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渗入德育的必要性探讨

时间:2022-12-22 05:12:45

美育渗入德育的必要性探讨

本文作者:张煦春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道德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许多专家对这方面也有着较多的研究,他们已经从许多领域中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比如说,心理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哲学领域等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研究。由于不是在同一个领域进行研究,对它研究的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方法论上也会有着不同的特征。沈嘉祺《教育学视野中的道德情感生成机制》中,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对道德情感的研究,他认为情感在转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直入式的情感反应,包括感受、理解、体验、反应四个环节,另外一种是移入性的情感反应,它包括觉知、理解、体验、反应四个环节,在实际中,外界的刺激作用的对象不同的话,那么上述的两种模式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会影响到人们道德情感的形成,因此意义非常的深刻。由于前者在感受和体验上是直接的,后者是生动的、整体的,相关性较强,因此后者更是个人形成良好道德情感的好方式。

励志歌曲演唱对道德情感培育的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的社会学中就存在一种“比德之说”,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说人们更应该重视自然美,因为自然美可以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通常最直接和最普遍的自然美可以诞生出人们对家乡以及国家的热爱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之初,性本善”,最自然的善可以让你看清世界以及生活的美丽之处,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世界将是一片和谐的景象,也就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美好的滋味,反之,社会道德败坏,自然就看不到生活的美好之处,我们通过励志歌曲的传唱,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古代的孔子也认为音乐与这巨大的作用,如果善于利用音乐的作用,还能有助于政治上的统治、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格达到更高的境界。不可置否的是,人们总能在励志歌曲中得到生活中各方面的启迪和感悟,甚至还有可能由此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主要就是在文章中寻找到一种美感,而这种美感就是存在人们的情感之中,人的情感的产生是伴随着美感的产生,如果人能够欣赏到一种美感,人的情感自然就会好起来,反之,就不能产生好的情感。在欣赏励志歌曲时也是同样如此,现如今,励志歌曲越来越体现小我的精神,这可能与当下更多的人只重视自身的利益,而很少去考虑他人的利益有关,从这种现象中能够看出来生活上一些本质的东西,虽然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层次,但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及道德意识却已经弱化了。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个体发展得好,这个集体才会繁荣富强,可是却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和教训:只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存在,我们才能永远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无论在哪个时代,民族精神是每个中华民族的子民们所不能摒弃和遗忘的。如果励志歌曲的创作能上一个层次,那其发挥的积极影响和感召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美育渗透德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乐记•乐本篇》曰:“礼节民心,乐和民生(性)”,“礼义道其志,乐以和其性”。“礼”是道德规范,“乐”是内心感于外物而外现于声的感情阐发。“礼”与“乐”的交互作用,“认知”和“情感”相互渗透,德育与美育的藕合,才能造就出真正有德性的人。《论语•泰伯》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德育与美育、美育与情感的关系为基础,研究励志歌曲这一美育形式对培养道德情感的作用,并用其改造德育课程体系,充当道德情感培育的新角色,建构融“知识”、“情感”、“行为”为一体的德育新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德育和美育之间有着不同之处。德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美育,就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这包括审美趣味、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想,使他们能够对美有着更强的感受力与鉴赏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当然,德育与美育之间也有相同之处,比如说在育人的目标和任务上,他们都是希望能够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让他们成为有着优秀品质的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融美育于德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创新课程结构,构建“知情意行”的德育新课程体系在现实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对人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这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该去怎么做以及要做些什么,然而这样的强制性却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强制性越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这样的教育方式所得到的结果与最初人们的目标是相违背的。与德育教育不同,美育教育是根据人们爱美之心,让人们自觉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学生不会感受到任何外在的压力,就能提高审美的能力,体验美所带来的快乐。这种方式既消耗最少的资源,又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要实现道德施教与审美愉悦的融合,在具体施教方式上,疏理整合德育课程知识体系,穿插融合励志歌曲演唱和社会实践,理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完整德育新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知识体系,重在传授道德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增强是非善恶美丑的辩别能力。励志歌曲演唱这一艺术审美活动,是在具备了基本道德认知和观念的基础上,重在激发爱憎分明,恭宽仁慈,自律自强,奋发有为,“好德忧道”的人文情怀。公益、义工等实践活动则是将认知和情感付诸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深化道德认知和强化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和信念,最终达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内在自觉,成为知行统一的稳定性表征和行为习惯乃至价值追求。总之,德育寓教于乐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道德成长的愉悦,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创新课程资源,实践有机结合。即将美育与德育共同利用,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形成德育与美育,认知与情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开放式的大课程平台。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道德情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美育来说,情感教育是它的教育核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德育和美育的感情培养方面,它们是有着共同的目的。德育需要双方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从而产生道德情感内化;美育审美情感的产生是双方在心灵上形成了共鸣,这也体现了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之间在生成机理上存在着一致性,就是这个原因,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两者相交织才有了一定的基础。事实上,审美情感比比道德情感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在道德情感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增加与社会情感之间的联系,实现它在感染力上的超越。

创新道德教学模式,彰显教育的生命力。这种道德教育教学新模式的特点是:一是教学方式的变化,由“讲授—辅导—考试”转变为“讲授—自励—实践”;二是学习方式的变化,由“听讲—练习—复习—考试”转变为“聆听讲授—倾诉情感—亲身实践—展示心得”。三是“两主”关系明显体现,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平等民主关系得以真正实现。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对当代的德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认为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选择,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审美体验和道德情感结合起来,第一,以美育的形象和道德的真实具体感染人,让他们道德思考由感性步向理性,可以通过具体的人物实例进行灌输良好的道德情感,也可以通过听励志歌曲;第二,教师需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解除疑惑,从而实现审美体验、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