持因素。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部分青少年的劳动素质不高、审美水平有限。因此,自2015年起,如何实施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界和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学科理应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而美术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要素。以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视角,以綦江农民版画为载体,探讨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挖掘劳动教育要素,分析实现二育并举的实践途径,有助于美术教育的长足进步。

一、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美育与劳动教育都是我国提倡的“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功能及教学实践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为二育融合提供了可能性。1.教育目标上的共同性。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在学科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制定的劳动教育目标与美术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共性,这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可以窥见。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内隐的劳动意识和外显的劳动技能,而这一目标若与审美素养相融合,就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外显的劳动技能进行创造美的劳动,形成内隐的劳动意识。美术教育活动要让学生通过美术创作提高审美水平,让学生以劳动对象为载体进行美术创作,增强程序性突出、体现劳动思维的劳动技能。由此可见,二者在教育目标上的共同性是显而易见的。将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可以实现两者的教育目标,同时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形成,并使两种素养相得益彰。2.教育功能上的一致性。美育与劳动教育都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育人活动。关于美育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这种美。”[1]他指出美育的教育功能是让儿童通过感受世界的美和人际关系的美促进自身良好品质的形成。人类劳动的目的也是追求美好的生活。“劳动教育是一种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植劳动情感、增强劳动意志、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创造美好生活的育人活动。”[2]劳动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由此可知,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教育功能具有突出的一致性,以美化人和以劳育人可融于美术教学实践中,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教学实践上的相似性。劳动教育与美育在课程类型上都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美术课是技术实践课,也是文化审美课;劳动课是技能训练课,也是思想品德课,蕴含劳动审美情操培养的因素。因此,二者在教学实践上不仅都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且应在各自的专业技能训练中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寓情于技、化技为美。郭长义强调:“将劳育融入美育以劳动实践揭示美的本质规律。同时,在美育实践中彰显劳动内蕴的和谐与自由之美。美育实践要借助美育载体,可以是艺术、文学、音乐、自然,而劳动本身创造美,亦是美育的重要载体。”[3]诚然,在美术创造过程中,美术创作劳动是美育实践的载体,人们在美术实践中不仅能增强审美能力,而且能提高劳动技能。因此,“劳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审美活动,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实践场域;劳动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实现了对劳动对象美的塑造,也塑造了美的人”[4]。可见,美育与劳动教育在实践上是二位一体的,二者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不同方面。美术教学活动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美育与劳动教育是水乳交融的孪生体,二者在教育目标、教学实践、教育功能等方面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以二者的融合教学为视角,在美术课堂中挖掘綦江农民版画中审美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强化学生版画创作的劳动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綦江农民版画的美育与劳动教育价值

綦江农民版画起源于明清年间的木版年画,随后继续发展,产生了粉印农民版画和水印农民版画。因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綦江农民版画于2011年被列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綦江农民版画拥有浓郁的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是巴渝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其表现手法大胆粗犷,色彩厚重丰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作品大多取材于綦江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而这些实践活动又离不开綦江人在劳动创造过程中对美的认知。綦江人正是在生活美、艺术美的精神引领下进行劳动创造,同时,又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着艺术,这种美术劳动顺其自然造就了著名的綦江农民版画。綦江农民版画不仅是美术作品,而且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劳动产品,教育价值颇高。其一是美育价值非常典型。綦江农民版画的构图完整饱满、造型夸张变形、色彩艳丽厚重,洋溢着浪漫的民间情调,艺术化的视觉感受和强烈的乡土气息赋予其极高的美育价值。其二是劳动价值十分突出。綦江农民版画是本地劳动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出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产品,表现了当地人独特的劳动思维、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创造能力。可见,綦江农民版画具有淳朴的艺术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在美术课堂中以其为载体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开阔美术视野、加强美术认知,又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使之获得劳动技能,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乡土情怀,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以綦江农民版画为载体的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途径

綦江农民版画表达了版画家以劳动技能为支撑进行创作时的劳动思维和劳动情感,他们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作品兼具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综合价值。经探究可知,以綦江农民版画为内容的美术教学活动可从以下三个途径实现二育融合。1.赏农民版画作品以识劳动。綦江农民版画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依托自身的制作技艺表达审美思想和情感。学生赏析这些作品,可以从技法中体验“劳动创造美”的真谛。如东溪古镇白云村帅丽群的版画《田间》,画面中间是一个大土陶茶壶,茶壶右下方是两个蓝花白瓷碗。此画并非直接描绘农民在田间的劳动场景,而是以田间摆放的农民喝水的大土陶茶壶表达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欢快。可见,版画家在开展创作时需要深刻理解田间的农业劳动,抓住传递劳动情怀的关键物,用简单的物品茶壶表达人们丰收的喜悦。欧仲常的《编》亦是如此,作品画面的中心直接展现劳动者制作圆形编制物的劳动状态,其余编制的细节过程则围绕此展开,构图形式准确地呈现出綦江人辛勤劳动的过程。作品的审美特色和传情达意得益于版画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充分体现了其对劳动美的精准表达。这也正是版画家审美认知和劳动思维的综合体现。另外,綦江农民版画也充分证实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种创新能力既体现在作品的视觉形象中,又显现于创作者的构思、创作、制作等全过程。社会学家艾君就指出:“简单说,创新劳动就是创造性地劳动。即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萌发出技术、知识、思维的革新,从而高效提升劳动效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的劳动。创新劳动具有阶段性发展,对于同质劳动的超越等特点。”[5]綦江农民版画就是一种创新劳动,版画家勇于突破以往的旧程式,选取新颖的劳动题材,不断对画面构图、形式、色彩等方面加以创新。这也是綦江农民版画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原因。2.制农民版画作品以悟劳动。动手制作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展现劳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感知綦江农民版画中的劳动技能,感悟其中蕴含的劳动情怀。綦江版画家在劳动过程中搜集、处理劳动材料的技术尤为精湛,尤其体现在对劳动工具的发明、改造和使用以及对劳动方法的优化等方面。学生学习制作綦江版画,可体悟其题材和表现技法的特殊美感,感受綦江人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劳动智慧。因此,教师以綦江农民版画为载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劳动技能、感悟劳动的伟大、体验劳动的愉悦,可在綦江农民版画教学中促成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3.展农民版画作品以爱劳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也是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方面,其关乎劳动教育的效果,是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关键。学生在美术创作中饱含深情,以一定的劳动意志力克服创作困难,借此获得创作的成就感,可以带来愉快的体验。学生举行的綦江农民版画展不仅能给他人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而且能表达出民间美术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怀,从而使学生的爱劳动之情油然而生。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孪生子,相融共生。教师以綦江农民版画为载体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可使学生赏綦江农民版画作品以识劳动,制綦江农民版画作品以品劳动,展綦江农民版画作品以爱劳动,从而达到美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目标,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是二者发展的根本要求,可以体现出学科交叉的教育趋势。在实际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突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思维,秉持“以美化劳,以劳促美”的思想,提升美术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1.

[2]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3.

[3]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7(4):167.

[4]杨晓慧,黄君录.高职院校劳动美育体系构建:目标、重点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72.

[5]艾君.时代需要创新劳动[J].工会博览,2011(5):1.

作者:邹涛 徐红梅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