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发展型学生资助的迁移与融入

时间:2022-10-12 03:39:59

美育在发展型学生资助的迁移与融入

[摘要]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增大,我国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逐步确立。在保障贫困学生受到经济资助的同时,应逐步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了促进受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将美育教育融入发展型资助工作很有必要。从了解贫困学生的内在需求、丰富美育教育形式和开展涵盖美育课程的综合素质培训等方式,探寻通过美育教育在提升贫困学生的文化资本、消解贫困文化的不良影响和提升受助学生视野的有效路径。本文从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内在要求和美育教育的内涵出发,探寻美育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融合之路。

[关键词]学生资助;美育;文化资本;贫困文化

近年来我国学生资助体系与制度不断完善与健全,从制度上基本实现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基础保障。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指出“各地各高校在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2019年3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中指出“健全不断完善面向人人的高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由此可见,美育应是学校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的涵盖内容,成为起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将结合高校工作实际,从美育视域出发,探索美育和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融合的有效方式和路径。

一、美育在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的内在要求。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的内涵是指在指保障贫困学生接受物质资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内在实际需求,通过精神帮扶和素质发展等形式,促进受助学生在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文素养和视野开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的资助体系。与保障型学生资助体系不同的是,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注重引导受助学生从单纯的经济资助受益者升级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尊重并探索每名受助学生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使“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美育教育是一种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在立足培养个体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格和智力结构的建构起到定向、调节和整合作用,引导个体在享受愉悦自由的精神状态,体验美感生活,提升人生品味。美育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通过感受美、体验美等方式完善自身的人格、改变思维方式、提高道德品质,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对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将美育与学生资助工作融合,是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要求,也是美育工作要坚持面向全体的基本原则,因此二者的有机融合是促进高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使命必然。(二)美育是消解贫困文化的有效方式。在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实际工作开展中,不仅要确保精准识别贫困学生和资助资金及时发放,更要注重受助学生心理感知和思想价值引领。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确实存在只注重资助资金发放而忽视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存在学生积极申请资助资金,志愿贫穷、无法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等现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要意识到贫困文化对贫困学生群体的影响,在关注受助学生物质贫困的同时,更应关注精神贫困。贫困文化是一种拥有相对独立结构与理性的社会亚文化,贫困文化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的贫困研究,是贫困人口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OscarLewis)最早将贫困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研究,他在1959年《贫困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实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认为贫困文化在个体中的体现是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目光短浅、视野狭窄。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它对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在贫困文化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安于现状、视野受限、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文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美育通过对贫困学生艺术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培育,去唤醒贫困学生内心被压抑的梦想,完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扩展其思想宽度,塑造健康人格。通过美育教育与学生资助工作的融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去消解贫困文化带给学生的负面作用,逐渐打开相对封闭的内心,不断滋养精神,完善人格。(三)美育是贫困学生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途径。布迪厄(PierreBourdieu)把个体实际可以使用的资源和权力分为四种: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e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和符号资本(symboliccapital),这四种资本之间存在转化关系。文化资本主要包括个体的学识、文化习性、品味和审美等,对于贫困学生而言,贫困不仅是家庭经济资本不足,而且家庭的文化和社会资本也往往处于劣势,贫困学生给人的惯常印象也往往是“品味”不佳。文化资本的薄弱,也意味着个体本身才艺、视野受到相应限制,在自觉或不自觉与他人比较中,可能会产生低自尊、自卑、回避等负性心理问题。为促进受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做到“扶贫”与“扶智”的结合是当前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的内在要求。面向受助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是在保障其学习和生活之外,开阔其视野,培育精神品格,为其以后人生的整个生活做长久准备。美育在促进贫困学生文化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仅是使其拥有更多的如书籍、特长之类的客体形式的文化产品,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累积身体和精神上的具体形态文化资本。蔡元培认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感情,而美育可以丰富和激励人的感情,美育的有无将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有美育则人生有生趣,无美育则人生无生趣。对于贫困学生个体来说,将美育融入学生资助工作中,帮助学生用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生活与世界,帮助他们低头赶路生活的同时也有机会仰望蓝天享受生活的美好。

