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01-14 11:09:3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饮食行为进行干预,改善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方法: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抽取8所情况相同的农村幼儿园,随机分为干预组(4所幼儿园)和对照组(4所幼儿园),将干预组90名留守儿童和对照组64名留守儿童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比较。结果: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组经常吃零食,睡前吃东西,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的检出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检出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中具有边吃边玩行为的儿童由基线的17(66.7%)下降到8(8.9%),吃饭需要哄的儿童由基线的43(47.8%)下降到26(28.9%),厌食的儿童由基线的42(46.7%)下降到16(17.8%),厌食行为的干预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过干预,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得到改善。

[关键词]学龄前;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干预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根据报道,我国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8.05%,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86.5%[1]。而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3-7岁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儿童各种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2]。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不良的饮食行为习惯[3]。学龄前期儿童普遍存在着挑食、偏食等饮食行为问题[4]。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其营养情况,从而影响儿童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已有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但是对于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饮食行为的干预研究甚少。本研究针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研究,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于2013年7月份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抽取8所情况相同的农村幼儿园,随机分为干预组(4所幼儿园)和对照组(4所幼儿园),将这8所幼儿园中全部符合要求的90和64名留守儿童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问卷调查。学龄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任一方目前在外务工或经商,且在外连续务工时间到调查时间为止达到或超过6个月,儿童在当地居住的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月(不论户口是否在当地)的7岁以下儿童。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和干预措施

此次干预前后的对象为同一批留守儿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干预前后采用同一份问卷。问卷中的相关信息由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填写。此次干预在基线调查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共干预4次,每3个月干预一次。采取家庭-社会多方位的干预模式。如每季度组织妇幼保健部门工作者对儿童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深入访谈和家庭访问/养育指导活动,培训/指导内容包括儿童膳食营养、教育方式,心理行为特点等。

1.2.2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基本信息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干预组干预前后率的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和干预组基本信息的比较

干预组共有留守儿童90人,对照组共有留守儿童64人。干预组留守儿童与对照学校留守儿童之间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纯收入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的比较

在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各项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没有差异。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组经常吃零食,睡前吃东西,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的检出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检出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偏食/挑食,吃饭看电视,经常不吃早餐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的检出率,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厌食行为干预后的检出率与对照组的检出率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

2.3干预组干预前后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的变化

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组中具有边吃边玩行为的儿童由基线的66.7%下降到8.9%,吃饭需要哄的儿童由基线的47.8%下降到28.9%,厌食的儿童由基线的46.7%下降到17.8%,厌食行为的干预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常吃零食的儿童由基线的52.2%下降到38.9%,偏食/挑食的儿童由基线的44.4%下降到37.8%,睡前吃东西的儿童经过干预由22.2%下降到11.1%,不吃早餐的儿童由基线的18.9%下降到8.9%,吃饭看电视的儿童干预前后变化很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时期,对食物的选择以及饮食方式等都有着自己的要求,监护人对儿童的饮食行为缺乏监督教育,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较多[5-7]。此外,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8-10]。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受到知识水平和精力的影响,对孩子的行为缺少指导教育。而饮食行为的形成主要在学龄前期,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11]。对学龄前期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及时改善他们的饮食行为问题,使其早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促进其今后的生长发育[12-13]。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影响儿童的膳食情况,进一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通过基线调查,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专家与家长们共同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并根据随访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干预,干预组儿童经常吃零食,睡前吃东西,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干预后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厌食行为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儿童经常不吃早餐的行为经过干预后明显下降,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此次家庭-社会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改善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对儿童经常吃零食,睡前吃东西,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厌食等行为的干预效果比较明显,说明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很多不良饮食行为问题是由于监护人的喂养习惯不当导致,通过教育引导监护人,改变监护人的观念,采用监护人易学会的行为改变交流的方式,改善监护人的喂养行为,从而改善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14]。然而,偏食/挑食,吃饭看电视等行为问题的改善不明显,这是因为偏食、挑食,吃饭看电视,不是简单的饮食行为,更是一种观念和习惯,这种观念和习惯一旦形成,短期时间很难改变[15],这也提醒监护人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饮食行为的改变不是短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通过长期的坚持,一些较难改变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也会得到改善。本研究采取的干预方式为家庭-社会交互的干预模式,通过基线的问卷调查,由专业的儿科保健专家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组织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对儿童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深入访谈。在互动过程中,留守儿童家庭与基层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及医务人员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帮扶对象,干预者主动了解儿童的饮食行为的变化情况,与监护人共同商讨及时调整干预方法。在整个干预的过程中,家长们由被动逐渐转变为主动,提高了监护人们的依从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采取的干预措施为监护人的养育提供必要的帮助,共同解决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由于此干预措施得到了监护人广泛的配合,改变了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因此可以将此干预措施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于更多的学龄前儿童,开展更为普遍持久的干预。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29-36.

[2]李斐,周迎春,金志娟,等.上海市3城区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交互式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2010,5(5):327-329.

[3]吴玉菊,郝刚,周欢.农村留守儿童急救知识和健康相关行为综合干预效果评价.2013,29(12):1783-1785.

[4]姚芳颖,陈清,鲍启蒙.学龄前儿童120例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儿童保健,2010,18(10):796-797

[5]魏萱,杨平,徐凌忠,等.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2014,9(17):1-4.

[6]吴葆宁,班彩霞,梁艳婷,等.南宁市301例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2012,8(20):725-726.

[7]林卫华,陈燕慧.学龄前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2013,9(21):960-962.

[8]赵苗苗,李慧,李军,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60-63.

[9]冯玉韬,胡长舟,李秋丽,等.宁夏回族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2013,2(22):57-150

[10]陈绍红,廖珠根,汪时华.江西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59-63.

