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进行美育探究

时间:2022-04-29 10:29:54

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进行美育探究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体验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从汉字的美入手,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教材中美的元素等多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美育。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美育;探究

美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于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的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还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在中职教育中,针对学生当前的综合素质现状,对学生进行美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些自然元素对学生进行美育,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对学生进行美育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培养。

一、认识汉字,了解中国文字的美

鲁迅先生曾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在每一届新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都会问学生这样两个问题,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学生中有一大半都回答不全。于是我会在黑板的中间书写“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然后给学生解释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文字是书面语的载体,文字的产生,使人的语言得以流传,各类典籍和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文字的组合而成的。中华民族使用的文字就是汉字,汉字从甲骨文开始,经历历史的变迁,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一)各种字体的形式美汉字的发展经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魏碑、唐楷、草书、行书等的过程,各种字体有各自的特点,如:在甲骨金文小篆阶段,基本以长方为主;在隶书阶段,基本以扁方为主;在楷书阶段,基本以正方为主,楷书是应用最广的基本字体,因此汉字也称为“方块字”。各种字体又可以同时并存,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展示不同形式的美。(二)汉字的结构美汉字的结构“平正安稳”(东晋•王羲之《书论》)、“四满方正”(唐•欧阳询《三十六法》)。启功先生研究发现,汉字的结构美的关键在于每个汉字的形体都具有一个重心,各种笔画及其构成部件的分布符合美学的“黄金分割律”。因此,在学习和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就要了解汉字的结构,找准汉字的重心,书写出来的的汉字才有美感。(3)汉字书法的美。汉字书法包括软笔和硬笔,硬笔属于现代社会的产物,特别是在科技时代,电脑办公代替许多的人工书写,现在要求的无纸化办公,更是让书法淡出了人们平常的生活。现在国家重视传承传统文化,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软笔书法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留下了许多旷世的书法作品,他们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如:柳公权的“柳体”字的“劲拔”;赵孟頫的“赵体”字的“秀媚”;王羲之的行书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代表作《兰亭序》中体现出“不激不厉”的风格等,我们了解汉字书法的美,才能去欣赏汉字书法的美,才能去发现和创造汉字书法的美。

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文化美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指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1]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托对经典文本的朗读和记忆,理解文本蕴含的美育思想,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文化之美。如《蒹葭》被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整首诗笔调含蓄委婉,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道,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要对学生说:“慢慢品,领悟啊。”

三、教师行为美的熏陶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还要教学生生活。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即是生活”:任何事物,凡使人感觉应当如此生活,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揭示出生活或使人联想起生活的,就是美的。因此,教师在学校美的行为对学生也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教师言行美的熏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语言准确生动、诙谐幽默、优美动听、富有情感,教师的行为举止大方、仪态端庄、精神饱满,学生在无形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二)教师气质美的感染教师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师具备美的气质很重要,教师具备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等美的气质,在教学中学生上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的思想情绪就会教师气质的美感染。

四、利用教材中美的元素对学生进行美育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欣赏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2]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审美的眼睛,因为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在中职语文教材中,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剧本)四种文学体裁都有相应涉及,同时还有古文和应用文,由于应用文格式较为固定,缺乏文学性,进行美育的元素少一些外,教材中的其他章节都可以选取适当的元素对学生进行美育。(一)在诗歌的教学中感悟诗中蕴含的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有诗歌的伴随,从古诗到全盛时期的唐诗到近现代诗,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作品,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选取的文本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美的教育。1.人物美。人物包括作品塑造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人物美的存在形式呈多样性,有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如:《陌上桑》中描述了女子秦罗敷外在形象美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心灵的美,这就是阴柔之美;屈原的《国殇》中表现了将士们英勇献身的悲壮之美,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这就是一种阳刚之美。2.意境美。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至高境界,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如临其境,愉悦身心,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通过一轮明月从初升到落下,诗人描绘出了多个如梦如幻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思绪万千,人与景融为了一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诗人通过一个个美的意象,把我们带到康河边,与诗人一同看雨后的夕阳,回味过去的梦,读者走进了诗歌中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3.绘画美。诗人在作品中描绘的场景画面感强,让人若置身于画中,领略绘画之美。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描绘了多幅农村田园生活的场景;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绘了《秋山图》《月泉图》《山居图》等多个画面。4.音乐美。音乐美是指诗歌的句式长短不齐、语调高低起伏具有节奏感,符合音乐的旋律美。另外,诗歌中对音乐拟声的描摹以及通过侧面描写的烘托突出音乐的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全诗句式长短不齐,富于变化,语调随着诗人的情感起伏而变化,全诗在节奏上体现出一种音乐的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拟声的描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表达了琵琶女弹奏琵琶声的清脆悦耳,令人心旷神怡;“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表达了琵琶女弹奏琵琶声悲凉苍劲,使人惊魂动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人们听得入迷,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的侧面描写,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体现了音乐的美。(二)在散文的教学在感悟“神韵”之美。散文即“美文”,特点是“形散神聚”,这已经是人们的一种共识。在散文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中表现的情趣韵味,选取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点,带领学生领略散文中“神韵”之美。1.人性之美。对人性美的讴歌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讴歌人性美也是时代的主旋律,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性美的教育。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中,表现了一种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中,通过描写动物藏羚羊伟大的母爱这个凄美的故事,表达了老猎人敬畏生命,最后重新选择生活方式这一重大抉择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美。2.自然之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山川、河流、海洋等具有审美的属性,能够引发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提供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如:梁衡的《壶口瀑布》中,表现了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的自然之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表现了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的朦胧之美。(三)在小说的教学在感悟主题设计之美。小说是围绕一个主题,运用人物、情节、环境、结构等构成一段生活场景,反映一个时期或历史阶段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在小说的教学中可以按照文本的主题揭示的社会生活,感悟作者主题设计的美。如:鲁迅的《药》中,作者巧妙地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表现了人们的愚昧、麻木、无知,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唤醒人们才是“药”这一主题;莫泊桑的《项链》中,作者通过借→丢→还项链这样一个故事,在故事中多处巧妙设计项链是假的这样一个伏笔,使得小说的结尾出入意料,而又如人意中。故事情节设计十分精妙,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中的一种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社会风气对人们的影响这样一个时代主题。(四)在戏剧的教学中感悟矛盾冲突的美。戏剧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高度集中的一种艺术。通过矛盾冲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冲突高度集中就是戏剧的一种美。中职语文教材中选取了曹禺的《雷雨》的片段作为文本,在这一片段中集中了主与仆、父与子、夫与妻、兄与弟、兄与妹等矛盾的冲突,通过这些矛盾冲突,揭示了像周家这样的封建资本家庭必然灭亡的社会本质,这就恰当地反映了矛盾冲突的美。(五)在古文的教学中感悟文言文之美。文言文是我国古代语言文明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词语、句式、翻译的教学,更要注重对文字、背景、人物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文言文中蕴涵的文、哲、医、佛、道等文化精髓,体验到文言文中语言、人物、意蕴、意境等的美。如:司马迁的《鸿门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个个独特的人物语言,充分展示了语言美和人物美;庄子的《庖丁解牛》中,通过对庖丁解牛过程的描写,突出了庖丁在解牛过程中的人物形象之美,在庖丁的叙述中,表现了凡事都应“顺乎自然”这一意蕴之美。

总之,对学生进行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思路,才能在美育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李土生.汉字与汉字文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05).

[2]朱光潜.谈美[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0).

作者:邓华锋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