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歌兴趣激励方式

时间:2022-04-24 11:47:00

学习诗歌兴趣激励方式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即便是叙事诗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包含感情,才能生动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更能充分的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趣。优秀的诗篇承担者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涵永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诗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形式,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光是诗歌就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如王维的《观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格律严整属于律诗(近体诗);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较宽叫古风(古体诗);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形式更加自由,是自由诗(新诗)。优美的诗歌脍炙人口,深受读者喜欢。但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初级中学的学生对新诗却很不感兴趣,对新诗的学习很厌倦。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对诗的理解能力是可想而知的。这样是很难捕捉诗人真切的思想感情的,学起来很茫然,久而久之,看到诗歌就头疼。

为什么学生对新诗毫无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考就是指挥棒,中考考什么,什么就是重点。而新诗是不在中考考查范围内的,对于诗歌的考查只限于古诗文填空和近体诗的赏析,所以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应试教育期间,首先教师就对新诗的教学不重视,对于新诗的授课只限于让学生读读,教师分析点拨,根本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很难真正把握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思想感情。二是要真正体会新诗的感情内涵,捕捉诗人真切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一见新诗就发愁:诗人这是想抒发什么感情呢?根本打不开诗人心灵的大门。究其原因,长期以来,新诗就成了被师生遗忘的角落,根本没有发出它那耀眼的光芒,成了被尘土掩盖的珍珠。如今素质教育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也不容忽视。因为初中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十七课二十三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总数的十分之一,与过去任何一套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对新诗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新诗的能力刻不容缓。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准确的捕捉诗人的思想感情呢?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诗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而兴趣的培养在于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对诗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读诗的能力。为什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这与朗读的好处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朗读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加深对诗的理解,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诗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这样看来,只要注重朗读训练就有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而且从学生本身来看,朗读也是他们所喜爱的,学生喜欢朗读继而也会喜欢所朗读的内容。这样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在师生面前一展自己的朗读水平,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对诗的兴趣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但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针对这一情况,朗读可四个阶段进行,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一阶段是:学生自行朗读诗歌,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这一阶段的要求是能流畅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这样要求不难达到。效果检查可在自习课在小组内进行,由小组长负责让每个学生达到这一要求。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放手人学生自主完成,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初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把握诗的意象,为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把握诗的感情打下基础。在所有学生达到第一阶段的要求后,教师给学生讲解朗读的技巧,例如快慢、轻重、长短、升降、停顿等,告诉学生要做到这些必须理解诗的内容为前提,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读诗要读出感情来。感情是可以读出来的,因为有一位表演艺术家说,人的喜怒哀乐,连最微妙的情绪,都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表达的精确细腻,毫无二致。朗读,就要通过声音表达出文章作者的感情。至于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要告诉学生,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语句的意蕴,深深受到文章的感染,这样作者的感情会在朗读中自热而然的流露出来,就像泉水流出泉眼。然后指导学生进一步去研读作者所处的年代,诗的写作背景,诗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朗读中,感知诗的形象,深入的感受诗的意境,深切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才能读出准确的感情。学生喜欢朗读为使朗读读出感情,他们会很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内容,把握感情。对于内容教师只能进行关键性的点拨,不宜多讲,否则面面俱到会使整首诗索然无味,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这首诗,要指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时间,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一九三八年祖国所遭受的一切,从而很容易知道诗中的“鸟”表面上说的是自然之鸟,但实际却另有所指,象征那深情热爱祖国这片土地的一代诗人;而诗中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我们也不能落得太实,而要加以虚化,领会其背后的象征意义,那这首诗的主题显然是爱国,但全诗没出现过一次有关爱国的字样,却充分传达出诗人热爱祖国的炽热而深切的感情。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时学生处于被动的被灌输知识的地位,从而失去了对诗歌的兴趣,而现在以朗读为核心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读出感情,学生会主动去深入理解诗的形象、诗的内容,在探讨中把握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带着兴趣完全主动的去学习,自然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反而一个小小的有关诗的内容、诗的感情的发现会让他们兴奋不已,课堂效率大大提高。第二阶段是课堂朗读大展示:在这一阶段尽量让每个学生得到朗读的机会,不点名,谁想展示就展示。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活跃。再是做好点评T作,一名学生朗读完后,学生踊跃发言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指出该生的优缺点,让他加强不足方面的训练,这样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及感情的把握,点评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处教师进行点拨,如: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是贫穷和苦难,感情忧郁、愤怒,但对祖国是深沉的爱。第三四节写祖国的现状,蒸蒸日上,感情积极高昂同样饱含着对祖国深沉的爱。虽都是对祖国的爱但读起来语调、语速都不一样,教师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讲解了诗的内容,把握了诗的感情。二这是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然后听磁带,听名家范读,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反复朗读,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第三个阶段:师生比赛,作为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不难光说不练,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露一手,在课堂上和学生朗读比高低,让学生做评价。在这之前,教师当然要好好准备,努力使自己的朗读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再是用于面对学生提出的不足之处,虚心接受,努力改正,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这一环节学生的气氛再次高涨。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想一试身手。这样环节也不限定人数,尽量给每个学生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提高。第四个阶段:学生和名家大比拼。这需要将学生的朗读录下来,这样才有一个清晰的比较,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自己的水平,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感受和名家的差别,这样才能有大的提高,而气氛又达到一个高潮。在这一环节中,注意不要让名家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给学生多次录音,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进步,教师还要适时教育:熟能生巧,朗读的次数多了,水平也就提高了,要勇于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步。

通过四个阶段的朗读,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而且由于朗读促进学生主动的感知诗的内容,诗人的感情,平常令学生头痛的诗歌提高朗读,学生都喜欢了,诗歌的教学目标很轻松的实现了,一切自然而然的解决了。学生告诉我说,现在看见诗就想读一读,就想去看一看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现在开始喜欢诗歌了。这样看来,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只要开动脑筋换个角度,改变以往令学生厌倦的做法,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虽还是那些学生,他们的精神状态却大大改变,那么这样的教学学生喜欢,教师也高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