作者:罗惠文 徐凌忠 莫秀婷 盖若琰 单位: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思考和认识

摘要: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学校作为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更应该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认真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教育工作,对留守儿童要更加关注,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成长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优秀少年。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农村地区特有的群体,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会造成阻碍。我们常说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发展经济不能以毁了下一代为代价。破坏了环境是毁了我们的家园——地球,毁了下一代是毁了整个民族。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是传递爱心的关键,我们每个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者将义不容辞,铁肩勇担道义,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党的重托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将认真履行留守儿童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以“将爱心传递下去,把责任肩负起来”为已任,把工作做细、做实,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一、留守儿童形成的因素

由于地处郊区,本地许多家长就近到酒钢厂区、嘉北工业园区务工,往往是早晨孩子睡得正香出门、夜里孩子入睡回家,难得对孩子实施教育,形成了“准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本村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河南、河北、青海、陕西、重庆、宁夏以及本省其他地市的都有,他们的子女就自然形成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在教育方面急需各方面支持。

二、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学校指定专人负责,对所有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给他们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册。每学期利用学生报名的机会,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在园在校留守流动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做到清楚留守流动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明确,并及时分析留守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切实解决留守流动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通过留守儿童联系册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三、完善制度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安排了留守儿童的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学知识、学文化、学做人的理想场所,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2.制订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根据留守儿童不同的年龄特点,学校安排教师与有个性的留守儿童一对一活动,通过教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起做游戏、一起看书等活动,及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

3.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的检查考核制度,是为了加强教师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以使他们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学校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进行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督促教师更加关心留守儿童,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了留守儿童的工作考评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使每一位留守儿童均得到了长辈们的关心和爱护,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四、关爱留守儿童,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发动村委会领导、热心的村民以及退休的教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使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多的关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伸出了援助之手。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为了使留守流动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教师轮流值日在学生活动场地组织、安排丰富的活动。晚饭后增加了课外阅读时间,指导他们学习玩军旗、跳棋、象棋等,丰富他们的业务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得到了家长认可。在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同时,教师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明卫生、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

五、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的育人环境

1.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及时召开关爱留守儿童的经验交流会,不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的家长研讨会、座谈会,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什么帮助等,共同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

2.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留守儿童之家的硬件条件。学校重视留守儿童之家的场馆建设,开辟了新的留守儿童之家活动阵地,设立了留守儿童专用图书室阅览室,加大文体活动的投入,使得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有了质的提升。以为留守儿童提供食宿为契机,安排教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指导,使他们向着“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自立、学会创造”的目标迈进。近年来,由于社会各界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我们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娇人的成绩,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变好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有礼貌了,自我学习生活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观。通过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上级领导的重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学校来说,留守儿童工作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经费的支持,仅靠学校的办公经费是不够的,开展活动的经费受限,制约了关爱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此外,农村学校缺乏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对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还需要加大力度,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留守儿童的坚强意志和独特的个性,使他们成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优秀少年。

作者:杨世新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峪泉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兴趣的措施

目前我们国家农村的留守儿童有很多,他们大多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所以经常需要自己担负家里的劳动,同时还需要照顾自己,遇到问题也不能很及时的和父母进行交流,所以留守儿童在课余的时间里除了去完成完成作业,几乎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课外的阅读。目前该怎么对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行提升,并且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文化素养,已经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行培养进行探究。

一、举办野如何认识课外阅读冶的主题班会

在班级的在班会上,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为什么要去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还有进行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对学生成长有什么帮助和影响等。在班会上对每一位同学都进行鼓励,使他们都可以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课外阅读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收获都可以说出来,同时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还有可以运用主题班会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不但能够对读书感兴趣,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应该读好书,读一些对他们的健康和成长有益处的书,比如《爱的教育》和《安徒生童话》,以及《成语故事精选》、《小故事大道理》和《三字经》等一些能给学生启迪的读本。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制定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的阅读的计划,然后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进行监督。真正地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让小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说这些都是提升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兴趣的主要方式。

二、运用晨读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

在晨读的时候可以腾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但是这需要同学的自愿,或是按照学生的推荐,事先一个星期就对晨读交流进行指导。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要求交流的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并且说出具体好在哪里,使同学之间相互真正地做到分享自己的收获。

三、举办课外阅读交流会

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交流上,还应该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让同学们可以对自己课外阅读的感受和心得以及体会进行交流。让同学们能够积极地分享课外阅读产生的快乐。四、建立班级课外阅读作品展在班级的墙壁上可以设计一个阅读的园地。对留守儿童在课外阅读上的体会进行展示,同时推荐给学生们一些好的书籍,让他们积极地进行分享,激励留守的儿童在课外阅读上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

五、设置班级流动图书架袁使更多的留守儿童有书读

很多的留守儿童几乎都是家里的老人进行抚养的,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太好,这样的一种情况就使得在课外读物的购买上很“吃力”,孩子们的阅读也不全面。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可以在班级中设置流动的书架,老师可以从图书馆去帮学生借阅一些书籍,然后以流动的形式使得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够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且对于一些课外书籍比较多的同学还可以鼓励他们将书籍拿到班级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起阅读。

六、积极与家长联系袁构建家校共建平台

一些家长只是对学生的分数看的很重,认为孩子学习和阅读的目的就是应该获得分数上的提高,所以很多家长都是鼓励孩子把学习的精力都放在教科书上,他们宣导的概念就是进行课外阅读是对学习时间的浪费。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状况,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虽然在学习上获得的成绩非常好,但是也只是知道课本中的东西,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比较的刻板,针对这样的情况还需要教师去和家长积极地沟通和交流,使家长真正地明白课外阅读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以及拓展,是除了课堂学习之外需要补充的一种知识,让家长能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家长的认识提升了,也就能够使学生对课外的阅读有所重视,并且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也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七、利用多种资源袁拓宽阅读渠道

鼓励学生到学校设立的“留守儿童之家”去阅读或者是借一些图书进行阅读,老师还需要定期的领着学生们到附近的“留守儿童之家”去阅读课外的图书,同时鼓励他们回到家以后,去村委会的阅读室阅读或者借些书籍。然后还可以适当地选择将借来的图书带到班级和同学一起去进行分享与交流。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渠道不断被拓展,并且还能够加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随之提升学生在阅读上的兴趣。结束语提升留守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希望以上一些措施可以对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提升,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并且通过阅读增加知识,丰富自身的阅历,提升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渊A冤袁2011渊10冤.

[2]苏群燕.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语文学刊袁2011渊17冤.

[3]生忠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科教新报渊教育科研冤袁2010渊27冤.

[4]傅先蓉.小学语文教学建模[M].南宁院广西教育出版社袁2013.5

作者:陈香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解放路小学

第四篇: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选取聊城市6个乡镇269名留守儿童和466名非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结果留守儿童中不知道避开水、火和电等危险的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多(17.8%vs12.4%)(P<0.05)。留守儿童的年龄、两周内患病、爸爸职业、家长是否知道孩子避开水域、监护类型与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差,应加强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留守儿童;安全;山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的营养不良、传染病等问题已经得到基本控制,不再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儿童的安全问题如儿童的拐卖、意外伤害问题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意外伤害是我国0~14岁未成年人这一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第1位,高达31.3%,为美国的2.5倍,韩国的1.5倍左右[1]。农民工子女,尤其是留守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发群体,占受害人群的一半以上[2]。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9%[3]。留守儿童的健康安全成长关系着整个农村的安定。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预防意外伤害、安全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4-5]。目前,国内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了解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减少突发事件对儿童的伤害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在资料可获得性的基础上,选取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山东省聊城市作为本次研究的现场。第二阶段根据现有人均GDP水平将聊城市辖下的所有乡镇分为发达、中等及欠发达三类,每类抽取2个大体类似的乡镇,共计6个乡镇实施调查。第三阶段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从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00户3~7岁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751份问卷,回收746份,剔除11份不合格问卷,最终回收合格问卷735份,有效问答率为98.5%。其中留守儿童269名,非留守儿童466名。本文定义的学龄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任一方目前在外务工或经商,且在外连续务工时间到调查时间为止达到或超过6个月,儿童在当地居住的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月(不论户口是否在当地)的7岁以下儿童。领养的儿童不属于本次调查的对象。