二、美育融入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的途径

(一)正视美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美育(AestheticEducation)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采取生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来激发人的情感,达到陶冶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的一种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有向个性化、感性化和低俗化偏离的趋势,美育教育具有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双重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属于人文教育的范围,它对个体的发展与功用不是外显的,也往往是远期的,是短时间内似乎看不到成效的,因此在贫困学生和家长的概念中,这些都是些“无用知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贫困学生在经济上处于弱势,经济的限制同时也导致人生选择的受限与被动,这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或是技能时,注重经济和实际物质利益回报,存在求经济回报高的朴素倾向。这就可能会造成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之间的文化或趣味区隔,加剧了他们之间的发展差异。将美育融入发展型资助工作中,首先是要让教育者和贫困学生,即学生资助工作的资助方和接受方都意识到并了解美育的功能和作用。艺术作为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表现形式,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优秀的作品不仅能带给观者感官的享受,也能净化心灵,发挥教育的作用。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是在做好贫困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保障他们求学和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同时注重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成才。在学生资助工作中,首先要摒弃经济资助等同于学生资助的看法和做法,认为资助资金的发放即意味着资助工作的结束,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要资助更要育人。育人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本质和内在要求,美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感性和认知领域,促进接受主体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而生动,对自身成长的感悟才能更加丰盈而深刻,对自身的视野更加宽阔而高远。(二)开展涵盖美育教育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学生资助工作与其他社会救助和扶贫工作的区别在于它兼具民生和教育功能。不仅解决贫困学生面临的物质匮乏和经济困难,应更应注重受助学生的精神需求、身心发展和能力提升等问题。从助困到育人,是在教育学视角下学生资助工作的应有之义,近些年高校陆续推出涵盖美育教育的“筑梦计划”“助航工程”等专项素质提升培训计划,即面向贫困学生提供涵盖体育、艺术、音乐、心理等形式的优质资源课程,如免费为贫困学生开设游泳课、艺术鉴赏、乐器培训、博物馆参观甚至名校游学等课程内容。这些课程深受贫困学生喜爱,正是这类涵盖美育课程的综合素质提升专项培训,为许多贫困学生提供了人生第一次走进博物馆、第一次欣赏一场话剧演出、第一次聆听一场音乐会的机会。发展型学生资助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将美育融入这种教育资源中,可以更好促进受助学生的精神审美价值和理想升华。面向贫困学生定向开展素质提升、视野开阔的专项活动不是孤立或凸显这个群体,而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教育。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当个体的物质保障需求尚不充分时,个体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会一味地延迟满足,或是由于生活经验的习惯和经济能力受限,贫困学生较少的去主动选择美育课程。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的意义在于直接为贫困学生提供美育教育内容,为他们打开看待生活和自身的一扇视角,这为他们的性格塑造、积极心态和生活品味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面向贫困学生开展的专项通识教育或专项美育教育,因为资金和学校类别等各方面的限制,受益人数相对较少,无法做到对贫困学生的全面覆盖。(三)探寻符合学生需求的美育教育形式。美育在大多数个体的观念中是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之物,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物质满足之后的精神追求,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将美育教育迁移到学生资助工作中时,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美育与学生资助工作的融入途径,丰富美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是为了开展而开展,要有其“形”更要有其“魂”。根据相关研究,在目前美育教学中存在美育方向不明确、教育形式化、课程单一化等问题,美育不仅需要理论基础,更要结合学生的实践体验。学生资助工作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在成长经历中审美体验较少,想当然地认为美育教育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总是希望得到更具有实用价值的帮助。在发展型资助模式中既要增加美育教育理论的内容,也要增加美育教育的实践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接触、了解美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开展实践项目教学,如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科技馆和企业游学等形式,把美育变成可观、可摸和可用的体验教育。通过开展美育理论读书会、茶艺、手工艺术制作等参与式实践教育,也可以结合学校驻地的文化特色开展红色教育、民俗展览和文化传承等特色教育,为贫困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在欣赏身边景色时,不是只能感叹好美,也能脱口而出“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这样的诗句。

当然,将美育和学生资助工作的结合,需要学校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培育,不能等同于类似“一日游”的感官体验。要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意识到美育的育人作用,充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认识到美育教育本就是贫困学生发展中相对缺失的一部分内容,将文学、诗歌、艺术、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引入到资助工作中,正是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以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剑富,韩岳平.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历史回顾、演讲及未来逻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79-84.

[2]鲁敏,雷玉兰.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探析[J].山西青年,2019(20):273.

[3]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50-63.

[4]吴理财.论贫困文化(上)[J].社会,2001(8):17-20.

[5]陈二祥.蔡元培德育思想现代性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3.

[6]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87.

[7]蔡连玉.贫困本科生的自我结构与符号自我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3):64-69.

[8]蔡连玉.贫困本科生的文化资本积累与脱贫流动[J].高教探索,2019(2):103-109.

[9]赵惠霞.美育与健全人格培养[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78-83.

[10]赵聪.大学生美育的现实困境、原因及其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作者:张婕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