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科学教学论文2篇

时间:2022-05-27 03:06:20

小学信息技术科学教学论文2篇

第一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离不开信息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知识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特别是能将一些难以见到的自然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学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立刻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在星空中》这一课时,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有效地感知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把九大行星的特点,位置的变化,用形象生动的手法展现给学生。学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直观地感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星空奥秘的浓厚兴趣。

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离不开信息技术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而信息技术手段不但可以将重点、难点完整地展示给学生,还给学生带来的感官的冲击,极大地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述清楚的疑难点,尤其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解决的教学难点,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模拟来解决。如教《日食和月食》这一课时,通过课件,在银幕上出现月亮渐渐被黑影遮住,光线越来越暗,依次将月偏食、月全食的整个过程展示出来,学生看到此处时就开始犯疑了:“月亮怎么不见了?这个黑影是什么?”这时,我及时抓住学生有强烈兴趣的契机,导入主题,迅速点燃了整班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多媒体,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将月食、日食的知识逐一向学生剖析,本节课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化繁锁为简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使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

三、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离不开信息技术

思维是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旦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时,学生的信息意识很快形成,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还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例如,在教学《面包发霉了》这课时,让学生明白: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学生对这些信息不太了解。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用多媒体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了发展。

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离不开信息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当学生知识不足时,无疑效果最好是使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手段,就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它既提了高课堂容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植物的一生》的活动时,学生认识凤仙花从种子到长成苗、长高、开花、结果等生长程比较难,靠教科书,难以达成学习目标。这时,利用凤仙花生长的电影或录像等多媒体就显得十分重要。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学生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平时根本见不到的这些动植物,没办法获取感性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观察材料的不足。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远离自己生活的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五、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几点

1.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万万不能将其手段作为目的。运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如黑板和粉笔,课堂上的阅读等。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一切,更不能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就是教师个人水平,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有一个度的问题,否则就会偏离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运用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运用的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得当。

4.不能只有公开课、优质课才注重信息术。因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要达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有的老师只在上合格课、优质课时才想到它,平时不注重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仍旧“穿新鞋,走老路”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和效能,还需进一步探究。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有机结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冯玉荣单位:重庆市石柱县沙子镇小学校

第二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播放一段与课文有关的视频或图片,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地投入到所学的课文中。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叶》一课时,我用相机把家乡植物园里形态各异的植物的叶拍摄下来,配上优美的音乐,做成一段视频。学生欣赏着优美图片,听着动听的音乐,好像亲身处在景色秀丽的植物园中,自己犹如变成一片美丽的绿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通过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意境,学生的心情会无比的愉悦,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主动去学习,就极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多种多样的社会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形成一种情境场,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超越时空,认识到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包罗万象的知识和现象,如教学《观察蜗牛》这篇课文时,老师不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子白板上,让蜗牛像人一样介绍自己的特点,学生仿佛处在童话世界,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听觉、感觉等多角度进行感受,自然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神奇,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学习内容,又让体现了科学与语文的联系,体现科学的综合性。在教学中,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展示两种图片进行对比。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是有差别的,教材的编写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新课程理念要求,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应考虑要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时,我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网络搜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声音,概括一下大体有几种,并做好记录,学生找到了大量资料,有的对小鸟的叫声感兴趣,有的对海浪的声音感兴趣,有的对火山喷发的声音感兴趣。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发展。利用电脑播放科学小故事,汇报时让学生自由汇报,展示自己的才华,对表现好的进行鼓励。为学生树立一个真正的探究习惯的榜样。在做实验时,填好实验报告单,把学生的实验报告单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自我。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教师需要增加自己的知识量,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知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知识学会、学精,其他方面的知识要广泛地涉猎,做到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在科学教学的不同环节运用课件、图片、视频等不同的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器官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能掌握多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教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教师迅速地掌握大量的材料,减轻日常工作负担。教师更容易获得成功,有成就感,更有利于为自己献身于教育事业。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成为教师在教学中较为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适应新世纪的更多有用人才,必将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作者:刘鹏立单位:曲阜市时庄街道代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