1.2调查内容和方法

由课题组自行编制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通过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儿童监护人或者父母亲进行询问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儿童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独生子女及两周内患病情况等;儿童爸妈在外务工情况,如父母是否务工超过半年,联系方式和联系频率等;家庭及监护人状况,如家庭收入、监护人的精力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儿童的安全意识,如孩子是否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孩子是否知道避开水、火、电等危险物品。

1.3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3.1软件双录入法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逻辑校验;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的比较和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的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描述

本次调查到的735名学龄前儿童,平均年龄为(4.23±0.81)岁,留守儿童269人,占36.6%,非留守儿童466人,占63.4%;男童411人,占55.9%,女童324人,占44.1%;独生子女382人,占48.0%,非独生子女382人,占52.0%。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性别、爸爸学历、妈妈学历及两周患病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的比较

留守儿童中知道不能跟陌生人一起走的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少(88.8%vs92.7%),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中不知道避开危险物品的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多(17.8%vs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留守儿童安全意识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对269名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进行单因素分析。安全意识包括:⑴孩子是否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⑵孩子是否知道避开水、火、电等危险物品。结果显示:年龄越小,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越差(P<0.05)。从爸爸职业来看,爸爸从事个体的儿童不知道避开危险物品的比例最少,为0;爸爸从事农民工职业的儿童的比例最多,为35.7%(P<0.05);家长知道避免儿童接近水域的比例比家长不知道的儿童少(10.3%vs37.5%)(P<0.05)。从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来看,亲属监护的留守儿童不知道避开危险物品的比例最多,其次是隔代监护,单亲监护的最少(P<0.05)。两周内经常患病的留守儿童不知道不能和陌生人一起走的比例比两周内不经常患病的儿童多(28.3%vs11.8%)(P<0.05)。性别、独生子女、妈妈职业和家庭收入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没有影响,见表3。

3讨论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行为和认知能力逐渐发展,对外界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对是非、安危的辨别能力差,行动不考虑后果,常有冒险行为[6]。学龄前儿童由于其年龄小,应变能力差,遇到突发事件缺少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7]。而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监督教育,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和其他安全问题[8]。在本次调查的学龄前儿童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安全意识较差。3~7岁留守儿童刚刚脱离幼儿期,尚未形成正确的行为和意识。而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无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得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普遍较差。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中,3~4岁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最差,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知道不能跟陌生人一起走,会使用安全物品、对水、火、电、汽危险能避开的能力逐渐增强。低龄留守儿童其认知能力较差,对危险的认识不足,安全知识不足,缺少生活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的能力也随之提高[9]。留守儿童的两周内患病情况对儿童是否知道不能跟陌生人一起走有影响。留守儿童两周内经常患病是其安全意识的危险性因素。研究表明,儿童的身体疾病会增加其心理问题的风险性,降低儿童的认知、辨别能力[10]。两周内患病的留守儿童知道不能跟陌生人一起走的比例比未患病的儿童少。与父亲职业是农民工的儿童相比,父亲职业为农民、企业职工和个体的儿童知道避开水、电、火、汽等危险的比例多。其中,父亲职业为个体的儿童的安全意识最高,通常个体户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好,儿童生活较舒适,同时,经营个体时间相对自由,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机会较多,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较多。而父亲外出打工,学龄前儿童缺少父亲的陪伴与照料,只有母亲一人在家,不仅要务农、做家务、照顾老人,还要照看孩子,单独母亲一方没有足够的精力教育孩子,忽视对儿童的安全教育[11]。家长知道避免儿童接近水域是儿童知道避开水、电、火、汽等危险保护性因素。由于学龄前儿童没有危险的概念,同时缺少自我保护的能力,需要家长正确的指导[12]。家长的安全意识高,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孩子的安全意识就高。在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较隔代监护和亲属监护的儿童会安全使用物品,对水、电、火等能避开的能力相对较好,这可能是因为隔代监护人通常年龄较大,对儿童安全意识的教育不足,而亲属监护的儿童由于监护人有自己的家庭,致使监护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教育孩子,容易忽视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目前,意外伤害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留守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占一半以上[13]。学龄前留守儿童年龄小,缺少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薄弱,面对火灾、水灾等危险时难以自救,意外伤害多发。此外,根据公安部门的数据显示,被拐卖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是主体[14]。学龄前儿童正处在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阶段,对学龄前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避免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促进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15]。

作者:罗惠文 莫秀婷 盖若琰 单位:山东大学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针对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面临的主要威胁以及完善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源头上开始着手,并积极处理其他环节,让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和教育权利得到基本保障,并且帮助他们接受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同时通过提出城市户籍管理的新建议,让父母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成长,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困扰已久的留守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社会保障;犯罪

2015年8月3日晚,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揪动公众神经,贵州毕节市某村两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惨遭杀害。①这绝非个例,在今年的6月9日晚十一点半,同样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②毕节市发生的多起留守儿童事故将毕节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是毕节市发生的留守儿童事故仅仅是中国无数留守儿童事故的小小缩影。因此,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截止至2013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4000多万人。③我们所称的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离开家乡到其他地区就职,把孩子遗留在户籍所在地,使其不能和父母双方一同生活而由长辈或亲戚抚养的未成年人。[1]要完善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必须明确了解我国当前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当前我国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对于他们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和困难。清楚的认知这些威胁和困难,是破解当前留守儿童困局的必要前提。

