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行三生教育的情形与操作探讨

时间:2022-05-07 08:56:00

学校实行三生教育的情形与操作探讨

云南省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在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大陆全面系统地开展“三生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在校大学生各种生活问题,甚至自杀的事件时见报端,一些教育人士认识到将“三生教育”纳入大学教育已是刻不容缓。2007年在武汉举行的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上,有关专家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潜在问题突出,由此产生的轻视生命现象严重,生命教育应该被独立纳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快乐与幸福成功的人生。而传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能更有效地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生命教育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新课题。因此近年来武汉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公选课,以此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为鲜明地传输给学生。近两年来,笔者也在所在学校开设了大学生“三生教育”选修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一、高校“三生教育”兴起的背景

(一)直接原因:大学生生活品质低下、生命危机凸显

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不知道我的这种焦虑与烦躁来自什么地方?对未来的迷茫让我不知所措,只是感觉到似乎现在的生活缺少一些什么!从进大学时的雄伟抱负到现在的不知所措,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知道,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应算历史上最好的了,可为何却会有如此多的困惑?大学生活应该算是大学生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但他们却总是很难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快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校园里“郁闷”“无聊”等不绝于耳,恋爱成风,暴力现象与自杀时有发生。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调查,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同时,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因此,正是由于大学生生活品质的低下、生命危机的凸显,使得“三生教育”在大学中的开展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性。

(二)深层次原因:大学教育教学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现代的大学生怎么了?我们的大学教育问题到底在哪里?许多人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其实,只要我们进一步深思下去就会发现,当代的大学教育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多问问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大学在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的同时,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性关怀。有专家指出,“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没有把学生领入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课堂没有告诉我们的大学生。”因此,高等教育尚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许多大学以技术教育为核心的办学模式,淡漠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缺乏精神信仰,缺少对终极目标追求的信念。教育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是为人的生命的发展服务的,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因此,开展“三生教育”实际上是回归教育本质。

(三)重要原因:大学生能力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差距

由于时代不同,现代大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得思考将来的就业,很多人在整个大学阶段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生活的品质大打折扣。而现实当中家长和社会总是以现代的成功标签来要求大学生,成功的稀缺与艰难使得大学生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在社会上感觉自己只是“一只小小鸟”,缺少快乐生活和成功的体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层次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中的竞争也越大越大,它不但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完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求大学生还必须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学习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耐挫能力等,同时大学生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能力与认识和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学生的生活质量普遍下降,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少数学生的生命存在。

二、开展“三生教育”的实践经验

基于当前大学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大学生的现实要求,笔者于2007年秋季起,开设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全校公选课。本课在全面分析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在教学内容上,以传统文化生死观为核心,以大学生生活实际为切入点,通过“学习生死”来达到“学会生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为辅,教师讲解与学生反馈相结合,层次多样,手段新颖;在教育目标上,增强大学生对生活与生命的理解,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品质与生命质量。

笔者在高校开展的“三生教育”实践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的:

(一)生命教育开展的内容

1.传统文化教育

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作为中国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观念习惯,无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开展的“三生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传统文化作为“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载体,使其在历史文化典籍和古代圣贤的生活中汲取生活的知识和生命的营养,培育自己的文化素养、人文关怀和生死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2.生死观教育

人的生命包括人之生,也包含人之死,因此生死观就应该包括人生观与死亡观,树立全面的生死观是正确认识人之生命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大力开展了人生观的教育,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由于接受的是人生观而没有死亡观,使得学生对死亡一无所知,甚至排斥和忌讳死亡,这是不正常的,这样造成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对生命来之不易没有深切体验,就很容易产生不珍惜生命的行为。因此,在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死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形成全面的生死观念,从而树立生死互渗的观念,做到由“死”观“生”,就能从根本上消解对死亡的恐惧,把死的意识、死的必至性转化成规划人生的资源,转化成促进人生发展的强大动力,使人们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辉煌的成就,由“死”得“生”,从而超越死亡。

