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德育和美育融合探究

时间:2022-12-22 03:20:57

中职语文课堂德育和美育融合探究

摘要: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融知识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是智育、德育、美育并重的课堂。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对部分经典作品的讲解,往往难以兼顾,忽略了三者之间的充分融合,因而难以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朱自清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为例,深入讨论语文教学中德育和美育并举的重要意义,以及《荷塘月色》中德育和美育融合教学的方法,以期全方位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荷塘月色》;美育;德育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课程,语文课无疑是智育、德育、美育并重的课堂,既要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和水平,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培养。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德育和美育分别作为了思政课和音乐、美术等课程固有的教学任务,忽视了语文课在德育和美育培养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部分语文教师即使意识到了德育和美育的必要性,也往往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兼顾,甚至完全忽视了二者,仅侧重于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如对《荷塘月色》等经典散文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词句、意韵方面的分析,而在德育方面,往往仅限于创作背景介绍或略有提及。长此以往,语文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不够完整,形成思维定式,更会导致语文课堂中德育和美育的缺失。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语文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深入发掘语文教学中德育和美育教育的方法和特点,全面开展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融合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审美、品德和心性。

一.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和美育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知识、素质和涵养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获取其他知识的必备技能和基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心灵和精神的成长中扮演着母亲和导师的角色,其中,德育和美育无疑是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德育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和美育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在现阶段的课程体系下,语文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阶段的主干课程,学生接触时间早,学习时间长,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必然对学生的培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语文课的内涵包罗万象,它里面盛放的,是人的故事,是自然与伦理,是情感美学和理想人格。语文是天下最大的课堂。[1]只有把德育和美育充分融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是完整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再次,德育、美育及知识的讲解三者可以相互促进,不仅可以避免单调的语文知识讲解中的枯燥,也可以避免纯粹的德育或美育教育过程中空洞的说教。三者结合起来,不仅能以此丰富语文课堂,也使德育和美育教育更有成效。最后,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入选教材的作品都是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作品,对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培养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同时,不论在写作手法还是语言的表达与应用方面,都具有典范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德育和美育的融合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二.《荷塘月色》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分析

《荷塘月色》毫无疑问是“美”的,孙德喜在《不该如此“求疵”———简评余光中<论朱自清散文>》一文中说:“《荷塘月色》的女性形象具有优美的姿态,诱人的娇容,给人以可观而不可亵之感,让人体会到纯美的人格。”[2]郁达夫也曾赞赏到:“贮满着那一种诗意”。而这些阅读感受,都源自于文中呈现出的“修辞美”、“绘画美”和“意境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入手,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美育教育。文章的“修辞美”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文章中大量使用的叠词,“曲曲折折”、“田田”、“蓊蓊郁郁”等,多达25处。大量叠词的使用,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并使文章体现出独特的“音韵美”。与此同时,多种修辞格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无比生动,意韵盎然,如“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羞涩地打着朵儿”、“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等语句,分别通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格,以及细腻准确又清新自然的笔法将“荷”与“月”两个典型意象交织起来,把清雅氤氲中的荷叶、流水,杨柳和树影等意象群巧妙组合,使得画面更加宁静而幽美。值得注意的是,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姿态步入文坛的,成熟的诗歌创作,以及江南家乡的旖旎风光和崇尚文化风气的熏陶,对他后来的抒情散文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散文自然不失诗人本色。[3]因而,《荷塘月色》中处处体现着朱自清笔尖的诗意,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中的修辞运用和画面描绘都是恰到好处,使得文章始终饱含着浓郁的诗情,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淡雅的意境。再加上画面中轻纱似的,缥缈的月光,因而在清雅,静谧的氛围里,又多了一层朦胧之美。通过以上学习,教师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平时阅读经典作品时要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在写作中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要善于关注点滴小事,发现身边的美,做生活的有心人,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中的智育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并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三.《荷塘月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分析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中仅仅讲透《荷塘月色》之“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注意到文中所蕴含的“德”,即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他们形成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爱国情怀。如通过“荷”这一意象,会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塘月色》中的“荷”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淤泥所污染,依然能够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由此,教师可以教导学生: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外因只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次要条件,内在的素质和修养才是塑造人格和成就人生的关键。教师也可从作者的轶事着手,分析并突显朱自清的人格魅力。上世纪二十年代,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作者一度陷入迷惘和苦闷之中,找不到出路,但不变的是作者那颗爱国的初心。抗战结束后,在中国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朱自清誓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4]此后两个月便不幸逝世,他是用生命在为我们诠释着中国人的尊严。除此之外,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著名的人生三重境界,亦适合引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荷塘月色》一文其实也向读者展示了三重境界,第一层即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个“颇不宁静”的黑暗的现实世界,第二层即月色下的“荷塘”———一个清净,自由的自我世界,第三层即“江南”———一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要给自己设定这样一个人生的三重境界:无论是喧嚣,抑或孤寂,无论是幸福,抑或困苦的现实世界中,我们都要学习作者,永葆生命之朝气,始终保持内心之宁静,胸怀高远之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努力奋斗。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气质和修养,从而丰富学生精神内涵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美育和德育融合教学的方式,既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的培养;不仅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单调和枯燥,也避免了空洞的道德说教,这在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基础上,也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因而必将极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开岭.语文的使命[J].人民教育,2014(22).

[2]孙德喜.不该如此“求疵”———简评余光中《论朱自清散文》[J].名作欣赏,1993(1).

[3]王雁群.从《荷塘月色》探析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诗画特色[J].文教资料,2015(12).

[4]朱自清.朱自清日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9.

作者:张馨月 粟凤华 单位: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