(一)监护人过失导致的留守儿童死伤事故风险

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父母或委托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照顾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年纪大的关系,大多活动不便,往往没有精力督促孩子养成规律作息,按时回家,远离危险的习惯。在委托其他亲戚代为照顾孩子时,亲戚往往重点是在于给孩子提供一个住处和保证日常的饮食生活,对于孩子的其他个人生活一般也无暇顾及。[2]由此,留守儿童就有了很大的个人空间,在尚未懂事且好动的年纪,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意识到没有人管,他们即有很大的可能放纵自己的行为,从而造成意外的发生。留守儿童死伤事故的发生的很大原因是监护人过失,但是绝对不仅限于此。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留守儿童遭人杀害、强奸等案件。这些案件的背后反映出的一个不幸的事实,罪恶的黑手已经开始伸向这些无辜的留守儿童。(二)留守儿童不良交往机会增多,极易走上犯罪道路笔者所指的不良交往,是指与有前科、有劣迹的不良社会成员或团伙进行妨害心理健康的接触和往来。不良交往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与成年不良社会成员交往和结成不良帮派两种。留守儿童正处于精力旺盛而社会责任较少的时期,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尚未完全发展起来。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将身边的同学或伙伴的关系当作生活的核心部分,过分地讲兄弟义气和江湖道义,在不良氛围的影响下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我国留守儿童法律规制的完善措施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预防留守儿童犯罪是我国当前司法应当重点关注的一个热点。留守儿童的法律规制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司法实践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方可得到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留守儿童法律规制进行合理的完善。

(一)出台专门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权益

国家立法应当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权利、生命健康权利、平等权利。保障其教育权利,必要先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入学制度进行完善,不再把当地户籍的学生和外来打工者子女分开学校安排入读,立法明确抵制对外来务工人员入学的歧视对待行为;保障其生命健康权,国家应当依法设立留守儿童最低生活标准,参照老年人的补助标准,对符合规定家庭条件确实贫苦的留守儿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保障其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利;平等权利的保障在于户籍制度的革新,尽快完善农民工进城安居工程的实施,依法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让其可以平安健康的生活在父母身边,留守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二)完善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问题上的作为要求从整体环境入手,完善社区的教育功能的构建,让这些未能在家庭取得温暖和教育的孩子能够在社区感受到温暖;积极改进当前教育模式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评估标准;平衡教学资源,取消学校级别划分,让每所学校能够充分的公平的教学资源;建立一套留守儿童登记体制,将每一位留守儿童从留守开始到结束留守状态建立登记制度,以社区和村委会为第一责任部门,逐级等级,落实责任,对口帮扶。促使各地政府行动起来帮助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3]同时将怠于行使自身职责,所属区域内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依法处置。

(三)学校家庭双向配合,共同帮助留守儿童

学校应当利用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从心理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认真开展纪律教育,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纪律教育,从教学细节入手,狠抓落实,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行为态度;可以开展类似于留守儿童寄宿管理制等尝试,让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留守的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生活状态,并及时给予生活方面有困难的孩子以及时的帮助。家庭是留守儿童生活的起点和获得教育的最重要的来源,家庭应该和学校紧密合作起来,积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认真履行自己的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开展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教育的活动,不推卸责任,争取更多地帮助孩子,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健康和学习状态;注重家庭教育,充分关注未成年儿童的生活状态,对留守阶段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不应忽略他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需要,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挽救轻微犯罪留守儿童

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严从重查处,依法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学生,教唆、胁迫引诱留守儿童参与违法犯罪的行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应当根据自身特定职能,建立联动机制,互相配合,一同管控,建立一套从羁押、预审、起诉、审判、辩护、管教的全线工作方法;对于诱使留守儿童犯罪的违法分子,依法采取严厉制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留守儿童的共识,让大家都自觉行动起来,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从源头上减少设计留守儿童的犯罪。对于留守儿童参与犯罪的,要以引导为主。应当遵照党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将工作的中心放在教育上,以感化犯罪的留守儿童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工作;[4]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对于积极承认自己的罪行并且可以悔改的被告人,从轻判决;司法机关要建立起一套专门的留守儿童犯罪档案,实行追踪制度,关注此类犯罪人的动态,努力去感化一个留守儿童犯罪者,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生活。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才能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参考文献]

[1]裴小梅.“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干预———“留守儿童”犯罪引发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崔俊香.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刍议[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2).

[3]王道春.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9).

[4]张旭东,赵霞,孙宏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5(3).

作者:杨晓丽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

第六篇: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

内容摘要:生存权与发展权位列儿童权利之首。当留守儿童这样的群体出现在地理人文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滞缓的民族农村地区,他们的生存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多重限制。云南大理,既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劳动力持续输出的农业州。当地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凸显,其生存发展表征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个例缩影。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问题较为特殊,在我国统一的法律制度尚不能在短时期内出台及完善的背景之下,民族地方灵活利用民族自治权派生出来的特有法律资源予以应对,不失为权宜之计。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权;发展权;自治法律资源

在我国城镇化的大趋势下,留守儿童问题已然不是一个新现象。尽管学界对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和改革城乡户籍制度的呼声不断,但并非朝夕之事。目前城镇化正加速推进,留守儿童现象势必持续一定历史时期。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当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流出,同样产生了留守儿童这样的群体。与我国其他劳务输出大省产生的留守儿童不同的是,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显现出自身的特点。面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问题,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派生的法律资源不得不说是“天然法律优势”。

一、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以云南大理州为例

云南是西南部经济欠发达的多民族聚集地区。据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全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160万人。①位处云南中部偏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也面临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长的严峻形势。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农业州,近几年随着大理州农村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富余劳动力不断流出到异地务工,出现不少“劳务输出村”,一些父母留下尚未成年的孩子外出,留守儿童由此产生。早在2007年,大理州外出务工人员已超17万,农村留守儿童总数达6万余人。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在大理州的个别县乡较为典型,如祥云县、弥渡县、剑川县及巍山县,仅巍山县大仓镇的留守儿童人数就多达2500人。③大理州是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下辖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相较于非民族地区,当地留守儿童问题掺杂民族地域的多层因素。西南民族地区乡风民俗盛行,经济滞后、环境闭塞、山高路远及资源匮乏。留守儿童身处其中,生存发展的过程不免受到外界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极大增加了生存发展权利保障不到位甚至遭受侵犯的可能性。

二、生存与发展权利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意义

儿童时期是人格塑造、心智体质培育、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1989年11月20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了儿童保护的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为公约的核心精神之一。《儿童权利公约》第6条规定“缔约国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第18条的规定从父母和国家的责任阐明对儿童生存发展保护的重要性。“缔约国应尽其最大努力,确保父母双方对儿童的养育和发展负有共同责任的原则得到确认。父母或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法定监护人对儿童的养育和发展负有首要责任。儿童的最大利益将是他们主要关心的事。”关于儿童的发展在我国宪法中有明文规定,“国家培养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作为公约缔约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文也与公约基本精神契合,“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生存权和发展权位列儿童权利之首,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权利。处于成长初期的儿童缺乏抵御外界伤害和主张权益的能力,这又决定了监护人乃至国家促进其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必要。如前所述,基于诸多条件的制约,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在实现过程中的客观阻碍因素突出,权利促进的现实意义在他们身上更为凸显。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来参与民族地区建设的“新鲜血液”,他们生存与发展权利既关乎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也是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权与发展权的解读