3.幸福观教育与感恩观教育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每个人也在追寻着自己的幸福。但幸福是什么呢?郑小江教授认为,幸福=拥有的充实+快乐的情绪+舒适的感受,因此,幸福生活绝非仅仅指人之生活水平高而已,更重要的是指生活的品质如何。他认为,现代人很少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欲望太多且进行横向的比较,总是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其实自己过得很幸福也难于体验。在今天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大学生往往注重追求感官享受,教育对学生的幸福观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的幸福能力下降。因此开展“三生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幸福观的教育,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当前高校教育智育与德育失衡,忽视感恩教育,使得部分大学生感恩观念缺失,他们享乐思想严重,责任观念淡薄,人际关系功利化,亲情感恩观念淡化等,因此高校开展的“三生教育”要把感恩观教育纳入其中,在感恩中接受感动,从而培育学生的爱心和增强其生命力,处于不同人生状态中都能坦然面对。

4.生活能力教育

生活能力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本能力,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能力应该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习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与情感问题的能力、就业的能力等。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和家庭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这些能力令人担忧,这些能力的缺乏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命。因为,当低下的生活能力无法为自身提升生活品质时,一些人可能回走向不归路,正如郑晓江教授所说的“生活与生命的紧张关系”,他告诉我们,生命是一条“流”,而生活仅是当下此在的一个“点”,即要在生命的层面上来理解生活,就不会因为生活感觉的“不好”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能力完全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死品质。

(二)高校开展“三生教育”的方式

1.渗透式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内容,这是当前最值得推广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当下生命教育课在很多地方还不是一门必修课的前提下,它具有教学面大、涉及范围广的作用。但“三生教育”的真正意义上实施,就必须进行专业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教育意义更强。同时又要把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深化同学们对“三生教育”的认识。

如复旦大学也从2005年起开设“生命教育研究”的选修课。该课程通过分享青年人的成长故事、生命感悟和人生困惑,以及交流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怀,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

2.专题教育与案例讨论

专题教育和案例讨论是进行“三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探讨,能相对集中、灵活地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深刻挖掘“三生教育”内涵,给人予教育与启示。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专题教育和案例讨论的活动形式,丰富专题教育的内容。如安全教育既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如预防艾滋病教育,学生可以通过专题活动来进一步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如环保教育,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通过他们的亲身情感体验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其他的生命,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3.到特定场合体验,与特定人群交流,举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生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进而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因此,开展“三生教育”应该到特定场合体验,与特定人群交流,办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去医院参观,感受迎接生命的喜悦,同时体会生命的易逝,感受生命宝贵;组织学生到监狱、墓地、福利院参观,学生能够更加明白珍惜生命的重要性,懂得人生幸福的真正价值,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还可以举办辩论赛、写作比赛、“三下乡”活动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帮助学生体会和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高校开展“三生教育”探索的反思

1.高校开展“三生教育”需转变观念,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三生教育”的环境氛围。当前社会对“三生教育”的认识还比较低,有些观念还比较偏颇,转变观念是开展“三生教育”的前提。开展“三生教育”的紧迫性和长期性,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应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积极拓展生命教育的途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三生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2.高校开展“三生教育”需要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三生教育”的技能。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高校要开展“三生教育”一定要积极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在当前开展“三生教育”急需大量的教师的条件下,一方面要在高校中设置“三生教育”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教师当中挖掘潜力,请在该领域中有权威的专家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培训。近年来,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作为“三生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开拓者,走在全国的前列,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3.高校开展“三生教育”需要加强“三生”教育科研,举办“三生教育”的学术交流活动,建构“三生教育”的科学课程体系。科研是“三生教育”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科研成果的应用又能够促进“三生教育”的实践。

三、简短的结论

“三生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生命、提升学生生活的理念,它应该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始终。开展“三生教育”在当前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实施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开展“三生教育”还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因此我们要从内容到形式等各方面进行探讨,探索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的“三生教育”方式,为培养具有生命意识和生活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