(一)生存权与“安全尊严”

生存权是人的首要权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生存权有着更为丰富的涵义。“生存权的实质绝不是仅仅让人得以存活或吃饱穿暖等,而是让每个人享有自由和尊严。”④民族农村地区特殊的人文、自然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权不同层次需求的实现形成了制约。

1.生存的安全。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安全易受威胁。一份关于大理白族山区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情况分析的抽样调查中显示,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儿童30%。⑤首先,潜在的人身伤害直接来源于民族农村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多数民族农村地区地形险峻、交通不便、多植被险石,易引发意外伤害。生活在当地的儿童户外活动频繁,喜于攀爬,跌伤发生的情况较多。再者,民族农村地区特有的人文环境亦会产生各种安全隐患。民族节日庆典形式丰富,一些活动以刀具与火种为载体,活动期间人口流动量大,秩序不稳定因素增加,留守儿童因疏于监管,人身伤害频发。“在大理州,每逢农历六月下旬的白族传统节日火把节,儿童烫伤病例上升,烧烫伤是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⑥另外,民族农村地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法制观念淡薄,留守儿童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或是成为不法行为侵害对象的可能性增加。在一些民族观念传统的地区,男尊女卑思想盛行,容易催生侵犯留守女童尊严和合法权益的侵害行为。

2.生存的尊严。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缓,谋生途径单一,外出务工成为多数农村青壮年寻求经济来源的主要选择。许多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负面情绪膨胀。据大理州弥渡县妇联的一次调查问卷反映,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短则半年,长达5年以上,长期的分离致使70%的孩子带有抱怨情绪,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有影响的占67%。⑦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内心体验。由于长时间的分离,未成年子女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心理压抑、孤僻。事实上,即使部分外出父母能够宽裕满足留守儿童生存的物质所需,然而他们对精神层次的情感渴望却无法通过物质得以弥补,他们的身心健康、性格培育很可能受此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的尊严并未得到父母的重视,他们也难以体会到自我的个体尊严。民族地区农村环境相对闭塞,留守儿童活动范围狭小,接触的事物较为局限,这些外在因素限制了他们和外界的情感交流,加剧了农村留守儿童处境的被动性。即使作为微小的个体,他们生存的精神需求、生存的尊严也应得到父母、社会和国家的满足和尊重。

(二)发展权与“家庭学校教育”

谋求发展是个体生存得以保障前提下更高层次的需求。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接受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个体通过教育获取知识与技能,树立价值观念,为促进发展奠定基础。《儿童权利公约》提到“儿童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在权利体系中,受教育权是发展权实现的关键性权利。“接受教育,既是个人的发展权利又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因为‘不接受教育,人们将不能实现自己的潜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⑧促进民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群体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不可或缺。家庭教育的父母角色缺位易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放任状态。在民族农村地区,照管留守儿童的祖父辈日常生活中多使用民族语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观念守旧。隔代家庭教育在引导留守儿童汲取新知识和培养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方面的作用有限,必然影响其将来的发展。学校教育,弥补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据统计,2014年大理州巍山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留守儿童人数已达8700多人,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23%左右。⑨个例数据表明处于初等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人数占不小比例。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第二场所,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对于该群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民族地方教育资源匮乏,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基础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校寄宿制覆盖不全,这对于家庭教育环境不足的农村留守儿童想要通过学校教育途径,实现个体发展极为不利,他们发展权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四、合理利用民族自治权派生法律资源的应对之策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天然法律优势”

《儿童权利公约》对儿童权益的维护要求缔约国采取多种措施以使儿童免受各种形式的伤害。“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我国各地涌现的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重点关注。就立法来看,户籍制度改革以及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法律规定的出台无疑是应对的根本之策,然而全国法律制度的统一出台和完善必然经历一个酝酿的过程。在此情形下,地方立法能及时满足留守儿童保护工作开展对法律依据的需求,也是为全国统一立法积累经验。我国宪法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并赋予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法律地位形成的民族地区法律资源,为应对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支持。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渗透民族地方的经济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等众多因素,生存与发展无法脱离民族地方的各类资源。民族地方的自治机关合理利用自治权派生的立法、行政法律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将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纳入法律框架之中不失为权宜之计。

(二)民族自治法律资源不同维度的应对

1.民族立法权的灵活运用。经过梳理留守儿童现有立法,我国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已陆续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做出专门规定,例如河南、安徽、浙江、重庆等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新增留守儿童条款并加以细化,其立法实践可资借鉴。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宪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权。所谓的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机关根据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求对专门事项制定的规范,也是数量、种类较多的一种规范。享有单行条例制定权的自治机关级别灵活,上至自治区,下至自治州、自治县都有此立法权。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具有“民族性”,生存发展受到民族农村地区复杂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应对涉及民族教育和民族未成年人保护层面的重要民族事业,他们权利的促进必须围绕民族地区的各类资源。从这点来说,以单行条例的方式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规范,符合民族地方立法的要求。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利用民族立法权开展立法调研,在必要性和可行性兼备的前提下或拟定专门的留守儿童保护条例,或在民族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的关联单行条例中增加留守儿童的专门条款。例如,在大理州的现行单行条例中,未成年人保护和民族教育的相关规范尚属空白。当地机关可结合实情展开调研论证,择取合适的民族地方立法路径规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法律是权利保障的利器,民族立法权是民族地区的宝贵财富。基于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民族地方充分利用立法资源,制定单行条例予以规范保障,具体落实留守儿童问题涉及的相关责任主体,重点明确监护和教育方面的保障措施,为惠及该群体的生存发展提供民族地方法律依据。

2.其它自治权的综合运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涵盖广泛,在民族立法权之外,还囊括自主安排使用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自主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教育、文化等事项的权限。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综合性和复杂性突出。民族地方自治机关综合运用自主管理权限,为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保驾护航。首先,自主安排民族地方财政收入,保障相关财政支出,落实民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需求的物质保障。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对自治机关的财政管理权限规定,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地方政府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规划要求,民族自治机关将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计划,涉及留守儿童保护经费的相关财政支出专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留守儿童相关经费保障用以支持发放生活补助、改善教育环境、提供医疗服务和心理康复的具体费用。在各项财政支出中,以农村中小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费保障为核心,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优化寄宿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搭建良好的“第二生活学习环境”。其次,自主管理民族地方经济建设,制定灵活、适宜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为父母与留守子女联系提供便利。农村劳动力输出是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省外地区输出,从地域上加重了父母与留守子女之间联系的时间成本和金钱负担。在民族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政策,有计划性、针对性的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对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待业劳动力实行“优先照顾、就近安置”。农村劳动力在地缘上的就近安置,为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可能,缩短务工父母看望子女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有利于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履行父母的监护责任。再者,民族农村地区定期开展法制教育,为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创造安全、有利的环境。无论是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还是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意识,都亟需通过法制教育的手段进行强化。法制教育应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义务教育法》为主要内容,介绍未成年人法定权利、典型违法犯罪行为、法律救济途径。通过法制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具备一定法律知识,树立法律观念,防范农村留守儿童走入歧途,学会保护自身权益。外出务工的父母即使身处异地不能推卸监护责任,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不了解法律对监护权的要求,怠于行使监护权,漠视子女的权利。监护人对留守子女问题的认识应提升到法律层面,通过法制教育了解、重视子女的法定权利和父母的监管责任,强化监护意识。

五、结语

与我国其他地域留守儿童现象相较而言,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虽不具有普遍意义,然而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权利的促进,对于民族地区未成年人保护,民族地方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不限于云南,我国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存在该问题。民族地方根据各地实情,灵活、充分及合理运用本地特有的法律资源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权利的促进,给予及时、切实的地方法律保障。

作者:顾莎莎 单位: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

第七篇: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利川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08年9月利川市14个乡镇的14所中心小学5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207名和非留守儿童19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量表中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留守儿童CBCL量表各因子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男童在分裂样、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留守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分裂强迫、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残忍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川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较非留守儿童低,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应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提高留守儿童健康状况。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使得其在心理发育过程中产生不利变化,引发一系列情绪及行为问题〔1〕。鉴于此,本次调查采用Achenbach编制的儿童行为量表(CBCL量表)〔2〕对利川市14个乡镇的14所中心小学40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为制定针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奠定基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2007年8月-2008年9月利川市14个乡镇的14所中心小学5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207名和非留守儿童193名为研究对象。年龄6~11岁,平均(10.00±0.42)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性别、年龄、民族、父母职业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CBCL量表进行整群随机抽样调查。调查人员培训:选择愿意从事调查工作、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耐心细致并且有一定社会交往能力的人员为调查员,均经过正规培训且明确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质控要求〔3〕:调查员调查技术一致性要求达到95%;在3次未调查成功而放弃该调查对象时,应从候选对象中增补,要求调查完成率控制在95%以上;问卷应以监护人填写为主,监护人不在场时可由熟悉情况的人代填,对不能填写问卷的研究对象,应根据监护人反映的情况由医生代填〔4〕;在复查考核中,复查项目与原调查结果的符合率要求>95%。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CBCL量表各因子得分

情况比较留守儿童在活动情况、社会情况、学习情况的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留守男童与非留守男童行为问题比较

留守男童在分裂样、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留守女童与非留守女童行为问题比较

留守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分裂强迫、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残忍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谋求发展,由此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5-6〕,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7-8〕不多且极少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9〕。本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情况较多,心理健康状问题突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情况更严重。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应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须加强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增加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从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刘桃 王燕蓉 徐立琼 吴华盛 熊焰 屈立新 黄建琼 曹晓燕 单位:湖北省利川市人民医院

第八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2014年1—3月,分层整群抽取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种田村、黄峤乡以及复兴乡7所中小学三~九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80份,有效回收率为95.8%。留守儿童616名(70%),其中男生325名(52.8%),女生291名(47.2%);非留守儿童264名(30%),其中男生133名(50.4%),女生131名(49.6%)。留守儿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的有319名(51.8%),母亲一方外出打工的有11名(1.8%),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有286名(46.4%)。

1.2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3-6]采用自主设计问卷收集资料。问卷包括2个部分,第1部分由所有被调查者共同填写。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是否属于留守儿童,父母亲或监护人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健康相关行为(饮食、睡眠、卫生习惯、看电视、吸烟、饮酒、打架、体育锻炼)。第2部分由留守儿童填写,主要涉及留守儿童开始留守年龄、累计留守年限、父母外出打工年限、与父母联系状况等问题。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数据的双录入和添加核对程序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人口学特征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非条件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相关行为排序

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各健康相关行为所占百分比分别排序,得出两类儿童在喝饮料、挑食、不吃早餐、睡眠不足等10个方面排序不同。留守儿童各健康相关行为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不按时吃饭(94.0%)、睡眠时间不充足(58.6%)、不参加课后体育锻炼(54.3%)、饭前洗手不好(47.2%)、营养质量低(46.6%);非留守儿童各健康相关行为前5位分别为不按时吃饭(95.8%)、不参加课后体育锻炼(63.45)、睡眠时间不充分(58.7%)、劳动负担轻(52.7%)、营养质量低(49.2%)。

2.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睡眠、看电视、卫生习惯、吸烟和喝酒行为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饮食行为方面仅在挑食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8,P=0.001),非留守儿童挑食比例高于留守儿童。此外,两类儿童在打架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6,P=0.01),留守儿童打架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基于农村特殊条件考虑,在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增加了儿童在家劳动情况,作为体育锻炼的补充。分析得出两类儿童仅在做家务种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课后参加体育锻炼、是否做家务、每周做家务的频率、每次做家务的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健康相关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父亲外出打工以及与主要照顾者一起生活是否有压力对挑食行为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父亲外出打工以及与主要照顾者一起生活有无压力对儿童打架行为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性别与父亲外出打工对儿童参加课后体育锻炼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父亲外出打工的儿童参加课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儿童的性别、年龄分组、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有无外出打工对儿童劳动负担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4健康相关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以挑食、打架、体育锻炼、劳动负担为因变量,以留守儿童的性别、开始留守时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外出打工、开始留守年龄、累计留守年龄、主要照顾者、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程度、主要照顾者的重视程度、与主要照顾者一起生活的压力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以开始留守年龄为0~1岁组的儿童为对照组,2~3岁组、4~5岁组、6~10岁组及10岁以上组的留守儿童挑食行为分别是对照组的0.495,1.732,0.795和0.904倍;与主要照顾者一起生活没有压力的相比,有压力的留守儿童挑食是其0.576倍;女生打架是男生的0.435倍,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的儿童打架行为是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0.581倍,与主要照顾者一起生活有压力的留守儿童打架是没有压力留守儿童的0.503倍;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男生的0.562倍,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的儿童参加体育锻炼行为是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儿童的1.500倍;主要照顾者身体健康的留守儿童劳动负担轻的是主要照顾者身体不健康的1.500倍。

3讨论

本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饮食和营养状况普遍较差[7],但在早餐、零食、饮料、营养质量以及按时吃饭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陈昕彤等[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存在吸烟、喝酒和打架的问题,但在吸烟与饮酒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闫茂华等[9]的研究一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睡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类儿童睡眠时间不充足的比例均高于55%,与相关研究相一致[9];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卫生习惯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陈珍妮等[10]研究结果中留守儿童卫生行为较差不一致。在两类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排序中,留守儿童在刷牙、饭前洗手和厕后洗手方面做得不好的排位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可能与调查地水资源相对不足,居民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意识到良好的卫生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当地儿童的卫生习惯整体比较差有关。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挑食、打架、体育锻炼以及劳动负担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黄爱云等[11]的研究不一致,而与高建磊[12]、秦树文等[13]研究一致,与调查地及调查内容的不同有关。留守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就本次研究分析可分为3个方面。第一,儿童自身因素。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挑食行为多,可能与留守儿童饮食选择性比较小有关。多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开始留守年龄对留守儿童挑食行为有影响,其中开始留守年龄在4~5岁的儿童对挑食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能与4~5岁儿童自身的特点有关。关于性别对于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研究普遍认为男生比女生吸烟、喝酒、打架的频率高[14],与男生相比较于女生更为叛逆,追求刺激有关。本次研究中女生参加课后体育锻炼行为是男生的0.562倍。第二,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养育行为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得分的因素之一[15],父母养育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本研究发现,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的儿童打架行为会相对减少,可能是由于父亲文化水平较高者,能够采取正确教育方式,给儿童树立榜样的原因。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的儿童参加课后体育锻炼是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者的1.5倍,说明母亲文化程度与儿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成正比,父母或监护人体育与健康意识淡薄是影响留守儿童参加课后锻炼的影响因素之一,而留守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其体育意识和对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12]。第三,主要照顾者。留守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多数是其祖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与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对儿童的溺爱较多,缺少对儿童危险健康行为的认识,对儿童的管教方式也多为放养式,导致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行为引导,从而挑食打架的行为增多;而主要照顾者为父亲或母亲对儿童的管教可能更为严格,进而挑食与打架行为就相对减少。主要照顾者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儿童劳动负担的轻重[13,16],儿童适当的劳动负担可以补充儿童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不充足的问题,但是如果劳动负担过重,则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行为与生活方式[17]。基于本次研究发现,农村儿童整体健康相关行为比较差,在农村开展健康干预是减少儿童不健康行为的有效方式[18-20]。

作者:滕红梅 蔡丹梦 黄仙红 单位:浙江省永嘉县沙头镇渠口卫生院 杭州市富阳区卫生监督所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系

第九篇:关爱留守儿童心系特困学生家庭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在执教35年的教育生涯中,无论是担当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我都坚持走进学生心灵、关爱学生成长的优良传统,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只有心灵的对接,智慧的碰撞,才能创造绚丽多彩的人生。

关键词:走进心灵;关爱学生;留守儿童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集体流转承包,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涌入城市,充当着新型劳动大军。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单亲家庭的孩子自暴自弃现象尤为突出,困难家庭的孩子自卑心理更是令人担忧,如何让他们消除心灵的阴影,走出逆境,是我执教期间一直坚持以真情打动真心,最终赢得了童心。

一、真情点亮留守儿童心灵的灯

去年冬天,我担任三年级班主任,有一天放学时下大雪,天色很快就变黑了,班上的李晓丹同学和她弟弟焦急地在学校大门口等奶奶,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见奶奶的身影,外面寒风凛冽,两个孩子急得默默掉眼泪。正在这时,我备完课正准备下班,快走到大门口时,看到了他们俩焦急的样子,于是我上前问清了来龙去脉,安慰着他们说:“别急,奶奶今天肯定是有事情耽误了,不行我打车送你们俩回去!”于是我叫来了车子,送姐弟俩回家,十五分钟后,车子开到了山区的一个村庄,左弯右转到了她家门口。经过一番了解后得知,她奶奶准备骑电瓶三轮车接他们放学,但是下雪路面湿滑,不小心在一个拐弯处翻车了,奶奶右手也骨折了。两个孩子年龄小,生活也不能自理,父母又都在外地打工,一时也不能回家,照顾两个孩子的问题急坏了奶奶。为了不因奶奶骨折而耽误他们的学习,于是我以老党员身份主动向学校请求,结对帮扶这两个孩子。我以保姆式的贴心服务,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两个孩子,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他们没有饭吃,我就到食堂给他们打饭,送到他们手中;没有菜吃,我就在自己的房间炒好,送到他们身边;生病了没有钱买药,我就从微薄工资中挤出药费,给他们买药,并督促他们按时喝药;没有衣服穿,我就回家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过来给她们穿;平时我还经常为姐弟俩剪指甲、洗头发、洗衣服、辅导功课等。在我细致入微的关心下,姐弟俩不再生活发愁,一心扑在学习上,成绩进步明显。我看到这个结果,心里非常欣慰,小半年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同事也开玩笑地说:“你不光是一名好老师,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爸妈!”

二、阳光总在雨后晴

我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在心灵上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山区,留守儿童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少。班上有一个叫王伟的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学们送给他一个美名“王牌军”。而最近几次单元检测,成绩却直线下降,同学们嘲笑他是“王(完)蛋”。一向天真活泼的他,一下子变成另外的一个人,而且一连几天见到我,都是躲躲闪闪,上课也心不在焉,情绪反常。我想应该是有什么心事,或者解不开的疙瘩,于是我抽出时间对他家进行家访,以了解实际情况。原来小王伟的父母离异,他随着父亲生活,而父亲游手好闲、好赌贪吃,后来因败光了家底而行窃,后来被公安局拘留,小小年纪的王伟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家寡人。这也就解释了他前些日子闷闷不乐、没有笑容的原因,这对一个自尊心强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回到学校,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找他促膝谈心,慢慢引导他、启迪他,后来他把我当成知心的朋友,说出了家庭的遭遇,我用“不怕老子穷,就怕儿子无智能”鼓励他,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我告诉他,经历其他孩子不曾经历的磨难,这也许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要学会坚强,学会懂事,学会长大,淡然面对生活困难,勇敢挑战生活困境,坚强战胜生活困苦,不断超越家庭影响、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超越同龄孩子。我还告诉他,一定要努力,学校、老师、亲戚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和组织都在关注着你、支持着你、牵挂着你,我们都相信你一定可以走出阴影。经过我的一番鼓励,王伟对生活重拾了信心。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照顾他,在生活上,我尽可能关心他,让同学们喜欢他。老师和同学的爱让王伟感受到了大家对他的关心与关爱,慢慢地从痛苦中走出,渐渐地变得开朗起来,而且在后来的几次考试中,王伟迎头赶上,同学们笑称“王牌军”又回来了。

三、合力撑起关爱的蓝天

近几年,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走亲戚和大家访活动,在活动中,我了解到更多的困难家庭和需要帮助的孩子。吕寒玉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父亲一次在外打工,不小心从屋顶摔下来,脊椎摔断,瘫痪在家,仅靠她母亲在集镇上做一点小买卖,以维持一家五口生计。这个女孩是不幸的,出生在不幸的家庭,经历了不幸的遭遇,过早地承受了太多生活中的不幸。当我了解到她家的实际情况后,就主动为她们排忧就难,一方面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她家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扶持与帮助。在我的努力下,“南京博爱e家”爱心人士、钱宝网员工与吕寒玉结成了帮扶对子,政府奖补金减免了她的学费。去年冬天吕寒玉共收到一次性资助8600多元,解了特困生家庭的燃眉之急,使他们一家人在党和政府及爱心人士的帮扶下健康成长。特困生吕寒玉受助后,长期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乐意与老师交谈,快乐地与伙伴们玩耍;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听课注意力变得集中,课堂发言变得积极踊跃,作业书写工整,变得勤学好问;思想上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关爱集体,乐意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好事。吕寒玉的案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关爱贫困学生,当困难来临时,他们不会向困难低头,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又代表着希望,大家共同的努力,为贫困生撑起了一片蓝天。

四、结语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需要上好每一堂课,更需要走进学生心灵,关爱每一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关爱每一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病”,为特困生家庭雪中送炭,用爱心去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灵家园,成就学生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魏亚飞,郑秀云.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班主任留守儿童管理手记[J].中学教学参考,2011,(6):124-124.

[2]彭江碧.心系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新课程学习:中,2014,(11).

[3]胡艳丽,.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家园[J].决策,2011,(7).

作者:尹永平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巨兴中心学校

第十篇: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及监护人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提高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2个县172名留守儿童及228名非留守儿童,调查其预防接种及监护人相关知识情况。结果:留守儿童乙肝疫苗(HepB3)、脊灰减毒活疫苗(OPV3)、麻疹疫苗(MCV1)接种率分别为99.42%、99.42%、90.70%;乙肝疫苗和麻疹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68.02%、42.44%。留守儿童麻疹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总体得分较低,隔代监护人得分低于单亲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者得分较低。“接种医生”是儿童监护人获取信息最主要、最信任的途径之一。结论: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同时,根据留守儿童监护人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宣传。

[关键词]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监护人;知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打工,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其中,处于预防接种关键期的学龄前儿童,占比近四成[1]。与有父母同时监护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是(外)祖父母,监护人不同往往导致预防接种的差异[2]。因此,本研究对河南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及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进行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新安县、伊川县,按照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调查40个村,每个村调查10名0-5岁学龄前儿童及其监护人。留守儿童定义: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3]。

1.2研究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由培训过的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基本信息、预防接种情况、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及获取途径等内容。

1.3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等,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儿童及其监护人400名,其中留守儿童172名,非留守儿童228名。留守儿童中位年龄为2.3岁(4月龄-5.4岁),男童87人,女童85人,留守儿童以单亲(母/父亲)监护为主,占70.93%,隔代监护(外/祖父母)占29.09%。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年龄、性别分别做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显示,P>0.05,分布均衡性较好。

2.2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情况

留守儿童乙肝疫苗(HepB3)、脊灰减毒活疫苗(OPV3)、麻疹疫苗(MCV1)接种率分别为99.42%、99.42%、90.70%。

2.3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

对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进行调查,共10题,满分100分,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得分中位数为60分(45分-75分)。45.3%的监护人不知道儿童可以在异地接种疫苗;52.9%的监护人不了解麻疹传播方式;儿童监护人对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知晓率较高,为97.7%,但39.5%的监护人不知道其预防何种疾病,90.1%的监护人不了解其不良反应。

2.4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信息获取途径

监护人预防接种信息主要来源于接种医生,其次为宣传材料、预防接种证、广播等,分别占调查人数99.42%、45.35%、27.33%、19.19%。97.7%的监护人选择“接种医生”,作为最信任的知识获取途径。监护人期望的信息获取途径主要为预防接种证、接种医生、宣传手册、短信等,分别占调查人数76.74%、73.84%、27.91%、20.35%。

3讨论

留守儿童是近年我国城镇化过程带来的突出问题,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的86.5%[4]。农村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问题已成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5]。本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0.70%、42.44%。2012年我省1岁以下麻疹病例占60%,且病例多无麻疹疫苗免疫史[6],首针麻疹疫苗8月龄及时接种率偏低,可能是小年龄儿童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7]。因此,应进一步落实预防接种通知、预约等措施,及时告知监护人首针接种时间并予以强调,提高留守儿童麻疹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了解较少,对于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异地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疫苗不良反应等的知晓率较低。有研究显示,儿童监护人知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其预防接种行为[8]。本研究还发现,监护人为(外)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者,预防接种知识得分较低,与其他研究一致[9-10]。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时,应将隔代监护、文化程度较低的监护人作为重点对象,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及语言,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监护人信息获取途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多将“接种医生”作为获取接种信息最主要、最信任的途径之一,同时期望从预防接种证、宣传手册、短信等途径获取信息。提示,今后应在接种医生宣传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监护人的需求,探索多种宣传方式。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做好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预防接种宣传,对隔代、文化程度不高的监护人,采取通俗易懂语言,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二是加强预防接种预约、通知等工作,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监护人,很容易遗忘儿童的预约接种时间。因此,要充分调动乡村医生积极性,及时对儿童监护人进行通知,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尤其是麻疹等疫苗的及时接种率。三是做好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及时补种漏种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

[参考文献]

[1]毛平,何薇,曹海梅,等.湖南省某贫困县学龄前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2015,25(9):77-80.

[2]郑志刚,王华庆,朱徐,等.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监护人知识态度行为对照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2):168-170.

[3]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4]刘彩,王健.河北农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7):861-863.

[5]刘爱萍,孙秀梅.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调查及应对策略探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4(4):276-278.

[6]马雅婷,王长双,李军,等.河南省2002-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1):1945-1956

[7]李倩,胡昱,陈恩富,等.浙江省首剂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估算与评价[J].疾病监测,2011,26(7):512-515

[8]杨桂荪,张晋昕,聂运洲,等.广东省佛山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381-382.

[9]郭世成,谭详永,赵红平,等.江西省2县留守儿童免疫状况及监护人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9):1694-1696.

[10]刘浩,林希建,胡强,等.长沙市农村地区1-6岁留守儿童接种率调查及策略探讨[J].中华疾病控制,2014,18(6):545-548.

作者:张肖肖 王长双 肖占沛 王燕 路明霞 马雅婷 张延炀 单位: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